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個區——南市【圖文】白云观,位于西林后路100弄8号。
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道学院所在地。
原位于城北(今浙江路、北海路),后因所在地拓修马路,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济堂绅董们资助下,1882年在今址重建雷祖殿。
现迁大境路239号。
1915年1月上海美专由海宁路迁至白云观左近。
董家渡天主堂,位于董家渡路175号。
1847年建。
大堂外观是中国建筑风格,内部式样仿欧洲耶稣会总会之耶稣大堂。
大堂顶部呈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堂内几个硕大柱子均有4米周长,墙面高处浮雕均呈现中国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宝剑、葫芦等。
1853年落成开堂,成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
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1933年后由中国神父任院长,第一任院长为张翮。
“文化大革命”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大部分损毁。
1981年12月恢复宗教活动。
1984年修复大堂,两座高大的钟楼尖顶全部敷设青铅屋面;堂顶上长逾4米重约1吨铁十字架重新矗立起来。
旧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
人称“三大祥”。
其中协大祥创始1912年,今年正当百岁。
柴宝怀、丁丕山,当年在小东门外盘下“四大正”洋布店旧址,开出新商号,取名“协大祥”,由孙琢璋任首任经理。
文庙,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文庙路215号。
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
民国时期,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
文革期间,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庙成为上海著名的旧书市场的所在地。
1997年,经过全面整修,文庙大致恢复了清代的格局,作为祭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场所对外开放。
描写老上海的唯美的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老上海的唯美的句子(精选100句)老上海,犹如一颗宝石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每一条街道、每一片青砖瓦石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描绘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长河,用优美的句子,描绘老上海的唯美景象。
1.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氛围。
2. 街巷间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仿佛在述说着往昔的故事。
3. 老上海的建筑,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宛如童话世界中的宫殿。
4. 繁花似锦的法租界,将这片土地装点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5. 聆听老弄堂里悠扬的琴声,仿佛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
6. 富丽堂皇的大宅门,展现着老上海的优雅与繁华。
7. 飘着淡淡茶香的咖啡馆,仿佛穿越到了法国的小镇。
8. 街头巷尾传来的古老南洋歌声,让人沉浸在温暖的怀旧情怀中。
9. 黑白老照片中,是一幅幅刻骨铭心的记忆,深深地扎根在老上海人的心中。
10. 那一抹雕花窗上的阳光映照,总是让人心生向往。
11. 柳荫下,老人们坐着下象棋,俨然一副宁静安详的画面。
12. 梧桐树下,盛开的樱花将整个街道装点得如诗如画。
13. 古色古香的小吃摊,让人垂涎欲滴。
14. 荡秋千的孩子们,笑声飞扬,将老上海街头点缀得更加生动。
15. 乌篷船在苏州河上荡漾,仿佛时间悄然停滞。
16. 小桥流水人家,老房子里弥漫着古老的味道。
17. 夜幕降临,霓虹灯闪烁,勾勒出了老上海夜晚独有的魅力。
18. 老旧的码头,曾经见证了无数离别的场景。
19. 陶渊明的诗意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呈现,美丽的江南随处可见。
20. 蓝天白云下,街头巷尾一片宁静,仿佛时间静止。
21. 黄金时代里,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老上海延续。
22. 纪实摄影师的镜头下,老上海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每一帧都是一段永恒的记忆。
23. 江南风景,被老上海的街角装点得分外迷人。
24. 上海滩上的沙滩球赛,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热闹。
25. 在老洋房的庭院里,找到那份宁静与自由。
26. 海风扑面而来,呼吸间充满了大海的气息。
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半淞园半淞园地区,位于老城厢南部的高昌庙镇。
