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
新移民小说研究

新移民小说研究新移民小说:跨越文化桥梁的挑战与荣光刚来加拿大不久,李明面对着种种变化和挑战,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新移民的艰难和光荣。
这个过程中,他在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他的故事,其实也是无数新移民的故事,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寻找归属感、追求梦想的故事。
在文化的方面,新移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融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需要去理解并遵守这个新世界的规则。
有的新移民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希望在融入新环境的同时,也能保留自己的传统。
如李明,他坚持在家庭中保持中国的饮食习惯,坚持让孩子们学习中文。
然而,保持文化特色并非易事,往往面临着被新环境同化的压力。
在语言方面,新移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学会一个全新的语言,需要去理解并适应这个新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李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发现英语和中文的语法、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他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新闻。
通过不断的努力,他逐渐适应了英语环境,甚至能够流利地与当地人交流。
在生活方面,新移民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小。
他们需要找到工作,需要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李明初到加拿大时,由于语言不通,他很难找到工作。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最终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新移民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回顾李明的故事,我们不禁为他的坚韧和毅力感到敬佩。
他的经历代表了新移民在异国他乡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体现了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坚持和付出。
每一个新移民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充满了奋斗和希望。
通过研究新移民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移民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这些小说不仅展示了新移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过程,还体现了他们对文化、语言和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新移民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归属感,如何克服困难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移民海归作家在当代文坛异军突起

作者: 陈梦
作者机构: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204-20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移民海归作家;新移民作家;当代文坛
摘要:海外新移民作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支崭新的创作队伍,他们被学界称之为“新移民海归作家”.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产生发展缘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创作的个人因素,以及新移民文学发展的需要.根据归国方式的不同特征,将新移民海归作家分为中外双栖、回国求学和回国就职等三种类型.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海归作家更是异军突起,先后出版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上千种,他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7大的成就,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的海外漂泊文学与文化传播

中国的海外漂泊文学与文化传播中国海外漂泊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分支,它记录了中国人在海外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反映了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大量中国人移民到世界各地,形成了海外华人群体,他们的文化特点为海外漂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海外漂泊文学”的概念最早由陈丹青提出,他是第一位将这一概念引入了中国文学界。
在他看来,海外漂泊文学是一种围绕着“离散”“流亡”等概念展开的文学创作。
它不仅仅关注中国人在海外的生活状态,更传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情感,以及带给海外的中华文化的影响。
海外漂泊文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期,当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国外求学或生活。
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冲击和适应,在异国他乡中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
这其中的经历给予了他们许多启示,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深刻思考。
海外漂泊文学也是一种“越界”文学。
它与熟悉的语言文字不同,四处漂泊,跨越文化边界。
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海外华人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美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作家、学者不断加强与海外华人作家的交流,推动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
中国海外漂泊文学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更是一种文化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外华人文学作品中不仅呈现出传统文化元素,也融合了其他文化元素。
这些文学作品既有东方情调,也有西方思维模式。
正是这样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海外漂泊文学中,不仅有华裔作家的作品,也有许多中国作家神奇的创作。
王安忆、亦舒、古华等经典名家的小说、散文、随笔作品,传达出了海外华人对家国与文明的眷恋。
在中国,海外漂泊文学的传播也不断扩大。
以小说为例,陈丹青的《离散与回归》、仓央嘉措的《天蚕变》、张爱玲的《色、戒》等作品被广泛阅读,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中国文学的洪流巨波开始随着华人大规模移民的足迹向世界各地分流,而以北美最为壮观,并形成了文化特征鲜明的海外新移民文学。
