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杜甫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记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三、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但作者并未登上泰山,何处见?
知识点:
1.“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6第五章 杜甫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 河南 巩县 南瑶湾村。 13世祖杜预 10世祖叫杜逊, 曾祖父杜依艺 祖父叫杜审言 父亲叫杜闲 杜甫 经历了 玄宗、肃宗,代宗 三任皇帝
三国演义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第五章 杜甫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诗的思想内容——民胞精神《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北征》
、《悲陈陶》、《悲青坂》、 《哀江头》、《春望》、《月夜》、 《羌村三首》、 《北征》、“三吏三别”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四、漂泊西南天地间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 《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楼》、《丹青引》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至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门前鸬鹚久不来,少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 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弄清史实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 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 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 目见之?”乃自刎。
体悟感情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 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 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 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 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 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 “故园”的思念。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 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 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 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 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 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 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 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 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 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 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杜甫传每一章的梗概

杜甫传每一章的梗概
第一章:杜甫的出身、家庭背景和学识,以及他早年的生活经历。
第二章:杜甫在长安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包括他的官场生涯和与其他文人的交往。
第三章:杜甫的流亡生活和文学成就,包括他在草堂的创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第四章:杜甫晚年的生活和文学成就,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文学创作和对政治形势的关注。
第五章:杜甫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包括他的诗歌形式、意境和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第六章:杜甫的文学影响和地位,包括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1 -。
大学语文 5

注释
• 1.濩落:即廓落,大而无用的意思。契阔:辛勤劳苦。 • 2.盖棺:指死亡。觊豁:希望达到。这两句说,死了就算了,只要活着就希望实现理
• 有妹有妹在钟离5,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 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 为我啼清昼!
•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 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 来归故乡!
• 南有龙兮在山湫[qiū],古木巄嵷[lónɡ zōnɡ]枝相樛[jiū]。木叶黄 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呜 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第五节 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 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 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 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5.西南漂泊(49—59岁,760—770)
• 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几经辗转 ,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 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 760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 称杜甫为杜工部。
第五章 杜甫

“放浪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七龄思即壮,开口咏 壮游》 七龄思即壮, 放浪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饮酣视八极 饮酣视八极, 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 茫。”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第三,接受儒家人道主义思想。
宋·惠洪《冷斋夜话》:“老杜之诗,谓之诗 惠洪《冷斋夜话》 史者,其大过在诚实耳。” 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杜甫待人真诚,诗真诚,不仅是爱人, 而是爱一切人,兼而爱一切弱者。杜甫对 其它人的同情不仅是对穷人、百姓,而是 对一切人,他常思及妻儿、弟妹、友朋等。 真诚的在于不是达者表现同情心,而是穷 者对人的同情。
返回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诗史思维 二、“沉郁顿挫” 二、“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 三、萧散自然的重要特色。 杜诗为中国近体诗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 献。 1.杜甫绝句的特色与贡献 1.杜甫绝句的特色与贡献 2.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2.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返回
李纲《杜子美》 李纲《杜子美》
第一,接受儒家人生价值观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醉时歌》 ——《醉时歌》)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抓住机遇) 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竞坎柯,将老逢艰危。…… 嗟余竞坎柯,将老逢艰危。…… 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酆城气,回首蛟龙池。 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咏怀》 ——《咏怀》
