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合集下载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全球史观是指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全球性思考和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没有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史。

全球史观强调交流、互动和相互渗透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特殊现象。

它试图把不同地区的历史联系起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观察和解读历史现象,揭示出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轨迹。

全球史观的核心概念包括“全球化”、“交流”、“互动”和“多中心”。

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联系和共同特征,如交流、贸易、文化传播等。

交流指人类社会之间的信息、货物、知识、技术、文化等流动和传播的过程。

互动指各地区社会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多中心强调人类历史存在着多个中心,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平等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一个中心是绝对主导的。

全球史观涉及的重要概念还包括“世界体系”、“历史进程”和“共同命运”。

世界体系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其中留有各个地区和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历史进程指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涉及历史的起源、发展、变革和转型等方面。

共同命运强调人类社会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合作和共同应对。

全球史观试图揭示并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全球史观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历史、区域史和跨学科研究等。

比较历史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趋势,找出共性和差异。

区域史研究特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与全球历史的联系和作用,探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跨学科研究利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共同解读和解释历史现象,并开展对全球历史的综合研究。

全球史观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批判和补充,弥补了国家史观的局限性,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看到历史中普遍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即以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基本理论包括:①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历程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还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历史全球化

世界历史全球化

1:“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③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共产党宣言》形象地描绘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生动画面:“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
现代文明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在1500年前,世界传统的四大文明以及介乎其间、散布于亚、非、美等大洲的一些边缘文明,基本上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状态,而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然而从积极奉行重商主义的欧洲发现了美洲并打通了全世界的商道之后,这一平等格局就开始突破,欧洲文明逐渐获得压倒其它诸文明的优势。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平等的态度: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要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承认和维护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弘扬本国本民族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