清末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后陆续在此建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华商电气公司(后为南市发电厂),自来水厂等。
1916年,邑绅姚伯鸿向亲家沈志贤租借土地,在沈家花园北面兴建半淞园,历时两载终于1918年建成。
姚伯鸿将黄浦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将此园命名为半淞园。
适时,半淞园正门前是宽阔的碎石子马路,有1路和4路电车频繁往来,每年五月初五有划龙舟比赛,九月有赏菊展览。
园中有一大湖,湖中堆垒人工岛,岛上有荷花池、群芳圃、江上草堂、大假山等景致。
半淞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景色幽静宜人,是沪上文人墨客酬唱雅集之处。
1920年,毛泽东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举行会议,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你看得出哪个是毛泽东吗?)。
1921年,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也来到半淞园聚会。
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日军飞机对上海南站和高昌庙一带狂轰滥炸,半淞园地区成为一片废墟,一代名园从此湮灭。
解放后,半淞园一带陆续兴建了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建设机器厂等。
如今,半淞园原址已成为世博浦西园区。
全泰服装公司全泰服装公司,原名全泰服装店,民国26年,开设于南京西路。
1957年,迁至中华路1471号。
1982年,全泰首创中老年服装专柜,1987年,更名为全泰服装公司。
上海市实验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原名万竹小学,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早期分男女生两部,民国16年合并。
抗战胜利后改名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改称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
位于露香园路242号。
街景陈士安桥近方浜中路福佑路,福民街光明食品商店,方浜中路沉香阁路文庙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上海设镇后,在长生桥西北(今丹凤路西)建梓潼祠以祀孔子。
立县后在县署东(今聚奎街附近)建县学,文庙初具规模。
元延佑元年(1314年),文庙迁到东门(今四牌楼学院路转角处)。
这些年,上海正在消失的116种东西,看哭无数人...

这些年,上海正在消失的116种东西,看哭无数人...城市和人一样,都是向前走着的。
当上海街头矗立了越来越多的高楼时,有一些东西却永远地消失了。
时光带走了那些关于老上海的点滴美好,却永远带不走它留给我们的专属回忆。
▼我会记得,消失的这14个身份证号南市区 310102(与黄浦区合并,绝版)卢湾区 310103(与黄浦区合并,绝版)闸北区 310108(与静安区合并,绝版)吴淞区 310111(与宝山区合并,绝版)南汇区 310119(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上海县 310221(与闵行区合并,绝版)嘉定县 310222(撤县设区,绝版)宝山县 310223(与宝山区合并,绝版)川沙县 310224(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南汇县 310225(后设区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奉贤区 310226(撤县设区,绝版)松江县 310227(撤县设区,绝版)金山县 310228(撤县设区,绝版)青浦县 310229(撤县设区,绝版)▼我会记得,记忆里这11种味道马头牌冰棒被吃货们誉为“童年的哈根达斯”的马头牌冰棒是不少老上海的童年记忆。
擂沙圆据说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擂沙圆,如今在上海几乎已经绝种。
想要吃最正宗的擂沙圆,也许只能去乔家栅点心铺了。
爆米花爆炒米花的人,印象中是个老爷爷,只要开始生炉子,弄堂里的小孩就开始骚动兴奋起来。
“炒米花响喽!”现在虽然爆米花配电影经常吃,但是再也没有闻到那种香气。
麻糖小时候每当听见有节奏的锤子和铁片发出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高兴的找父母要钱去买,买一块半天都舍不得吃完,而现在有几个小孩子还知道。
生炒热白果旧时上海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吃。
小贩一边用上海话高声道:“生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即钱)买×颗。
”一边用锅铲在铁锅内翻炒碎瓷碗片弄出响声,再现炒现卖。
老虎脚爪年轻一代的上海人,对“老虎脚爪”几乎闻所未闻。
它是老上海一道很寻常的点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成有点像老虎脚爪的形状,然后放在特别的器具里烘烤而成。
那些年,上海的南市区(一)

那些年,上海的南市区(⼀)上海被撤销的⼏个区⾥⾯,我最想推荐给⼤家的就是南市区了。
因为,当年上海市区的⼗个区⾥⾯,南市区是第⼀个被撤销的区,更因为南市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