纵观北美华文文坛,已走过百年沧桑的历史长河。
真正有书面文字记载的始于19世纪中叶,最早出现的形式是诗歌和民谣,以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壮阔的“草根文学”,应该说是美华文学的最早贡献,其特质是表现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几代拼搏的血泪悲欢。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台湾的作家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等,他们“面对陌生的新大陆的疏离隔膜与无奈,遥望故国,表现自己那挥不去的落寞孤绝与乡愁,以及对西方文明不弃不离的复杂情感”。
他们对生命深邃隽永的感知,对中西文化情愫的缠绵与放达,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辨,对岁月沧桑的叹息,将美华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子开始涌入北美。
他们带着纷繁各异的自身经历扑入这个全新的国度,其感觉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
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磨炼,比起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放达热情,减却了漫长的痛哭蜕变过程,体现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行感。
他们缩短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化中潇洒地融入西方文明的因子,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建树的写作者。
回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轨迹,先是在80年代出现了以查建英、苏炜、阎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的先声,之后是90年代初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新移民文学发轫期,写的多是海外传奇经历,怎样为生存而奋斗。
到了90年代中期,严歌苓、张翎、虹影“三驾马车”迅速崛起,创作了大量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品。
进入21世纪,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着宽阔与纵深领域发展,无论是讲述海内海外的“国际化”故事(如张翎),还是深入回归“中国书写”(如严歌苓);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如陈谦),还是寻找历史的隐秘死角(如陈河);无论是把握人性的焦点(如张惠雯),还是表现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如袁劲梅),海外的新移民文学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
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探讨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兴起了一股“移民潮”,而伴随着“移民潮”而产生的新移民文学也在90年代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探究新移民文学的定义、艺术价值,以及其对于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文学;新移民文学;艺术价值;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04-012014年11月14日,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系列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包括严歌苓、张翎、虹影、陈瑞琳在内的近百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共聚一堂,分享了各自在海外的写作经历。
在会上旅美华人作家陈瑞琳在阐释自己对“新移民文学”的理解时称:“我们新移民文学作家是从一个文化领域到了另一个文化领域,但是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吸取了母国的营养,我相信我们新移民作家可以写出本世纪最好的华人文学作品。
”而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深刻地认识到新移民文学不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文学情感上都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深远的渊源。
一、新移民文学的定义新移民文学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创伤后,中国社会需要修复的不仅是经济,还有思想,而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中外之间的交流逐渐扩大,一大批华人在留学、经商、求职的推动下纷纷移居海外,而这些人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家,然而他们虽然身处海外,但却没有切断与中国大陆的乡土之情,这些人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可以接受到多样化的知识和文化,而这给那些经历了长期的思想禁锢的作家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文化探究视角,因此在这种思想、文化差异中,一些作家纷纷开始反思中国历史、文化、情感,并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其中严歌苓、哈金、张翎、陈河、林湄、沙石、鲁鸣等就是优秀的代表,而进入90年代以后,这些作家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在影视制作的支持下,许多优秀的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如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纷纷被搬上银幕,而这不仅表现出了中国社会对新移民文学的肯定,更表现出了新移民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家国寻根与多重认同

詹明信将第三世界文化的本质概括为一种投射了政治的民族寓言,“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①,这句判断的确适用于早期新移民文学中的叙事伦理。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踏上北美大陆的那一批新移民作家们执着于书写远离故国的夹缝人生中的失根之痛,家国寻根叙事在早期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本中整体呈现出一种第三世界游离于西方文化之外难以融入的边缘感。
随着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壁垒不断被打破、文化交融不同程度地实现,人们对于文化差异与认同的适应与认知也不断更新,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给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带来文化自信。
凌岚在短篇小说《离岸流》中,讲述了一对华人夫妇“我”和妻子“红雨”在洛杉矶遭遇抢劫以致妻子流产、最后选择给未能出世的小生命海葬的故事。
小说起首如此形容洛杉矶:“一个城市的平面缓缓露出,看到它时我想起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我必须学会游泳,仿佛洛杉矶是一个海洋。
”②可是“离岸流”是不适合游泳的,学名“裂流”,是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常常在海水离岸的回流中不可预见地将游泳者带离岸边、转向大海,在此似乎想隐喻移民生活带来的强烈冲击和危机重重的不确定感。
