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奶及预防
育儿知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

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溢乳新生儿溢乳是常见现象。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胃入口处的喷门括约肌松弛,而出口处的幽门肌肉却相对紧张。
进入胃内的奶汁不易通过紧张的幽门,进入肠道,却容易通过松弛的喷门返流回食道,结果奶汁就溢入口内,并从小嘴里流出来了。
另外,新生儿消化道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这也是造成乳汁返流的原因。
生理性溢乳会随着宝宝生长发育慢慢好起来的,孩子也不难受,也不痛苦。
溢乳后只要宝宝仍然是精神饱满,生长发育也正常,就不用担心。
预防溢乳的方法:1、喂奶前给宝宝换好尿布,喂奶后不管有没有尿湿,都不要再换了,以免由于活动而导致溢奶。
2、喂奶后竖着抱宝宝,轻轻给宝宝拍背,直到打嗝再缓缓放下。
3、如果奶水较冲,妈妈用手指轻轻夹住乳房,以控制奶水流出速度,免得宝宝吃得太急。
4、要让宝宝含住乳晕,以免吸入空气。
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吸没有奶水的空乳头。
5、用奶瓶喂奶,要让奶汁充满奶嘴,以免宝宝吸入空气。
打嗝新生儿吃的急或吃进了空气,就会持续打嗝,宝宝很不舒服。
抑制打嗝的办法是:用手指击弹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随之停止。
如果没有停止,可重复上述方法。
有些妈妈给宝宝喂温水或继续喂点奶也可抑制宝宝打嗝。
打嗝的预防方法小宝宝打嗝重在预防,父母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小儿在啼哭气郁之时不宜进食,吃奶时要有正确的姿势体位;2、吃母乳的新生儿,如母乳很充足,进食时,应避免使乳汁流得过快;3、人工喂养的小儿,进食时也要避免急、快、冰、烫,吸吮时要少吞慢咽;4、新生儿在打嗝时可用玩具引逗或放些轻柔的音乐以转移其情致,减少打嗝的频率。
黄疸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黄疸。
这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释放过多,引起皮肤、巩膜甚至手足心发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足月儿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暂性黄疸发生率为5 0%左右,早产儿暂时性黄疸发生率在80%左右,出生7-10天后自然消退。
新生儿暂时性黄疸不表现为任何异常。
因此不需要治疗,可适当喂葡萄糖水。
正确哺乳,防止宝宝吐奶、呛奶

正确哺乳,防止宝宝吐奶、呛奶☉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 曾云燕在养育新生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想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宝妈们需要练就一身本领。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其中的一项必备本领——哺乳。
在哺乳过程中,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吸奶量,很容易发生溢奶、吐奶、呛奶的情况,轻者引发呛咳,严重则会引发肺炎,危及生命。
要解决这些问题,妈妈们就要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科学运用喂养工具。
溢奶:奶嘴孔大小要合适溢奶是指在喂奶时或刚喂完后,宝宝口角溢出奶汁,就像流口水一样,每次溢出的奶量较少。
多数情况下,溢奶是因为宝宝吸得太急、太快所致,所以,如果宝宝无其他异常,则无需特殊处理,赶紧擦拭干净即可,以防引发皮肤问题。
但如果宝宝存在吞咽困难的情况,或者喝下去的奶和吐出来的奶颜色有异,可能就不是单纯的溢奶,应该及时就医。
如果是吃奶粉的宝宝发生溢奶,就要注意奶嘴孔大小是否合适。
市售奶嘴常见3种孔型:圆孔型、十字型、Y字型;嘴孔大小分为S、M、L3种型号。
