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期延续
中国历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中国历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中国历史是一门丰富而深厚的学科,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以下是我在中国历史研究教育中的体会总结:1. 了解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历史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我能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这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了解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历史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能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这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2. 认识历史演变的规律:中国历史长期的延续和发展,使我能够认识到历史演变和变革的规律。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验,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从中吸取教训和启示。
认识历史演变的规律:中国历史长期的延续和发展,使我能够认识到历史演变和变革的规律。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验,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从中吸取教训和启示。
3. 理解国家命运的责任:中国历史教育不仅让我了解过去,也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责任。
研究中国历史使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激发了我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
理解国家命运的责任:中国历史教育不仅让我了解过去,也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责任。
学习中国历史使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激发了我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
4. 提升综合素养:研究中国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研究,还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我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
提升综合素养:学习中国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还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我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
5. 增强文化自信:研究中国历史让我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 一点看法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一点看法述诚我国封建社会上迄西周,下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绵延两千多年。
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后基本结束了我国的奴隶制时代,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制阶段;秦统一六国后,封建领主制让位于封建地主制。
这是一种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自周、秦,逐步发展到唐、宋,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自此以后则日益腐朽,苟延残喘地延续到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埋葬了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而把中国推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我国封建社会在唐、宋以前表现为成熟期长;明、清之际表现为衰亡期长,由此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
这一现象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和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高度统一的社会结构保证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成为其能够长期延续的首要原因所谓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总体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和相对稳定的关系。
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共同组成的,经济结构是基础结构,起着主导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保护着这个经济结构,并且三者互相影响,共同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这个统一的有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和稳定性,能经常缓解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及时的纠正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要素以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体。
分析经济结构就是从各个方面考察国民经济的构成,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以自耕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是一种闭锁、单一的小农经济。
自秦、汉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而小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稳固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摘要:世界上古老的文化相继消亡。
只有中国文化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问断过的。
这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
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同化与多样性的特点,民族大融合和宗法制伦理血缘关系以及宗教哲学思想的互补、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等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崇尚科学发展,在如今的经济危机中越发显示出其卓越和旺盛的生命力。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必将使人类走出困境。
关键词:中国文化;长盛不衰;原因;研究记得有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咏乐会”节目时,言及近来学术作为。
他说研究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很有意思,并论及中国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不远征。
笔者颇多感慨。
研究中国文化,不宜像时下那样在局部末节作精雕细刻、发微求著的研究。
而宜从宏观层面、历史视角来审视我们广博深邃的文化,要具有大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很多,“不远征”只是其中一个外在的表象而已,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谈及自己的一点心得,与余秋雨先生商榷,并求教于大方,以期解开中国文化长盛不衰之迷,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早期,的确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存在并兴旺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比较通俗的说法有四大古文明古国。
即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被外部力量无情地摧毁了,惟独中国古代文明长盛不衰,未曾出现断裂现象。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今天。
不仅不见衰败之征兆,反而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危机仍在全球蔓延的时代,古老的中国在异化的西方文化面前,在应对金融危机之时所呈现的坦然与从容,使傲慢的西方人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东方,来审视和学习中国文化。
西方人惊奇地发现,在他们赖以为继的以宗教加科学为理念,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技术革命为先导而催生的现代文明在使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同时。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屈辱史,而与此同时,西欧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对于中国的停滞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经济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这时期基本生产结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在社会内部,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缺乏,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缓。
2、政治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西欧资本主义从孕育、发展直至取代封建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因素互相结合壮大阶段;取代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结构阶段。
西欧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萌芽是从城市和市民阶级中出现的。
公元十世纪左右,西欧的城市作为农村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开始兴起,商人和从领主庄园中逃亡出来的农奴,成为城镇的市民。
政治结构中的新组织的萌芽,最早在十一世纪的英国产生。
到十三世纪末,由贵族、教士、市民组成的议会,已发展成为管理英格兰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了。
意识形态结构中的萌芽是人文主义。
它的曙光于十四世纪出现在意大利上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
较之于西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并不是因为它内部没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文明的延续性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文明的延续性在中国史和中国考古学领域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
作为一名世界古代史研究者,笔者对此感到错愕。
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命题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在笔者看来,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甚或是希腊罗马文明。