可惜,⽹络上南市区留下的痕迹很少,⽐如,这么⼤的⽹络,竟然找不到⼀张沪南电影院的⽼照⽚(只找到⼀张它的前⽣:东南⼤戏院的)。
南市区⼀共做了三集,这是第⼀集。
为了搜集这些资料,准备了很长时间,希望⼤家喜欢。
—— ⽅校长2000年,南市区正式并⼊黄浦区,在那个互联⽹还未普及的年代,南市区留下的资料也是屈指可数,零星的⽼照⽚构成了南市⼈的童年记忆。
⼗七年过去了,南市区的记忆⽇渐模糊,它仿佛变为了⼀位⽼朋友,经常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南市区曾经是上海市的⼀个市辖区,范围包括上海⽼城厢的全部及现在的陆家浜地区、浦东上南地区等,它也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
2000年,上海市政府宣布取消南市区,将南市区黄浦江西岸地区并⼊黄浦区,⽽原南市区黄浦江东岸地区早在浦东新区建区后不久的1993年3⽉已经并⼊浦东新区。
⾃此南市区从上海市⾏政区划中消失。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市境内设县,归属南直⾪松江府下辖。
后为抵御倭寇,修筑城墙。
(如今⼤镜阁古刹仍然保留着⼀段明代城墙遗址,⽽环绕⽼城的中华路、民国路(1949年后改为⼈民路)则为护城河遗迹。
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后,英国在新开河北岸⾄苏州河南岸设⽴租界,⽽新开河南岸则为上海⽼城区。
上海⼈将英租界称为北市(今黄浦区、静安区),⽽⽼城华界称为南市,南市区由此得名。
资料来⾃⾏政区划⽹等⽹站,图⽚来⾃于⽹络,⽅校长编辑整理1910年上海城厢租界图中⽼城厢部分1960年1⽉13⽇《解放⽇报》关于调整市区⾏政区划的报道,其中蓬莱、⾢庙区合并为南市区上世纪80年代中共南市区委、南市区⼈民政府所在地(陆家浜路1100号)清末上海城墙南市马路⼯程局南市钱业公所(⼜名沪南钱业公所,原位于北施家弄,2002年迁⾄古城公园)和沪北钱业会馆⼈民路上的上海古城墙与⼤境阁江南名园——豫园湖⼼亭茶楼(城隍庙)江南造船⼚董家渡天主教堂⽩云观,西林后路100弄8号,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道学院所在地协⼤祥⽂庙⼗六铺码头⼗六铺农副产品市场⼤同中学南市影剧院梅溪⼩学(蓬莱路128号)⽼西门(1930年代)⽼西门街景(靠右边的是中华路)⽼西门(左边为中华路,右边为⽅斜路)⽼西门80年代⽼西门街景全泰服装商店全泰服装商店(中华路1471号)信⼤祥(中华路16号)南市区图书馆(中华路990号)勤风缝纫⽤品商店(中华路1414号)冠⽣园⾷品公司(中华路1449号)菊花美发厅(中华路1450号)乔家栅(中华路1460号)上海第⼋百货商店(中华路1501号)中华路东门路⼩东门街景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东门路45号)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浦东商场万有全腌腊熟⾷商店东门路轮渡站敬业中学(尚⽂路73号)上海⽼饭店(福佑路272号)城隍庙桂花厅城隍庙宁波汤团店城隍庙上海五⾹⾖店。
那些消失的老上海记忆

那些消失的老上海记忆展开全文直至今日,上海有很多地区依旧沿用着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地名,有些地方一直伫立至今,而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只留下一个名称。
爹爹姆妈那辈,看到这些地名倍感亲切,但问问如今的小年青,好些都只能摇摇头,像是连听都没听过。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里,上海已逐渐从一开始的物华天宝,发展到现在的四衢八街,在高楼大厦一座座崛起,但在生活质量一步步提高的时候,有些东西有些地方却永远地消失了……消失的地标上海电视塔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俯瞰上视大院左边建筑为广电大厦右边为电视塔以前,高210米的上海电视塔是上海最高建筑物了,而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海曾经有过它。
曾经它被印在红红火火的布票上,可见其地位有多高,比较可惜的是,后来东方明珠建成了,它就被拆了。
关于电视塔的故事,可以参阅《上视大院里的回忆》一文。
虹口大戏院现在,上海电影院也是很多了,随便一个区拎出来就有几十个吧。
但是,上海第一家电影院,也是中国首家营业性电影院,就是虹口大戏院。
那个时候,去虹口大戏院看一次电影,真的很拉风。
外滩情人墙流逝的岁月中,总有一些人生“风景”是难以忘怀的,比如说上海外滩的“情人墙”——黄浦江之滨的那一抹“异彩”,能在脑海里抹去吗?就算是下雨的时候这里也不冷清,各色雨伞一字排开,简直就是当时情侣约会的首选地。
点击《消失了的情人墙》查阅这里的故事,也提早祝福各位七夕节快乐,有情人终成眷属。
亚洲第一弯左边是金色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右边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以及陆家嘴中央商务区楼群作为延安高架路东段工程一部分的“亚洲第一弯”,高架工程于1997年12月建成使用,建造时,解决外滩中山东一路的交通需求,才是它的主要目的。
但由于中山东一路的下行弯道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不知觉中,造就了一道上海滩最酷的风景。
据说因'亚洲第一弯'的景色太美,司机们经过时为饱“眼福”,会情不自禁放慢车速,致使这个下匝道经常出现拥堵。
老上海的痕迹

