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碣石山风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胜地,但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景区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政府引导与管理、旅游业者责任、游客重视与参与。

政府引导与管理是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分工。

要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严格落实环保要求,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限制甚至取缔。

加强对景区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游客以文明的方式观赏景区,同时加大宣传对非法捕捞、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景区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旅游业者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他们应该意识到环保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为了减少人为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他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如合理规划景区游览线路,设置合理的游览时间和人数限制,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资源。

他们还应该加强员工的环保培训,教育他们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引导游客文明游览,遵守景区规定。

游客也应该重视并参与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中来。

游客应该增强环保意识,自觉遵守景区的规定,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景区植被和动物。

游客可以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参与清理垃圾、参加植树活动等,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与管理、旅游业者责任和游客重视与参与三方联动。

只有政府治理有力、旅游业者履职尽责、游客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㊀第22卷㊀第2期2024年4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2㊀No 2Apr 2024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李光子1ꎬ2㊀蔡㊀君21㊀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㊀北京㊀1000422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㊀北京㊀100083㊀收稿日期:2023-03-07∗基金项目: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助(2019QZKK1005)㊀第一作者:李光子(1992-)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服务ꎮE-mail:li_guangzi@163 com㊀通信作者:蔡君(1965-)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游文化与旅游规划ꎮE-mail:amurensis@163 com摘要:理解游憩服务流动机制与服务级联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协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ꎮ文章在明确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产生机制的基础上ꎬ提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ꎬ即以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5个阶段来理解从游憩服务供给到人类福祉的过程ꎻ应用成本距离法和栅格耗费距离法ꎬ结合问卷调查与可达性和人口密度分析ꎬ对秦皇岛市碣石山风景区的市域尺度和区域尺度游憩服务流形态特征和流动机制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服务流模式主要有3种ꎬ即碣石山 秦皇岛模式ꎬ通过田园观光等游憩服务提供身心放松等最直接的收益形式ꎻ碣石山 秦皇岛 京津冀模式ꎬ作用于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的福祉ꎻ碣石山 京津冀模式ꎬ以放松解压㊁锻炼身体为主要的游客受益形式ꎮ关键词:游憩服务流ꎻ服务级联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ꎻ风景区可达性ꎻ碣石山DOI:10.12169/zgcsly.2023.03.07.0001FlowandCascadeofRecreationServicesBasedonAccessibilityAnalysis:ACaseStudyofQinhuangdao sJieshiMountainScenicSpotLiGuangzi1ꎬ2㊀CaiJun2(1 BeijingPolytechnicCollegeꎬBeijing100042ꎬChinaꎻ2 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ꎬ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ꎬBeijing100083ꎬChina)Abstract:Understandingtheflowmechanismandcascadeofrecreationalservicescanimprovethecoordinationofecosystemservicesandsocialwelfare.Thispaperclarifiesthemechanismsfortheflowandcascadeofrecreationserviceꎬrespectivelyꎬandputsforwardarecreationservicecascademodelꎬwhichwouldmaketheprocessfromrecreationservicesupplytohumanwell ̄beingfromthefivestagesofrecreationresourcesꎬservicepotentialꎬrecreationserviceꎬuserbenefitꎬandwell ̄beingformation.Subsequentlyꎬ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mechanismofrecreationalserviceflowatmunicipalanddistrictscalesarestudiedwithJieshiMountainScenicSpotinQinhuangdaoCityinconsiderationofaccessibilityꎬquestionnairesurveyandpopulationdensityanalysis.ResultsshowthattheserviceflowmodesvariedondifferentspatialscalesmainlyacrossthreerecreationserviceflowmodesꎬnamelyJieshimountain–QinhuangdaocityꎬwhichprovidesthemostdirectformofbenefitssuchasphysicalandmentalrelaxationthroughrecreationalservicessuchasruraltourismꎻJieshimountain ̄Qinhuangdaocity ̄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modeloperatesonvariouslevelsofwell ̄beingꎬfromphysicalandmentalhealthto㊀第2期㊀李光子㊀蔡㊀君: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㊀㊀selfrealizationꎻJieshimountain–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modelmainlybenefitstouristsbyrelaxingꎬreducingstressꎬandexercisingtheirbodies.Keywords:recreationserviceflowꎻservicecascadeꎻecosystem sculturalserviceꎻscenicspot saccessibilityꎻJieshiMountain㊀㊀全球有大量人口依赖于生活地区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ꎮ一些学者在供需匹配情况和服务传递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注意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源与服务受益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ꎬ在展开相关研究后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流(Ecosystemserviceflow)的概念[1]ꎮ生态系统服务流是指服务从生态系统向受益者的空间转移[2]ꎬ对理解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人类实际收益至关重要[3-5]ꎮ研究主要关注服务流过程ꎬ即服务的时空供需匹配与优化调控[2ꎬ6-7]ꎬ以及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能量交换[8]ꎮ服务流通过生物物理过程或社会经济的投入连接生态供给与人类需求[9-10]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相邻地区的人也可以通过服务流享受到部分服务ꎬ如山区生产的淡水通过重力或人力作用输送至下游地区[11]ꎬ外地游客到山岳地区进行休闲娱乐活动[12]等ꎮ游憩服务流描述了生态系统提供的游憩服务从供给地到使用地的转移过程ꎮFisher等[13]提出了服务流的4种模式ꎬ包括原位服务和有方向性服务流ꎮ大部分游憩服务只能在原位提供ꎬ但也存在用户向供给地流动的情况[14]ꎮ广义旅游流分析了游客从受益区向供给区的空间流动[15-17]ꎮ2010年ꎬHaines ̄Young和Potschin[18]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级联的概念ꎬ构建了景观结构过程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连接ꎬ拓展了服务流的概念ꎮ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是通过生态过程把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价值相连的框架[19]ꎬ该框架解释了自然资本转化为增进人类福祉的服务ꎬ服务流则展示了服务的空间分布[20-21]ꎮHaines ̄Young和Potschin[18]通过级联模式分析了生态功能与人类福祉之间的链接ꎬ强调了生态过程与服务的转换对福祉的贡献(图1)ꎮ当前景观生态学㊁地理学等领域对于生态系统供给㊁支持和调节功能的服务流研究较为充分ꎬ但是基于游憩活动产生的游憩服务流在流动模式㊁研究方法上与其他服务差别较大ꎬ通常需要借鉴风景园林学㊁旅游学等学科对于游憩行为的研究ꎮ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些成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计量统计法㊁社会学网络分析法㊁GIS分析法㊁物理学理论方法等[9ꎬ22]ꎬ其中计量统计和社会学网络分析法得到广泛应用ꎬ但大多数研究的空间结构仅呈现抽象特征ꎬ很难反映真实地理㊁交通空间关系ꎮ注:图片改绘自Spangenberg等的文章[20]ꎮ图1㊀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模式人们对户外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当地居民和游客成为了山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中的重要部分ꎮ了解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过程与机制对于分析游客福祉形成㊁提升近城型山岳风景区生态系统游憩服务效率和增进社会福祉至关重要ꎮ碣石山风景区位于秦皇岛市昌黎县北部ꎬ距县城10kmꎬ作为秦皇岛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密集㊁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地区ꎬ具有乡村振兴与绿色生态空间提升的双重发展目标ꎮ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视角ꎬ应用GIS分析法ꎬ结合问卷调查与可达性和人口密度分析ꎬ对秦皇岛市碣石山风景区市域尺度和区域尺度游憩服务流形态特征和级联模式进行研究ꎬ以期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起到一定补充作用ꎮ1 研究区概况碣石山风景区(119 04 119 25Eꎬ39 68 39 81N)位于秦皇岛市昌黎县北部㊁卢龙县东南以及抚宁区西南ꎬ距离渤海海岸线15kmꎬ总面积349 7km2ꎬ是秦皇岛市空间结构中山海走廊发展轴的重要节点ꎮ37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秦皇岛市以滨海度假休闲为核心游憩资源ꎬ对北京㊁天津㊁唐山等城市的依赖性较强ꎬ主要景区与北京㊁天津等主要客源地的可进入性强ꎬ但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中介能力较差[23]ꎬ由核心游憩资源向周边次级资源流动的势能较大(图2)ꎮ图2㊀京津冀旅游流向示意2㊀研究方法2 1㊀游憩服务级联模式构建构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有助于识别生态系统的功能㊁服务特征及其与社会系统的整合[12]ꎮ结合生态系统服务㊁人类福祉和旅游流理论ꎬ本研究提出游憩服务级联(cascade)模式(图3)ꎬ将风景区游憩服务到人类福祉形成的过程分为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5个阶段ꎮ基础阶段是游憩资源及其潜在服务能力的识别ꎬ接下来是使用者偏好引导的游憩服务实现ꎬ再通过有目的的服务流动引发使用者在风景区的体验ꎬ导致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增进[24-26]ꎮ级联形成后ꎬ游憩服务的受益支撑着风景区的发展规划和决策ꎬ形成正反馈机制ꎬ推动游憩服务的正向持续流动ꎮ图3㊀游憩服务级联模式2 2㊀可达性分析在探讨游憩服务流的研究中ꎬ流向和时间因素是常见的考量要素ꎮ本研究以基于用时的可达性分析为框架ꎬ通过可达性的维度来体现服务流的流向和时间ꎬ流量通过统计数据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得出ꎮ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游客客源地和景点停留情况ꎬ然后结合可达性分析ꎬ选择最短时间路径作为服务流路径ꎬ对碣石山地区游客游憩服务流现状进行分析ꎬ最后根据人口密度与城市特征提出潜在服务受益区与潜在游憩服务流(流势)ꎮ可达性分析分别采用成本距离法和栅格耗费距离法[27-28]ꎮ从京津冀范围来看ꎬ北京㊁天津㊁承德等主要城市均可在3h内到达碣石山地区(图4A)ꎬ碣石山可作为京津冀的周末短途游目的地ꎮ由图4B可知ꎬ秦皇岛市南部大部分地区可以在15min内到达碣石山地区ꎬ而秦皇岛市中心也可以在30min内到达ꎮ结合秦皇岛市人口密度分布ꎬ人口集中的地区基本都可以在30min内到达ꎬ因此碣石山地区可达性较好ꎬ适合作为市内短途旅游目的地ꎮ2 3㊀问卷调查基于前文提出的游憩服务级联模式进行问卷设计ꎬ内容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旅游方式与目的地基本情况调查ꎬ包括旅游次数㊁停留天数㊁旅游方式㊁参加的活动等ꎻ第2部分是游客福祉测量ꎬ问题设置遵循人类需求层级理论ꎬ使用对公众更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分类与表述ꎬ主要通过本次旅游对身心健康的影响㊁对当地环境安全的感知㊁旅行收获等进行评价ꎬ同时按照同意程度从1~5打分(1为非常不同意ꎬ5为非常同意)ꎻ第3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人口和社会统计学特征ꎬ包括年龄㊁性别㊁学历㊁收入等基本信息ꎮ47㊀第2期㊀李光子㊀蔡㊀君: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㊀㊀图4㊀碣石山对于京津冀游客可达性分布图(A)和碣石山对于秦皇岛市游客可达性分布图(B)㊀㊀问卷实施地主要集中在游客比较集中的昌黎县城和葡萄沟(包括西山场村㊁湾里村㊁条子峪村)ꎬ时间为2018年9月ꎮ调查随机选取400位12岁以上游客作为有效样本ꎬ共发出问卷400份ꎬ回收问卷387份ꎬ其中有效问卷362份ꎬ有效率93 5%ꎮ将采集到的问卷数据录入到SPSS25 0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㊁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ꎬ确定游客福祉与碣石山生态系统游憩服务的级联模式ꎮ3㊀结果与分析碣石山地区的本地旅游市场主要是指秦皇岛市和以秦皇岛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者经秦皇岛或北戴河集散延伸来本区域的旅游市场ꎬ但两者在旅游行为㊁服务流向等都存在一定差别ꎬ因此要将二者进行区分ꎮ首先ꎬ统计游客常住地ꎬ游客常住地中约40%来自秦皇岛市ꎬ52%来自京津冀其他地区ꎬ8%来自其他它省市ꎮ其次ꎬ考虑到北戴河是秦皇岛市的核心旅游资源ꎬ游客同时游览了北戴河说明秦皇岛市为一级旅游目的地ꎬ筛选出来自京津冀其他地区的个案对 是否游览和停留过北戴河或东部黄金海岸片区 进行统计ꎬ二者皆为否的比例为47%ꎮ因此可以初步估计直接游览碣石山地区的京津冀其他地区游客占比约24%ꎬ碣石山作为次级旅游目的地ꎬ通过秦皇岛市吸引京津冀其他地区游客占比约28%ꎬ比例超过了直接吸引ꎮ将秦皇岛市直接形成的服务流㊁京津冀地区通过秦皇岛市形成的服务流和京津冀地区直接形成的服务流分别进行服务流空间结构制图ꎮ3 1㊀市域尺度:碣石山 秦皇岛游憩服务流秦皇岛市游客的游憩服务流空间结构可以直接通过可达性筛选出的用时最短路径和人口密度确定ꎮ由图5可知ꎬ整体空间结构比较清晰ꎬ最主要的服务受益区位于秦皇岛市区ꎬ交通方式以自驾居多ꎬ游客可以通过3条路径流向碣石山地区ꎬ其中用时最短路径为205国道ꎬ30min可以到达ꎻ此外ꎬ可以通过沿海的365省道ꎬ经由黄金海岸到达ꎮ碣石山地区对秦皇岛市区游客提供的游憩服务主要包括田园观光㊁采摘㊁爬山等ꎬ多为周末短途一日二日游ꎬ其中身心放松㊁活动身体㊁乡村体验为最直接的受益形式ꎬ所使用的游憩资源较为集中ꎬ如葡萄沟㊁葡萄小镇㊁柳河山谷ꎮ3 2㊀区域尺度:碣石山 秦皇岛 京津冀游憩服务流㊀㊀作为京津冀东部边缘城市ꎬ秦皇岛市的游客流主要来自西部ꎬ以北京和天津为主要的服务受益区ꎬ唐山和承德为次要服务受益区(图6)ꎮ石57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图5㊀碣石山秦皇岛游憩服务流图6㊀碣石山 秦皇岛 京津冀游憩服务流家庄㊁沧州㊁保定空间距离最远ꎬ高铁和高速都需经由天津和唐山到达秦皇岛市ꎬ受益区规模更小ꎮ碣石山地区对京津冀通过秦皇岛市提供的游憩服务以休闲度假㊁健身康养㊁田园观光为主ꎬ作用于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的福祉ꎮ碣石山地区作为次级旅游目的地承接秦皇岛的休闲度假客流ꎬ丰富秦皇岛的旅游产品谱系ꎮ3 3㊀区域尺度:碣石山 京津冀游憩服务流由于碣石山风景区的优势资源为山岳和田园风光ꎬ对城市游客吸引力较强ꎬ因此游憩服务受益区位置主要为各个城市的市区ꎮ京津冀地区直接形成的服务流与通过秦皇岛市形成的服务流存在一定差别ꎮ图7表明ꎬ碣石山地区位于这些城市流向秦皇岛市的连接区ꎬ区位优势明显ꎮ通过游客问卷分析可知ꎬ对于碣石山的游憩服务供给区来说ꎬ北京㊁天津㊁唐山的服务受益区规模相近ꎬ这些城市到达碣石山地区的时间在120~180min(表1)ꎮ放松解压㊁锻炼身体㊁社会交往等为主要的游客受益形式ꎮ图7㊀碣石山 京津冀游憩服务流3 4㊀碣石山风景区游憩服务级联碣石山在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的游憩服务级联模式(图8)中:游憩资源为碣石山现有的物质资源基础ꎬ如碣石山山体㊁葡萄沟㊁农田㊁乡村建筑等ꎻ服务潜力即这些物质基础所提供的游憩价值ꎬ如山林自然风光㊁乡村田园风光等ꎻ游憩服务为游客在区域内进行的游憩活动ꎬ如观光㊁休闲㊁采摘㊁徒步等ꎻ使用者受益即游客通过游憩活动得到了身心放松㊁身体锻炼㊁独特的乡村体验等ꎻ最后形成人类福祉的4个维度ꎮ每个阶段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ꎬ前2个阶段在游憩服务供给67㊀第2期㊀李光子㊀蔡㊀君: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㊀㊀表1㊀3种游憩服务流模式对比游憩服务流模式尺度范围服务受益区交通方式抵达时间/min游憩方式受益形式碣石山 秦皇岛游憩服务流市域尺度秦皇岛市区自驾30~45田园观光㊁采摘㊁爬山等身心放松㊁活动身体㊁乡村体验碣石山 秦皇岛 京津冀游憩服务流区域尺度北京和天津为主ꎬ唐山和承德次之火车㊁自驾150~240休闲度假㊁健身康养㊁田园观光等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碣石山 