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针对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目前存在着许多难点和争议。由于其发病 原因的不确定性,使得诊断和治疗都变得相对复杂。为了更好地规范急慢性非 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中国疼痛学会组织了多位专家,经过深 入研讨和交流,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指导,帮助医生 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诊 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同时,也希望通过本共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相关领域的 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腰背痛诊疗技术的疗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 结合诊疗慢性脑缺血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摘要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本次演示旨在介绍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 义,概述专家共识意见的形成过程和内容,以及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 结果、结论与展望。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总之,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规范慢性脑 缺血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该专家共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中 药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和验证。因此,未来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在慢性脑缺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中,首先需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病因治疗。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血管危险因素,是预防慢性 脑缺血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针对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等血管病变, 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西药防止血小板聚 集等。
第二,症状治疗。针对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瘫痪等症状, 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例如,中药治疗可选用具有益智、疏肝解郁、 活血通络等功效的药物;针灸推拿治疗可选用百会、神庭、足三里等穴位,以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最新CT冠脉钙化积分专家共识(4)汇编

最新CT冠脉钙化积分专家共识(4)汇编

ACCF/AHA关于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心血管整体危险性评估以及胸痛患者的评估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7-10-8 15:33:57 点击:268 次发表评论投票推荐此文关键字: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编者按:本共识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与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描述了ACCF/AHA关于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心血管整体危险性评估以及胸痛患者的评估中应用的专家共识本共识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与组织相关专家撰写,并得到动脉粥样硬化显像与预防学会(SAIP)和心血管计算机体层扫描学会(SCCT)认可。

自2000年ACC/AHA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专家共识颁布以后,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公布。

基于这些新的研究证据,本共识对原有文件进行了更新,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计算机体层成像(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无症状的中度冠心病危险(10年预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10%-20%)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对于中度冠心病危险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存在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较高的患者可能应重新分类为高度冠心病危险群组,其治疗策略亦应作相应调整。

因此本共识修订委员会推荐在该人群中应用CT扫描技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二、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低度冠心病危险(10年预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不足10%)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有研究证据未发现低度冠心病事件危险性的人群中冠状动脉钙化有助于患者预后评估,因此共识制订委员会不推荐在此人群中进行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三、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高度冠心病危险(10年预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超过20%,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由于这些患者已被相关指南确定为需要强化干预的高危人群,因此本专家委员会不推荐在此人群中进行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四、对于钙化积分为0的中度冠心病危险患者是否应降低其干预力度?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对这一问题做出最终结论。

2024地诺孕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地诺孕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地诺孕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摘要地诺孕素是第4代选择性高效孕激素,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被推荐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及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

本共识由国内内异症治疗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地诺孕素在内异症治疗中的应用范围、疗效评价、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范化的指导,对地诺孕素的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方法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给予了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的专家指导建议。

本共识通过推动地诺孕素在内异症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有望为更多内异症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体验。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

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

综合文献报道,约10%的生育年龄妇女患有内异症。

内异症导致的疼痛和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内异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应按照慢性疾病治疗原则,长期管理至绝经。

尽管现有多种药物能治疗内异症,但在控制症状及疾病进展、消除病灶、预防复发、不良反应等方面均存在局限性。

地诺孕素(dienogest)是第4代选择性高效孕激素,在作用机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控制方面表现良好,被国内及国际多个内异症指南及共识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1 , 2 , 3 ]。

在使用地诺孕素治疗内异症时,应注意规范使用,并定期随访,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一、地诺孕素的药理学及作用机制地诺孕素(分子式:C20H25NO2)具有19-去甲睾酮衍生物和孕酮衍生物双重特性。

19-去甲睾酮衍生物的特性,使地诺孕素对孕激素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发挥高效孕激素效应。

孕酮衍生物的特性,使地诺孕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适度降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同时具有抗雄激素及适度的抗促性腺激素作用,无糖皮质激素和抗盐皮质激素作用,对代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影响甚微。

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

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学组一、概述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指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和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

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达7.18﹪,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3.2﹪。

此外,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多种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我国每年新增肝硬化病例数超过600万。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测也在正常范围。

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出现乏力、腹胀、纳差、腹水及黄疸,严重者常发生感染、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肝硬化一旦发展到失代偿期阶段尤其是并发大量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时,患者的一年死亡率高达20﹪~57﹪。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目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主要依靠保肝药物、输注白蛋白、利尿等内科常规方法以及针对出血的内镜和血管介入治疗,针对腹水的浓缩回输和腹腔穿刺抽放腹水等手段。

这些治疗措施虽能暂时改善临床症状,却不能逆转肝细胞数量日益减少导致的肝功能逐渐减退。

人工肝支持治疗是治疗急性、亚急性及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为肝脏自身的再生及等待移植供肝争取了时间。

然而,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引起的慢性肝功能衰竭疗效却不尽人意。

目前,只有原位肝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供肝来源缺乏,只有少数患者能得到移植治疗。

即使成功接受了肝脏移植,术后的抗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术后移植肝并发肝炎、肿瘤等问题,也是困扰医生及患者的难题。

