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

合集下载

民营经济发展不好的原因

民营经济发展不好的原因

民营经济发展不好的原因近年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这些困境和挑战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好的一些原因:一、融资难题融资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往往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

银行倾向于将贷款优先考虑给国有企业,这导致了民营企业在融资时面临困难。

此外,民营企业的资产质押和担保难度也较大,限制了它们的融资渠道。

二、市场准入门槛高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的问题。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难获得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更多,而对民营企业的限制较多。

此外,行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也使得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困难重重。

三、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方面相对不足。

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来支持创新。

缺乏创新能力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是在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政府背景,使得它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使得民营企业难以与之竞争。

五、缺乏人才支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面临着困难。

由于民营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一项挑战。

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民营经济发展不好的原因有融资难题、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公平竞争环境以及缺乏人才支持等。

为了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此外,民营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培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崛起,民营企业也成为了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力量。

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瓶颈和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和突破之道。

一、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和法规的限制。

在一些方面,政策法规并不完美,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首先,融资渠道并不完善。

民营企业通常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有些民营企业由于缺乏优质资产,无法参与到政府的融资计划中去。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给予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以助推民营企业的发展。

其次,对于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也需要优化。

由于部分地区税收政策不够明确,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在税收执法中也存在一些误解和不当行为,进一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和调研,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人才的匮乏与培养人才的匮乏和缺乏专业性人才,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方面,企业面临大量人才流失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优秀的人才离开企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专业性,企业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但是很多企业都难以招聘到符合条件的人才。

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增加培训和人才引进机会。

通过内部晋升和开展公益事业等,为员工提供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三、竞争力的不足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恰当的竞争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而企业要长期生存和发展,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则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企业需要积极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

以优质产品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水平。

其次,企业需要关注市场的信息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组合,以保持竞争力。

民营企业成长中的三大瓶颈

民营企业成长中的三大瓶颈

民营企业成长中的三大瓶颈我国民营企业群体成长正在不断地扩大,政策也在不断地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然而,就民营企业个体而言,其从由无到有并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常会要遇到三大瓶颈。

民营企业成长常会出现的三大瓶颈1、市场瓶颈市场瓶颈将是创业阶段遇到的最大瓶颈。

不论企业产品如何满足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技术如何代表了创新潮流,创业团队的历史如何辉煌,企业从产生以后就有一个被社会认同的过程。

在社会巨大的惯性下,这一过程将会是非常的痛苦。

而恰好在这个阶段,企业所面临外部环境非常复杂。

内部相对简单的创业企业,面对外部相对复杂的环境,规避外部风险的能力将会明显偏低。

任何一个小小的市场风险,都可能与企业生死存亡联系起来。

市场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连续性。

这种不连续性,有企业自身市场开发的问题,也有市场外部需求滞后性的问题,更为创始人对市场需求判断的问题。

为了生存,企业不得不去及时调整方向.管理学上常常所讲的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小企业根本无暇顾及。

当然,并不是说小企业就不应该考虑这些问题,而是小企业正经历的是生存的痛苦。

在生存期,最能体现着“活着就是硬道理”.有人认为,创业企业最大的瓶颈是资金瓶颈。

我并不这样认为。

资金瓶颈是一个外在的结果,并非本质原因。

任何一个企业,企业运作的资金需求大于自身资源能力的供给时,都会产生资金约束。

跨国企业如此,国内上市公众企业如此,刚创业的小企业亦如此。

只有解决了市场瓶颈,企业法人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大世界中的一员。

2、成本瓶颈亦称管理瓶颈,主要是指由于内部管理水平与企业规模扩大之间出于不平衡时所产生的成本。

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存期的痛苦似乎逐步远去的时候,内部管理成本会不断扩大。

企业之所以存在,从经济学角度就是企业存在的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

这两个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然而,由于管理能力及水平的约束,内部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存在的价值被质疑的程度亦增大,面临风险亦增大.关键人物在创业阶段为了生存,忽视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会在这一阶段逐步显现出来。

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

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

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曾经总结过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四大天花板”:1、人民币升值;2、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3、员工成本上升加速;4、管理层与员工层冲突加剧,导致管理成本持续上升。

如果民营企业不突破这四大天花板,那么,大约在五到八年,中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将会进入无利润时代。

几年过去了,这“四大天花板”的预言似乎正在应验,比如温州最近传出的近20起民企老板“跑路”事件,表面上看是所谓的民间金融借贷问题,但这类事件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温州地区,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效果。