老上海的痕迹老上海的痕迹老上海的痕迹(上)——《爱爱博客》《总目录》——请先打开《总目录》,我的七个网页内容都在这里,还有最新上网提示2011-05-30 07:55:05|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我的七个网页,只要你点击喜欢的网址就会进入!喜欢看关于老上海录像的朋友可以进入最后的《老上海印象》网页最新上网的内容新上海风光(三,快乐的浦江老人)老上海印象(七十二,乡间精彩庙会)新上海风光(二,人民广场)老上海印象(七十一,外白渡桥的演变)新上海风光(一,外滩)老上海印象(七十,航头老街和城隍庙)老上海印象(六十九,中秋小庙月更圆)小花老上海印象(六十五,汇集地区精华的乡间小庙——排马庙)老上海印象(六十八,旧时的婚礼)动态欧罗巴(十八,巴黎街景(尾声))动态欧罗巴(十七,凡尔赛宫)动态欧罗巴(十六,卢浮宫)动态欧罗巴(十五,夜游小巴黎)动态欧罗巴(十四,雨游塞纳河)动态欧罗巴(十三,洛桑和日内瓦)动态欧罗巴(十二,蒙特勒和西庸城堡)动态欧罗巴(十一,首都伯尔尼)动态欧罗巴(十,苏黎世风景线)动态欧罗巴(九,卢塞恩湖和老城)动态欧罗巴(八,欧洲最高的少女峰)动态欧罗巴(七,水晶一般的卢塞恩)动态欧罗巴(六,美丽的卢加诺)动态欧罗巴(五,畅游威尼斯)动态欧罗巴(四,进入威尼斯和圣马可广场)动态欧罗巴(三,君主广场和山顶城堡宾馆)动态欧罗巴(二,佛罗伦萨老城和百花圣母大教堂)动态欧罗巴(一,踏上古罗马)当你喜欢其中一集时,只要点击这一集的题目就可进入。
——————————————————————————————————————《爱爱博客》总目录当你喜欢其中一集时,只要点击这一集的题目就可进入。
主页目录;一,老上海的痕迹(老上海的风采);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八,趣谈城隍庙的门联)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七,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下))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五,炸沉“江亚轮”的元凶逍遥法外)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四,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三,“冯万通”为豆市街奠定了基础)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二,果育堂街昔日辉煌怎能忘怀)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一,老上海几家望族(一))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十,跑马厅掼飞机)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九,汇丰壁画的秘密)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八,为什么说尾巴上有锯痕的才是正宗的外滩铜狮)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七,“点春堂”前谈小刀会)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六,丽水路路名的由来和北门之战)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五,趣谈“昼锦路”)老上海的痕迹(一百四,又见“也是园”)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三,这条小路为什么叫聚奎街)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二,历尽沧桑的上海县衙(下))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一,历尽沧桑的上海县衙(上))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上海源)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九,方浜不在方浜路上)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八,何谓“外滩”)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七,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下))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六,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上))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五,为什么小南门外很多路与桥有关)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四,上海城隍印)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三,沪南、蓬莱电影院拆得实在没有道理(下))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二,沪南、蓬莱电影院拆得实在没有道理(上))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一,小南门警钟楼一定要追根溯源(下))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小南门警钟楼一定要追根溯源(上))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九,钦赐仰殿和金师娘殿)老上海的痕迹(八十八,“状元及第”砖)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七,老城厢现剩最古老的牌坊)老上海的痕迹(八十六,乔家栅的栅在哪里?)