新生儿一般建议选择圆形、S型奶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夹住乳晕处控制出奶速度;每次喂奶后,要将宝宝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以排出胃里的空气,不摇晃、翻动宝宝。
呛奶:千万不要竖抱宝宝呛奶是指宝宝吃奶过程中或吃奶后,奶汁误入气道而发生刺激性咳嗽,随之吐出大量奶汁,有时奶汁从鼻腔流出。
严重呛奶时奶汁阻塞气道,宝宝会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窒息,如不及时抢救,数分钟内会死亡。
发现宝宝呛奶时,应该立即停止喂食,迅速将宝宝平躺放置,脸侧向一边,用纸巾清理宝宝口鼻腔的奶水,避免二次呛奶;然后用手轻轻拍打宝宝背部,观察其能否正常顺畅呼吸。
如果发现婴儿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此时应使宝宝俯卧在家长大腿上,头部向下倾斜处于全身最低处,家长一只手的掌根向下前方,在宝宝背部用适当的力度拍1~5次,观察其是否将奶汁吐出。
如果没有,则让宝宝面朝上躺在抢救者的大腿上,施救者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动作要很轻柔,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以缓解大脑缺氧状态。
乳头溢液预防和措施课件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遵循医生建议
如果遇到乳头溢液问题,及时咨询医生 。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建 议和治疗方案。
遵循医生建议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 访。
结论
结论
通过保持乳房清洁、正确穿戴乳罩、保 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乳房自检和遵循 医生建议,可以预防和控制乳头溢液的 发生。
如果有乳头溢液问题,及时咨询医生以 获得适当的指导和治疗。
乳头溢液预防 和措施课件
目录 介绍 保持乳房清洁 正确穿戴乳罩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乳房自检 遵循医生建议 结论
介绍
介绍
乳头溢液是指从乳头分泌出来 的液体,有时会引起担忧和惊 慌。
以下是预防和措施可以帮助减 少乳头溢液的发生。
保持乳房清洁
保持乳房清洁
乳房清洁可以减少乳头溢液的发生。
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轻轻清洗乳 房。
保持乳房清洁
轻轻按摩乳房有助于刺激乳腺 排污管的清洁和顺畅排出。
正确穿戴乳罩
正确穿戴乳罩
穿戴合适的乳罩有助于减少乳头溢液。 选购合适尺寸的乳罩,并确保它提供足 够的支持。
正确穿戴乳罩
避免穿戴过紧或过松的乳罩, 因为它们可能会加重乳房不适 。
保持健康生活 方式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乳头溢液的 风险。 平衡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保持适当 的体重。
避免乳房受到过多的压力或外 伤。
定期乳房自检
定期乳房自检
定期乳房自检是及早发现乳房问题的重 要方法。 学会正确的乳房自检方法,并定期进行 自我检查。
定期乳房自检
如发现任何异常,如乳头溢液 、肿块或其他症状,及时就医 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溢奶的预防和处理

溢奶的预防和处理
溢奶
生理性溢奶主要是因为婴儿在学会站立前,胃呈水平位,胃的人口即贲门肌肉薄弱而弛缓,关闭作用不够强,而胃的出口幽门肌肉则发育良好,经常处在紧张收缩状态。
另外,由于胃的容量小,扩张力较低,加上吃奶时易咽人空气,所以奶汁从胃中倒流人食道,从口中溢出。
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最为多见,到婴儿1岁多即可自愈。
婴儿发生溢奶的原因很多,妈妈应该“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溢奶的预防
(1)注意喂奶的姿势,母乳喂养时应让婴儿的嘴唇完全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不要仅含住乳头,这样婴儿吸吮不易吞进空气;人工喂养使用奶瓶时,奶瓶的奶应充满奶嘴,尽可能让婴儿吸奶时少吸进空气。
(2)喂奶后将婴儿缓慢竖起抱,头靠母亲肩部,轻轻拍婴儿背部,让哺乳时吸人的空气缓缓地排出。