道理很简单,在作为“改革先锋”的温州企业出现“投机化倾向”的背后,说明的是中国民营企业阵营正在发生两极分化:要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获得新的赢利方式走向新生,要么选择“投机化赢利”最终走向死亡。

其实,民营企业的危机已经不是才发生的事情了。

2006年开始出现第一次整体性危机,遗憾的是这一次危机并没有引起企业家足够的重视,相反现实的危机倒是触发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进入“房地产行业”。

2008年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应当是一个分水岭,在我看来,这次危机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结束,中国民营企业正好借助金融危机的力量,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完成产业升级与赢利模式的转型,从而奠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再次麻木了企业家的进取心。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如果说这次宏观调控是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一次补救,那么,2011年所出现的中小企业困局便是金融危机的延续。

或者说,如果我们真正懂得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上帝对中国民营企业转型的一次暗示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似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要么是敬畏规律,“替天行道”,把缺少的后劲补回来,从而赢得新的增长;要么是沉湎在繁荣的表象中,继续到处寻找“好日子”,最后是“天令其亡,必令其狂”,走向“自废武功”的道路。

我觉得民营企业是到认真思考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了。

崛起中的民营企业·瓶颈·化茧成蝶

崛起中的民营企业·瓶颈·化茧成蝶

崛起中的民营企业·瓶颈·化茧成蝶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崛起中的民营企业·瓶颈·化茧成蝶在世界范围内来说,民营企业是骄傲的,它也理应骄傲,在改革开入的三十年里,仅在这三十年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从产品的生产到渠道的建设再到产品的终端,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民族的品牌,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在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们也暴露了不少弊端,这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成长。

第一,民营企业往往没有百年历史,这点使得他们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利益,而对被伤害的环境,他们麻木。

胡锦涛主席说了,要创造和谐社会,那么和谐从何而来呢人与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再也不是那茹毛饮血、人定胜天的时代了,人类三十破坏环境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环境自我修复的速度,长此以往,子孙后代该怎么办,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企业发展成为百年老店打下厚重的基石。

第二,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挣脱“廉价的中国制造”这个说法,创造属于自己的民簇品牌。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小米加步枪的那个落后的中国,而是让“神舟”飞天,让奥运焕彩的中国。

中国的民营企业理应不再满足于贴牌生产,不再满足于挣取价值链中最低廉最无技术含量的那一小环节带来的利润。

民营企业应该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让中国的品牌成为世界的品牌。

第三,民营企业的用人制度也在阻碍着它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家庭式的管理,任人唯亲,这些都阻碍了优秀人才的进入,殊不知优秀的人才才是企业得以焕发生机的血液,如果企业“贫血”了,自身营养都维持不了,那成长从何说起呢形式上说所有的员工都是一家人是没有效果的,只有真正细致入微地去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节假日的问候,只有从点点滴滴中关心员工,感受员工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家人,优秀人才才会安心、放心、用心地为企业发展献力献策。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及突破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及突破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及突破【摘要】文章就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现状和发展策略展开研究,以期对我国中小民营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创新能力;战略我国民营企业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

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宏观格局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较短,许多民营企业主自身知识匮乏,企业缺乏良性运转必须的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负担过重。

据统计资料显示,民企一方面要应付政府30多个部门,同时上交50多种税费,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

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以各自利益为目标,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到位,民企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2、经营者的管理观念陈旧家族式集权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权力高度集中则会束缚员工的管理意识,导致下属没有责任感,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不是推委就是扯皮,最终追究起来时,责任反而都是老板的。

3、民营企业主的素质和管理潜质不够2010年,据全国工商联在多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

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财务知识。

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

大多数民营企业主不读书不看报。

因而,致使民营企业家消费出现了畸形,也使民企的发展大大的受阻,企业形象欠佳。

他们的管理方式与他们的文化层次也有一定的关系,一大批早期的经商者大多是小学或中学文化,但他们有发展的机遇,因而凭一身勇气有了今天的辉煌事业。

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低素质企业家会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甚至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破局之道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破局之道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破局之道第一篇范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破局之道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历经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进入新时代的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本文将整理最新的相关资料,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破局之道。

发展困境1. 融资难、融资贵: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信用历史,相较于国有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

同时,较高的贷款利率也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

2.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放,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传统行业中。