京津冀游憩服务流区域尺度北京㊁天津㊁唐山高铁㊁自驾120~180康养度假㊁品尝新鲜果蔬等放松解压㊁锻炼身体㊁社会交往方内进行ꎬ后2个阶段在游憩服务受益方内进行ꎮ游憩服务作为连接供给方与受益方的关键ꎬ通过实际产生的游憩服务流带动游憩服务级联的形成ꎬ服务流的类型在空间上为有方向性的使用者到达ꎬ在级联框架内部构成一个双向流ꎬ表现出两个系统之间的转换关系ꎮ图8㊀碣石山游憩服务级联模式4㊀讨论山岳风景区通常因其优越的自然性而被人们开发了大量以自然为基础的游憩活动ꎬ包括登山㊁越野㊁骑行㊁徒步㊁观鸟等ꎬ多数情况下ꎬ具有审美吸引力的山岳景观提高了这些娱乐的潜力价值ꎮ游憩服务的认知与利用ꎬ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ꎬ但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ꎬ这种影响在山岳地区更为显著[29]ꎬ建设用地的增加侵占了自然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空间[30]ꎬ旅游开发对山岳景观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31]ꎮ个体和地方组织无法应对旅游开发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ꎬ需要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来保证生态系统服务供应的可持续性ꎮ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已经开始应用于风景区管理当中ꎬ并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方法参考[32]ꎮ本研究以定量结合定性研究ꎬ以图形的方式表达游憩服务流的流动形态ꎬ并提出游憩服务级联模型ꎮ图形表达可以直观体现服务从受益区向供给区流动的流量㊁流向㊁距离㊁耗时ꎬ明确游憩服务供需匹配和空间分布ꎬ可以反映景观的游憩价值和福祉效益ꎮ游憩服务级联模式描述了游憩结构和功能如何影响服务传递ꎬ进而影响人类福祉的提供和获取ꎬ为研究游憩服务内部机制和外部价值提供借鉴ꎮ5㊀结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将风景区游憩服务到人类福祉形成的过程分为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5个阶段ꎮ游憩资源㊁服务潜力和游憩服务在服务供给方内形成ꎬ游憩服务㊁使用者受益和福祉形成在服务受益方内形成ꎬ由于游憩服务流呈现明显的非原位供给特征ꎬ并具有方向性的使用者到达ꎬ因此游憩服务阶段成为连接游憩资源过程与人类福祉的重要桥梁ꎮ碣石山风景区的3种游憩服务流模式分别为碣石山 秦皇岛㊁碣石山 秦皇岛 京津冀㊁碣石山 京津冀ꎮ碣石山风景区对秦皇岛市区游客提供的游憩服务主要包括田园观光㊁采摘㊁爬山等ꎬ多为周末短途游ꎬ身心放松㊁活动身体㊁乡村体验为最直接的受益形式ꎻ碣石山风景区对京津冀地区通过秦皇岛市提供的游憩服务以休闲度假㊁健身康养㊁田园观光为主ꎬ作用于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的福祉ꎻ京津冀地区直接形成的服务流与通过秦皇岛市形成的服务流存在一定差别ꎬ对于碣石山的游憩服务供给区来说ꎬ北京㊁天津㊁唐山的服务受益区规模相近ꎬ放松解压㊁锻炼身体㊁品尝新鲜果蔬等为主要的游客受益形式ꎮ参考文献[1]SERNA ̄CHAVEZHMꎬSCHULPCJEꎬVANBODEGOMPMꎬetal.Aquantitativeframeworkforassessingspatialflowsofecosystemservices[J].EcologicalIndicatorsꎬ2014ꎬ39:24-33.77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2]王嘉丽ꎬ周伟奇.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2):4213-4222.[3]BAGSTADKJꎬJOHNSONGWꎬVOIGTBꎬetal.Spatialdynamicsofecosystemserviceflows:acomprehensiveapproachtoquantifyingactualservices[J].EcosystemServicesꎬ2013ꎬ4:117-125. [4]VILLAMAGNAAMꎬANGERMEIERPLꎬBENNETTEM.Capacityꎬpressureꎬdemandꎬandflow:aconceptualframeworkforanalyzingecosystemserviceprovisionanddelivery[J].EcologicalComplexityꎬ2013ꎬ15:114-121.[5]SCHRÖTERMꎬBARTONDNꎬREMMERPꎬetal.Accountingforcapacityandflowofecosystemservices:aconceptualmodelandacasestudyforTelemarkꎬNorway[J].EcologicalIndicatorsꎬ2014ꎬ36:539-551.[6]刘慧敏ꎬ范玉龙ꎬ丁圣彦.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6ꎬ27(7):2161-2171.[7]BAGSTADKꎬVILLAFꎬBATKERDꎬetal.Fromtheoreticaltoactualecosystemservices:mappingbeneficiariesandspatialflowsinecosystemserviceassessments[J].Ecology&Societyꎬ2014ꎬ19(2):743-756.[8]PULSELLIFMꎬCOSCIEMELꎬBASTIANONIS.Ecosystemservicesasacounterpartofemergyflowstoecosystems[J].EcologicalModellingꎬ2011ꎬ222(16):2924-2928. [9]张佑印ꎬ顾静ꎬ马耀峰.旅游流研究的进展㊁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ꎬ2013ꎬ28(6):38-46.[10]刘慧敏ꎬ刘绿怡ꎬ丁圣彦.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J].生态学报ꎬ2017ꎬ37(10):3232-3242.[11]MEISCHCꎬSCHIRPKEUꎬHUBERLꎬetal.Assessingfreshwaterprovisionandconsumptioninthealpinespaceapplyingtheecosystemserviceconcept[J].Sustainabilityꎬ2019ꎬ11(4):1131.[12]SCHIRPKEUꎬTAPPEINERUꎬTASSERE.Atransnationalperspectiveofglobalandregionalecosystemserviceflowsfromandtomountainregions[J].ScientificReportsꎬ2019ꎬ9(1):6678.[13]FISHERBꎬTURNERRKꎬMORLINGP.Definingandclassifyingecosystemservicesfordecisionmaking[J].EcologicalEconomicsꎬ2009ꎬ68(3):643-653.[14]刘文平.景观服务及其空间流动:连接风景园林与人类福祉的纽带[J].风景园林ꎬ2018ꎬ25(3):100-104.[15]马耀峰.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99. [16]陈海波.旅游流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新论[J].旅游研究ꎬ2017ꎬ9(1):22-31.[1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ꎬ2004. [18]HAINES ̄YOUNGRꎬPOTSCHINM.Thelinksbetweenbiodiversityꎬ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 ̄being[J].EcosystemEcologyꎬ2012:110-139.[19]张城ꎬ李晶ꎬ周自翔ꎬ等.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效应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ꎬ2021ꎬ32(5):1633-1642.[20]SPANGENBERGJHꎬVONHAARENCꎬSETTELEJ.Theecosystemservicecascade:Furtherdevelopingthemetaphor.Integratingsocietalprocessestoaccommodatesocialprocessesandplanningꎬandthecaseofbioenergy[J].EcologicalEconomicsꎬ2014ꎬ104:22-32.[21]李双成ꎬ王珏ꎬ朱文博ꎬ等.基于空间与区域视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框架[J].地理学报ꎬ2014ꎬ69(11):1628-1639. [22]李波ꎬ贺萌ꎬ李欣宇.基于源地-廊道法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进展[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2):145-151.[23]贾雪娇.秦皇岛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ꎬ2010.[24]SHINEWKJꎬGLOVERTDꎬPARRYDC.Leisurespacesaspotentialsitesforinterracialinteraction:communitygardensinurbanareas[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ꎬ2004ꎬ36(3):336-355.[25]LARSONRW.Towardapsychologyofpositiveyouthdevelopment[J].TheAmericanPsychologistꎬ2000ꎬ55(1):170-183. [26]MCKERCHERBꎬCROSHD.Testingaculturaltourismtypolo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ꎬ2003ꎬ5:45-58.[27]李凌雁.京津冀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ꎬ2017.[28]李博ꎬ宋云ꎬ俞孔坚.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8ꎬ44(4):618-624.[29]GENELETTIDꎬDAWAD.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mountaintourismindevelopingregions:astudyinLadakhꎬIndianHimalaya[J].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ꎬ2009ꎬ29(4):229-242.[30]LIJHꎬBAIYꎬALATALOJM.Impactsofruraltourism ̄drivenlandusechangeonecosystemsservicesprovisioninErhaiLakeBasinꎬChina[J].EcosystemServicesꎬ2020ꎬ42:101081. [31]KOHLERMꎬSTOTTENRꎬSTEINBACHERMꎬetal.Participativespatialscenarioanalysisforalpineecosystems[J].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17ꎬ60(4):679-692. [32]SCHIRPKEUꎬMARINODꎬMARUCCIAꎬetal.Operationalisingecosystemservicesforeffectivemanagementofprotectedareas:Experiencesandchallenges[J].EcosystemServicesꎬ2017ꎬ28:105-114.87。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是中国最大的北方葡萄栽培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旅游景区之一。