而以洛杉矶为地标的美国却仿佛是一个海洋,新移民在这个充满了看不见的暗流的海洋里逐浪弄潮,离岸流不停地朝着远离海岸的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家国寻根与多重认同◎汤俏摘要:全球化语境中,社会流动和跨国离散随时都在打破不同族裔文化之间的边界,离散群体通过第三空间的文化杂交不断地进行自我确认和家国想象,在多种文化的共生场中最终形成糅合了家族寻根和本土认同的双重甚至多重认同。
21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寻根叙事不仅在传统的美学经验之上试图开启多元化的历史解读,尝试以敞开式的、多面向的叙事结构来重述华族的历史之维,同时在这种家国情怀的观照之下得以理性审视自我与他者,生发出一种立足于族裔历史而兼具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眼光和多重认同,获得超越离散、多元复合的全球化视野。
关于我国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探讨

文_社科研究134摘要:新移民文学属于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思想流散性和文化交融性。
新移民文学因为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它较好的将中华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
新移民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内涵,并且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性,具有多变的文化视角,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当代文化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视域;新移民文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出现了移民热潮,大部分的中国国民开始移民海外,有的是为了定居,有的是为了工作、留学或者经商等,这些中国国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居住国外,并且在不同的国家申请了国籍,最终成为了一个移民。
但是这些移民依旧深深的热爱着中国,在海外生活或者游学的过程中,受到国外知识与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并且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新移民文学[1]。
新移民文学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海外多元文化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个人情怀与个性的抒发,属于一种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
一、新移民文学的兴起新移民文学属于一种具有高度包容性的中国文化,它是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一种文化产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移民潮”的影响。
研究显示,从1979年开始进行计算,一直到2009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176万,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充分看出我国留学生数量出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由于受到婚假、求职、经商以及留学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会选择在海外定居,这就是新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2]。
这些出国人员属于新移民文化的主要创作者,相对于移民文学而言,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文化精英,这一创作主体在中国国内的母语教育本身就较为完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有着较高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进而会使得大多数新移民作家涌向海外。
这些新移民作家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会思考异域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思考的主要方向在于自身的生活境遇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
中国经验与期待视野:新移民小说的入史依据

中国经验与期待视野:新移民小说的入史依据新移民文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这在文学史写作实践中早有尝试,如倪立秋在《新移民小说研究》里所提到的,“1999年,陈思和出版令学术界耳目一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第二十一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中的第三节‘中外文化撞击的空间’就以海外新移民作家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率先将严歌苓、高行健、虹影、査建英、刘索拉、严力等新移民作家的海外题材创作纳入研究视野,陈思和教授也是中国本土学术界最早将新移民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收入当代文学史的学者之一。
”(1)照此看来,新移民小说是可以进入,事实上已写进了中国大陆学者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
但是近几年来,这一文学史处理方式遭到了大陆学者的质疑,最有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的意见。
从20XX年起,他先后发表了几篇论文讨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其中一篇的题目就是《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在这篇观点鲜明的论文里,陈国恩先生就明确“质疑不加区分地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理由是海外华文文学入史“是一个牵涉到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别主体确定的问题”,如果随意把海外华裔作家的创作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可能会引发国家间的政治和文化冲突”,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可以研究它,但不能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来包含它,因为它无论是国家主体认同和具体的思想情感,都超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范围”(2)。
陈国恩先生的质疑的确有道理,他从期冀世界华文文学(此处看作与海外华文文学同义)研究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一学术愿望出发,提出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划定边界,不仅符合他个人学术设定里的学科建构逻辑,也顺应了正在走向成熟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期待确认的学术规范。
