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生以来,绵延万年,地球上唯一长盛不衰的民族!

这是已经基因化了的中国特质。中国人的身体,中国人的习惯都决定了中国人只有在合理消费,科学劳动的环境中生活。超出了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环境,不仅中国人的心理无法承受,文化无法承受,就是中国人的体质也受不了。正是盲目追求(只是初步)高消费------糜烂疯狂的西方生活方式,导致中国97%的城市人口成了残废、半残废和其他非健康人口(见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蓝皮书》2012)。如果再在中国强制推行糜烂疯狂的西方生活方式,中国亡国指日可待。

中国大多数人具有低消费,高积累,爱创业,重(基因)传承的特质。这是天命,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中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天生就和美国不一样。那种企求用高消费拉动中国GDP的想法不仅天真而且非常危险。

中国经济增长快,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创造的多,消费的少,积累的多。以这样的方式积累财富,想让中国经济慢下来都不可能。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提倡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为中国人的创造力提供永续发展的保障和挥发的空间。

中国经济想持续,高速发展,啥实体条件也不缺,缺的是思想和理论。只有为中国人的创造力找出施展的合理空间,中国经济才能永续发展。这条路怎么走,大家在探索。但无论如何,这将是一条与西方发展完全不同的路!

除了以上原因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他原因还有:

一,科学技术的推动,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尽管十分不如人意,但国家比较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实为中国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巨大的动能.

通过权威部门分析,研究发现在1980年至2007年期间,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4.38%,其中:资本的贡献为44.14%,包含资本积累的贡献19.29%和固定资产的贡献24.84%;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为10.25%。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62%,科技进步率为4.53%,并期待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到60%左右。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家园式小农经济。是古今中外最合理、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

它的优点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无缝对接;消费和生产无间链结;消费和生产交叉融合。这大大节约了流通时间,和流通消费成本。并永远不会发生消费和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一个老农民启发我,我才发现的。

这老头原先是生产队长。他在农村大包干之后不久告诉我:其实单干和农业社的时候粮食亩产差不了多少。只所以生产队的时候打的粮食不够吃,而一单干就不仅够吃还有节余,关键是减少了折腾。他举例说:同样一亩地的粮食,单干从地里收回来就直接到了农户。而生产队的时候,这一亩地的粮食从地里收回来,先折腾到生产队的场里,打、晒、存----然后再分到农户······这中间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劳力

畜力物力,光粮食的损失就大发啦!

另外他还说,生产队的时候以粮为纲。粮食品种单一,大家只能嚼谷那点粮食粒子。想吃点顺口的,还得去集市上换。现在单干,想种啥种啥,自家地里稍带种点瓜啊果啊菜啊·····也顶口粮;再养点畜类(鸡、猪、牛·····)杀了,副食多啦,粮食自然就省大发啦。

这位老农揭示的真理是:

1,农户经营是古今中外最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生产者同时又是粮食的消费者。这个特点决定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环节越简单越好。如果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环节过于复杂,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利用效能。

美国号称是世界上粮食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但盖洛普咨询公司日前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去年美国19%的人口(近6000万人)无法保障自己填饱肚子。究其原因,是城市化率过高,农业生产过度集中和规模化。生产和消费脱节且供应链过份复杂。一方面农场主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守可使粮食烂掉也不降价;一方面是粮食的储藏,运输,加工费用过高导致粮价过高。这二者加起来,使低收入群体根本无力购买足够的食品来维持生活。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价菜价却猛长,这说明了什么?

由于供求链条的延长和环节的增加,食品价格的一半以上是运费,仓储费和粮商的利润。现在城里人吃的粮食,有一多半是汽柴油费用。也可以说现在吃饭就是在吃石油。

很简单,你将一亿人从农村迁到城市,就必须负责他们有粮食吃。而由农村迁往城市,你就必须把粮食从农村运到城里去------这增加的粮食运输,储运,加工费用及增加周转环节造成的粮耗,会使任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而增加的粮食产量消弥于无形。更有可能的是得不偿失,引起饥饿和恐慌!

