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目标地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其次,小儿患者年龄小、体型小、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患者,需要更加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护理和操作;再者,小儿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影响麻醉/镇静效果和检查结果。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要专业的小儿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检查或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麻醉/镇静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手术史、疾病史、药物史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焦虑、恐惧、哭闹、好动、不配合等情况,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麻醉/镇静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性质和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以及确定给药途径和速度等。
4.麻醉/镇静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的准备: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以备不时之需。
5.麻醉/镇静过程中的护理和安全措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镇静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应急箱和监测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在手术/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PACU 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由麻醉科管理
应建立健全管理制 度和岗位职责 应有患者 转入、转 出标准与流程
大型医院的 PACU 可设立为独立的护理单元,一般 PACU 也可由 数名护士负责。 护士与 PACU 内床位比一般不 低于 1:3
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
• ①PACU 内医疗设施、设备、床位以 及急救药品、 急症气道工具车的准备与日常维护; • ②接收转入 PACU 患 者,连接监护设备及给氧装置 或呼吸机;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 ③ 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血糖检测或其他 快速室验室检查; • ④对 患者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急值的识别、报 告,对疼痛的评估; • ⑤对 患者是否适合转出 PACU 进行初步评估; • ⑥医疗文书的记录与保管。 必要时应通知外科医师 到场,以识别和早期处理可能的手术并发 症;视情 况可请其他科医师进行紧急会诊。
• 麻醉后监护专家共识(2014)适用于所有 进行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适用于所 有实施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区域,包括手 术室、日间手术室、内镜检查室/内镜中心、 介入治疗中心、产科等。 • 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 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THANK YOU .
转出的流程
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 1、并非只有实全身麻醉或镇静镇痛术的患者才需要进 入 PACU。 • 2、接受区域阻滞、神经阻滞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镇静 镇痛的部位麻醉患者也应该接受麻醉恢复期监测与治疗; 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如 病情需要,在手术室医师或麻 醉医师认为有必要时也应转入 PACU 观 察; 门诊手术患 者, 病情不稳定需短期观察者也可转入 PACU 观察。 • 3、实施麻醉的医师向 PACU 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应包 括:部位麻 醉的部位、方法、药物、剂量、用药时间, 椎管内麻醉应提供麻醉平面、 循环状态、膀胱功能等。 PACU 医护人员与普通病房交接班应交代对体 位的特殊 要求,进一步的镇痛措施等建议;对患者应交代感觉、 运动功 能恢复的大致时间及其他应注意的情况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doc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
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
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指南解读(2017年)

二、术前准备与管理
(2)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至少3d~4d后用,避免诱发 心衰、肺水肿。 (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补充方案) (4)甲基酪氨酸
机制:竞争酪氨酸羟化酶,其抑制儿茶酚胺合成 术前2~3日开始使用 起始量为250 mg,每日4次,后逐渐加量,最大剂量4 g/d。
15
三、术中麻醉管理
(一)麻醉方法的选择 1. 椎管内麻醉或全麻、或联合 2. 全麻药物的选择
• 优先考虑七氟烷 • 地氟烷可能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建议避免应用。 • 静脉镇静药物推荐丙泊酚 • 对低血容量或心功能不全,应用依托咪酯 • 阿片类药物 • 肌肉松弛剂
16
三、术中麻醉管理
(二)术中监测
• 内容: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 • 嗜铬细胞瘤患者忌剧烈运动
12
