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及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2)让学生体会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为一篇关于苏轼的作文做好准备。
3. 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作。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意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课前交流: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苏轼少年科举成名的故事,苏轼与佛印参禅悟性的故事。
(上课前了解到,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
)一、积累实词,提炼方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出示PPT: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这个“户”,我认为是“门”的意思。
师: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但我想深入地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月色照入到门里。
师:对,“户”可以解释为“门”,我们还可以怎么知道呢?我们要注意积累的方法,其实我们七年级学过《木兰诗》,其中有一句叫生:木兰当户织。
师:这个“户”就是“门”的意思,当然讲得再精准一点,古代一般“单扇的门”叫“户”。
第二个,你来。
生:“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这个我们也学过,在朱自清的《春》一课中,有一句话叫生: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是的,我们既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积累词语的方法。
下一个?生:“念”是“想到”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根据后面的意思,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玩取乐。
师:“想念”“想念”,“念”就是“想到”的意思。
再比如“自从”“自从”,“自”就是“从”的意思,这也是积累词义的一种方法。
生:我认为“相与”是“一起”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师:根据前后文语境来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方法,不过注解已经写明了“相与”的意思。
所以学会看注解也是一种方法。
生:我觉得“空明”是“澄澈”的意思,注解已经注明。
生:我认为“交横”是交错在一起的意思。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的方法来积累词语的意思,“交”是“交错”的意思,“横”是“纵横”的意思。
古文中有很多是单音节词,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双音节词。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
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
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
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屏幕展示:(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素食《记承天寺夜游》)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
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
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师:皎皎明月,撩拨着文人墨客的思绪,也因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月的佳句。
你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而今,苏轼望月,又会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苏轼。
师投影:苏轼,字“子瞻”,号,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生:东坡居士,宋朝。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师:请胡杨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有错音,若有,纠错。
(胡杨读课文)师:哪个字的音读得有误呢?生:吾应读(wú)。
师:藻荇交横的“横”读(héng),是纵横错杂的意思,不是蛮横残暴,所以读二声。
总体胡杨读得不错,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要把课文读得再有感情,还需要理解课文。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黑板上,标上组号,其他小组若能解决,将释义写在对应的位置并标明组号;共同明确。
(生互译课文,教师巡视,有学生板书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并给庭下加着重号,希望别的小组能帮解答词语翻译。
第四组到黑板上写了“庭院中”,第二组写“月光洒在庭院中”;有学生板书“盖竹柏影也”,给“盖”加着重号,第七组解释为“原来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同学提到的问题,“庭下’第二组这样解释就可以了,“盖”在文章中表现的是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第七组解释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刚才翻译过程中哪个组掌握的准确而且记得熟。