我国古代就有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化思想:就食。也就是尽可能的使粮食消费人口,接近粮食产地,名其曰:就食。也就是说,使粮食消费人口,就近于粮食产地。

这一思想,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农户食物的利用率接近100%。农村人节俭,食物很少浪费。就是食物吃不了有剩余,家家几乎都养有牲灵,这些剩余的食品用来喂家畜,可以节省饲料,就地转化成蛋白。

不得不指出的是,即使在今天,农村人的粪便和生活垃圾也大多数被转化成有机肥料用来肥田。这既环保又经济。

而城里人的食物利用率不到三分之二,有至少三分之一被浪费。人们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需要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这些废物不产生污染,破坏环境。

2,农户经营模式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稳定,最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1)分散的农户经营,保证了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本身就是最安全,最稳定最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很简单,你家种玉米,他家种高粱,我家种谷子······玉米不收高粱收,高粱不收谷子收·····不管气象如何变化,只要不发生极端情况,中国

农业一般能保持稳产。

另外农作物的间作,套种,倒茬·····不仅保证了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涵养了土地肥力,而且保证了小杂粮和蔬果的产量。

这几年出现的小杂粮和部分果蔬价格猛涨的"逗你玩"(绿豆)、"蒜你狠"(大蒜)、将你军(生姜)·····现象,正是农业生产品种单一化的必然结果。

而五谷杂粮,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份量至少占他们食物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2),为国家建设涵养大量弹性劳动力,避免了大面积失业人口的产生。农业生产有季节性,且本身的发展潜力近乎无穷。这样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城里能挣钱去城里挣钱,城里挣不到钱或者城里找不到活干时回村种田,搞点副业和农业,农产品深度开发-----保证自己生活的稳定基本不成问题。如果让他们脱离土地,变为纯城市人口,那么中国的失业问题将变得非常严重。在这方面,中国农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就业奇迹。

(3),农村和农业,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基础。当出现战争,灾害时,农村又是抗御灾祸的避风港。

由于中国的崛起,战争的风险在加剧----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旦发生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城市就会变成首当其害的人间地狱。到那时,除了向农村转移城市人口之外,只有死路-条。

保证中国至少二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山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是中国规避大的战争风险的必备条件。

美国已然制定了封锁远洋交通要塞,一旦有必要,将彻底阻断中国远洋运输,从而绞杀中国的所谓"要塞战略"。凭中国现在的实力,要从军事上打破这种封锁是不可能的。

试想一旦中国的远洋运输通道被封锁,中国的城市人口在缺油少电的情况下怎么活?

也只有回到农村去。

3,农户经营模式是最人性化,道徳化和文朋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模式。

一村一社,一家一户,儿孙满堂,少有所育,壮有所帮,老有所养-----是传统的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模式。也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最人性化的生产生活模式。

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农业文明。保证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而吃同样的垃圾饭,住同样的水泥盒,呼同样的毒空气-----人口高度集中,尔虞我诈的单一城市文明,必然将毀掉全人类。食物单一,行为模式和生存方式过度统一必然灭亡-------这是生物界的规律。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同样也受这个规律的支配。

这些年有一种奇怪的悖性。一说到中华文明,中华传统-----人们马上到乡村,到山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找,因为只有这些地区,还固化着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但转过脸来,我们又强力推行城市化,消村灭户-----连西双版纳的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被卷入城市化浪潮。

请问当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西方的水平,中国的村寨,农户被

基本上消灭殆尽,我们还到哪儿去找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

4,中国的农户生产,生活模式,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但,在历史上这种生活模式不断被破坏,而一当这种模式被破坏,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灾难,动荡和社会革命。

能够破坏这种模式的唯一方式是-----土地的兼并和高度集中。无论是封建地主式的的土地兼并和集中,还是人民公社化的土地兼并和集中·····无一例外都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邓小平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农户生产、生活模式的优势,又彻底杜绝了大规模土地兼并和集中的可能性。所以说邓氐农业生产模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最文明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正是邓氐模式,为中国稳定发展,典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邓氐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模式是中国的国本。这个体制急待巩固,也可以完善。但绝对不可以动摇!!!