为了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针对昌黎葡萄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将保护环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景区内的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保护。

建立景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损害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和赔偿,鼓励企业和游客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合理规划和管理景区开发:加强对景区用地规划和管理,确保开发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协调。

要优先保护核心景区和生态敏感地区,限制过度开发和过度开放,合理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避免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建设高标准的游客接待中心和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旅游信息和游客指引,确保游客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3.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健全景区管理机构,加强景区内的管理和协调,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鼓励企业与社区居民合作,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特色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 加强旅游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积极宣传昌黎葡萄沟景区的独特魅力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建立网络营销平台,提供在线预订和咨询服务,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强与其他旅游景区的合作,开展联合推广活动,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竞争力。

5. 加强对旅游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景区开发和经营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合理性。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偷逃税款和违法行为。

提供必要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管理景区开发、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强旅游宣传与推广以及加强对旅游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措施的支持和实施。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
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李光子;蔡君
【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
【年(卷),期】2024(22)2
【摘要】理解游憩服务流动机制与服务级联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协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文章在明确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即以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5个阶段来理解从游憩服务供给到人类福祉的过程;应用成本距离法和栅格耗费距离法,结合问卷调查与可达性和人口密度分析,对秦皇岛市碣石山风景区的市域尺度和区域尺度游憩服务流形态特征和流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服务流模式主要有3种,即碣石山—秦皇岛模式,通过田园观光等游憩服务提供身心放松等最直接的收益形式;碣石山—秦皇岛—京津冀模式,作用于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的福祉;碣石山—京津冀模式,以放松解压、锻炼身体为主要的游客受益形式。

