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说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机械制图--三视图

(2)切挖式 切掉或挖掉---切挖式
(3)综合式:
图1
三、简单叠加体的画图方法
例:1.画出所给叠加体的三视图。 ⑴ 分解形体,弄清它们的叠加方式。
立板 肋板
底板和立板右侧面共面叠加 肋板与底板和立板前后对称叠加
底板
⑵ 逐块画三视图并分析表面过渡关系。
①底板 ②立板 ③肋板 看得见的线画实线 看不见的线画虚线
圆台
俯
左
圆台
:
正六棱柱三视图
正视图
侧视图
六棱柱
俯视图
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 该几何体是___
2 2
2 2
正视图
2 侧视图
2
俯视图
二、简单组合体
(1)拼接式
例题演示
V
青岛工贸
上页
下页
返回
注意:
1、三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
正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 正视图与侧视图------高平齐。 俯视图与侧视图------宽相等。 2、画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能 看得见的轮廓线或棱用实线表 示,不能看得见的轮廓线 或棱用虚线表示。 3:简单组合体是由哪几个几何体构 成?,并注意它们的组合方式,特别是 它们交线的位置。 4 两形体表面相邻,不平齐画出分界线, 两形体表面相邻,平齐不画分界线
表面共面, 应无线。
⑶ 检查、加深。
⒉ 根据投影规律及画出三视图。
注意:要逐个形体画
练习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三视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平行投影法
投射线垂直 于投影面
投射线倾斜 于投影面
投影体
说课课件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L/O/G/O
课题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机械制图》第二章 第一节 柳燕君 主编 高等教育主版社出版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规划新教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能力 地位 目标 作用 1、通过三视图确定立体的尺寸、方位关系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机械制图》的魂 2、培养善于观察、实践探究能力 2、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 主要 目标 内容
(了解) 1、三投影面体系 2、三视图的形成 (掌握) 3、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掌握)
情感 职教 态度 理念
1、培养学生勇于发现、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2、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教学 难点
俯、左视图宽相等和前、后方位的区分
投影关系
讨论:三个视图分别反映物体的哪些尺寸? 主视图反应物体的 长 和 高 ; 俯视图反应物体的 长 和 宽 ; 左视图反应物体的 高 和 宽 ; 结 论 ①尺寸关系:每个视图只反映物体的 两个 尺寸 ②投影规律 主、俯视图 长对正 主、左视图 高平齐 俯、左视图 宽 相等 三图尺寸有联系
长 宽 高
实体2在实体1的(上、下)面
√ 实体2与实体1的(前、后)表面平齐 √
实体2在实体1的(左、右)端
对三视图方位关系的应用。
√
1、根据实体1想象三视图
2、根据三视图想象实体2 长度:实体2比实体1(长、短) 宽度:实体2比实体1的(宽、窄)
√
由最简单的立体入手,实现立体 与三视图的转换,对所学知识的 综合应用。
板书设计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高 平 齐 长对正
《机械制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物体的三视图

2.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主视俯视长相等且对正 主视左视高相等且平齐 俯视左视宽相等且对应
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
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方。
三视图的投影关系
物体有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高尺寸。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宽尺寸。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宽、高尺寸。
根据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归纳以下 三条投影规律:
主、俯视图长对正。 主、左视图高平齐。 俯、左视图宽相等。
棱锥的投影
俯视图反映:前、后 、左、右 前
左视图反映:上、下 、前、后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长
宽
宽 高
主视俯视长相等且对正 主视左视高相等且平齐 俯视左视宽相等且对应
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宽 高
长
宽
主视俯视长相等且对正 主视左视高相等且平齐 俯视左视宽相等且对应
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
物体的三面视图
2. 平行投影法
正投影法
斜投影法
投影特性:投影大小与物体和投影面之间的距离无关 。 度量性较好。
工程制图中一般采用正投影法。
2. 正投影特性
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真实性
当物体上的直线或平面平行于 投影面时,直线的投影为实长, 平面的投影为实形。
积聚性
当物体上的直线或平面垂直于投 影面时,直线的投影积聚为点,平 面的投影积聚为直线。
作图步骤:
画出作图基准; 画出反映实形的投影图; 按投影规律画出其余两 个视图; 检查、加深。
三视图画法
底板
三视图画法
底板三视图
三视图画法
叠加
三视图画法
叠加上两个肋板
机械制图说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 重点 难点
三视图的 投影规律
准确读取三视图上的已知数 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还原出 模型形状。
三视图长 宽高的对 应关系
根据口诀“长对正,高平 齐,宽相等”将三视图里 的数据进行一一对应。