任何借口下的土地兼并和大规模集中,除了造就一批现代地主和使大量失地农民成为赤贫人口外····所带来的只能是饥饿和动乱。

而目前粮价飞涨,菜价狂窜的现实,正是国本体制被破坏的结果。

三,计划经济,国营企业······等社会主义原素。

回想一下当几年前金融海啸发生后,中国立马启动了十万亿启动经济的壮举。而且立竿见影,使我们成功的战胜了危机。

反观欧美日本·····同样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经济,但收效

甚微。原因是中国有一套计划经济时代遗传下来的计划体制和传统,我们的经济主体是国营的,能闻风而动,落到实处。而欧美通过市场方式注入的的资金,经过千迴百转,全部落到资本家和大财团腰包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甚微。

列宁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而所有制问是本来沒有那么重要和尖锐·····

计划经济,就是用理性和真理去统御,指导社会的经济实践。从根本上说,有理性的经济活动比盲目竞争的资夲经济要科学的多,先进的多。但由于人类历史上还沒有产生能统御经济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计划经济的试验失败了。尽管如此,在关键时刻,在需要理性调节的事关全局的大事件,大工程方面,计划体制还是表现出了它无比的优越性。

人类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的盲目竞争,刚让人们睁开眼,人们自然会发晕·····甚至连路都走不好。但绝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明眼不如瞎眼好!

盲人也能走路,明眼人也会摔跤。但只有傻瓜才会因为摔跤而刺瞎自己的双眼。

市场条件下的计划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在经济理论上的最大的失误就是过度强调了所有制的作用。说穿了,任何财富都是社会财富。而财富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是任何个人都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的东西。私人占有的观念只不过是一个生物符号。是人类从动物界,也就是猿猴那里遗传来的一

种生物习性。就象猴子用屎尿唾液标志自已的占有物一样,资本家也通过国家登记界定了自己的所有权------但,这丝毫改变不了财富的社会性。

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个人消费品生产方面,私有制是合理的。因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意志高度统一,属于你消费的东西你生产和占有最合适·····

而当面对社会财富的积累时,私有制就有问题了。因为私人占有的观念和财富的社会效益发挥极易产生矛盾,简而言之,社会统一意志支配不了私有财产,财富的社会效益得不到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条途径可循:1,凯恩思模式-----国家强力干预,使登记在私人名下的社会财富完全受代表社会意志的国家支配;2,马克思主义模式------将社会财富登记在国家名下,按国家意志交由私人发挥。

谁占有本质上并不重要。在当代,私人财富也受国家管制;而国家财富也必须交由个人使用和管理。重要的还是经济计划的科学性和对实体经济的理性支配力。也就是社会财富是否受社会意志----也就是人类理性的统御和支配。