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五,老上海的名园“也是园”仅存的石笋何去何从?)老上海的痕迹(八十四,老上海的名园“半泾园”还留下什么痕迹?)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三,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二,“八一三”南京路二次挨炸弹)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一,趣谈英租界里的马路)老上海的痕迹(八十,艾家弄的艾家在哪里?)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九,老上海租界里最早的天主堂——四川南路天主堂)老上海的痕迹(七十八,上海老城墙的墙砖哪里去了?)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七,北施家弄的陆佰鸿老宅)老上海的痕迹(七十六,趣谈老票证)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五,紫霞路菜场宣告全部结束)老上海的痕迹(七十四,洋泾浜上有多少桥?)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三,正在消失的老上海著名街弄第一辑(下))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二,正在消失的老上海著名街弄第一辑(上))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一,上海有几条大马路?)老上海的痕迹(七十,四马路的会乐里在哪里?)老上海的痕迹(六十九,为什么四马路定位是文化街?)老上海的痕迹(六十八,南京路外滩“三大亨”争霸)老上海的痕迹(六十七,外滩源(下))老上海的痕迹(六十六,外滩源(上))老上海的痕迹(六十五,上海海关四变其脸)老上海的痕迹(六十四,杜月笙在香港的最后日子)老上海的痕迹(六十三,解放后的黄金荣)老上海的痕迹(六十二,十六铺的外轮)老上海的痕迹(六十一,繁荣的港口——十六铺)老上海的痕迹(六十,十六铺的老码头)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九,开埠前的世界大港——十六铺)老上海的痕迹(五十八,黄家花园和桂林公园)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七,八仙桥的众生相)老上海的痕迹(五十六,大世界门前掼炸弹)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五,小北门外八仙桥的弄堂生活)老上海的痕迹(五十四,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之谜豁然开朗) 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三,老城旧貌——寺庙重重,商铺层层)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二,老城旧貌——桃红柳绿,园林片片)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一,老城旧貌——河道纵横,桥梁遍布)老上海的痕迹(五十,老门楼,老弄堂,阵阵儿歌声,不了儿时情)(下)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九,老门楼,老弄堂,阵阵儿歌声,不了儿时情)(上)老上海的痕迹(四十八,老城门的传承)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七,1924年上海城隍庙大火揭秘)老上海的痕迹(四十六,六千年来上海海岸线的变化)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五,近百年历史的“小桃园清真寺”)老上海的痕迹(四十四,“梦笔生花”得高中)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又成了一个谜)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二,董家渡天主堂好漂亮!)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一,方浜的昔日风采(下)——福佑路)老上海的痕迹(四十,方浜的昔日风采(中)——侯家路)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九,方浜的昔日风采(上)——方浜路)老上海的痕迹(三十八,“老华生”的世博情节)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七,城隍庙里的衙役忘了带“身份证”)老上海的痕迹(三十六,城隍庙里的大算盘)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五,九间楼为什么只有七间?)老上海的痕迹(三十四,广福弄将随广福寺一起消失)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三,董家渡路旧颜不在)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二,徳善堂是谁家的?)