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李白教学内容
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关于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的详细教案。
以下是该课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和理解《李白》这首诗的意义和特点-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学内容1. 引入李白及其作品(10分钟)- 介绍李白的背景和成就- 分享《李白》这首诗的名句和意义2. 导读诗歌内容(10分钟)- 列举关键词,让学生猜测诗歌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测3. 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 学生阅读《李白》诗歌的全文-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4. 诗歌分析与批判性思考(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隐含信息- 学生互相评论和辩论,探讨不同观点和解释5. 创作与表达(20分钟)- 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和感受,自由创作与《李白》主题相关的诗句、短文或绘画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提出问题和拓展思考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表达能力以上是统编本三上《李白》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李白的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2. 研究李白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将进酒》;3. 分析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4.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静夜思》和《将进酒》;3. 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分析;4.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李白风格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环境。
步骤二:欣赏诗歌1. 阅读《静夜思》和《将进酒》两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深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步骤三:讨论主题和风格1. 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诗歌主题,如自然、爱国、人生思考等;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李白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借景抒怀、豪迈奔放等。
步骤四:写作练1. 要求学生尝试仿写李白的诗歌风格,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诗歌,或是写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3. 学生自主撰写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五、教学资源1. 李白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李白的代表作品《静夜思》和《将进酒》的课文材料;3. 李白其他作品的选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李白诗歌欣赏和分析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朗诵比赛;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扩展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李白》说课范例

《李白》说课范例
李白说课范例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李白的诗歌作品,使学生了解李白的人生和创作背景,以及他的诗歌风格与意境。
通过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品味,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 李白的代表作品选读;
- 李白的诗歌风格分析和意境解读。
2.2 教学方法
- 讲授:通过讲述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成
长经历和创作动机;
- 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李白的代表作品,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并进行诗歌分析和鉴赏;
- 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于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 写作: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李白的诗歌评论,展示他们对于李
白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学评价
3.1 评价方法
- 课堂参与: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达能力;
- 诗歌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 诗歌评论作文:评价学生对李白作品的评价和个人见解。
3.2 评价标准
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诗歌分析作业和诗歌评论作文进行评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4. 教学资源
- 李白的诗歌选读资料;
-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资料;
- 诗歌分析模板;
- 诗歌评论写作指导。
以上是《李白》说课范例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
“李白一生”教案讲义

“李白一生”教案讲义教案讲义:李白一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2.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3.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2.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3.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4.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李白的肖像画和一些李白的名句,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介绍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Step 2: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20分钟)通过给学生阅读李白的诗歌片段,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并领会李白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Step 3:学习李白的代表作品(30分钟)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李白的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
Step 4: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30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仿照李白的风格写一首诗歌。
要求学生运用李白的诗歌特点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Step 5:展示和分享诗歌(10分钟)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互相进步。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是否了解;2.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是否掌握;3.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具有一定的李白风格和特点。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作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李白诗歌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李白(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759年遇大旱,宣布大赦天下。李白经 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自由。《早 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762年病重去世 关于李白之死,有多种说法,有说随
3、诗歌风格丰富多样。
其诗以雄奇飘逸为主要风格 , 也有不少诗体现一种清新隽永、蕴 藉含蓄的风格。
李白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mǔ):梦中游览天姥山。 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留诗赠别。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 ”,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
2.仗剑远游时期
26到李白42岁止。离开四川开始漫游。 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想采取纵横家 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 到知名人士的推荐,一鸣惊人,从布衣 一跃而为宰相。漫游中,他还曾和一些 著名的道士隐居,希望沿着当时已成风 气的那条终南捷径来树立风气,直上青 云。 (献赋某仕)
• 726—742 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
三、李白的诗歌风格
1、李白诗歌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 充 满着异常强烈的主观情感。感情强烈
——从他的作品中 , 随处 可见诗人傲岸不屈、恣 意反抗、潇洒放旷、纵 情欢乐的为人和愤世嫉 俗、渴望建功立业、追 求个人自由的性格。
2、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 极度夸张 意象纷繁变幻。
❖
❖ 首先,诗人感情太奔放强烈,现实中习 见的事物不足以表现他的感情,于是对现 实加以奇特的想象。
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 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 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 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 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 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 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 的显著特色。
李白教学大纲

李白教学大纲李白教学大纲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才卓越,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
李白的诗歌独特而富有个性,风格多变,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人来说,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设计了一份李白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
第一部分:李白的生平和时代背景(2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白出生于唐代,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盛唐时期。
我们将探讨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
第二部分:李白的诗歌特点(3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李白的诗歌特点。
李白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我们将分析李白的诗歌语言、意象和写作风格,以及他对自然、人生和哲理的独特见解。
通过深入研究李白的诗歌特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第三部分:李白的代表作品赏析(4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选取几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包括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方式等。
通过学习李白的代表作品,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第四部分:李白对后世的影响(2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一些李白的传世名篇,并分析他的影响力和他对后世诗人的启发。
第五部分:李白的诗歌欣赏与创作(100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进行李白诗歌的欣赏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李白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欣赏,并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通过实践,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李白的诗歌艺术。
结语(100字)通过这份李白教学大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唐代文化和思想的窗口。
李白古诗词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生平事迹,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
(2)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事迹2. 李白的代表作品3. 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4. 古诗词的朗读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2)展示李白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李白的诗歌风格。
2. 课堂讲授(1)李白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介绍(2)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3)讲解古诗词的朗读技巧3.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
(3)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李白的诗歌,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一首李白的诗歌,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朗读水平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李白及其诗歌,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诗歌风格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朗诵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第五讲:《庐山谣寄卢侍御虚州》