因此,创建社会意志支配经济-----也就是计划经济理论体制,才是当务之急。

四,无为而治的地下经济自由化。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中国政府官员不太懂经济,导致中国地下经济的自由化程度较高,灰色经济带、黑色经济带的空间很大。中国农民自产自消的产品数量巨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商户和工厂、作坊无照经营;至于马路小摊小贩和农村集贸市场的交换行为多的难以计数;权力产业、性产业和涉私、涉黑、涉毒产业、、、、更是规模巨大。政府对这部分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相对较弱(致于政府官员以个人名义参与经济活动,那是另外一回事),出现了这部分经济活动无为而治的情景。地下经济活动虽然不在GDP的统计之列,但无疑能拉动经济增长。在历史上也只有明未的“嘉靖国富”和美国的“柯立芝繁荣”可比。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可以预见,随着充满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从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国家能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到2007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 602亿美元。三十年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高达 4.1%。①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约有1.9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保障。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200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为377.5万、研究生毕业生达25.6万。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增加,1990年授权数只有2.3万件,而到2006年增加到26.8万件。我国经济增长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外资的大量引进,使资本的积累快速增加。这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和源泉。(三)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情况,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需求情况。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同样,对我国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已得到改变,绝大多数产品是供过于求。因此,需求的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 738亿美元,是1978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测试答案 (2012-02-16 17:21:09) 分类: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测试答案 标签:杂 谈 试卷名称: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考试人员:滕修福 提交日期:2012-02-16考试用时:7分钟39秒 考试得分:100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年份出现(),其中,农民收入达到14%,高于经济增长。(分值:5/得分:5) 二五时期 四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2“十二五”规划要求,战略性(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分值:5/得分:5)支柱经济 新型经济 新兴产业 经济增产 3需求问题中,我国()过低,如2010年仅占34%,而中等收入国家是60%。(分值:5/得分:5) 居民消费率 工业消费 居民购买力 消费水平 4我国实际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率接近()。(分值:5/得分:5) 14.9% 15.1%

14.6% 12.5% 5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已经进入()收入国家的行列。(分值:5/得分:5) 脱离贫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等偏上 6从外需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在()以上。而美国对外依存度20%,日本对外依存度30%。(分值:5/得分:5) 50% 54% 49% 61% 7未来5年,城乡居民将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突出以()的社会建设,提出其的十大行动计划。(分值:5/得分:5) 改变面貌 改善民生 改善生活 改进民主 8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分值:5/得分:5) 56% 49% 54% 48% 9城市化是最大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分值:5/得分:5)投资 消费 内需 外需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情况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情况预测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将持续8%增长率2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奇迹”,但这种8%以上的惊人速度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对此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倒是非常乐观。在2011年3月23日香港的活动上,他放言:中国还能以8%的年增长率发展20年,直到发展成两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林先生指出,用所谓的“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有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美国的两倍。考虑上市场汇率,中美也很可能势均力敌,他补充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已经赶超了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林指出,中国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起点低的优势”,因而“有可能能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但是由于2020年左右的基数较大,整体来说,曲线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年均8%左右的高增长,应该还能够持续20年,即一直持续到2030年。”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利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巨大市场规模、制度