(3)喂奶后不要马上让婴儿躺下,而应抱起走走,不要过多地翻动婴儿。
(4)一般按摩、抚触、洗澡、喂药等都应放在喂奶前,以防喂奶后过多地翻动引起婴儿吐奶。
(5)婴儿躺下时稍微抬高婴儿的头部约30°~40°,维持约30分钟。
睡姿以右侧卧位为宜,以免将奶吸入呼吸道。
溢奶的处理
婴儿发生溢奶时最主要的处理是预防呛奶而导致吸人性肺炎和窒息,当发现婴儿溢奶时应立即将婴儿的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位,轻拍其背部,使奶液从口角流出,防止呛奶。
如果鼻腔内有残留物,应及时用棉签蘸温水清理干净。
如呕吐物弄脏皮肤、衣服应及时更换衣服,并用温湿毛巾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颈部)。
最好不要用纸巾。
婴儿吐奶是什么原因

婴儿吐奶是什么原因作为高级孕婴师,我们都知道,婴儿吐奶是一件常见的问题。
吐奶一般是婴儿饮食过多或者吃的过快所引起的。
但是,如果患婴儿的情况比较严重,又不是偶发现象,我们就需要更仔细地去了解这个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下面我们将从吐奶的原因、食谱以及育婴经验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吐奶的原因1、胃部容积:因为婴儿胃部容积小,所以如果吃过量的奶粉,那么它们可能会反流出来。
2、喂食方式:婴儿如果吃奶粉过快或者过猛会使奶粉撞击到肚子里,从而引起吐奶的现象。
3、消化不良:由于婴儿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全,所以它们比较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如果婴儿在进食后感觉肚子不舒服,就会吐出奶。
4、食谱不当:婴儿的食谱具有很大的影响,食谱中过多的乳糖或乳蛋白会增加婴儿的吐奶风险。
二、食谱建议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预防婴儿吐奶的食谱建议:1、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预防婴儿吐奶的最好方法。
母乳对于婴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
2、低乳糖配方:对于需要用配方奶的婴儿,可以选择低乳糖配方。
因为乳糖是一种会增加吐奶风险的成分。
3、非乳糖配方: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以使用非乳糖配方。
4、饵料配方:为避免婴儿吐奶的发生,可以在沐浴之前或出生前,为婴儿准备一份食谱。
食谱应该包括全膳和一些质地适合的食物。
5、均衡的食谱:无论是母乳还是配方奶,婴儿应该摄入足够的营养,但更需要注意的是食谱中的均衡性。
例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的摄入量应该均衡。
三、育婴经验1、防辐射服的选择现在的电子产品发达,辐射也会影响婴儿的发育。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些专门为婴儿设计的防辐射服来有效地减少辐射对婴儿的危害。
2、肩带的选择固定角度的肩带是一种让婴儿舒适度较高的肩带。
婴儿坐在这种肩带上可以肆意张开双腿,肩带会协助支持婴儿的小腿,因此这种设计的肩带经常被家长选择。
3、喂养的时间尽量在休息期间喂养婴儿,这可以让婴儿感觉舒适,并能有足够的食物以在接下来的睡眠中得到更好的唾液。
婴儿吐奶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婴儿吐奶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婴儿吐奶缘由分析对于很多年轻父母来说,婴儿吐奶好像是一个常常会消失的问题。
除了会让父母感到担忧之外,吐奶还可能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婴儿吐奶的缘由。
1.胃部不适婴儿吐奶最常见的缘由之一是由于胃部不适。
这个症状可能是由于吃得太多或者太快引起的。
婴儿吃得太多可能会导致胃部扩张,使胃的肌肉放松。
这会导致胃酸和胃液上升,从而使婴儿吐奶。
另一种状况是婴儿吃奶太快,使得过多的空气进入胃里,导致胃部不适和吐奶。
2.过敏过敏也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一些食品或奶制品可能会引起婴儿过敏反应,从而导致吐奶。
此外,一些宝宝可能会对某些药物或物质过敏,也会引起吐奶。
3.胃食管逆流症另一个可能性是胃食管逆流症。