二、术前准备与管理
2. 营养干预
• 术前口服营养补充 •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建议患者每日摄入1.2 g/kg蛋白 • 有利于改善高代谢状态、恢复血管内容量
3. 心理干预
• 心减轻术前焦虑和抑郁水平 • 心理医师提供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术前准备与管理
(三)术中血流动力学的调控 1. 麻醉诱导
① 麻醉深度足够 ② 肌松药充分起效 ③ 用阿片类药物抑制插管反射 ④ 血流动力学波动,选短效血管活性药控制血压和心率
2. 手术相关因素
① 体位 ② 切皮:麻醉足够深 ③ 气腹:腹压增高可压迫肿瘤 ④ 探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⑤ 肿瘤切除后:密切低血压及容量
提倡:多学科协作、科学合理的围术期管理、降低死亡 率
4
二、术前准备与管理
(一)术前检查 1. 常规检查:血细胞比容(Hct)、血糖 2. 儿茶酚胺相关检查(定性)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临床麻醉监测的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进许学兵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 5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
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
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
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PACU由麻醉科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应制定明确的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和职责。
指定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麻醉科主管医师负责日常管理和监测治疗。
必要时,其他麻醉科医师和上级医师应给予紧急支援和指导。
麻醉科主任或主管PACU的负责人决定特殊情况下的协调与决策。
PACU主管麻醉科医师应对其团队进行必要的职责划分,负责在PACU拔除气管导管或其它人工气道装置,也可以授权具备资质的医师实施。
大型医院的PACU可设立为独立护理单元,一般的PACU 也可由数名护士负责。
根据工作情况配置护士人数,护士与PACU内床位比一般不低于1:3,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①PACU内医疗设施、设备、床位以及急救药品、急症气道工具车的准备与日常维护;②接收转入PACU的患者,连接监护设备及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导管;③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血糖检测或其它快速实验室检查;④对患者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急值的识别、报告,对疼痛的评估;⑤对患者是否适合转出PACU进行初步评估;⑥医疗文书的记录与保管。
必要时应通知外科医师到场,以识别和早期处理可能的手术并发症;视情况可请其它专科医师进行紧急会诊。
五、PACU的设置原则1.位置 PACU应与手术区域紧密相邻,以缩短患者转入时间。
如有多个独立的手术室或其它需要麻醉科医师参与工作的诊疗区域,可能需要设置多个PACU并配备合适的医护人员和设备。
医院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将需要麻醉科医师参与的内镜检查/治疗室、介入治疗中心等区域适当集中,以提高麻醉科及PACU人员和设备的利用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2.规模 PACU床位与手术台匹配比为1 : 1~3。
PACU所需的床位数与手术台数量和平均手术时间相关。
如果以长时间手术为主、患者周转缓慢则所需床位较少,如以短小手术或日间手术为主则所需床位较多。
3.工作时间取决于择期手术的比例、ICU的收治能力及各医院的人力资源。
如果手术安排许可,晚间PACU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关闭,职责由ICU部分替代。
长时间开放的PACU应保证医护人员适当的休息时间(建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中心手术室内的PACU应24小时开放,以保证夜间结束手术患者的安全)。
4.床位应尽可能采用可移动式的转运床,有可升降的护栏和输液架,且能调整体位。
每一床位周围应有一定的空间,以方便工作人员、急救推车及便携式X光机无障碍通过。
床头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电源插孔、氧气管道接口、医用空气管道接口、抽吸管道接口、紧急呼救按钮系统及生命体征监护仪。
开放式的床位可以更方便观察患者,但应配备床帘以便保护患者隐私。
5.监护设备必备的床旁监护设备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
心电图记录仪、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神经肌肉刺激器及体温监测要处于备用状态,中心手术室的PACU至少需有一台麻醉机或呼吸机。
根据个体化评估原则,部分患者或部分特定手术后可能需要特殊监测设备,如直接动脉测压、中心静脉测压、颅内压监测、心排出量测定及某些生化与血气指标检测。
应配备足够的便携式监护仪;中心监护站可用于资料的记录和储存,同时应重视床旁监护仪的使用。
6.其它设备和设施除颤仪、急救车、困难气道车、超声仪及纤维支气管镜、加温毯、空气净化装置和消毒装置等。
7.有必要的生活、休息、办公和物品储存区域。
8.医护人员配备取决于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和PACU的转入标准①当PACU有一例患者时,应有两名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在场;②PACU 主管麻醉科医师应没有PACU外的麻醉任务;③患者带气管导管入PACU时,需由相应旳医护人员监护;进入PACU的患者如拔除了人工气道处于清醒或可唤醒状态时,护士管理的床位可适当增加;④可以根据医院的外科特色,建立专科化旳PACU区及儿童PACU区,配备经过培训且相对固定旳护士;⑤PACU护士的工作时间应以床旁护理为主。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患者离开手术间时,应能够进行充分的通气和氧合,血流动力学稳定等。