第五讲《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作者及题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亦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五岁时随父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25岁时离开蜀中,定居湖北陆安,并以此为中心漫游天下。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今安徽省马鞍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思想受儒、道、佛诸教影响,比较复杂。
他关心社会,奋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同时,他追求个性,蔑视权贵,嗜酒求仙,自由浪漫。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自然流畅,不假修饰,奇妙天成,具有雄奇飘逸、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一生同庐山有密切关系,曾多次游历庐山,现传下来吟咏庐山的诗有十多篇。
这首诗即为其中的一篇。
这首诗作于李白晚年。
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受到牵连,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遇赦,东还途中再游庐山,因而作了这首诗寄给当年同游庐山的卢侍御虚舟。
“侍御”为官职名,即“侍御史”。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二、诗文内容:本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入世追求的嘲笑,也有对道家的崇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长安时期(742-744)一生最得意的时期。 经道士吴筠的举荐,李白赴长安,玄宗“降辇 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 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自己 说“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 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銮驾出鸿 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 紫绶来相驱。”官授翰林供奉。有其名无其实。 遭权臣嫉恨,遂被“赐金放返”。愤慨更为深 广。“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 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 3、游侠思想: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 总之:在李白身上,有游侠的识见,道家的服食修炼, 儒家的荣亲、侍君,三者结合为李白的总体思想,汲 汲以求,为此奔走终生。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 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 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因此其思想极具矛盾复杂性。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干谒时期(726-742)李白“丈剑去 国,辞亲远游”,开始了祖国东部地区的漫游生活。经广 陵、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下金陵、扬州、会稽。求 仙问道,结交豪雄。“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财尽 后湖北安陆定居,娶前朝宰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从此“酒 隐安陆,蹉跎十年。”。以安陆为中心开始干谒和漫游的 生活。曾干谒以善举贤才闻名当世的韩朝宗,希求荐用, “高冠配雄剑,长揖韩荆州。”以失败告终。转而西入长 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官场的黑暗使其心中充满愤慨与 不平。
四、以东晋、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 再次漫游。744年在洛阳遇杜甫,结为好友, 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之后,在齐州再次举 行入道仪式。此时,思想复杂,既愤慨不平,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又关心国家 命运,积极入世,十年的漫游,都带着这种复 杂的心情。历经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 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许多地方。
• 2、道家思想:对李白影响最为深刻。李白自小就和道 士交往,漫游时更是注重学道求仙,炼丹服食。道教 和道家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 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渴 望自然、容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 的向往。山水漫游、企慕神仙,最终都是要达到一种 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 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种思想基础。贺知章称其为 谪仙人,他也以此自居,也是出于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以来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
• 李白的思想特征:
• 1、儒家思想:李白诗歌中常嘲讽腐儒,但李白对 儒家思想并不反对,其不少诗文流露出了对孔子 的崇敬和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一生渴望建功 立业、积极入世,“济苍生”“安社稷”也都是 儒家思想的体现,“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世之 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 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建立盖 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仰慕吕望、傅説、 郦食其等人。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当时已行不 通。)“入世、天下为中心”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755年冬,李白漫 游江南,安史之乱爆发,时永王东下,李白怀 报国之心,投奔李璘,永王败,李白被判处流 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到四川巫山遇赦,幸 得放返。时年59。61岁时李光弼出征东南,欲 请缨参军,行至金陵,因病而返。762年,诗 人贫病交加,至安徽当涂族叔李阳冰家,当年 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
唐代诗坛上的 “双子星”
李白和杜甫
李白
(701-762)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谪仙人,诗仙。
余光中 《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时期(726以前)李白五岁来蜀,一共呆了20年。主 要是学习。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 奇书,作赋凌相如”可知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还跟从叫 赵蕤的人学过纵横术,“十五好剑术”;好任侠,“结发 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游 历蜀地名胜古迹,多同道士交往,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 曾歇” 。道教的影响伴随其一生。
• 《在水军宴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府诸侍御》
•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 洛阳川。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英王受庙 略,秉钺清南边。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霜台降群彦,水国 奉戎旃。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如登黄金 台,遥谒紫霞仙。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 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
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2、揭露批判玄宗时的黑暗统治,抨击腐 朽现实。《古风》五十九首表现的最为 突出。
•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
3、表现自己豪放傲岸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 往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的郁闷。
•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 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 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 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 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 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 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1、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
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常自比管仲、张良、乐
李 白 诗
毅、诸葛亮、谢安、鲁 仲连等。
• 如:《塞下曲》等。(慷慨从戎的理想) •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
歌
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
的
为斩楼兰。 •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
题
李将军。兵气天上合, 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
材
一战净妖氛。
内
• 又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 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 奔亡道中 其三
•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 鲁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