然而,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所包含的文学写作地域、作家群体及其创作成果、文学现象等具有多样性,它们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不仅不同形,也并不完全同质,因此,不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来包涵海外华文文学,并不等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中或一历史时间上的或一类文学,不可以被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何况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目的并不只是如陈国恩先生所说是要“在华文文学里发现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处理中西文化冲突时的独特经验”(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历史时空的宏观坐标的意义上来讲,海外文学、新移民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催生力量和资源。
当下形成的新移民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有两个重要的书写向度: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
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在海外海内互补促进中发展,走向深厚与开阔的境界。
关键词:海外新移民文学;时空坐标;异域书写;中国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50-04 “新移民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性文学思潮,也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但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犹如我们的现代文学中有“五四”文学、“左联”文学、“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等,当下的“新移民文学”正是指当代“改革”“开放”後负笈过海的第一代大陆新移民所产生的特定文学。
“新移民文学”继续往下发展的方向显然是“异域书写”和“中国书写”两个方向。
他们与本土文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谓双向刺激,双向互补。
任何一个文学浪潮的兴起,都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
当我们面对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时候,回首百年历史,就能听到那真切的历史钟声的回响,就能看到那清晰可辨的血脉源流。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但又肯定是绝然不同。
新移民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时空坐标:海外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正是庚子赔款後的滚滚留学浪潮,直接催生了整个现代文学的华丽局面。
细数现代文坛,留学欧洲的作家计有:巴金、老舍、徐志摩、林徽音、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陈学昭等,他们不仅在海外就开始有精彩的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等等各种文学思潮。
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
胡适从美国拿来的实证主义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
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而构成现代文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茅盾、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张资平等,他们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後的人文思潮影响,继而直接影响到现代文学的“思想变革”。
虽然在“五四”新文学之後,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海外归来的作家往往是将域外题材与国内现实融为一体,如当时在文坛上影响甚大的优秀作品: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郁达夫的留日小说以及後来钱钟书写的《围城》等。
当我们回首现代文学史的壮阔波澜时,所看到的正是海内海外精神交融的内在动力。
所以,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人们之所以总是高度地评价中国现代文学,是因为那仅仅30年的文学气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新”。
这“新”来自西方,也来自东方。
现代作家的巍然屹立,正是因为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同时又具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这种“脚踩中西文化”的局面,才造就了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语堂、张爱玲、沈从文等等的文学巨匠。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当代文学,虽然是在本土内自我成长,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绩,突出地体现在50年代创作的红色经典与80年代的新时期“启蒙文学”。
但是,当代作家又多在本土中生长,大多缺乏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较浅薄,只有成长年代表层的记忆。
很多年里,中国的当代文坛几乎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磨盘,孤芳自赏地磨来磨去,自我生产,自我消化。
直到有一天忽然被人棒喝,才发现当下的中国文学原来离“世界”越来越远。
然而,在经历了80年代的喷发高潮之後,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万花筒,国内作家却显现出一种乏力和疲惫感,旧的书写经验和审美经验急需突破。
让评论家束手无策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消逝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方法也变异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的职业性写作。
与此同时,撞击式的文学思潮、创作流派以及个性化创作的严重缺位,使得中国的当代文学在上世纪的90年代後期以及进入21世纪的时候,呈现出非常尴尬的“焦躁痛苦”。
当我们回首18至20世纪的世界文学长河,被世人引以为骄傲的就是思潮、流派和大师的层出不穷,即便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史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创作群类和典范。
但是,随着现代和後现代的商品时代的到来,随着消费文化观念对作家的熏染与侵蚀,这种创作的生态已经不复存在。
偏偏在这个时候,随着中国的经济强大,人们更要追问:到底应该怎样评价一个泱泱大国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走向世界,渴望被世界所关注。
所承认。
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痛苦事实是:60多年的当代文学成就为什么就无法与仅仅30年的现代文学匹敌?浩瀚的当代文学,怎么就没有鲁迅那样的参天大树?中国当代作家缺乏深厚的中西文化的根底,已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历史也许是无意的巧合。