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一,乔家路上的奇怪发现)老上海的痕迹(三十,吉安里厄运难逃,沈家大院前途暗淡)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九,“梓园”里的王震)老上海的痕迹(二十八,崇福道院里的秘密)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七,“宜稼堂”上海船王老宅里的传奇故事)老上海的痕迹(二十六,古老的唐镇天主堂你去过没有?)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五,“上海白云观”九尊镇山之宝为何来自海关)老上海的痕迹(二十四,老上海的马路旧货市场玩什么?——东街)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三,上海老城墙的离奇故事)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二,上海文庙到底在哪里?)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一,大夫坊为谁而建)老上海的痕迹(二十,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下))老上海的痕迹(十九,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上))老上海的痕迹(十八,清心中学(市南中学)的今昔风采)老上海的痕迹(十七,外马路码头知多少,一数吓你一跳)老上海的痕迹(十六,抓住“三湾一弄”的尾巴)老上海的痕迹(十五,道台衙门造就巡道街和天灯弄)老上海的痕迹(十四,倒霉划船俱乐部,好像差根筋)老上海的痕迹(十三,蔑竹路上有一个《蔑竹路一小》)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老上海的痕迹(十一,从杀猪弄到猪作弄)老上海的痕迹(十,幸运龙门邨,上代有眼光)老上海的痕迹(九,黄豆世界荳市街和金融弄堂吉祥弄)老上海的痕迹(八,再谈荷花池)老上海的痕迹(七,外白渡桥乘船记)老上海的痕迹(六,董家渡路的今日风采)老上海的痕迹(五,上海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马路菜场——紫霞路菜场)老上海的痕迹(四,沈家大院)老上海的痕迹(三,花衣街欲哭已无泪,吉安里哀嚎无人应)老上海的痕迹(二,老城厢第一条新式马路——外马路)老上海的痕迹(一,前言)当你喜欢“爱爱博客”其它网页时,只要点击它的网址即可进入二,老上海印象(视频); 三,风光无限好(艺术、风光摄影); 四,新上海风光;附页目录五,摄影杂记(摄影体会); 六,摄影故事,收藏天地; 七,甘泉人家(甘泉人家的风貌);本网页上已经有六十多万字,五千多张照片,欢迎您的光临!——蔡康安阅读(342261)|评论(220)喜欢推荐转载老上海的痕迹(七十六,趣谈老票证)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七,北施家弄的陆佰鸿老宅)最近读者nz1955之zdwwhl_7890xiacaifqswytadanyzmdml20zwz37@12zff820 热度myfmyf立方飘飘一尘飘飘一尘平淡无奇春回大地slmzc200guo19518展开关闭玩LOFTER,免费冲印20张照片,人人有奖!我要抢>评论nz1955之一,沈亦飞网易微博01-03 11:45myf蔡先生:nin hao上海的第一家电影院在哪里,知道吗??/现在的区长只知道动迁捞钱,把虹口区乱搞动迁,弄得不像样回复01-03 11:41myf上海第一家电影院在哪里知道吗回复2014-12-31 15:14立方上海的历史,一本上海古往今来的佳作!回复2014-12-31 10:19飘飘一尘回复2014-12-31 05:26平淡无奇不止是一个赞!太了不起了!回复2014-12-17 19:29qianxs615698实在是杰作、大作。
消失的城市记忆

消失的城市记忆我出生在一个现代又多元化城市上海,从小耳濡目染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感受着与众不同的海派文化,有一首歌唱的好,“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每一次听到的时候都感慨万千,在这百年的时光里,经历了多少的跌跌撞撞,让上海成为了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城市,现在的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是夜深人静后,我常常想起过去的上海,带有丰富的城市痕迹,特别是那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弄堂时代,我对她有着别样的偏执。
多年前的上海,还是处在“弄堂时代”。
多少个故事,多少传奇,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在那里,石库门房一座挨着一座,“五香茶叶蛋,薏米莲子羹。
” 这是在老上海弄堂里日常都可以听到的叫卖声,也是老上海的弄堂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而弄堂之所以会被老上海人所喜爱和留恋,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在这里有着亲密的邻里关系,几户人家合住的石库门对门而建,自然形成了绵延的弄堂,邻里之间可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比如在悠闲的下午,人们总手拿蒲扇,拖着藤椅,三三两两地倚门而坐,大家在一起拉家常,谈山海经。
或者有一小群老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搓麻将,其乐融融。