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的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但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却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也可以说希腊罗马文明也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延续与中断是个复杂的问题,并不像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简单。
虽然对于什么是文明,学者们从来不能给出公认的定义,但如果将不同的文明进行比较,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中华文明区别于印度文明,不在于它的社会结构或者国家形态,亦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或者民族属性本身,而在于它独创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和观念体系。
这一思想和观念体系,长期成为这个区域内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指引,指导人们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其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世界秩序,并且深刻影响到周边民族的思想和行为。
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

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其结束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总共延续2315年。
而西欧封建社会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开始的标志,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结束的标志,总共存在1164年。
西欧封建社会存在时间大约只有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半,那么,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如此漫长呢?第一,劳动者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决定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劳动者获得新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过程越快,社会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演进过程也就越迅速;反之,则新形态代替旧形态的过程也就越缓慢。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总是几乎被封建地主阶级掠夺殆尽。
劳动者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处在仅能勉强维持产品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处境之下。
而且,就连这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也多次被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所打断。
总体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劳动者很难像西欧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那样占有那么多的劳动产品用来扩大再生产。
也就是说,他们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条件,远不如西欧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那样有利。
正因为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没有可能像西欧封建社会的农业劳动者那样,推动一个又一个促成封建制度解体的重大历史变迁出现。
第二,封建社会所有制形态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西欧则是领主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因而商人、高利贷者不断转化为地主、官僚,而地主、官僚也兼为商人、高利贷者。
这样,商业、高利贷资本不是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不断转化为封建土地财产,从而促进了封建所有制的巩固。
另外,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中国地主阶级的组成成分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难以形成西欧那样独立性、割据性很强的世袭封建贵族势力,因而需要中央集权国家的保护,这就导致了封建专制国家、官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沆瀣一气,共同压迫剥削农民阶级,使农民阶级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探求其原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谐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却早已灰飞烟灭。
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是黑格尔曾说过:“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探求中华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有很多原因。
对此,学者见仁见智。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经济方面:长期以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中国是千年的农业大国,千年来不变的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人创造了以稼穑为生计的农业文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③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并存;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男耕女织、自己自足、基本不依赖商业的小农社会。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宗族间的纽带因此就比较紧密。
因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在古代,由于其稳定,减免了统治者很多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麻烦,所以为历代王朝皇帝所采纳。
当然这种模式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自然经济曾在传接中华文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核心原因(一)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董才生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古老难题”。
以前人们大都局限于历史学学科,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社会整体结构等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解读。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于“韦伯命题”的探讨触及到了这一“古老难题”的实质。
本文受韦伯思想的启发,立足于社会学学科,从制度和社会信任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做新的解读,认为正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支撑的、强大而高度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的生生不息,才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
关键词制度“内在制度型” 社会信任家差序格局一、“古老难题”的历史学解读及其超越“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问题,因而被学术界称为“古老难题”。
然而,对于这一“古老难题”的探讨大都局限于史学界。
金观涛与刘青峰在《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一书中认为,20世纪20年代末与20世纪50年代初史学界就已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了两次讨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古老难题”被重新提了出来。
在此书中,他们首先对以前有关这一“古老难题”的历史学探讨进行了梳理,认为不外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1)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自给自足的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变更,使得商品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2)残酷的剥削制度与剥削关系。
剥削制度一次又一次地把农民大众推向死亡线,使生产发展和积累中断,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强大的中央集权。
国家依靠强大的中央集权,重本抑末、闭关自守、独尊儒术,推行将盐铁矿及手工业置于官办的经济政策,对思想文化实行严密控制,从而有效地延续着封建制度,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与延续;(4)与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性与长期延续
文化包容性
• 地缘位置——外部相对封闭,腹地相当辽阔 • 农业生产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 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 • 宗教——三教合一
地缘位置
• 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
显著的地区差异
宇宙观和人生观
• 中国文化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 • “天人合一” • 龙和凤
•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长期习惯于‘顺天’,特别是和 规律性的四季气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 大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痕,使人们对天、 地、自然怀有和产生亲切的情感和观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儒教从来没有专任的神职人员。在东亚外,教会对教义 的解释和教徒对教义的信奉都是绝对的。在中国文化中没 有这种情形。尽管皇帝一次次下诏书,但是在古代中国不 存在强行实行的系统机制。甚至没有强制别人的概念。在 现实中,任何学者可以信奉任何一派的儒学,(或者相信 道家、佛家或诸多学说的折衷)。他们相信自己选择的教 义和皇帝没有什么关系。”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其他文明的宇宙观强调宇宙是由各自独立部分凑合而成, 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及和谐的存在。”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
吴文化 战争
楚文化
地域变动 人口迁徙
华夏民族
中华民族
巴蜀文化
接触 融合 西域文化 佛教文化
宗教——三教合一
• 儒家思想(应视为一种准宗教)为主体,其他宗教为补充 的意识形态结构 • 在信仰方面没有强烈的身份意识 • 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农业传统和非航海或蓄牧传 统 •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 高。”
封闭环境
北部:温带荒漠、西伯利亚地区 西部:雪域高原、荒漠 西南部:亚热带丛林区 东部、南部:海洋
文明发展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为主) 农耕文明:自给自足
长期延续
地形优势 水源丰富 多样化资源
长期延续
长期延续
多样化文明(南北文化差异)碰撞、交融、发展 封建的政治制度可长期统治农耕文明 与外界仍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