【总页数】7页(P72-78)
【作者】李光子;蔡君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基于SEM的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模型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2.基于民族志学与层次分析法的景区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华清池景区为例
3.基于Kano模型与IPA分析的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模型研究——以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为例
4.基于导游细节化服务的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5.基于城市网络分析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融侨社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昌黎县碣阳湖泊环境保护工程分析

昌黎县碣阳湖泊环境保护工程分析

昌黎县碣阳湖泊环境保护工程分析随着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要求,昌黎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治水理念和科学技术,探索水安全、水环境及水资源三个专业领域的问题,实现昌黎治水、护水的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

通过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积极开展湖泊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维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让湖泊休养生息,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略谈碣阳湖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在碣阳湖修建以前,每到雨季,碣石门内碣石群峰流下的洪水,有如脱缰野马狂奔而下,汇入急流河,冲出碣石门,直扑昌黎县城西关一带,注入饮马河而奔向大海。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急流河的洪水曾几次危及电影片儿城区安全。

在旧社会,人们以此河为患,却无法治理,只得在药局山西南麓的进山路旁的一块岩石上刻下“止水”两个大字,并镌有“水行故道,龙归旧渊”、“永为民利,毋为民殃”两行咒语,祈盼“止水石”能把水患制止。

但刻石空立在碣石山前不知多少春秋,水患并没有因此中止。

时至20世纪50年代,建起果乡水库,碣石门才有了真正的“止水石”,一条长342米、高15.3米的拦洪大坝,截出了一个变水害为水利的人工湖。

果乡水库的库面东西宽有1500余米,南北长有15000多米,汇水面积达25平方公里。

1985年初夏,经过整修,嵌在碣石群峰之中的璀璨明珠果乡水库,被冠名“碣阳湖”,辟为旅游风景区。

碣阳湖环境污染的分析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当地杏树园的居民曾经直接饮用碣阳湖水,但是秦皇岛水文站的最新的观测显示湖水水质已经呈现中度营养化,湖水水质已经恶化,湖周围的几个村庄已经无法直接的饮用湖水,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老问题也困饶着景区人1、无序采沙在占有非常有限的水面。

采砂船直接从湖底吸收铁粉,在很大的程度上挤占了狭小的水面,破坏了环境,游船在缝隙里穿行非常的危险。

2、污染严重,水域面积不断地减少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碣阳湖的污染日益严重,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不断地排入,碣石山水土的流失更是造成了,湖中泥沙的大量淤积。

东临碣石开新篇——秦皇岛市昌黎县生态建设实践报告

东临碣石开新篇——秦皇岛市昌黎县生态建设实践报告
通过建设葡萄小镇,游客数量增长了,葡萄销售价 格提高了,村民可以到葡萄原乡风情集市做生意,可以 经营民宿,可以从事第三产业相关工作,成为了当地农
曹耀峰
策 划
ff519699156
民增收的新途径。保守估计,葡萄小镇使当地居民每年 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面向未来,优美生态成为昌黎底色
矿坑公园和葡萄小镇只是“一斑”,透过这“一 斑”,可见昌黎县生态立县的“全豹”。按照“生态 修复、文化传承、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全域旅游” 理念,昌黎县将北部102平方公里的碣石山片区打造为 “碣石国家公园”,规划建设葡萄小镇、诗词花卉小镇 和干红小镇。
投资60亿元建设的葡萄小镇,总规划面积39平方 公里,辐射17个村近4万村民,意在打造原乡、生态、 人文旅游度假小镇。葡萄小镇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昌黎 葡萄产业、旅游产业的升级,更开阔了当地老百姓的视 野,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了“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成果。
葡萄小镇的前身是葡萄沟,有着400余年的葡萄种 植历史。葡萄沟好吃的葡萄小有名气,早年间,也有头 脑活络的农民把自家院子收拾收拾,提供简单的采摘、 餐饮和住宿服务。
修复后的矿坑公园占地16万平方米,结合场地记忆 和生态修复的理念,以一条时间轴作为主要导览路线, 将矿山修复历程通过立体花园、垂直绿化、艺术小品、 山体灯光秀等方式呈现出来,并融入游人可以参与体验 的活动空间。人们徜徉其中,不仅享受着娱乐健身、亲 近自然之乐,更接受着珍爱生态、保护环境的深刻教 育。
在一声声炮响中,好好的山被“吃掉”了。据有关 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碣石山每年矿石开采量达 100多万吨,形成的矿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在部分 人腰包鼓起来的同时,长期过度开采造成的是严重的生 态环境危机,植被大面积破坏,山岩裸露、矿坑遍布, 随时有引发水土流失、岩石崩落、汛期山洪等多种次生 灾害的危险。

2葡萄沟-碣石山-华夏园自然生态观光区开发规划纲要

2葡萄沟-碣石山-华夏园自然生态观光区开发规划纲要

葡萄沟—碣石山—华夏园自然生态观光区开发规划纲要昌黎县规划管理局素有“千古神岳”美称的观海胜地——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

碣石山山势巍峨挺拔,怪石嵯峨,系《山海经》、《尚书·禹贡》等古代地理名著标志中国北方山之尽头海之畔的历史名山,为秦皇、汉武等帝王求仙、祭祀之神岳,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之胜地,景色旖旎宜人,形成游览区的年代久远,具有深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黄金海岸旅游区的开发,碣石山风景区的建设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近些年,随着留下革命先驱李大钊战斗足迹和似水柔情的五峰山韩文公祠,以及碣石山中的千载古刹——水岩寺的修复,特别是“十里葡萄长廊”——葡萄沟自然生态旅游和华夏葡萄酒庄园旅游的兴起,给充满“自然的美”和“美的自然”的碣石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和新的活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碣石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均有缺欠,尤其是景区新、老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尚欠工作力度。

为此,根据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亟需树立的大景区观念,特制定此开发规划纲要,力求对碣石山风景区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色泽的农业、工业观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包装,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把以昌黎县城为中心区域的葡萄沟—碣石山—华夏园自然生态观光区,建设成中国北方,乃至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力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自然生态观光园景区。

一、规划范围葡萄沟—碣石山—华夏园自然生态观光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华夏生态工业园区、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碣石山景区和葡萄沟等景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8.8平方公里。

二、资源分析1、地理位置葡萄沟—碣石山—华夏园自然生态观光区位于昌黎县北部辖境,几乎囊括了昌黎县境的大部分碣石山区。

观光区东起华夏生态工业园区,西至葡萄沟,中间凸现的是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及其周围的崇山峻岭,其中包括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源影寺塔、碣阳湖、水岩寺和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等名胜古迹和自然、人文景区。

李大钊与昌黎碣石山

李大钊与昌黎碣石山

李大钊与昌黎碣石山
陈伟华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河北省昌黎县境内,有一东西横列的山峦,嵯峨秀丽,巍然屹立于渤海之滨。