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病症,幸运的是,大多数状况下并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太大影响。
胃食管逆流症是由于胃内的酸性物质逆流到食管引起的。
假如宝宝吐的奶是酸性的,那么这有可能就是胃食管逆流症引起的。
4.消化道问题最终,还有可能是宝宝的消化道消失了问题。
例如,肠胃痉挛或肠胃感染可能会导致宝宝消失一系列消化问题,包括吐奶。
应对方法大全当你的宝宝消失吐奶的症状,应当实行何种方法呢?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方法,供父母们参考:1.保证宝宝正确的吃奶方式要避开宝宝吃奶太快或吃太多。
可以不断地让宝宝“打嗝”,这样可以关心减轻胃部的负担,防止吐奶。
2.更换奶粉或食品当你怀疑是宝宝对食品或奶粉有过敏反应时,可以考虑更换食品或奶粉。
3.让宝宝保持直立当你的宝宝吐奶时,应当让宝宝尽量保持直立状,这样可以关心减轻胃部不适,并防止吐奶。
4.就医最终,假如你的宝宝常常吐奶,可能需要就医。
医生可以对你的宝宝进行检查,以确保宝宝的健康问题得到准时的治疗和管理。
总结婴儿吐奶可能是很多年轻父母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
在大多数状况下,这种状况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假如吐奶的症状持续或过于严峻,建议尽快就医。
通过保证宝宝正确的吃奶方式、更换食品或奶粉、让宝宝保持直立、就医等方式,可以关心减轻宝宝吐奶的症状。
怎样防止新生儿吐奶

怎样防止新生儿吐奶新生儿可是爸爸妈妈甜蜜的负担哦!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会遇到很多前所未见的问题。
怎样防止新生儿吐奶?这是很多奶爸奶妈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于是,但问题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就得不得不着手解决问题了。
新晋爸爸妈妈们,一起跟着妈妈网百科来学习防止新生儿的方法吧!1、选择适合大小的奶嘴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
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2、把握正确的喂奶姿势新手妈妈们给宝宝喂奶时,一定要把宝宝抱在怀里,让宝宝的身体与水平线处于45°角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就会很自然地流入小肠,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吐奶的概率。
妈妈们千万不要图省事,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吃奶,这可是预防宝宝吐奶的大忌哦。
3、喂奶时不要太急注意不要让宝宝吃的太急,如果奶胀、喷射出来,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4、帮助宝宝拍背、打嗝给宝宝喂完奶后,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宝宝通过打嗝排出吃奶时吸进胃里的空气,一般轻拍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这可是防止宝宝吐奶的最好办法哦。
5、掌握好每次的喂奶量...新生儿吐奶的原因有些妈妈惊讶地发现,宝宝在喝了自己的母乳或者奶粉后竟然出现了与平常不一样的反应,没有吞下去,还吐出来了!究竟新生儿吐奶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吐奶的?这些对于新晋妈妈来说都是急待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一、生理性胃部解剖位置决定因为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的,并且通俗的讲胃的入口处比较松弛,并且胃容量小,所以容易溢乳。
婴儿的胃并非与幼儿以及成人那样下垂,像一个皮水壶一样。
而是呈水平位。
这样就会令孩子的胃容量变小,食物储存功能小,食物也就容易返回到贲门处。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因进食过多,吃奶后立即平卧,乳汁也容易冲开贲门,经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