“改革开放”之初,先是港台作家的涓涓溪流悄然涌入大地,让文坛感到惊异,同时更有世界上各种流派的纷至沓来,遂造成80年代後现代的繁华局面。
但是到了90年代的时候,在最焦躁痛苦之际,人们蓦然地看到了悄生于海外的当代“新移民文学”。
这股充满了勃然生机的“新海外作家”,在经历了80年代的阵痛迷惘之後,迅速成长起来。
他们渴望心灵的自由表达,经过洗礼後的个性觉醒,如春风般重回大地,带着她独特的海外气息为当代文坛带来惊蛰的震撼与喜悦。
历史是意外也是必然,谁也没想到70年代末的中国能够再次打开国门,数百万学子乘桴于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留学浪潮。
与现代史所不同的是,这个留学浪潮的生力军并没有马上打回本土,而是先选择了落地生根,然後在移植他乡的过程中,诞生出新一代的海外“移民文学”。
当代文坛需要“新”,需要“突破”,需要“海外冲击波”!于是,“新移民文学”回应着历史的呼唤,正信步走来!二、新移民文学浪潮与书写趋向追溯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一个源流在东南亚,一个源流在北美。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文学发源地。
东南亚华文文学和北美华文文学,两者的政治文化经验相当不同,其经验不同主要在于华人对当地文化的体认,前者是亚洲内部的融合,而後者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跨越。
相对来看,北美华文文学的变化和发展比起东南亚华文文学要显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北美华文文学最早的源头是19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包括人们後来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的中文诗文,可说是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这一源头,贯穿在整个20世纪。
便是“草根文学”的滥觞,并发展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华人在美国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代表人物就是“金山作家群”的创作。
海外华文文学第二个浪潮是20世纪中叶之後,以北美地区为代表,先是四五十年代一些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为徘徊在“去”和“留”之间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60年代,台湾掀起“出洋大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由此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80年代初期,当代中国大陆的海外留学生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自身经历,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来到海外。
与现代史不同的是,当代的留学大潮主要云集在北美,而不是日本、东南亚、澳洲、欧洲。
据统计,仅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赴北美留学的人数就达121.17万人,远远超过赴欧洲、澳洲、东南亚、日本的人数总和。
这股“新海外文学”,发端于上世纪的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成熟于本世纪初。
他们犹如割断了脐带的孩子,先有阵痛,还会营养不良。
但是他们很快就成长起来,并且学会了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经历了30年的沉潜磨砺之後,新海外文学从早期的“海外伤痕文学”描写个人沉沦、奋斗、发迹的传奇故事,逐渐走向对一代人历史命运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百年精神之路的追寻。
进而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展开了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探讨。
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辨精神。
他们减少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
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行感。
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见的作家和写作人。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海外华文文学的百年历史长河,一直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地成长,同时也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
它的可贵,首在解放了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够坦然地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
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还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
“新移民文学”的诞生和成长,既是踩在前人的足迹上,也是一种新局面的开创,承前启後,被誉为海外文坛的“第三次浪潮”。
《北京人在纽约》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80年代的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
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阎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後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
到了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上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海外新移民文学”从横向来看,是与东南亚文坛完全不同的。
纵向看。
又与老侨文学、台湾留学生文学区别开来。
明显以北美新移民文学为主要代表。
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学特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正面书写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
“新移民文学”的异域书写,从早期80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到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苏炜的《远行人》,再到阎真的《白雪红尘》,同时还有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张翎的《望月》、虹影的《阿难》、程宝林的《美国戏台》、卢新华的《细节》、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坚》、沈宁的《走向蓝天》、范迁的《错敲天堂门》、宋晓亮的《涌进新大陆》、陈河的《致命的远行》等,其主要的精神特征,就是正面表现异域世界的文化冲突,或成功,或失败,都是一种浩然前行的勇气和探索。
进入21世纪之後,正面书写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则更多表现在情感生活的焦虑之中,如孙博的《茶花女》、李彦的《嫁得西风》、融融的《夫妻笔记》、陈谦的《爱在无爱的硅谷》、吕红的《美国情人》、施雨的《刀锋下的盲点》、曾晓文的《梦断德克萨斯》、沙石的《玻璃房》、鲁鸣的《背道而驰》、瞎子的《无法悲伤》等,各种情感经历的苦乐悲欢,构成了当今海外情感小说的博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