这,就是古今闻名的风景名胜——碣石山。

碣石山有大小山峰50余座,其主峰仙台
顶海拔近700米,从仙台顶上可以俯瞰万顷碧波的渤海。

在仙台顶左侧,环抱着五座山峰。

这五座山峰分别名曰"平斗"、"绵绣"、"望海"、"挂月"、"飞来",由此,此处亦有"五峰山"之称。

五峰山上苍松滴翠,蟠而翳天;怪石峥嵘,千奇百怪;清泉潺潺,涓流
不息。

五峰环抱的半山腰中,还有一座青瓦红墙,雕梁画栋的庙堂建筑——韩文公祠,是后人为纪念和祭祀唐代著名文学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陈伟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李大钊首次登临昌黎五峰山时间考 [J], 董宝瑞
2.李大钊对今人的感召——在"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
讨会"上的讲话 [J], 李青
3.河北省昌黎县城北外环至碣石山脚下鸟类初步调查 [J], 张波;张冀宁;欧秀云
4.昌黎碣石山风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探讨 [J], 赵宗茜;蔡君
5.研究石山,治理石山,开发石山——在接见参加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第21届代表时的讲话 [J], 李振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第17卷㊀第1期2019年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17㊀No 1Feb 2019昌黎碣石山风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探讨∗赵宗茜㊀蔡㊀君北京林业大学㊀北京㊀100083㊀收稿日期:2018-07-13∗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5ZCQ-YL-04)ꎻ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㊀㊀㊀㊀㊀㊀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风景园林学㊀第一作者:赵宗茜(1992-)ꎬ女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ꎮE-mail:charliezhao108@163 com㊀通信作者:蔡君(1965-)ꎬ女ꎬ教授ꎬ博士ꎬ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ꎮE-mail:amurensis@163 com摘要:景区与社区的协调互动ꎬ是多元利益主体重复动态博弈的过程ꎮ改变社区的弱势地位ꎬ构建涵盖多利益主体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实现景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ꎮ碣石山作为风景区ꎬ近几年以生态修复为基础ꎬ走出了一条融合社区参与的整合发展之路ꎮ文章深度剖析其社区参与的发展历程ꎬ总结其经验和局限ꎬ并通过健全的社区共管机制㊁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㊁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其景区社区的协调发展机制ꎬ以期实现各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均衡ꎬ并为碣石山及其相似景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ꎮ关键词:社区参与ꎬ协调发展ꎬ碣石山风景区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1.004ExplorationofCommunityCoordinatedDevelopmentMechanismforJieshiMountainScenicSpotinChangliCountyZhaoZongqian㊀CaiJu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ꎬBeijing100083ꎬChina)Abstract:Thecoordinationandinteractionbetweenscenicspotandcommunityisaprocessofrepeateddynamicgamebetweenmultiplestakeholders Itisaninevitablechoicetochangetheweakpositionofcommunitiesandbuildacoordinateddevelopmentmechanismamongmulti ̄stakeholdersto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cenicspotandcommunities JieshiMountainꎬasascenicspotꎬhasexploredaroadofcoordinateddevelopmentfacilitatingcommunityparticipationinrecentyearsbasedontheecologicalrestorationefforts Thispaperdeeplyanalyzedthedevelopmenthistoryofcommunityparticipationꎬsummarizeditsexperiencesandlimitationsꎬandthenproposedtoadoptsoundcommunityco ̄managementmechanismꎬfairmechanismofinterestsdistributionꎬtheextensivesocialparticipationmechanismandeffectivesupervisionmechanismtofurtherimprov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mechanismbetweenscenicspotandcommunityꎬinordertobalancetheinterestsbetweendifferentstakeholders Thisstudywouldprovidefeasiblesuggestion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JieshiMountainandothersimilarscenicspotsinthefutureKeywords:communityparticipationꎬcoordinateddevelopmentꎬJieshiMountainScenicSpot㊀㊀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和景区发展的双向需要ꎬ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ꎬ并将其作为开发和参与主体ꎬ以保证旅游和社区可持续发展ꎮ目前ꎬ中国旅游地社区普遍在经济收入㊁政治地位以及利益表达方面处于弱势地位ꎬ继而导致出现 被动参与 ꎬ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民主化进程不同㊁民间组织发育程度不同ꎬ或是旅游发展阶段不同等[1]ꎮ从管理学意义上讲ꎬ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取决于从相关利益者出发关联主体间协作关系的建立ꎬ因此识别社区内分散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内在结构ꎬ并借助不同层级的决策关系网络组织进行公平与效率相均衡的开发与管理尤为重要[2]ꎮ旅㊀第1期㊀赵宗茜㊀蔡㊀君:昌黎碣石山风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探讨㊀㊀游地政府及景区管理机构㊁非政府组织㊁景区经营企业㊁社区等多个中心ꎬ通过构建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㊁差异互动㊁职责明晰㊁利益共享的合作协调机制ꎬ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3-4]ꎮ在风景区ꎬ当政府以环境保护之名限制景区发展时ꎬ社区决策权会减弱ꎬ特别是当政府直接主导旅游经营或开发商介入开发与社区争利时ꎬ社区的弱势地位会更加明显[5]ꎮ因此要增加社区居民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ꎬ通过制度性增权确保社区居民不仅明确地拥有ꎬ而且能够行使其主体权利ꎬ最终推动建立一个能够给予共荣利益最大决策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ꎬ实现社区共管[6]ꎮ在社区旅游发展中ꎬ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和互动是为实现各自目标价值最大化进行的重复博弈的动态过程[7]ꎬ因此ꎬ要实现协调发展ꎬ就要兼顾社区相关利益群体对资源使用权和分配权的需求ꎬ规范参与各方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行为ꎬ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契合点来调和各方的利益诉求ꎬ实现各主体间利益均衡ꎬ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8]ꎮ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