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2. 品析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3. 结合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1. 默读课文,学会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2. 结合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抓住议论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默读法、合作探究法、知人论世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没有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一本杂志上发表后,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要求:1.圈划重点词语或者不理解的词句。

2.梳理思路,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文章内容。

师:为了便于梳理情节,要标划出显示行文思路的标志性词句。

师巡视,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讨论:1. 重点字词:坍tān塌废墟xū琢zhuó磨慷kāng慨kǎi 戳chuō干涸hé酬chóu劳山毛榉jǔ帐篷péng 浇灌guàn 刨páo根问底3.简述文章情节。

抓住文中的几处时间交代:“1913年”(“三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45年”。

由此可知,老人从1910年开始植树,到1945年,整整35年。

内容概括: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一双手,三十五年如一日,在光秃秃的荒原上坚持种树,将荒原变成绿洲。

三、品析课文(一)文章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植树的牧羊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能鼓舞那么多的人?小说家认为写小说要“多记印象,少发议论”,议论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并掌握复述要点。

2.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并赏析关键词句。

3.赏析人物,感悟并评价主人公的人格力量。

4、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默默坚持的事例。

教学重点:1.默读探究故事情节2.感悟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深化主旨认识,并进行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检查预习:1、查看学生的课文预读笔记(重点检查有无标记段号、有无画出生词及标注拼音)2、明确预习答案:(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C)A.乍.看(zhà)戳.(jié)酬.劳(chóu)干涸.(hé)B.溜.达(liū)坍.塌(dān)微薄.(bó)呼啸.(xiào)C.帐篷.(péng)流淌.(tǎng)废墟.(xū)光秃秃.(tū)D.刨.根问底(bāo)水渠.(qú)滚烫.(tàng)栋.(dòng)(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D)A.张扬琢磨造就不茅之地B.慷概倒塌干涸烤焦C.缝隙帐蓬添置毫无遮拦D.扰乱毅力敬佩沉默寡言三、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见预习案)2、解题:(1)题目“植树的牧羊人”交待了什么事件?明确:牧羊人植树。

(2)请把“牧羊人植树”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

(学法指导:补充时间、地点、环境、情节、结果等(见《南方新课堂》第53页)“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事项”)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从1910年到1945年共35年间坚持植树,最终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四、深入探究(一)研读情节了解过故事梗概,我们接着细细走入文本,走近这位牧羊人,去探究他身上的谜团——1、为何植树?明确:牧羊人植树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即第11段中所言失去妻子和儿子,客观原因即“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存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明白得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积存语言。

2.明白得牧羊人的品格,牧羊人制造奇迹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一名一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域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想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漠的植树工作的故事,一路来阅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闻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停学到本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决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一)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域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想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漠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闻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正确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慢慢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述的“一个一般人酷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发。

(二)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是依照什么顺序进行描述的?有什么益处?明确:本文以时刻为顺序,以荒漠到绿洲的转变为线索,层次清楚。

2.阅读原文,归纳文章大意。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域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想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漠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田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公开课)

XX市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教案么变化?①种树让牧羊人变得平静了。

从课文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里“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可以看出,牧羊人和我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不多,他完全沉浸在自己挑橡子的过程中。

那一刻的他,内心平静!(读出牧羊人内心的淡定、从容。

)②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一遍一遍细致挑选,没有平静的内心,如何能做到?③牧羊人内心的平静还可以从第5段看出。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文字,均可见牧羊人做事生活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这也折射着他内心的平和。

可见,牧羊人已走出了当时失去亲人的痛苦。

并且,第11段明确地说“她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追问: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这一心境的变化?(35年执着种树)④牧羊人内心由一开始的绝望、痛苦变得充满希望与温暖。

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你看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从“轻轻地”三个字中足见牧羊人对橡子的珍视。