情感 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 制图课的热情, 增加其求知欲, 培养专业兴趣。
看懂并学会画 简单模型的三 视图。
通过设置以下情景,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立体的一面、两 面投影均不能完整的反映模型形状,从而引出三投影面体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面
投影面
引入实物模型,激发学生兴趣
拿出自制的三投影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自 己动手制作。
新知探究,老师讲解和示范作图
目标1:三 投影面体 系的组成
目标2:三 视图的形成
课堂小结,总结知识,表扬学生
总结本节课的每一点知识,并点名表扬每一位回答问题 的同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说出三投影面体系的组成 2、三视图是如何形成的 3、三视图的位置关系 4、投影规律及方位关系。 5、实现从简单实体到其三视图的转换 6、由三视图正确判断立体的尺寸、方位关系 7、增强学生空间三维意识,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知识 目标
教学 目标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 力。实现平 面和立体的 相互转换
说教法
1.分组讨论法:增强学生兴趣和竞争意识 2. 讲 述 法:讲清要点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3、示范绘图法:消除学生对绘图的陌生感 4.实物引导法: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印象 5.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节省绘图时间
多种方法并用 提高教学效果
目标3:三 视图的关系 及投影规律
完成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机械制图-三视图

三个视图 三个视图可以唯一确定物体的形状
三个视图
三个视图
二.画三视图的步骤
第三个视图的 尺寸应由其它 两个视图根据 三等关系来定
看不见的线 用虚线表示
选择主视图 的投影方向 先画反映形体 特征的视图
逐个画其 它视图
检查、加深
最能反映形体 的特征形状
虚线少
沿X轴方向 尺寸大
画物体的三视图
画物体的三视图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 20年1 2月19 日下午 9时49 分20.1 2.192 0.12.1 9
•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 2020年 12月1 9日星 期六下 午9时4 9分53 秒21:4 9:532 0.12.1 9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 月下午9 时49 分20.12 .1921 :49De cemb er 19, 2020
•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 2月19 日星期 六9时4 9分53 秒Satu rday, December 19, 2020
•
抓住每一次机会不能轻易流失,这样 我们才 能真正 强大。 20.12. 19202 0年12 月19日 星期六 9时49 分53 秒20.12 .19
谢谢大家!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 2.192 0.12.1 921:4 9:532 1:49:5 3Dec ember 19, 2020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2月1 9日下 午9时4 9分20. 12.19 20.12 .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 2020年 12月1 9日星 期六下 午9时4 9分53 秒21:4 9:532 0.12.1 9
机械制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复习旧课投影法:用投影原理在平面上表达物体形状的方法。
中心投影法:投射线互不平行且汇交于一点的投影法。
平行投影法: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法。
正投影法: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的平行投影法。
教师带动学生复习学生思考回忆引入新课:以下视图为例说明不同的形体得到同一形状的视图怎样解决?从而导出三面投影体系的概念。
采用多媒体出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个投影面上得到的一个视图不能完整的反映物体的形状。
讲授新课一、三视图的形成(重点)1、三面投影体系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将空间分成八个分角。
我们国家国标规定采用第一分角绘制视图。
第一视角采用木模型分析:第一视角三投影面三个投影面:正立投影面:正对观察者的投影面(简称正面)代号为V水平投影面:水平位置的投影面(简称水平面)代号H侧立投影面:右边侧立的投影面(简称侧面)代号W投影轴:OX轴:正立投影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简称X轴;OY轴:水平投影面与侧立投影面的交线。
简称Y轴;对于学生实地利用教室地面、黑板、学生的右手墙讲解第一视角中的三投影面确定V、H、W 面以及三投影面之间的关系;相互垂直形成的三投影轴OX、OY、OZ和原点。
【游戏设计意图】一、游戏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好胜心,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二、利用游戏来演示三投影体系既新OZ 轴:正立投影面与侧立投影面的交线。
简称Z 轴。
原点O :X 、Y 、Z 三轴的交点。
用O 表示游戏:任务一:巧手你来做教师发布任务:每队由队长指派三名同学,分别给他们每个人一个纸板做投影面,上面有V 、H 、W 三个字母,并同时起立。
当教师发布开始对接的的命令时,三名同学迅速将三个纸板按照三投影面体系进行对接,游戏过程中讲究快、狠、准。
哪个组完成的既快,又准就得分。
三视图的形成我们把我物体放在观察者与投影面体系之间,把观察者的视线看成投射线,且互相平行的垂直于各投影面进行观察既可在三个投影面上得到三视图:视图:根据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按正投影法画出的物体图形。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

奋进小组
课堂表现(10分 ) 团结小组
个人努力(10分) 组长: 得分:
学生姓名:
让学生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四
教学过程
1 我学会了
自评互评 5 课堂小结
2 我还有哪些知识没掌握?
