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解析:选B。

“礼乐征伐”属于国家大事,应由天子决定。

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

2.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因为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基础,并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所以战国变法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

“勇于公战”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怯于私斗”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度。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

这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酷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变法树立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反扑而被处死,这是商鞅死亡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且由商鞅一人情况推出结论③,是以偏概全,也是不正确的,故选B项。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儿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选A。

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

答案:D2.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故选A项。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因此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B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魏已通过武力统一北方,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C项。

王安石变法并未使宋朝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

答案:A3.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前三项都是正确的。

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所以,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解析:关键是弄清“封建化”的含义。

“封建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据所学知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明显符合题意;“颁布均田令”促进了农业化;“迁都洛阳”虽不是具体汉化措施,但体现了政治中心南移对鲜卑族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也符合题意。

2021-2022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检测: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检测: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 Word版含解析

其次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

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生疏,不正确的是()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

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3.下列元朝中心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 符合题意。

答案:B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心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学问的把握力量。

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进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力量。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宽广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进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心关系亲密,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进一步进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1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1 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4分)(3)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归纳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奴隶地位”“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等;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总结。

第(2)问实际考查梭伦改革的具体措施,回顾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问的第一小问要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平民与贵族阶级利益的矛盾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总结其积极影响,主要从公正与法治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社会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颁布“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2.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

”这说明当时的雅典( )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解析:抓住题干中“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和“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的信息可知,古代雅典法律制度保护了普通公民的利益,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

梭伦改革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且表述错误,排除;罗马万民法是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2.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立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

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 A.城邦出现时期B.梭伦改革时期C.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其说的是“陶片放逐法”,它是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创立的。

答案:C3.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度,该制度指的是( )A.所有百姓都要同等承担国家的赋税B.对邻里犯法不告发的要同罪连坐C.有军功的人国家都会给予爵位官职D.原先井田上的疆界都要彻底消除解析:连坐制度是一种司法制度,它规定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

答案:B4.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孝文帝爱好学习B.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C.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D.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解析:本题强调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材料进行理解。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答案 C解析“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2.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答案 A3.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而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

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答案 A解析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破荫附”,因此,这一制度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正确;B、D与材料无关,C说法错误。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 D5.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答案 B解析北宋时,王安石利用政府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二单元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二单元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古希腊民主政治
1、2、4、5、6
3、7、8、9、10
罗马法
11、12、13、14、
15、16
2
O—
丿00
2
2—
9
综合
2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 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10.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躲 藏在某地,就将之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是埃斯基涅斯对德摩斯梯尼 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结果
4.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的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 这表明古 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B.直接民主
C.人人平等D.小国寡民
解析:B题干中“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 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说明雅典公 民均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 关。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范围内的民主,公民间人人平等,而不是所有 居民的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
5.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
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 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B.决策的科学性
C.程序的复杂性D.公民集体参政
解析:B材料并未涉及民主主体和公民权利的广泛性,A项错误;材料 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表明伯里克 利主张通过讨论来做出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民主程序的复杂,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公民集体参 政,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

(2016·南昌高二检测)《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土可贾(买)焉。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B。

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D。

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

2.(2016·武汉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答案A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答案C解析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解析:选B。

“礼乐征伐”属于国家大事,应由天子决定。

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

2.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 )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因为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基础,并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所以战国变法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选C。

“勇于公战”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怯于私斗”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度。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

这说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酷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 B.①②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变法树立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反扑而被处死,这是商鞅死亡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且由商鞅一人情况推出结论③,是以偏概全,也是不正确的,故选B项。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儿指的是(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北魏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是和均田制相适应的。

均田制实行了,土地分给农民了,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故选A。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故选A。

7.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古代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

这场改革是( )A.秦国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解析:选B。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采取了汉化政策,迅速融入了汉民族,并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

其他三次改革,不属于少数民族进行的汉化改革。

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他们的变法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9.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的最主要措施是( )A.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B.调整考试内容,考经义策论C.改革考试方法防止考官舞弊D.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编纂教科书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进士科的部分考试科目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王安石变法中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说明他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10.下列有关忽必烈改革中机构设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B.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C.御史台总领全国军事D.通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解析:选A。

本题可用排除法,B项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C项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D项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故答案为A项。

11.下列各项中元朝政府与台湾的关系正确的是( )A.元朝政府在台湾设立行中书省B.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C.政府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此地D.设宣政院,管理台湾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12.元朝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经济适合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B.元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仰慕C.汉族人民对游牧生产的强烈反对D.中原地区原有的农本传统决定解析:选A。

元朝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主要原因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农耕经济适合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13.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但这些社会矛盾往往又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

因此他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因为他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B项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因素,而非根源;D项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说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下列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理解( )①“内修守备”是指训练军队和增修加固长城②“外示羁縻”是指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A.①不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①②分别反映了张居正改革中“内修守备”与“外示羁縻”的确切含义,故选B。

15.“外示羁縻”的积极意义是( )①彻底解决了边关危机②提高了边军作战能力③减少了军费开支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C。

“外示羁縻”虽不能彻底解决边关危机,但减少了民族政权之间的摩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③④正确,①不正确。

因与作战无关,故②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26分,共40分)16.重大的社会改革往往注重对社会风俗的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8分)(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及教材上商鞅变法的背景来总结归纳;第(2)问关键词是“谈谈你对”,故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总结出观点。

答案:(1)商鞅变法: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潮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7请思考:(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

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16分)(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什么认识?(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第(1)、(2)问都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

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无上的权力来突破改革的阻力。

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就难以成功。

(2)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

因为只要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的特权阶层。

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