3. 技术创新不足:很多民营企业过分依赖传统产业和传统模式,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4. 人才短缺: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民营企业往往由于品牌效应、薪资待遇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5. 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尽管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营企业往往感到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

破局之道1. 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加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 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应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人才培养和引进:民营企业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吸引和留住人才。

4.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民营企业应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

5. 加强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应具备前瞻性、创新性和坚韧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第二篇范文困境与破局: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之路3W1H模型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破局之道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营企业组织发展中的两大瓶颈

民营企业组织发展中的两大瓶颈

民营企业组织发展中的两大瓶颈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瓶颈。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大瓶颈问题,分别是人才瓶颈和资金瓶颈。

一、人才瓶颈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人才瓶颈问题则成为了民营企业长期以来的重大问题。

由于中国的高校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我国大量的高端人才流失和对人才的过度需求,导致民营企业在人才资源上较为匮乏。

1、人才缺失当前,民营企业在高层管理、市场拓展、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人才供应相对匮乏,导致企业招聘难度增大,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对于留住人才,民营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人才通常希望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如果企业不能提供这样的机会,人才很容易流失。

2、人才素质不高其次,由于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主要从业人员一般受过较少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营销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人才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3、企业员工流动率高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无法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福利待遇以留住人才。

因此,员工流动率高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瓶颈之一,因为企业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离职,不仅耗费了企业巨额的培训成本,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资金瓶颈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开拓市场的基础条件。

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瓶颈,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融资渠道受限由于体量较小、负债所占比例高,更严重的是金融体系的三大关键环节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均存在较大障碍,因此,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非常大的难题。

他们通常很难获得与其规模相符的信贷,更别说获得更大的投资。

2、获得融资难度大发展初期,民营企业通常凭借创始人的资产来完成融资;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依赖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然而,这又会面临需求和供应不匹配、高利率、信用评价体系不规范等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中国民营企业四大瓶颈
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曾经总结过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四大天花板”:
1、人民币升值;
2、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
3、员工成本上升加速;
4、管理层与员工层冲突加剧,导致管理成本持续上升。

我当时的评价是,如果民营企业不突破这四大天花板,那么,大约在五到八年,中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将会进入无利润时代。

几年过去了,这“四大天花板”的预言似乎正在应验,比如温州最近传出的近20起民企老板“跑路”事件,表面上看是所谓的民间金融借贷问题,但这类事件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温州地区,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效果。

道理很简单,在作为“改革先锋”的温州企业出现“投机化倾向”的背后,说明的是中国民营企业阵营正在发生两极分化:要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获得新的赢利方式走向新生,要么选择“投机化赢利”最终走向死亡。

其实,民营企业的危机已经不是才发生的事情了。

2006年开始出现第一次整体性危机,遗憾的是这一次危机并没有引起企业家足够的重视,相反现实的危机倒是触发了相当一部分企
业家进入“房地产行业”。

2008年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应当是一个分水岭,在我看来,这次危机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结束,中国民营企业正好借助金融危机的力量,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完成产业升级与赢利模式的转型,从而奠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再次麻木了企业家的进取心。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如果说这次宏观调控是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一次补救,那么,2011年所出现的中小企业困局便是金融危机的延续。

或者说,如果我们真正懂得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上帝对中国民营企业转型的一次暗示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似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是敬畏规律,“替天行道”,把缺少的后劲补回来,从而赢得新的增长;要么是沉湎在繁荣的表象中,继续到处寻找“好日子”,最后是“天令其亡,必令其狂”,走向“自废武功”的道路。

我觉得民营企业是到认真思考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了。

民营企业家们有没有想过,“四大天花板”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政府,但过去三十年,民营企业从出口补贴,从全球化的原材料优势,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获得过多少好处?
有数据为证,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只有43%,比印度落后近十个百分点。

稍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第三产业标志着企业的“客户化
水平”,而第二产业则标志着企业的“产品化水平”。

中国经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样的宏观格局背后是中国民营企业赢利模式严重“产品化”。

也就是说,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绝大多数是远离终端客户的“产品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实更多的是成本竞争力,而不是“客户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中,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攻击中国发展模式是金融模式的原因之一。

这固然有其偏见与政治目的,但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如果其竞争优势是低廉劳动力成本之上的制造优势,那么,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会通过全球化的资源分配机制,导致全球资源使用的低效与经济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