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优秀教案:9鱼我所欲也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9 鱼我所欲也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9 鱼我所欲也 教案

9 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课文,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努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对话探究,共享成果。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会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孟子的文学文化常识。

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能初步读懂文章。

4.针对预习课文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人的一生中,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对待像生与死、利与义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时,这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2.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细腻的描写手法;2.思考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四、教学过程【预备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相关图片、音乐等方式展示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钓鱼的经历,了解学生对钓鱼的了解和感受。

【正式授课】1.导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段课文,解答相关问题:这一段描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拓展活动】1.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阅读其他相关作品。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自然有关的文学作品,探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3.写作练习。

学生以《鱼我所欲也》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与人文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在拓展活动中,通过朗读和写作练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关怀意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本文的艺术特色。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以此题高文言文的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优秀的人物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看PPT,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更深一步孟子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一)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二)文学常识(见PPT)三、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6)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7)是/亦不可以已乎2、学生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1、师生合作,翻译课文,在这个活动中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翻译全文。

具体自、词、句的解释见ppt。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送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孟子是战国时期闻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而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

其论证办法,学生不易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

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诵,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概,从而体现孟子擅长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堆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大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见,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诵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详细事例、正反驳比或比方说理的办法,理解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挑选,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和善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控制本文的论证办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预备:录音机、示范朗诵磁带教学办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有用的教法,可实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触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舞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进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9.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9.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9鱼我所欲也孟子◇教材分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句读。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不为.苟得也(wéi)(2)一箪.食(dān)(3)为.(wèi)宫室之美为.之(wéi)(4)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2.划分句读。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了解作者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清代作家蒲松龄。

该文是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通过讲述一位渔夫的故事,阐述了宠物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为叙事类文章,采用了“渔夫”和“鱼”的对话的方式,突出描述了“宠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文章中采用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描写方法,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通过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物如眷”的观念,并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大意,抓住文中的情节和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词、句型、语法及难点的语言表达方式。

(3)了解作者的人生及时代背景,理解田园诗、戏曲剧本对文学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补充材料的方法,使学生能阅读、理解、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描述与感受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3.情感目标:(1)通过赏析文学名篇,使学生懂得感恩的心态,珍惜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2)借助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人生观和生命观,涵养思想道德,培养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引入、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利用“鱼我所欲也”这句话展开讨论。

A:你知道文中的“鱼我所欲也”是什么意思吗?B:好像是说鱼是为了我的服务而生的。

2.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等活跃情绪,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热情;然后呈现给学生一部分句子,让学生猜测出句子的意思。

(二)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师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即让学生了解蒲松龄是如何通过渔夫的话表达了对鱼的爱和对智慧生命的敬意。

1.了解文中的重要词汇A:请问“纵横”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B:纵横是指鱼在水中游动时的动作。

C:在文中,“纵横”暗示了鱼的自由和追求,用来表达对智慧生命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三单元家国之思
9鱼我所欲也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
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目标导学四:品味文本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
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三、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论证
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受万钟对比
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