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
赏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那是在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
有一天,校长把同学们召集在一起,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明理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了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父母而读书。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问:“还有别的答案吗?”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赏析:
这篇课文以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校长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展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读书目的,如明理、做官、孝敬父母等。
这些回答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校长并未表示满意,这暗示了这些目的可能过于个人化或局限性。
然后,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句话表达了周恩来超越个人利益,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他的回答不仅让校长感到满意,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读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我们应该胸怀大局,立足长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新)24年秋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精品课件】

崛 范魏晰效淮 惑 惩训斥难
肃默晰振胸 怀 赞 效 凡顾训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 几件事?可以分成几部分?
方法引导: 1.借助过渡段。 2.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根据事件,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崛 范魏晰效淮
惑 惩训斥难
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崛 范魏晰效淮
惑 惩训斥难
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鬼+委=魏 析+日=晰 或+心=惑
崛 范魏晰效淮
惑 惩训斥难
用组词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范:示范、范本、模范
崛 范 魏晰
效 淮 惑斥
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斥:这个字出现在文中的“谁知中国巡警不但 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结合语 境,我知道了“斥”是责备、训诫的意思。
被外国人占据 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概括内容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 解。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 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负,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 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 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 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看见、体会)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
中,哪件事是原因,哪件事是结果?
第一件事是结果,后面两件事是原因。
初步感知,完成表格:
事件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课时PPT

再读课文
在书旁写写学习中疑问和感受
认真观察 用心书写
我会写
shěn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沈 肃晰振胸怀赞
xiào zū yí huò fán gù xùn chì
自主学习
1.读读:自由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2.画画:大家读书的原因。 3.想想: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
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说说: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周恩来的立志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
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这一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 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崛 起而读书!”
合作学习
1.读读:自由朗读课文11——17自然段。 2.概括:这部分写了哪两件事? 3.想想: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 4.说说: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词语解释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本课指租界里 来往的额外国人很多,很热闹。
过年了,村子里热闹非凡。
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本课指周恩 来对伯父说的中国人不能到租界的话不能理解。
看着一干二净的房间我高兴极了,可令我疑惑不解 的是:谁帮我打扫了房间?
再读课文件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你有什么疑问?
xiào
效
组词:
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试讲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试讲稿1、课程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为了获取知识,有的可能会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读书目的有关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作者及背景介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沚,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3、初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读完课文后,思考一下: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哪几件事?4、字词学习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遇到了一些生字词。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出示生字词:崛起、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赞叹、疑惑、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读两遍。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生字的写法。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生字的结构和笔画,说一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讲解几个易错字:“嚷”字右边是“襄”,不要写成“瓤”;“惩”字要注意笔顺,先写“征”,再写“心”。
5、整体感知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哪几件事?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读书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初到奉天,伯父告诫他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第三件事是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个妇女受欺侮,而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
6、精读课文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听到魏校长的提问后,陷入了沉思。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课件

环节三、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看到租界发生的事情后,周恩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
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详情。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环节四、回忆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详情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 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 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 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语文根底知识已得到充 分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书写、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的学习能力。由 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 文字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 边注意生字生词。 〔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 段中来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四〕梳理课文详情。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 这件事?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详情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解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部分生字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畅所欲言。
2、伟人介绍,引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上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断句、有节奏地读)。
4、理解课题。
(二)初读感知,字词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⑴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句,这句话承接了周恩来在听到伯父 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激起 了他的好奇心,使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 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打破砂锅问到底”可以看到 周恩来的什么精神?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xú n
吵 嚷
惩 处
铿 锵
有 力
读一读
崛 起 帝 国 模 范 巡 警
吵 嚷 惩 处 铿 锵 有 力
读一读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轧死 喝彩 惩处 肇事 踊跃 胸怀 欺凌 吵嚷 惩处 抱负 焦点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铿锵有力 灯红酒绿 帝国主义 衣衫褴褛
什么叫“租界” ?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 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怀着悲愤的心情自读课文,边读边 圈出不认识的字词,要像对待凶恶 的侵略者一样把他们解决掉!
读一读
jué
崛 起 帝 国 模 范 巡 警
rǎng ché ng chǔ kēng qiāng
dì
fà n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分角色朗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 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 一。 原籍浙江绍兴, 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 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 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富强小学
王 茹
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 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 读书,是为了什么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崛起
1、 地势突起,隆起 。 2、 兴起,奋起。
中华:指中国。 崛起:指兴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返回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 民地国家的通商都市 以“租借”的名义划 出的由他们管辖的地 区。
什么叫“焦点”?
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 义国家争夺在华利益的有 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 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自学指导(一):
自由读1——6自然段,找出伯父与周恩来 之间的对话,说说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
自学方法:读、思、画、批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 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 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士,还让 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 活非常困苦。
华 人 与 狗 不 准 入 内 !
中上 国海 人租 只界 能的 坐电 三车 等, 车头 厢等 。车 厢 供 洋 人 乘 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