第五章 杜甫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描写巫山枫林经霜凋零的景象, 首联描写巫山枫林经霜凋零的景象,渲染出巫 峡深秋萧瑟的气氛。 峡深秋萧瑟的气氛。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颔联进一步描绘巫峡波浪汹涌连天, 颔联进一步描绘巫峡波浪汹涌连天,巫山风云 接地, 接地,天上地下一片阴晦昏暗的景象。
杜诗艺术成就
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 《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既叙事件经过, 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 既叙事件经过 , 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北征》 垂老别》 《北征》 《垂老别》
《秋兴八首》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 秋兴八首》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 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 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 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 叹与悲哀。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 叹与悲哀。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 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 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 思念故园的心情。 思念故园的心情。是杜甫七律的代表 作。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衮 衮 来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登 高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由于“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头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每天飞来的欢快气氛。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应酬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热。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吵闹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殊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的孤独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示意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照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呈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宽敞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的孤独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呈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概,还让人联想到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好像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苦痛,以及自己的贫病飘落,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乱。
在这动乱担忧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哀痛与忧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4岁时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 第,30岁在洛阳与杨氏结婚,恩爱笃深, 白头到老。
这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尚为形成自己的风 格,现存诗20多首,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 等诗,表现他的壮阔胸怀,远大志向。未形成风格。
返回
第二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表现了诗 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二、以时事入诗,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杜在诗歌中大量的把政治内容写进去,诗歌广泛地反映当时的 历史现实。 《旧唐书》载:“甫善写时事,律切精深,至于言不少衰,世 号 诗史 。” 大量的以时事入诗自杜甫始,《诗经》中有,曹操的诗也有。 从内容到形式把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推进达到现实主义 创作顶峰。 《咏怀五百字》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典型。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杜甫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文 学史上难以找到如他的诗人。 代表作《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反映对守边战士无限同情,可谓体贴入微。 《三吏》、《三别》是杜在战乱时期写的一组组 诗,形式都是无言古诗,内容是即事名篇。高度概 括战乱和不合理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是杜甫现 实主义的杰作。
(1)、曾与高适、李白在河南开封、洛阳相遇, 与李白结下深厚的友谊。
此年深秋高适去梁宋南游,而次年李杜又同游东鲁, 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 白同寻范十隐居》)二人都与北海太守李邕交往,李邕 时已七十高龄,有文名,性豪奢侈,喜养士,为海内士 流所归重。天宝四年,(745)结束漫游。是年夏在齐州 (济南)和李邕再次会晤。李为当时仅存文坛宿将,大杜 甫34岁,而杜在洛阳崭露头角时,他竟不耻下问,屈尊 求见,杜有知己之感。时邕任北海太守(青州、山东益州) 邕从孙李之芳任齐州司马,也是甫的童年交。 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 爱国激情
四、众体兼长、运用自如
杜诗现存1400余首,其中古体诗500余首,包括 五、七言古体,五古360首,七古100首,律诗 700余首,五律150余首。比唐以前所有诗人写 的诗还要多。
返回
第四节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继承了自《诗经》至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 统,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把我国的现实 主义诗歌创作引向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杜诗众 体兼长,诗料无所不入,大大扩大了诗歌的体裁范围,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是中‘唐新乐 府运动的先驱者。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才 能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牧:“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王安石对他也十分崇拜,在杜甫的画像中题诗《杜甫画像》: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原起公死从之游。”
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 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