人与人不仅靠得很近,而且心灵之间没有隔阂,便自然地形成了独特的上海弄堂文化。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然而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为了更融入这个摩登时代,弄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个个高档的居民小区,生活质量是提高了,但是人情味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少了。
我时常能在关于老上海背景的电视剧里看到弄堂,每一次看到的时候感到非常的亲切和留恋,弄堂留给人们许多的故事和记忆,总是吸引着后人们一再的好奇心想去探索。
谜一样的弄堂上演多多少的传奇故事,又留下多少平凡琐碎的往事,上海的历史就在弄堂中慢慢地上演着流逝着,弹指一挥间过去了多少个春秋。
但是这个带有老上海城市记忆的定西为了上海以后更光辉的历史而消失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讽刺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半淞园
半淞园地区,位于老城厢南部的高昌庙镇。
清末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后陆续在此建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华商电气公司(后为南市发电厂),自来水厂等。
1916年,邑绅姚伯鸿向亲家沈志贤租借土地,在沈家花园
北面兴建半淞园,历时两载终于1918年建成。
姚伯鸿将黄
浦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将此园命名为半淞园。
适时,半淞园正门前是宽阔的碎石子马路,有1路和4路电车频繁往来,每年五月初五有划龙舟比赛,九月有赏菊展览。
园中有一大湖,湖中堆垒人工岛,岛上有荷花池、群芳圃、江上草堂、大假山等景致。
半淞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景色幽静宜人,是沪上文人墨客酬唱雅集之处。
1920年,毛泽东
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举行会议,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你看得出哪个是毛泽东吗?)。
1921年,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也来到半淞园聚会。
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日军飞机对上海南站和高昌庙一带狂轰滥炸,半淞园地区成为一片废墟,一代名园从此湮灭。
解放后,半淞园一带陆续兴建了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建设机器厂等。
如今,半淞园原址已成为世博浦西园区。
全泰服装公司
全泰服装公司,原名全泰服装店,民国26年,开设于南京西路。
1957年,迁至中华路1471号。
1982年,全泰首创中老年服装专柜,1987年,更名为全泰服装公司。
上海市实验小学
上海市实验小学,原名万竹小学,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早期分男女生两部,民国16年合并。
抗战胜利后改名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改称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
位于露香园路242号。
街景
陈士安桥近方浜中路
福佑路,福民街
光明食品商店,方浜中路
沉香阁路文庙
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上海设镇后,在长生桥西北(今丹凤路西)建梓潼祠以祀孔子。
立县后在县署东(今聚奎街附近)建县学,文庙初具规模。
元延佑元年(1314年),文庙迁到东门(今四牌楼学院路转角处)。
咸丰六年(1856年),文庙移建于西门内营署的废基(今文庙路215号)。
文庙,占地17.3亩,内有棂星门,泮池,尊经阁,奎星阁等建筑。
民国20年,文庙改建为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尊经阁改建为上海市立图书馆。
1953年起,经多次重修文庙,1960年初,邑庙区文化馆和蓬莱区文化馆合并为南市区文化馆,设址文庙路215号文庙内。
1999年5月,经过大规模修缮后,文庙正式挂牌对外开放。
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
第五百货商店,原名市百货公司第五门市部,1951年,开设于复兴东路。
1958年,市百五店在陆家浜路开设门市部。
1960年,市百五店与东门百货商店合并,迁至东门路营业,同时撤销陆家浜路门市部。
1987年,又在浦东南路2551号浦三路口开设浦东分店,后搬至对面胶南路60号继续营业。
蓬莱电影院
蓬莱电影院,原名蓬莱大戏院,初为无锡人匡仲谋创办的蓬莱国货市场(上图)内增设的游乐说唱场。
1930年,改为戏院,首映美国环球公司影片《情海巅花》。
1933年1月,改演京剧,取名为天然舞台。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影剧界人士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在蓬莱大戏院连演七天。
1942年,被日军征用,1945年复映。
1952年,改名为蓬莱电影院。
后进行两次翻扩建,为南市区第一家甲等放映技术特轮电影院。
蓬莱电影院原址位于学前街111号,1997年,拆除后建造了沧海苑。
老南市影像(1),请熟悉该地点的朋友,不妨在留言中畅所欲言。
你知道这家医院的名字和地点吗?
这家光明日用品调剂商店,侬熟悉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