一 二
学生:体会心得 教师:总结评价 将教学的三个目标 再一次完美结合, 首尾呼应。
一 二
三
五
END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得到启示,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2 导入任务
•1. 一个视图能完整地表达物体的结构形状 吗?能反映物体几个方向的形状? •2.怎样才能反映物体的完整形状?
一 二
例图:
三
五
END
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2 导入任务
三
五
END
四
教学过程
看 板书设计
§2-1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一、三视图的形成 1.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三面、三轴、一点 2.三视图的形成及名称 正面——V——主视图 水平面——H——俯视图 侧面——W——左视图 3.三投影面体系的展开 主左视图——高平齐 俯左视图——宽相等 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1.视图的位置关系
肯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的动力 源于自身的需求
重点难点
二 三 四 五
END
掌握正投影特性,三视图 的成图原理和规律,能绘 制物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长 宽高的对 应关系
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 规律——“长对正,高平 齐,宽相等” 。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机械制图
1.1三视图的形成
(a)
(b)
图3.1 三视图的形成 按照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规定,工程上把用正投影法所绘制出的图形叫做视图。 在三面投影体系中,可得到物体的三个视图,如图3.1a所示,分别称为: 主视图——正面(V)投影 俯视图——水平(H)投影 左视图——侧面(W)投影 三视图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以主视图为准,俯视图在主视图正下方,左视图在主视 图正右方。如图3.1b所示。在绘制物体的三视图时,必须按此位置关系配置。
1.2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如图3.1所示,在物体的三视图中,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长 度;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高度;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 体的宽度。因此,三视图之间存在如下的投影关系: 主、俯视图长对正; 主、左视图高平齐; 俯、左视图宽相等。
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是三视图的投影特性,人们常常称 之为“三等”关系。它不仅适用于整个物体,也适用于物体的局部, 乃至点、线、面的投影。 注意:俯、左视图中宽度的方向。 1.3三视图与物体方位的关系 物体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每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两个方 向的位置关系,如图3.1b所示。主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和上下位置,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和前后位置,左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和前后 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读取三视图上的已知数 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还原出 模型形状。
三视图长 宽高的对 应关系
根据口诀“长对正,高平 齐,宽相等”将三视图里 的数据进行一一对应。
说 学 法
学 情 分 析 学 习方 方法 法 学 习
(1)学生已经学会用尺规画图,但 是还没有意识到机械制图的严谨性。
(2)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 惯和学习方法。
主 视 图 俯 视 图
左 视 图
演示让同学们观察尺寸关系——提出问你题——师生互动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重点“视图的 三等关系”: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为以后画图、读图做好 铺垫。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 和高度,不反映物体的 宽度。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 和宽度,不反映物体的 高度。
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空间物体的三视
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 能力。
情感 目标 教学 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 制图课的热情, 增加其求知欲, 培养专业兴趣。
看懂并学会画 简单模型的三 视图及三视图 的投影关系和 投影规律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 力和实践能 力。实现平 面和立体的 相互转换
机械制图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说 教 材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效果及反思 板书设计