师投影(13个小组,每组一句,有加黑字的还要解释词义再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和月夜的静谧美妙,营造出一种 幽静、淡雅的氛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反问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和友人张怀民的清闲自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 俗繁忙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教师答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 苏轼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不满,同 时也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师答疑
积水空明形容月光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则比喻竹柏倒影之美,整个画 面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
课堂讨论与交流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 后世的影响。
课堂交流
课堂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其他写景的句 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其意境之 美。
03
深入探讨
作者情感表达
苏轼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 达了自己被贬官后内心的苦闷和 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情感表达手法
苏轼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及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情感表达 更加丰富和深刻。
文章主题思想
月夜之美的赞美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达了 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分析
01
02
03
开头部分
描述作者夜晚无眠,看到 月光照进屋内,决定出门 散步。
主体部分
描述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 承天寺散步,欣赏月夜景 色。
结尾部分
抒发作者对月夜景色的感 慨,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 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得 了这 位迁 客 的孤 独 寂 寞 , 主 动前 来 与 他 相
伴 。面对 灵 动 的 月 光 , “ 欣然 ” 就 是 作 者 的反
应, 此 时他 睡 意顿 消 , 披衣而起 , 见 到月 光 就 像
见到 久违 的知 心 朋 友 , 欣 然 相 迎 。所 以我 们 不
教 学重 点和 难 点 : 通 过小 切 口来 分 析 作 者
客 的情 思 , 它可 以跨 越 时空 , 吟 咏人 世 间 的喜 怒
哀乐 、 悲 欢 离 合 。今 天 我 们 一 起 学 习 苏 轼 的
师: 短 短三 句 , 没有写一个月字 , 却 无 处 不
是 皎 洁 的月 光 。一 个 “ 如” 字 写 出 了 照 在 庭 院 中月光 像水 一 样 空 明 澄澈 , 竹 子 和松 柏 的 影 子
一
曳, 似 真似 幻 , 让 人沉 醉 。
师: 但 是我 们 再 来 看 这 个 “ 盖” 字, 把 它 放 在句 首 , 可 以解 释为 “ 原来 是 ” 。所 以一 下 子 就
把苏轼 , 也 把我们 拉 回到 了现实 , 这时候 我们 不
禁要 追 问 : “ 时值 深 夜 , 苏 张二 人 为 什 么彻 夜 难 眠, 他 们 到底经 历 了什 么 ? ” 让 我 们 来看 一 下 当 时 的写作 背景 。 师: 此文写 于宋 神宗元 丰六 年 , 作 者被 贬到 黄 州 已经有 四年 了 。元 丰 二 年七 月 ,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乌 台诗案 ” , 让 苏 轼 入狱 , 几 经 折磨 , 差 一 点 被杀 。十二 月 作 者获 释 出狱 , 被 贬黄 州 任 团 练 副使 , 但 不得 “ 签 书公 事 ” , 做 着 有 职 无 权 的
《 记承天寺夜游》 , 让我们一起 寻着那一夜月光
的洒 落 , 品味他 在那 时那 地 的内心情 感 。
也像 水 中交错 的藻荇 , 真是 美妙 的境 界 , 树 影摇
31
2 0 1 5・ 7 珏 文
文 百艾教 又 言文教 孕 学
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元认知策略研究
黄
初 中古 诗 词 教 学 目标 , 要 求学生能够 “ 诵 读 古代 诗词 , 注重积累、 感 悟 和 运用 , 提 高 自己 的欣 赏 品位 ” 。为 此 , 在 初 中古 诗 文 的 阅读 教
只不过 是 被 贬 “ 闲人 ” 的 自我 安 慰 罢 了。这 里
面又流 露 出他 被贬 后 的悲 凉 。
师: 话说 到这 里 , “ 闲人 ” 一词 收 束 全文 , 他
已经不 是再停 留在 这 一夜 , 而是 上 升 到人 生 的
闲官 。在这 种 情 况 下 , 作 者近乎流放 , 心 情 忧 郁, 但是 他仍 有 进 取之 心 , 写 了这篇 短 文 , 对 月
衣 欲睡 , 月色 人户 , 欣然起行。( 2 ) 庭 下 如积 水
民, 怀 民亦 未寝 ” , 二人“ 相 与 步于 中庭 ” 。我 们
就来 看看 “ 相 与步 于 中庭 ” 这个句子 , 虽 然 没有
空明 , 水 中藻 、 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3 ) 何 夜
无 月 ?何 处 无 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这 三句话 让 人 一 目了然 , 一 眼就 能 明 白本 次 微
出示 幻灯 片 , 从“ 闲人 ” 二字 来 体 味作 者 微 妙 的感情 变化 , 从而 感受 作者 对人 生 的感慨 。 二、 《 记承 天寺 夜游》 微课 教学 实 录
1 .夜 游之始 , 月初 入—— 赏 月的欣喜
话, 如“ 散步 、 漫步 ” 更 为 合 适 。这 个 “ 步” 字 写
学中, 教 师应有 意识 、 有 目的地 采取必 要策 略来
达 成这 一 目标 。下 面 , 笔 者 就元 认 知 策 略 在初 中古诗 词 阅读 教学 中的应用作 一概 述 。
一
、
阅读 前 的计划 策略
1 .制 定 阅 读 目标
生对 文本作 者 的写作 风格有 个大 致 的了解 。
3 .夜 游情 满 , 月依 旧—— 人 生 的感慨 师: 所 以他 说 “ 何 夜 无 月 ?何 处 无 竹 柏 ?