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手段来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一项新技术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肝脏自身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

CGP专家共识I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β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附件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由于手术创伤、麻醉和疾病的共同影响,麻醉恢复期患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潜在的生命危险,需要有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和专业化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管理。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接受过全身麻醉、区域麻醉或监护麻醉监护的患者均应接受适当的麻醉后监测治疗。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麻醉恢复期患者的评估、监测和管理提供专家建议,以提高PACU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管理麻醉恢复期手术患者的医疗活动。

危重患者直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 nit,ICU)恢复。

麻醉后监测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的保护性反射,监护和治疗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识别和及时处理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麻醉后监护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二、PACU定义和功能PACU又称为麻醉恢复室。

1873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第一个PACU,PACU已成为现代医院麻醉科的标准配置。

P ACU是由麻醉科医师管理对麻醉后患者进行集中严密监测和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医疗单位。

未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在指定区域由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PACU的主要功能:(一)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生命体征恢复到接近基线的水平;(二)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三)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四)评估决定患者转入普通病房、ICU或者是直接出院;(五)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六)特殊情况下可临时提供ICU服务。

三、PACU的设置要求PACU的设计、设备和人员配置应符合国家《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 B15982)》等标准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规范要求。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3]。

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

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

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

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

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1急性期脑保护治疗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1.1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对症治疗、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和护理,以及监护等措施。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良恶性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贫血,对千大量出血和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是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但输血存在固有风险。

研究表明,贫血、出血以及异体输血均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的核心内容为: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益;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把握急性输血指征。

因此,PBM是整体解决围手术期患者贫血、出血和异体输血的优化方案[2]。

PBM的全球定义是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系统化、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管理和保护患者自己的血液以改善其结局,同时提高患者安全和主动参与意识[3]。

2022年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WS/T796—2022)发布并千202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然而针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更缺乏相关指南和共识。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O血常规:血红蛋白(hemogl o bi n,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 ean corpuscul a r hemogl o bin c oncentration,MCH C)可初步判断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比例可判断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据评估定级
推荐意见形成 全体同意通过