改革仍存空间、国际环境趋向优化。这四个有利条件决定中国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平均6%-10%的速度继续增长。他表示,市场规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日本等东亚经济体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一个国内大市场。而中国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前30年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经济起飞之后,未来的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出口和重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空间和潜力巨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和该院博士生韩蓓2009年通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测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2009年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要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中高速增长研究_郭旭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 中高速增长研究 郭旭红 作者简介:郭旭红(1983—),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0&ZD075)。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2010年中国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等传统发展要素的比较优势对GDP 高速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减弱。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再造新红利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GDP 中高速增长处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2003~2007年,中国GDP 年均增速为11.6%,2008~2011年下降为9.6%。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7.7%,2014年1~6月再下降为7.4%。中国GDP 增速转入7%~8%的中高速增长,是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 总量和基数已经很大了。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增加的绝对值比GDP 基数较小的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要大很多。2013年,中国GDP 增速虽然仅有7.7%,但GDP 总量几乎是日本的2倍, 其增量也与1994年GDP 总量相当[1]。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时,GDP 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经历了GDP 高速增长之后,经济都转为中速或低速增长。2013年,中国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因此,中国GDP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2013年的 《世界经济黄皮书》也预计,中低速增长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常态[2]。7%~8%的中高速增长是中国GDP 增长速度阶段性特征的合理反映和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稳定发展状态。 二、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客观原因。 (一)人口红利减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和国有企业部门中的“人口负担”成功转变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 摘要: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来的红利因素减弱,因此,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速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再造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红利和动力系统,有效保障新常态下GDP 的中高速增长。通过GDP 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关键性概念;再审视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088-05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经济论坛 DOI :10.13660/https://www.360docs.net/doc/0b223885.html,ki.42-1112/c.013038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4 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b223885.html,/kcms/detail/42.1112.C.20150304.1653.012.html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CMR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40次季度报告会于3月14日在北京大学国家经济发展研究院召开。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对政府工作报告做了详细解读。同时,他阐述了自己“中国应该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论断,并从合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作出了详细地解释。 首先,他认为,即便在国际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中国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的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所以我们动用积累财政政策的空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储备都是发展优势。 从必要性来讲,林毅夫认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太低,会导致企业出现断崖式倒闭崩盘,这对于金融风险和保证就业率都是不利的。另外,保持中高速增长会更有利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增长目标。 以下是林毅夫发言实录(编者有删节): 经济增长:增速合理结构改善 我认为我们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达到7.4%,虽然跟年初所讲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比较起来,少了0.1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我们放在整个国际的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讲的话,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成绩。因为2014年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盘点年终实际的经济表现,都跟年初的增长预期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那么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当然会有不少影响。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平均每年的贸易增长是达到16%、17%。去年年初的时候贸易增长是7.5%。到年终盘算的时候,只有3.4%,可以讲,整个国际经济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复杂的,有相当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达到7.4%,只低了0.1个百分点。从国际整个经济趋势来看是不容易的。 并且,经济结构在去年也有不少的改善。比如说有不少新的亮点,包括在高端装备[0.56%]业、在互联网金融,还有网上购物、快递业务、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领域,在去年取得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大家都关心雾霾、关心环境。我看到一个报道,去年我们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了,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另外今年收入增长还是高于GDP的增长,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农村去年的纯收入增长达到9.2%,高于城市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内容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 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 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 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 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徐康宁 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 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所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为了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我们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20年以上实现增速7%以上的国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发现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其中连续时间最长的是泰国,持续了35年,时间是1961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速7.74%。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持续时间29年,时间是1968年到1996年,年均增速7.49%。表现最好的是韩国,从1963年到1997年,除了中间两年外(1979年和1980年),前后两段共3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8%以上。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曾经出现过年均增长10%左右的经济高成长期,但时间均没有超过20年。 当然,世界上并非中国一国做到了长期高速增长,实际上,博茨瓦纳高增长的时间比中国还长,从1961年到2008年,博茨瓦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时间长达41年。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平均8%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现阶段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A、C、D说法错误。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解析:B只有建立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 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3.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9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 ①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③将为消除社会差别和收入差距提供物质保证 ④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此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②④观点都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的正确分析。③错在〝消除〞。 5.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以下措施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对工业应该调整和优化,而不是限制,排除②。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很大联系,排除③。①④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 解析: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A正确。 7.我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由〝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政府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A.全面小康社会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低碳为指标 B.要逐步降低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 C.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摘要: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制定和更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令我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件浩大的工程,所以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这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如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环与境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收入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宏观政策,资源与环境,就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异常迅速,这点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就能看出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事业等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们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2014年的世界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赛中,由研制的天河二号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一举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是由中国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近年来,随着以袁隆平教授为主科学家对农业的研究不断深入,更高产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也陆续问世了,这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再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一项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玩了几十年,但中国科学家用自己智慧和汗水不断地突破一个有一个难关,特别是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神州系列飞船更是领先世界水平,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大发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008年‘神七’发射实施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神八’发射实施了与此前发射的“”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以上数据无不在展示着中国这只沉睡的东方大象已经醒了过来,并且正在以稳健而有力 的步伐前进着。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也在向世人宣布,中国人并不笨相反中国人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了创造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会实现,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因为我们相信别人能做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就是中国人的自信源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