加深景区各直接利益主体间互动的关系渠道[3]ꎮ艾格拉斯通过对各社区参与模式的相对绩效评估发现ꎬ非盈利组织参与程度高的治理模式绩效较理想ꎬ社区各种参与权更能得到有效保障[9]ꎮ因此ꎬ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㊁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群体的作用ꎬ鼓励其利用专业优势参与到景区建设和政府管理中ꎬ促进景区社区协调发展ꎬ建立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ꎮ最后ꎬ实现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均衡互动ꎬ需要建立政府㊁企业㊁社区居民㊁社会团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反馈链ꎬ保证景区工作的有效落实ꎬ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ꎮ因此ꎬ完善的社区协调发展机制ꎬ应包括健全的社区共管机制㊁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㊁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ꎮ目前ꎬ我国很多学者尝试构建基于利益主体的景区社区和谐发展机制[10-14]ꎬ但视角偏宏观概述ꎬ并没有落实到景区的具体实践中将各个主体统一于动态均衡的发展机制中去研究ꎮ因此ꎬ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ꎬ基于2018年2次实地调研访谈ꎬ结合昌黎碣石山风景区的实践ꎬ尝试构建完善的景区社区协调发展机制ꎬ以期对我国类似风景名胜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碣石山风景区的社区发展1 1概况碣石山位于河北昌黎县北ꎬ占地面积320km2ꎬ海拔695 1mꎮ碣石山东部是冀东地区油松林保护的关键地区ꎬ分布着北方地区面积较大的次生性森林生态系统ꎻ中部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有机相融ꎬ美景奇观和历史古迹众多ꎻ西部是联系中部ꎬ并涵养碣阳湖水源㊁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ꎮ碣石山兼有 天然动物园和天然植物园 的美称ꎬ有植物近700种ꎬ动物100多种ꎮ葡萄沟位于碣石山西侧谷峪ꎬ是碣石山景区的毗邻社区ꎬ含西山场㊁湾里㊁条子峪3村ꎬ呈三角分布ꎬ共549户ꎬ1700余人ꎮ葡萄沟地理环境优越ꎬ适宜葡萄生长ꎬ因此葡萄种植历史悠久ꎮ目前沟内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66 67hm2ꎬ年产量约3300tꎮ20世纪90年代以前ꎬ葡萄沟闭塞贫穷ꎬ葡萄销售以定向收购㊁单一外卖为主ꎬ村民收入微薄ꎮ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旅游ꎮ经过10多年的努力ꎬ依托碣石山的自然资源和自身优越的产业资源ꎬ葡萄沟已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㊁乡村休闲㊁探险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点(表1)ꎮ表1㊀葡萄沟旅游发展状况年份游客数量/万人次旅游年收入/万元旅游促进人均增收/元20051070412200730340200020144060035292015354002353㊀㊀数据来源:昌黎县人民政府网ꎮ1 2社区参与演变历程1)零星参与阶段(1998 2008)ꎮ20世纪90年代末是葡萄沟旅游发展的初期ꎬ游客较少ꎮ沟里只有3~4家农家乐ꎬ只提供餐饮服务ꎬ设施条件简陋ꎬ主要接待的是政府机关人员和工厂领导ꎬ基本没有外地游客ꎮ此时沟内道路㊁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ꎬ乡政府开始大力推进相关建设工作ꎮ2)过渡发展阶段(2008 2012)ꎮ随着葡萄沟的交通条件改善和政府部门的宣传ꎬ葡萄沟的旅游知名度在这一阶段开始提高ꎬ游客也随之增3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17卷多ꎬ陆续开始有秦皇岛㊁唐山㊁天津㊁北京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ꎬ由此产生了住宿需求ꎮ早期只接待餐饮服务的村民开始翻盖新房ꎬ接待旅游住宿ꎮ在几家农家乐的带动下ꎬ接连有村民开始新建楼房ꎬ开展农家乐经营ꎮ在旅游的带动下ꎬ葡萄沟的葡萄获得新销路ꎬ村民收入大幅提升ꎮ3)全民经营阶段(2012 2016)ꎮ这一阶段是葡萄沟全速发展旅游时期ꎬ全村90%以上都盖起二层小楼ꎬ开始经营农家乐ꎬ开展葡萄采摘㊁葡萄酒酿造㊁餐饮住宿等旅游接待项目ꎬ个别没有翻盖新房的村民也利用自家老宅经营老屋观光项目ꎮ4)合作共营阶段(2016 2018)ꎮ自2016年起ꎬ为适应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ꎬ昌黎县政府采用PPP模式ꎬ与华夏幸福集团合作ꎬ开始对碣石山片区进行全域打造ꎬ葡萄沟的旅游发展进入提档升级阶段ꎮ沟内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ꎬ新建游客服务中心㊁葡萄小镇大门㊁十里葡萄长廊㊁道路指示牌等设施ꎮ华夏幸福定向与村民合作ꎬ对一些个人拥有价值较高的乡土资源(如百年湾里老宅㊁百年葡萄树王等)进行承包ꎬ并返聘村民进行人工管理ꎬ形成资源利用和资源拥有者生活改善双赢的效果ꎮ同时ꎬ在葡萄沟外围新建葡萄小镇景点ꎬ以葡萄小镇建设为载体开展众多旅游项目ꎬ并鼓励村民参与其中ꎬ如碣石山居㊁星汉街市㊁四产院落等项目吸纳大量本地商家入驻ꎬ自主经营主题民宿㊁特色商店等ꎬ并雇佣社区百姓提供服务ꎮ至此ꎬ葡萄沟的社区参与迈入合作共营的新阶段ꎮ2碣石山风景区的社区参与实践剖析2 1社区参与内涵碣石山风景区在20多年的旅游发展中ꎬ逐渐探索出了政府规划指导下企业与百姓全方位融入的 共建㊁共营㊁共享 综合管理机制ꎬ由地方政府牵头ꎬ与华夏幸福合作ꎬ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利用项目开发和产业转型带动社区发展ꎬ实现收益共享ꎮ其社区参与主体涉及政府㊁企业和居民ꎬ其发展内涵为:政府因势利导ꎬ在制定决策㊁基础设施建设㊁宣传推广㊁技能培训㊁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保障ꎻ居民积极配合ꎬ凭借自身的悟性和努力ꎬ自主经营ꎬ将葡萄沟的旅游逐渐推向高潮ꎻ企业通过资金支持和新项目引入ꎬ运用新理念将葡萄沟的旅游带入升级发展的新阶段ꎮ2 2积极效应1)推动管理体制改革ꎮ2016年前ꎬ碣石山风景区和葡萄沟虽然在地理区位上是毗邻关系ꎬ但二者的管理与开发却分属碣石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昌黎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ꎬ各自为政ꎬ发展受限ꎮ随着社区参与的不断深入ꎬ2016年县政府成立碣石山片区开发管理委员会ꎬ专门负责整个碣石山片区的开发管理工作ꎬ将周边山地自然风貌㊁人文历史要素㊁传统葡萄产业及原生村落进行整合开发ꎬ全面带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ꎬ管理效率大大提高ꎮ2)就业机会增多ꎮ碣石山采石工作曾是很多居民除葡萄种植以外的生计来源ꎮ采石工作停止造成居民收入来源中断ꎮ因此政府聘用部分居民参与景区生态修复ꎬ从事矿坑填平㊁裂缝修补㊁陡荒坡地整形等工作ꎬ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居民的生计问题ꎬ还提升了其环保意识ꎮ同时ꎬ在葡萄小镇和矿坑公园等项目建设中ꎬ政府和企业也会招聘居民从事安保㊁清洁㊁绿化等工作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困扰ꎮ3)项目参与㊁收益共享ꎮ在碣石山片区建设中ꎬ政府和企业能够将新建项目和居民的收益联系起来ꎬ让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居民参与其中ꎬ共同经营ꎬ收益共享ꎬ形成了一种合作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ꎮ社区和景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更为融合ꎬ目标一致ꎬ共同推动碣石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图1)ꎮ图1㊀葡萄沟居民收入状况(数据来源:昌黎县人民政府网)4)社区居民的能力和素质显著提升ꎮ在葡萄沟旅游发展过程中ꎬ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ꎬ通过举办各项餐饮住宿接待等培训活动ꎬ45㊀第1期㊀赵宗茜㊀蔡㊀君:昌黎碣石山风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探讨㊀㊀鼓励居民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ꎬ开拓了居民的视野ꎬ让葡萄沟的旅游发展更加优质化ꎮ2016年举办培训班28期ꎬ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ꎮ2017年ꎬ通过线上线下教学㊁集中拉练等形式ꎬ培训出108名高水平讲解员ꎬ组建了100名葡萄小镇专业民宿女管家团队ꎮ2 