婴儿宝宝吐奶、漾奶、溢奶的问题,最全面解析,最靠谱解决方案

婴儿宝宝吐奶、漾奶、溢奶的问题,最全面解析,最靠谱解决方案一吐奶、漾奶、呕吐有什么不同吐奶:宝宝吃奶后胃内容物轻微地反流到口腔中,且常伴随着打嗝出现。
表现为奶水从口中急速涌出到口腔外,或随着打嗝流出,或情绪兴奋、动作幅度较大时,猛地从口腔、鼻孔涌出,而宝宝并没有不适的情况,生长发育好、精神好、吃奶好,这种情况就是吐奶。
漾奶:婴儿喂奶后从口边溢出奶液,量不多。
宝宝生长发育好、精神好、吃奶好,没有不适的情况。
多是由于婴儿在喂奶后马上更换尿布或更改体位引起。
呕吐:指胃内容物被强行地从胃内“挤压”进入食管并通过口腔吐出。
宝宝呕吐时会有不适的表现,如哭闹、烦躁不安等。
二吐奶的原因1、生理性原因婴儿容易吐奶是因为胃尚未发育健全,胃呈水平状态。
胃的入口贲门部分比较松弛,闭合不紧,而胃的出口幽门肌则发育良好,关闭较紧。
并且,婴儿胃容量较小。
当胃内奶汁稍多时,奶水能够冲开贲门倒流回食管和口腔。
以上种种生理特点相互叠加,造成了婴儿容易吐奶的现象。
2、病理性原因如果吐奶频繁,而且量大,体重不增,精神差,吃奶差,或同时伴有腹胀、腹泻、发热,哭闹不安等各种不适表现,应考虑就医。
新生儿的胃肠道先天发育畸形,肠道感染、幽门狭窄、幽门痉挛,食道闭锁、肠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都会表现为吐奶的症状。
与生理性原因不同的是,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吐奶症状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必须要到医院就诊。
3、喂养和护理不当喂养不当也会导致婴儿吐奶频繁或吐奶量多,如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两顿奶间隔时间过短,频繁更换配方奶,喂奶前较长时间的哭闹,喂奶时吞入大量的空气等,有的婴儿吃奶后体位变动过大,如换尿布等均可引起吐奶。
三婴儿吐奶怎么办不能这样做千万不要立刻马上抱起,而应该让宝宝侧脸将奶液全部吐出后,再抱起清理奶液。
如果宝宝正在吐奶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能立刻把宝宝竖直着抱起来,这样有可能致使奶液呛入宝宝肺部。
万一发生呛奶的情况,让宝宝侧脸后轻拍宝宝后背,或者让宝宝俯卧在大人的腿上,稍微用力拍抱宝宝的后背,让奶液流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漾奶及预防
漾奶与吐奶的区别
漾奶不同于吐奶,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但漾奶和吐奶又有相同的“症状”,有些新手爸妈难以分辨。
其实,只要掌握它们特点,就能正确区分。
漾奶是指喂奶后随即有1~2口奶水返流入嘴里从嘴边漾出。
也有少数情况是因为乳母在喂奶后不久给宝宝换尿布而引起漾奶。
一般情况下,这不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可视为正常现象。
随着月龄的增长,6个月内宝宝漾奶会自然消失。
吐奶也可称喷奶,不同于漾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甚至鼻子里涌出的。
吐奶的原因较复杂。
新生儿呕吐与其他年龄宝宝不同,这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
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
一旦遇到喂养和护理不当,如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乳母乳头过大、凹陷,或用奶瓶喂奶时橡胶奶头孔眼过大,致使宝宝吸奶过急;或喂奶后让宝宝平卧,或者过多、过早地翻动宝宝,都容易引起宝宝吐奶。
这种吐奶在改进喂养和护理方法后即可防止,所以也不算病态。
另外,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宝宝吐奶,如食道和胃肠道的先天畸形、肠梗阻等。
新生儿患脑膜炎、败血症和其他感染也可以出现吐奶,这些疾病引起的吐奶常较剧烈和频繁,且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
所以遇到新生儿吐奶时,要仔细观察每天的吐奶次数,大小便怎样,有没有腹胀、发热或精神不好等症状。
当吐奶又伴有其他症状,或每天吐奶次数在2~3次以上时,应及时到医院让医生检查。
...