定稿会 顾问审阅
共识概况
• 主要分成五部分
– 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及评定
– 非终末期手术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非终末期化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非终末期放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终末期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每章由证据及推荐意见组成
• 推荐采用NCCN证据和共识的分类和牛津推荐意见分 级(OCEBM)
– 消化道累及营养不足率高(21.9% vs. 17.4% )
• 总营养风险率:初评24.6%,复评40.2%
– 胰腺癌最高:50.0% – 乳腺癌最低:7.3%
• 多因素分析示年老(>70岁),消化道相关及分期晚( III-IV期)为营养不足及营养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
营养不足率及营养风险率
营养评价对临床结局的指示作用
重点更新
恶液质与肌少症
• 恶液质诊断分期(1类)
– 恶液质前期,即体重下降≤5%并存在厌食或糖耐量 下降等; – 恶液质期,即6个月内体重下降>5%,或基础BMI <20者体重下降>2%,或有肌肉减少症者体重下降
>2%;
– 难治期,即预计生存<3月,PS评分低,对抗肿瘤 治疗无反应的终末状态
• sa
CT assess muscle mass
2010-7-20 2010-9-7
2010-12-6
2011-1-6
• n = 1473 (肺或消化道肿瘤)
• BMI : 17% 肥胖, 35% 超重, 36% 正常体重
• 明显的体重下降, 低肌肉指数是影响 预后的独立因素 • 生存分析模型 • 基于传统肿瘤预后因素 (肿瘤类型,分期,年龄,PS评分等)的c 检验值0.73 •基于肿瘤营养水平因素 (BMI,体重下降,肌肉指数等)的c 检验 值0.92
• 建立在大样本国内肿瘤营养学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更切合国内临床的实际 • 为我国广大的肿瘤学医师提供了在实践中对肿 瘤患者进行营养管理的参考意见
编写背景
• 在孙燕院士、秦叔逵教授等的关心下,2009年
9月2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成立了 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我国肿 瘤营养学的研究发展
肌肉减少症的EWGSOP诊断
诊断的依据:标准 1 加 (标准 2或标准 3) 1 肌肉质量低 2 肌肉力量低 3 体能状态低
如:握力 如:步速
Cruz-Jentoft A et al, Age Ageing 2010;39:412-23
诊断技术
衡量指标 研究 临床上
肌肉质量*
人体测量 CT MRI 钾 DEXA BIA 握力 膝关节屈/伸 (1RM) 呼气流量峰值
营养评价对临床结局的指示作用
表2 无营养治疗患者组的临床结局
营养评价对临床结局的指示作用
表3 有营养治疗患者组的临床结局
营养方式对临床结局影响
• 951 例患者(42.3%) 在住院期间接受营养治疗( 表5)
– 单瓶输注(439, 21.9%) – 全静脉营养TPN (415, 20.7%) – 肠内营养EN (150, 7.5%)
肌肉减少症病例的寻找法则
Cruz-Jentoft A et al, Age Ageing 2010;39:412-23
营养促进肿瘤生长?
• 无证据表明营养支持会促进肿瘤生长
– 虽然理论上有担心营养支持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
但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没有证据显示营养支持促进了 肿瘤生长 – 营养不良,长期不能进食或营养吸收不够的病人, 进行积极抗癌治疗时适宜给予营养支持
• 营养风险
– 基线升高与患者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增加相关 (RR:1.85, 95% CI: 1.13-3.05),与体重无关
• 营养不足
– 在有营养治疗的患者亚组中,基线营养不足与化疗 后AE增加相关(RR:2.56, 95% CI: 1.36-4.80) ,与体 重无关 – 在无营养治疗的患者亚组中与临床结局无关
表5 营养方式对临床结局影响
体重下降
Adjust RR(95%CI)*
1.00
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 Adjust RR(95%CI )**
1.00
例数 无治疗
1122
RR(95%CI)
1.00
RR(95%CI)
1.00
仅单瓶输注
仅肠内 仅TPN 肠内+单瓶输 注 单瓶输注 +TPN 肠内+TPN 单瓶输注+肠 内+TPN
373
70 22 333 24 38 20
0.93(0.68-1.26)
0.91(0.47-1.76) 2.60(2.00-3.38) 2.94(1.22-7.09) 1.89(0.78-4.56) 6.29(3.31-11.93) 0.86(0.25-2.93)
0.92(0.66-1.27)
0.67(0.33-1.36) 1.96(1.35-2.84) 2.00(0.79-4.98) 1.57(0.61-4.01) 3.90(1.92-7.94) 0.63(0.17-2.22)
营养调查结论
• 营养不足及存在高营养风险在我国住院肿瘤患者中比 较常见 • 目前常用的NRS2002评分工具对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 应的指示效果好;对体重下降指示不敏感 • 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均能很好地降低对抗肿瘤治疗相 关副反应的发生,但是单瓶输注某项营养成份会增加 副反应的发生
1.37(1.05-1.77)
0.05(0.00-0.39) 0.30(0.18-2.14) 0.62(0.19-0.46) 1.74(0.75-4.06) 0.20(0.05-0.86) 0.65(0.19-2.24)
1.53(1.16-2.03)
0.08(0.01-0.62) 0.56(0.33-0.96) 1.08(0.29-3.89) 3.37(1.32-8.63) 0.39(0.09-1.73) 1.23(0.32-4.45)
• EN 和 TPN 是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下降的保 护因素 (表5)
– EN RR=0.08, 95% CI: 0.01-0.62 – TPN RR=0.56, 95% CI: 0.33-0.96
营养方式对临床结局影响
• 仅用单瓶输注或单瓶输注联用TPN会增加抗肿 瘤治疗相关副反应(表5)
– 单瓶输注 RR 1.53 (95% CI: 1.16-2. 03) – 单瓶输注联用TPN RR 3.37 (95% CI: 1.32-8.63)
人体测量 BIA DEXA
肌肉力量
握力
体能状态
简易体能状况量表 (SPPB) 步速 6分钟步行 登楼梯 计时起立-行走
SPPB 步速 计时起立-行走
* Lukaski HC in: Human body composition. Heymsfield S, Lohman T, Wang Z. Human Kinetics, 2005. Table, page 218)
研究设计
• 2010年1月到2010年6月间在全国20家三甲医院进行的大型 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 共入组2382例患者,有效数据2248例患者
– 8例研究过程中撤回知情同意书 – 126例因无法完成研究测量而无效
• 观察指标
– 体重下降 – 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AE)
研究流程
研究结论
• 总营养不足率:初评19.7%,复评26.8%
[1] August DA, et al.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9. [2] Bozzetti F, et al. Clin Nutr. 2009. [3] Braga M, et al. Clin Nutr. 2009. [4] Weimann A, et al. Clin Nutr. 2006. [5] Arends J, et al. Clin Nutr. 2006.
限制营养对脑肿瘤影响
Flavahan WA et al. Nat Neurosci 2013; 16:1373-1382
肿瘤营养流行病学数据更新
• 2010年10月于北京CSCO年会报告初步结果
• 2013年1月研究论文被Nutrition and Cancer发表,
ESPEN肿瘤营养指南更新版拟引用
国外与国内差别
• 需要形成我国适用的,规范的临床肿瘤营养指
南,以指导临床
– 基因背景不同
– 饮食习惯差异
– 经济水平高下:医学经济比 – 患者对疾病认识的程度不一编写流程来自文献检索
一级数据库PubMed及中国 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主 近10年内的文献 NCCN对证据和共识的分类 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 编写会议
* Adjusted by age, gender, stage, GI-related, operation, chemoradiotherapy, baseline nutrition status and baseline nutritional risk ** Adjusted by age, gender, stage, GI-related, chemoradiotherapy, baseline nutrition status and baseline nutritional risk SNI: separate nutrient infusion; EN: enteral nutrition; TP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介绍
CSCO 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
概要
• 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简介
• 重点更新
– 营养治疗与肿瘤进展
– 营养治疗与肌少症 – 肿瘤营养流行病学数据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