如:《兵车行》讽刺唐的扩边战争; 《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娇奢淫逸的生活; 其中《奉先咏怀》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把唐代隐藏的社会危机、阶级对立形象概括的反 映,揭露了严俊的现实;贫富对立。表现了诗人 冷静的政治头脑。这首诗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全是抒怀 反复陈述自己坚定执着的用世之志,抒发壮志难 伸,欲罢不能的悲愤心情。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叙述路过骊山时所见所闻所感,揭露封建统治者 的骄奢淫逸和对人民的横征暴敛。 第三段(第3自然段) 叙述北渡泾、渭和到家后的情景,抒发自己对时 局的深沉忧虑。有叙述也有咏叹
诗以纪行为线索,以言志抒怀为主题,融个人 遭遇,旅途见闻容于一炉,抒情、叙事、议论 交错结合,深刻指示出上层统治集团的骄奢淫 逸,下层人民流离死亡,贫富对立,危机四伏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忧虑和 对人民痛苦的无限同情。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线路图
泾水 奉先 临潼 渭水 骊山 华州 潼关 长安 黄河
二、片断年表
741年(开元29年)杜甫30岁在洛阳与杨氏结婚; 754年(天宝13年)43岁从洛阳移家长安,旋迁 居奉先县; 755年(天宝14年)44岁10任右卫率府胃曹参 军,11月赴奉先探亲。
《咏怀》把所见所闻所感,长安十年 生活作总结,对唐代生活危机的揭露, 与《北征》在杜诗中占重要位置。
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
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亲朋情谊和反映生活的作品,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大部分是漂泊西南时 所写。 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而《月夜》则是标准的情绪高尚的爱情诗。“今 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 还有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驰斜。”“泥融飞 燕子,沙暖睡鸳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梁启超冠之以“情圣”说杜甫诗三分之一是让人 感动得流泪的作品。
第五章 杜 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712----770) 第二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712----770)
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之前) 刻苦读书、名声早著、南北漫游、欲展宏图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投诗干谒、奔走不息、残杯冷炙、备受冷遇 3、战乱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44----48岁) 出生入死、奔赴行在、谴责叛乱、抒写民哀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
辗转漂泊、流落西南、感怀身世、吟咏自然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瑶湾村人,地处嵩山余脉, 至此为平原。村中有些小土山,其中一座三峰并列,顶端 成“山”字,宛如笔架,因名“笔架山”。西面下一座古 窑,传说为杜甫的诞生处,当地人称为“工部窑”。现劈 为“杜甫故里纪念馆”。杜甫的十三世祖为杜预(西汉名 将);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期官至膳部员外郎;又是著 名的诗人,“文章四友“之一,(其余:李峤、崔融、苏 味道),杜审言是个性格落拓、狂妄的诗人。 父亲杜闲,为兖州司马,终奉天县令。故杜甫言“吾 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杜家有不纳租税,不服兵 役的特权。“身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唐代考中进 士可免除租税)
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
杜诗一向被后人称为“诗史”“图经”。 “诗史”是说真实记录、反映了唐望朝 由盛转衰历史的一面镜子。在各方面都得到形 象的反映。 “图经”是说杜诗每首每篇都可以看到 脉落。一路行径非常清楚,他的诗作年代大至 可以推出,原因就在于此。
《岁晏行》反映繁重的赋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 忍爱还租庸。”表现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负薪行》描绘四川某地劳动妇女的苦难艰辛, 年龄大而未出嫁,负担家中繁重的生活,表现 诗人对妇女的同情。 “夔州妇女发半华 , 四十无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 一生抱恨长咨嗟。”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 人。”(“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 苦。”)
返回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特色
一、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二、以时事入诗,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众体兼长、运用自如
一、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 传统,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 《兵车行》是反战的,诗人把事件人物置于特定环境,开篇就 把车行声、马叫声结合起来写,暗示战争的非正义,把矛头直 指唐玄宗。反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典型人物,接下去 借行人答语进一步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可谓字字血, 声声泪。《三吏、》《三别》亦同样如此。 1、反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典型人物,
诗人晚年一个偶然机会在酒席上与同是流 浪江南的大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40年前在歧王李范 处聆听其唱歌的情景,写下诗作《江南逢李龟年》赠之, 说明艺术是互相影响的。张旭的草书因看到公孙大娘舞 剑而大有长进,说明艺术的影响是微妙的。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崔九是崔涤。) 《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当时天上清歌,今日 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 凉满眼对江山。”今昔对比非常明显。
杜甫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僚家庭,后来成为热爱 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说明他的经历不平凡,存诗 1400余首,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强烈的现实 精神,而且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诗形象化地记载了这段历史。 贞观(627---649)(太宗年号) 开元(713---741)(玄宗年号) 天宝(742---755)(玄宗年号) (755、11---753)(安史之乱) 晚年诗《壮游》对他的一生进行总结。
冯至(北大西语系教授)在《诗史浅论》中说: “杜甫的这些诗在风雨多变的忧患重重的诗,嘌反 映历史本质内容,同时又描绘生活的各个方面。诗 人以难能可贵的清醒、明智表现了那时期不可超越 的思想。但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思想也毕竟有局限 性,诗歌中流露了功名、门阀、求仕思想。他同情 人民但又反对人民起来反抗和造反。浙江人民在 “安史之乱”之后起来造反,杜诗“安得鞭雷公, 滂沱洗吴越。”郭贬杜诗原因也就在此。
1、厚的友谊。 (2)、24岁时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第,30 岁在洛阳与杨氏结婚,恩爱笃深,白头到老。
这是开元盛世,家境较好。是诗人一生中最 快乐的时期,诗人从小好学,七岁开始写诗,受 到文坛人士的赞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羹。”{《壮游》}20岁以 后开始十几年的漫游生活,先游吴越,后游齐鲁。 过着“裘马颇轻狂”的生活。如:《望岳》、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如:战乱时的《春望》是诗人感伤时事,时刻关 怀苦难中的祖国。 《兵车行》对非正义战争的反对和揭露。“边 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大难初定的祖国 狂喜的流下了眼泪。 《三吏》《三别》也是爱国主义诗篇, 诗中不 仅歌颂广大人民忍受痛苦为国作战的精神,而且 对“安史叛乱”作了严厉谴责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