3问题剖析1)尚未建立景区社区共管模式ꎮ目前碣石山片区的规划开发工作主要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完成ꎬ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中ꎬ虽然也有对社区居民的利益考虑ꎬ但只是单向的ꎬ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听证制度和征求意见流程ꎬ管理过程也脱离群众ꎬ居民自始至终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ꎬ更多是被动接受者的身份ꎮ这种情况就导致政府的顶层设计不能很好反映居民意愿ꎮ2)收益分配不均衡ꎮ华夏幸福集团通过公私合营的模式ꎬ对葡萄沟进行旅游开发ꎬ在其入口区域建设小镇大门ꎬ收取门票ꎮ但目前沟内居民的农家乐和葡萄采摘都是自主经营ꎬ导致游客来此需要掏双份儿钱ꎬ致使葡萄沟游客较往年有所减少ꎬ沟内居民不仅没有从门票收入中获益ꎬ还使原本的收入减少ꎬ居民对此颇有怨言ꎮ此外ꎬ华夏幸福公司只对个别村户的特殊资源进行承包经营ꎬ导致村里少数人先富起来ꎬ利益分配不均衡ꎬ导致矛盾加剧ꎮ3)对广泛的社会参与重视不足ꎮ碣石山风景区的开发项目目前主要由华夏幸福完成ꎬ政府授权下的利润化运营和管理导致景区忽视广泛的社会参与ꎬ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ꎬ没有同科研单位㊁非政府组织等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ꎬ既不利于景区生态保护㊁环境教育㊁科学研究㊁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有效推进ꎬ也不能使景区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ꎬ使景区更好的回馈社会ꎮ3碣石山社区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通过上述分析ꎬ碣石山景区在管理体制改革㊁收益共享㊁社区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ꎬ但仍存在社区共管不完善㊁收益分配不均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及监督体制缺失等问题ꎮ基于前文有关景区社区协调发展机制的分析ꎬ本文尝试结合其实际ꎬ构建相对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图2)ꎮ3 1健全的社区共管机制未来景区的规划㊁项目开发㊁管理保护措施等应当通过座谈㊁听证或其他公开形式征求社区居民意见ꎬ村委会要做好村民和片区管委会之间联络的桥梁ꎬ针对景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与管委会沟通协调ꎮ管委会还应加强村民的教育培训ꎬ通过能力建设鼓励其参与生态保护等景区管理工作ꎮ3 2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管委会与乡政府㊁村委会等合作ꎬ通过社区共建㊁领办生态保护或旅游经营项目等方式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ꎮ对于缺少劳力㊁老龄化㊁贫困的家庭ꎬ乡政府应给予特殊照顾ꎬ通过针对性培训ꎬ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ꎬ进行差异化经营ꎬ从旅游中获益ꎮ政府应建立合理的片区生态保护补偿政策ꎬ对因生态修复占用的山中葡萄地ꎬ管委会能够以资金㊁实物等多种形式给予居民补偿ꎬ还可通过设立生态修复公益岗位等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ꎬ让他们能参与到景区环保工作中ꎮ这些措施也是充分挖掘各主体利益均衡点ꎬ从而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动ꎬ非冲突化地解决景区社区矛盾ꎬ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ꎮ3 3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管委会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ꎬ制定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ꎬ根据景区具体的发展需求ꎬ聘请专业志愿者为景区提供服务ꎬ如环境解说㊁游客引导㊁绿化清洁等工作ꎮ同时ꎬ景区应与各社会组织开展专业领域的务实合作ꎬ依托高校㊁企事业单位㊁非政府组织等平台ꎬ建立景区人才教育培训基地ꎬ通过项目形式丰富景区的生态保护㊁自然教育㊁科学研究㊁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ꎬ使景区运营和管理更加专业化ꎮ3 4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景区管委会成立监督反馈小组ꎬ成员由管委会委员㊁企业代表㊁村民代表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ꎬ监督景区工作并形成有效的反馈渠道ꎮ通过制度的约束来避免景区发展过程中过多依赖政府的单项监管行为和受让旅游企业的理性ꎬ让各利益主体参与到监督机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整体运行的动态均衡ꎮ5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17卷图2㊀碣石山社区协调发展机制示意图4结语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ꎬ很多旅游地的发展都面临像碣石山景区那样社区参与共管的困境ꎮ在利益中心主体一致的前提下ꎬ碣石山风景区在近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创新型生态修复和社区转型发展的新道路ꎬ本文希望从中抽象出一个各利益相关者有序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ꎬ为其他具有类似问题的风景名胜区的社区参与实践提供借鉴ꎮ归根到底ꎬ只有结合自身实际ꎬ从社区共管㊁利益分配㊁社会参与㊁激励补偿㊁监督反馈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社区协调发展机制ꎬ才能实现景区社会㊁经济㊁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ꎮ参考文献[1]保继刚ꎬ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ꎬ2006(4):401-413.[2]孙凤芝ꎬ许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ꎬ2013ꎬ23(7):142-148.[3]谭华云ꎬ王凯.景区转让中的利益整合与多中心治理:以凤凰城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06(04):419-422.[4]NORAH.FieldofPowerꎬforestsofdiscontent:cultureꎬconserva ̄tionꎬandthestateinMexico[M].Tucson:UniversityofArizona㊀Pressꎬ2005.[5]陈飙ꎬ钟洁ꎬ杨桂华.云南香格里拉藏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的限制性因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ꎬ2007(8):165-169.[6]左冰ꎬ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旅游学刊ꎬ2012ꎬ27(2):23-31.[7]左冰.共容利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利益协调[J].旅游科学ꎬ2013ꎬ27(1):1-14.[8]吴小敏ꎬ徐海根ꎬ蒋明康ꎬ等.试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J].农村生态环境ꎬ2002(2):10-13.[9]EAGLESPFJ.Governanceofrecreationandtourismpartnershipsinparksandprotectedareas[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ꎬ2009ꎬ17(2):231-248.[10]刘静艳ꎬ韦玉春ꎬ刘春媚ꎬ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ꎬ2008ꎬ23(6):80-86.[11]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J].经济地理ꎬ2008ꎬ28(3):519-522.[12]孙诗靓.景区 社区:基于利益主体的矛盾分析与和谐机制构建初探[J].旅游论坛ꎬ2008(5):172-176.[13]程增建ꎬ王金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镇经济ꎬ2009(5):109-113.[14]柴寿升ꎬ龙春凤ꎬ常会丽.景区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冲突的诱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ꎬ2013(1):184-189.[15]罗亚文ꎬ魏民.台湾地区国家公园社区规划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8ꎬ16(2):63-68.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