应由该手术组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等护送;麻醉科医师负责指导转运,确保患者安全;估计患者转运过程中情况可能恶化、或PACU距离手术室较远时,应使用便携式监护仪,辅助吸氧装置,备好抢救药物;转运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坠床、缺氧,防止人工气道、引流管及导尿管等管道移位及意外脱出。
到达PACU时应交接下述事项:①提供完整的麻醉记录;②对术前重要病史、重要的内科合并症及其处理、困难气道、留置导管、术中输血与输液量、特殊用药等情况特别提醒;③外科医师需提供重要的手术细节、开出术后早期医嘱,对特殊外科情况观察如引流量等进行交班;④PACU医护人员确定安全接管患者后,手术组麻醉科医师才能离开;⑤责任手术医师应留下可及时联络的联系方式。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患者应由PACU主管麻醉科医师和护士持续监护。
应记录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生命体征,至少每15分钟记录一次。
有特殊情况时,应随时记录并加强监测。
有条件的医院或医疗单位应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与麻醉中的自动记录系统联网。
对麻醉苏醒和恢复早期的患者,应观察与记录的基本信息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和通气量、给氧情况、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和心律、疼痛评分、恶心和呕吐情况、静脉输液、创面出血情况、患者用药情况、体温、尿量和排尿功能、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引流量。
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还应观察麻醉平面、下肢感觉运动恢复情况。
PACU内尤应加强下述情况的观察与记录:呼吸功能:苏醒和恢复早期应监测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尤其是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道通畅状态;接受人工通气和可能出现由药物导致通气不足的患者,可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
神经肌肉功能:对使用了神经肌肉阻滞剂和合并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应评估神经肌肉功能。
评估神经肌肉功能首选物理检查,必要时可以使用肌松监测仪。
体温:低体温是苏醒和恢复早期的常见情况,应注意测量体温,尤其应该警惕小儿体温异常(包括低体温和体温升高)。
容量状态和液体管理:应常规动态监测和评估围手术期的容量状态和液体管理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液体治疗。
血液制品的使用参考相关指南,尤其应当避免随意性输注。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1.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对PONV高危患者应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PONV防治药物。
应考虑药物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氟哌利多和5-HT3受体抑制药,具体可参见相关专家共识。
2.低氧血症 PACU患者易发生低氧血症(原因包括舌后坠、喉痉挛、反流误吸等),需紧急处理。
PACU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管理和监护。
常用的处理措施包括:氧疗、保持气道通畅、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纠正存在的低氧状态。
3.保持体温正常室温保持在24℃左右,注意患者保暖。
如患者有低体温的征象(如寒颤、肢体末端凉等),应采取主动升温措施,如暖风升温系统和静脉输液加温等。
如发现患者体温高于正常,应采取降温措施。
4.治疗寒战低体温是寒战的首要原因。
除对患者进行加温处理外,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
哌替啶和曲马多可以作为治疗寒战的一线药物,但应注意观察其导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意识抑制等副作用。
必要时也可以考虑使用右美托嘧定。
5. 术后躁动与谵妄应分析原因(可参考血气分析结果),采用镇静镇痛措施,适时拔除气管导管,充分给氧,防止坠床,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术后疼痛治疗应该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推荐采用多模式镇痛措施。
医护人员应熟悉患者自控镇痛装置的使用,对患者术后留置硬膜外或区域阻滞导管镇痛应进行交接和加强管理(详见相关专家共识)。
警惕外科医师使用镇痛药与麻醉科术后镇痛措施的叠加作用。
7.药物拮抗①拮抗苯二氮卓类药物:氟马西尼不应常规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拮抗,特殊情况下可用于拮抗其引起的呼吸抑制和镇静。
应用氟马西尼后,患者有再次出现呼吸抑制的风险,应观察较长时间。
②拮抗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拮抗剂不应常规使用,特殊情况下可以拮抗其引起的呼吸抑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拮抗后患者可再次发生呼吸抑制,应观察较长时间。
应注意阿片类药物拮抗剂可导致疼痛、高血压、心动过速和急性肺水肿等。
③神经肌肉阻滞的拮抗:患者苏醒和恢复早期,应个体化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对应用肌松药的患者宜在术后适时常规应用肌松拮抗剂。
九、患者转出PACU1.PACU应建立明确评判将患者转出至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标准。
2.患者从PACU转入普通病房的基本标准(可参照Aldrete评分表,见表1;Steward苏醒评分表,见表2):①意识完全清醒;②能维持气道通畅、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呼吸和氧合恢复至术前基础水平;③循环平稳,没有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或严重出血。
心排出量能保证充分的外周灌注;④疼痛和术后恶心呕吐得到控制,并有转出PACU后的镇痛措施;⑤体温在正常范围内;⑥提出对术后氧疗和补液的建议;⑦完善所有麻醉后苏醒与恢复早期的记录,包括从PACU转出的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