种橡子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橡子蓬勃生长的无限希望。

(师总结:有希望的内心才是温暖的!此时的橡子更像是一个个孩子,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这片荒芜之地精心呵护、种下了一个个生命。

看完这里的文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牧羊人为何会如此细致、不厌其烦地挑选种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40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40张PPT)
水qú( 渠 )
其余,读“jué”。
tāntā( 坍塌 ) 流tǎng( 淌) 睡jiào (觉 ) jué(觉)悟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当“睡眠”之义使用时,读“jiào”;
三 记一记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慷慨、大方辨析: 二者都有“不小气、不吝啬”的意思。两词不同之处在于: “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有“充满正气,情绪 激昂”的意思。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 “大方”除“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外,还有“(言谈、 举止)自然,不拘束”的意思。如:这个人的举止很大方。 2.琢磨:思索;考虑。
3.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 (重点) 精神。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 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
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
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 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 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 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 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
的)。
5.呼啸: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例句:由于家庭变故,他变得沉默寡言。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源源不断、络绎不绝辨析:
两词都形容接连不断。但“源源不断”多形容不能自主移动、

薄荷 bò
干涸hé 吼叫 hǒu
乍 zhà
榉树 jǔ 白桦树 huà 琢磨 zuó
写一写字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共46张PPT (共4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共46张PPT (共46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课前预习独立作业
• 一、音形识记。
• • • • • • • 戳( chuō )缝隙( xì ) 干涸( hé ) 山毛榉( jŭ ) 薄荷( bò he ) 废xū( 墟 ) Chóu( 筹 )劳 水qú( 渠 ) tān( 坍 )塌 Kāngkǎi( 慷慨 )
三、作者作品。 让.乔诺 ),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 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 《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 寡欢的国王》。
风也会传播种子。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 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 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 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 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 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 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 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 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 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 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 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 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 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当然这片“天然 林”并不是真正自然生成的,我的朋友这时才深刻了解到 这一点。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 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 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 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 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 任何补丁。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教学目标】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

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

这篇文章共2800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分钟左右||。

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

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年||,应是35年||。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生句,理解文章内容。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牧羊人植树的行为背后的意义。

- 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并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叙述视角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牧羊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周围的世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关于环保和改变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阅读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词生句,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和解答疑惑。

3. 人物分析:-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讨论他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的行为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牧羊人的角度出发,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

4. 写作技巧学习:-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讨论这种写法的效果。

- 比较阅读,与生活中其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对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拓展思考:- 讨论如果生活中有更多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世界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 思考自己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如何将牧羊人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牧羊人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作业布置】- 复习课文中学习到的新词汇和句型,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 以“我是牧羊人”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改变环境。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理解的深度。

- 通过作业,评估学生对新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环保主题的思考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习方法
1.自主圈画法;
2.默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教师引导法。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面对如此荒凉的土地,你想做些什么?(生回答,有的同学想要种树使这里变得生机勃勃,这些同学与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心意相通)今天我们就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去见证一位牧羊人如何依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将荒漠变成绿洲。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慷慨
..(fènɡ xì )酬.劳(chóu)废墟...(kānɡ kǎi )干涸.(hé)坍.塌(tān)缝隙
(xū )薰.衣草(xūn)滚烫.(tànɡ )光秃秃.(tū)流淌.(tǎnɡ )硬朗
..(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使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

文章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2.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的词句,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植树前:到处是荒地植树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光秃秃的山茂盛的橡树
废弃的村庄鲜嫩挺拔的白桦树
坍塌的钟楼鲜嫩的薄荷干涸的
泉眼泉水溪水
狂风呼啸飘着香气的微风
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干净的农舍,笑声飘荡
…………
(四)观察言行,分析人物
1.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说说你眼中的牧羊人。

(小组内合作交流)
(如:(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

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3)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从“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

……)
2.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2)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大家,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

举例: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

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

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让我们也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六)作业布置,展现才华
1. 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50字。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创造奇迹




六、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