处月 , 但 是 全文却 被月 色所笼 罩 , 我 们不 仅要 去
感 叹苏 轼 的才华 , 还要 赞 赏 苏 轼 在人 生 的低 谷 当中走 出来 豁达 的心境 。
作者单位 : 浙 江 省 绍 兴市 柯 桥 区柯 岩 中 学 ( 3 1 2 0 3 0 )
文百 艾 言叉 文 教 孕 学
《 记承 芡音霞游》 微 教学设计 疋实粟
董 小 平
一
、
《 记 承天 寺夜游 》 微 课教 学设 计
师: 读 完全 文 , 共八十七个字 , 竟 有 三 处 写 到月 。我们 就从 夜游 开 始 , 月初 人 说起 。
师: “ 入户” 二字将月光 拟人化 , 月 光 似 乎
出 了苏轼 当时 的心情 是一 种 “ 漫步 的悠 闲” 。 师: 带 着赏 月 的 欣喜 、 漫步的悠闲之情 , 他 为我们 留下 了“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 水 中藻 、 荇 交 横, 盖 竹柏 影也 ” 的妙 句 。
师: 自古 以来 , 一 轮 明月牵 动 了多少 文人 墨
渐 简化 , 最后 剩 下 了两只脚 交替 前行 。 师: “ 步 ”字 , 上 面 一个 “ 止” , 下 面 一 个
出示 幻灯 片 : 解释“ 步” 一字 , 从 造 字 的角
度 去解 释 本 字 , 接 着 出 示 下 一 张 幻 灯 片 解 释
“ 如” 字, “ 如” 字 侧 面写 出月光 像 水一 样 空 明澄 澈 。借助 这两 字来感 受 作者 漫步 的悠 闲 。
写 出月光 , 但是 这个 “ 步” 却是 “ 月下 之 步 ” 。
师: 我 们就 来 品 味 这 个 “ 步” 字 的妙 处 , 它
课 的主题 是 围绕这 三句 话展 开 的 。 1 .夜 游之 始 , 月初 入— — 赏 月的欣喜
出示 幻灯 片 : 解 释“ 入户 ” 与“ 欣然 ” 两词 ,
难从“ 月 色入户 ” 品 出他 当时 “ 赏月 的欣 喜 ” 。 2 .夜 游而 赏 , 月空明—— 漫步 的悠 闲
师: 带着这份欣喜他 “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对 月 的理解来 感悟 作者 的人 生态 度和 志趣 。 教 学过 程 : 借 助幻 灯 片 出示 三 句 话 : ( 1 ) 解
词 也 能看 出苏轼 赏月 的欣喜 、 漫步 的悠 闲 。
师: 但 是深 刻 的剖析 , 寻找藏 在作 者心 中 的
感情 , 它 也包含 了作 者 被 贬后 郁 郁 不 得 志 的 悲
凉, 因为 他满腹 才华 , 却无 法施展 , 在 内心深 处 ,
他 也不愿 做一 个 “ 闲人” 。 赏月 “ 闲人 ” 的 自得
3 .夜 游情 满 , 月依 旧—— 人 生 的感慨
“ 少” , 所以它字从止 , 从 少 。“ 少” 意为 “ 小” , 指动作 幅度 小 ; “ 止” 意为“ 停” 。那么 “ 止” 与 “ 少” 联 合 起 来 的本 义 就 是 “ 一 脚 保 持 停 留状 态, 另 一脚 小 幅跨 前 ” 。用 现 代 汉 语 组 个 词 的
2 .对 文本进行 预测
对 于学 生来说 , 制定 相应 的 阅读 目标 , 很 有 必要 , 因为 只有 目标 明确 了 , 学生 才知道应 该 采 取何种 阅读 方 法 进 行 阅读 。 为此 , 在 开 始 古 诗
在正式 阅读 前 , 教 师 还 可 引导 学 生 具 体 结 合文 题 与 导读 等相 关 内容来 预 测 文本 内容 , 以 两个 人 能 看 到 ?“ 闲人 ” 一 词 点破 天 机 。首 先 它表 面 上 是 自嘲 地 说 自己 和 张怀 民 是 清 闲 的 人, 闲来无 事才 出来 赏月 的 。所 以这 个 “ 闲人 ”
夜 的景 色作 了美 妙 的描绘 , 真 实地 记 录 了 当 时
生活 的一个 片段 。
感 慨 。所 以我 们 再 来 看 这 篇 文 章 , 他从 “ 月 色
人户” 开始夜游 , 在夜 游 而 赏 中看 到 了月 空 明
的美景 , 到最 后 的抒 情 , 我们不 由得 要感受 苏轼
内心复 杂而 微妙 的感情 。虽然 全文 只写 到 了三
课 程名 称 : 记 承天 寺夜游 。 微课 主 题 : 作 者怎 样借 月抒 怀 。
主题 内容说 明 : 以小 见 大 , 通过赏析 、 品 味 作 者借 月抒 怀 的情感 , 来体 悟作 者 的人生 感悟 。
教 学 目标 : 通 过 作 者 对 月 的理 解 来 感 悟作
者 的人 生态 度 。
能写 出 苏轼 当 时 怎 样 的心 情 。这 个 “ 步” 字 的 甲骨 文是 由一 条 四通八 达 的 大路 , 然 后 两 只脚
一
பைடு நூலகம்前 一后南 北 方 移 动 , 还 有 两 只脚 一 东 一 西 移
体 味作者 赏月 的欣 喜 。
2 .夜 游而 赏 , 月空 明—— 漫步 的悠 闲
动, 所 以表示 在 大路 上行 走 。慢 慢 地 , 这个 字 逐
但少 闲人 如吾 两 人 者 耳 ” 。人生处于低谷 , 何
去何从 , 夜夜 有 月 , 处 处 有竹 柏 , 为什 么 只 有 这
32
纯 丈 2 0 1 5・ 7
敏
词 阅读 教学 之前 , 教师 就 可 具 体结 合 阅读 内容 指 导学 生制定 相应 的 阅读计划 , 即: 第一 步引 导
学生大 致浏览 文本 , 初步 了解 文本体 裁 ; 第 二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