说 教 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 《机械制图》,它是一门学习识图和绘制机械 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专业 的必修课。本节说课的内容是本书第二章“正 投影作图基础”的第二节。第二章主要学习正 投影作图方法,是学生下一步正式学习机械制 图的基础,同时,学习三视图也是锻炼空间构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不反映物体的长度。
由于三个视图反映的是同一物体,其长、宽、高是一致的, 所以每两个视图之间必有一个相同的度量。即:
主 视 图
长对正
高 平 齐
左 视 图
俯 视 图
宽相等
课堂练习,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学生开始分组画图,老师巡视指导,观察每个学生的掌 握程度。
1、参照立体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画出三视图并标明名称; (2)在尺寸线上填写长、宽、高;
宽度:红实体比蓝实体(宽、窄)
高度:红实体比蓝实体(高、矮)
课堂小结,总结知识,表扬学生
总结本节课的每一点知识,并点名表扬每一位回答问题 的同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说出三投影面体系的组成
2、三视图是如何形成的 3、三视图的位置关系
4、投影规律及方位关系。
5、实现从简单实体到其三视图的转换 6、由三视图正确判断立体的尺寸、方位关系 7、增强学生空间三维意识,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说 教 法
1.分组讨论法:增强学生兴趣和竞争意识 2. 讲 述 法:讲清要点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3、示范绘图法:消除学生对绘图的陌生感 4.实物引导法: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印象 5.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节省绘图时间
多种方法并用
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师引导,以学生 为本
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
三视图的 投影规律 教学 重点 难点
鼓励
兴趣
6、板书设计
(1)三视图的形成: 正立投影面——V——主视图 侧立投影面——W——左视图 水平投影面——H——俯视图 (2)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1)位置关系 2)尺寸关系: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3)方位关系: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使板面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3)对学习机械制图看懂零件图的 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由物想到图, 由图想到物。 (4)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 欢动手画图,具备一定的识图和绘 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较强。不能 做到多想、多读、多练
(1)自主探究法 课前要求学生先 预习,自主学习新内 (2)分析归纳法 容。培养自觉学习和 思考问题的习惯。 (3)启发引导法 (2)思维发散法 (4从临摹现成图样 )总结反思法 到自主画出各种基本 体的三视图,培养空 间想象能力。
拿出自制的三投影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自 己动手制作。
新知探究,老师讲解和示范作图
目标1:三 投影面体 系的组成
目标2:三 视图的形成
目标3:三 视图的关系 及投影规律
完成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我通过演示三视图的位置——如果把其位置颠倒是否可以——学生观察并回答。设 计目的:即复习了三视图的形成又强调了三视图的位置视固定不变的入
课堂 练习
说教学过程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应从不同 角度,多方面地去看待一 件事物,分析一件事情。 数学中我们只从三个不 同方向看同一物体,所以, 每一个物体都有三视图。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苏 轼
题 西 林 壁
新课导入 动画演示从投影角度理解
三视图
一起来学习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吧!
新课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
通过设置以下情景,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立体的一面、两 面投影均不能完整的反映模型形状,从而引出三投影面体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面
投影面
引入实物模型,激发学生兴趣
预期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课程,不仅学生的绘图 知识有所增加,而且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 了锻炼,为今后学习机械制图和其他专业 课打下了基础;鼓励学生勤于动脑,手脑 并用,努力学好技能,成为国家栋梁。
教学反思
对学生的成绩经常地鼓励 对学生的问题详细地解答 对学生的兴趣悉心地培养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学习技能感兴趣, 把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求的带 有情感的主动意向活动。
主视图
左视图
(3)在各视图中填写物体的方位。
俯视图
实物图
主 视
观察思考 例题讲解
你会话画如图所示四棱锥的三视图图吗?
拓展提高,锻炼空间想象能力
老师提出问题,随机提问学生,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点评。
红实体在蓝实体的(上、下)面 红实体在蓝实体的(左、右)端 红实体与蓝实体的(前、后、左、右) 面平齐 长度:红实体比蓝实体(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