宝宝漾奶的原因
那为什么宝宝会漾奶呢?是妈妈喂养不当,还是宝宝太闹腾造成的呢?别说,还真有些关系。
1.新生儿和宝宝的胃是水平位置的,胃底平直,加上胃容量小,胃的肌肉和神经发育不成熟,这些都容易造成漾奶。
2.新生儿和宝宝胃的贪门肌肉发育不如幽门肌肉完善,造成胃的出口紧而人口松,所以宝宝平卧时胃里的东西容易返流进食管而发生漾奶。
3.喂养方法不当,如宝宝吃奶吃得过多、母亲乳头内陷、吸空奶瓶、喂奶时奶头没有充满乳汁以致宝宝吞人大量的空气等等。
此外,喂奶后的体位变动也会引起漾奶。
一般来说,漾奶表现为奶汁从口角毫不费力地漾出,身体并没有其他症状。
而且,大多数的宝宝在4~12个月以后,漾奶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这因为随着他的生长发育,消化道肌肉的逐渐完善,所以漾奶现象就逐渐的好转。
宝宝漾奶怎么办
漾奶现象在宝宝6个月前很常见,遇到这种情况时,爸爸妈妈首要冷静,然后作出对应的处理就可以了。
处理时,只要每次喂完奶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右侧卧位,便会克服漾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侧卧位,可预防奶汁误吸入呼吸道并由此引起的窒息。
为了防止宝宝头脸睡歪,应采取这次奶后右侧卧位,下次奶后左侧卧位,这样要比仰卧位好,且可避免误吸奶汁到呼吸道的危险发生。
若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奶汁拍出。
如果宝宝的嘴角或鼻腔有奶流出时,应首先用干净的毛巾把溢出的奶擦拭干净,然后把新生儿轻轻抱起,竖抱拍其背部一会儿,待宝宝安静下来(睡熟)再放下。
一般宝宝的漾奶是阶段性的,多数宝宝在4个月左右容易发生漾奶,以后就会逐渐好转。
喂奶量不宜过多,少量多餐,间隔不宜过密
如何预防宝宝漾奶
爸爸妈妈们要想宝宝远离漾奶,要想自己少些担心,就请记住以下7大预防措施,防止宝宝漾奶。
1.喂奶前先换尿布,喂奶后尽量少搬动宝宝;
2.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
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3.对于用奶嘴吃奶的宝宝,选择大小最为合适的奶嘴;
4.给宝宝喂养较为稠厚的奶方;
5.注意喂奶姿势,不要喂得过饱,在啼哭时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
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躺下入睡时,头要稍抬高,身体向右侧卧,使奶汁易经胃进入十二指肠,同进也可防止溢出的奶误吸入气管或肺发生窒息,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6.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7.喂奶量不宜过多,少量多餐,间隔不宜过密。
需要父母警惕的情况
如果宝宝在漾奶的同时,还出现了下列两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就要警惕了。
必要时,要及时将宝宝送医诊治。
1.在新生儿阶段,宝宝漾奶的时候如果会有血样的东西出来,即奶里面有铁血色陈旧的血液出来,这个时候要警惕宝宝有没有上消化道的出血。
因为宝宝出生以后凝血机制不够健全,所以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就容易出现新生儿自然出血,胃出血的时候溢奶的呕吐物里边就容易有这种陈旧的血或者有鲜血出来,这种情况是需要注意的,要马上找医生诊治。
2. 宝宝频繁地打嗝。
其实打嗝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就是宝宝吃奶的时候由于食道受到了刺激容易发生痉挛,宝宝容易打嗝。
但是如果打嗝打的很厉害,而且宝宝表现的很痛苦,这使得宝宝的食道受到了刺激产生了痉挛,尤其是频繁打嗝比较厉害的时候,就要警惕宝宝有没有其他的情况,比如有没有胃肠道的痉挛。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种办法加以鉴别,假如宝宝打嗝很厉害,大人看见了也很痛苦,我们可以给他喂一口温水或是几口奶,用奶瓶也行、用小勺也行,如果宝宝吃进去以后打嗝现象缓解一些,这时候就没有大问题。
假如打嗝情况一直都不太好,呼吸受到影响,宝宝打嗝打到嘴发青了,这种情况也需要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