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十二五”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策

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仍然 比较显著 , 服务业 比重明
显低 于世 界平 均水 平 , 结 构状 态 处 于 工业 化 中后 期 阶段水 平 。近 十年 来 , 江 苏经 济 增 长 明显 依 赖
6 9
于二产部 门, 国民经济 的周期 波动特征与工业化 率呈 现 明显 的 同向相关 。
经过 “ 十五” 和“ 十一 五 ” 1 0年 的 经 济发 展 , 江 苏产 业构 成有 了很 大 的提 升 , 战 略性 新 兴 产业 群快 速崛起 , 三次 产业 结 构 比例更 加 协 调 。但 江 苏在 总体 已经步 人 工 业化 发 展 后期 的 同时 , 区 域 资源 要素 的匮 乏 与先 进 的制 造 业 体 系不 相适 应 ,
工业发展 日益受到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 , 现代服 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如何进一 步优化产 业布
局、 调整产 业结构 、 化解 各种 不利 于产业 发展 的制 约 因素 , 已经成 为“ 十 二五 ” 促 成 江 苏产 业转 型 升 级、 实现经 济社会 科学 发展 的关键 。
一
代以来 , 第二产业 的劳动力和 国民收入相对 比重 都呈下降状态 , 内部结构则 主要表现为资本密集 的重 化工业 比重 逐 渐 下 降 , 技 术 密集 型产 业 比重 迅速上升, 如 日本 2 0 世纪 8 0 年代钢铁工业的萎 缩 与电子 工业 的兴 起 。
产业 占 G D P比重呈 线性 的逐年下 降趋势 , 由 1 9 8 5年 的 2 7 . 6 %下 降为 2 0 1 2年 的 6 . 3 %; 第二 产
力及 国 民收人相 对 比重保 持 着下 降趋 势 , 劳 动力
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效应。
本文以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以期为南京市的经济和生态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南京市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和转型。
根据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第一产业1.3%,第二产业47.6%,第三产业51.1%。
从产业分类来看,南京市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很发达,占比9.9%。
而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蓝色经济、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壮大,成为南京市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二、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结合南京市实际情况,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转型升级,南京市顺应趋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
2.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南京市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3. 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限制。
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恢复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三、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
南京市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支持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如落后产能淘汰和环保技术的引进等政策。
同时,南京市也大力倡导绿色制造、节能环保理念,促进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污染,减少废弃物产生,也能够为南京市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南京it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南京it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一线城市之一,其IT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稳步发展。
本文将对南京IT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南京IT发展现状1. IT企业规模:南京拥有众多优秀的IT企业,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量初创公司。
南京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截至2020年,南京IT企业达到3000余家,员工总数逾20万人。
2. 人才优势:南京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南京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为IT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
3. 产业结构:南京的IT产业结构相对分散,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
南京IT业涵盖软件开发、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其中,南京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以软件开发为主,占据了IT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南京IT产业未来的趋势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当前IT行业的热门领域,南京作为中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之一,必将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
南京已经建立了一批人工智能创新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拥有雄厚的人才储备。
未来,南京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
2. 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是IT产业的另两个重要方向,南京也在积极发展这两个领域。
南京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
未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南京将进一步提升自身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力。
3. 物联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南京也在积极布局物联网领域。
南京已经建立了一批物联网产业园区和研发机构,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企业。
未来,物联网在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南京将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基地。
4. 产业协同发展:南京将进一步推动IT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南京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现状

南京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南京根据“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将沿江划分为六大功能区:(1)重化工业区:包括西厂门、卸甲甸、山潘、葛塘、长芦、瓜埠、玉带等区域,主要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钢铁集团等大园区、大企业为依托,利用沿江、沿路的有利条件,集约化发展重化工产业。
(2)港口经济区:包括栖霞、尧化、燕子矶、龙潭、靖安等区域,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结合金陵石化、栖霞经济开发区及仙林大学城,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发展新型制造业。
(3)现代都市区:从河西新城区到幕燕地区,建设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为一体的都市区。
(4)江北新市区:包括浦口、珠江、高新区等区域,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功能培育,加快高新区、泰山地区、珠江地区联动开发步伐,加大服务业发展建设的强度。
(5)工贸产业区:包括西善桥、板桥、江宁镇、铜井等区域,在已有的冶金、建材等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
(6)都市生态区:包括乌江和桥林部分区域、江心洲、八卦洲等,建设成生态环境优良的都市后花园。
南京长江沿岸工业区主要有:南京市浦口区沿江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钢铁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栖霞经济技术开发区、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马群工业园、湖熟工业园、禄口工业园、麒麟工业园。
主要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进行介绍。
1 高新区简介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于1988年9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
规划面积82.46平方公里,已开发16.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近2000家,经济总量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是江苏省南京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奖、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的基地,并且成为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的聚集地。
南京这两年产业发展趋势

南京这两年产业发展趋势南京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也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本文将从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南京这两年的产业发展趋势。
首先,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南京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南京加大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一方面,南京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优化升级。
比如,南京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逐渐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发展。
另一方面,南京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南京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
此外,南京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了对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南京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的转变。
其次,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是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南京一直以来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加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近年来,南京在创新型产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比如,南京成立了许多创新创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人才。
同时,南京还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和投入,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南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为南京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服务业的崛起是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服务化进程,服务业在南京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近年来,南京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南京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特别是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南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京的金融业已经初具规模,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南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路径研究

2013年第11期上总第378期产业发展摘要: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涉及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产业链条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领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特征科学界定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现代产业体系是涉及产业发展、制约整体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课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至关重要。
面对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号角吹响后,客观分析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现状,积极探求战略对策,以创新带动产业的绿色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以南京为基础,通过对南京产业发展的描述,分析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劣,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理论,赋予各产业新的定位,从而提出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近两年来,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南京大批企业和研究院所投入新兴产业发展。
在石化、钢铁、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平板显示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尽管南京的产业已率先完成了“三二一”调整,南京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真正构建。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理论1.现代产业体系产生背景现代产业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适应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结构演变、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系列新变化所形成的产业演化的整体性结构。
对于我国产业发展而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要在基本完成初期工业化后,建立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所要求的更先进、更发达的产业体系。
所以,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产业体系。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分析

前 的产 业 结 构 高度 大 体 相 当 于 日本 2 O世纪 6 、7 o O
年代 的水平 ,那 时的 日本 正 处在 工业 发 展 的 中期 阶
段 。从 劳 动力结 构 的 同期 比较 值来 看 ,南京 与 日本
的 就 业 结 构 偏 离 度 ( 一SB 正 在 不 断 缩 小 。这 表 1 ^)
和 3 . % 。三 次 产业 间 劳动 力 比重 的变化 同它们 发 达 国家 的差 距 正在 逐 步缩 小 。 同时应 该 引起 注意 的是 :南 京 三次 产业 间 的产 值结 构 比同期 的劳 动力 结 构 偏高 ,南 京三 次 产业 的 产值结 构演 进只用 了 4 O多 年 的 时 间 (92—19 15 99
进 过程 中 出 现 了一 些 违 背 经 济 规 律 的 现象 ,主 要
到 的结 构高 度 ,而 劳动 力 的结 构 演进 则 几乎 与 日本 同步 。这 说 明 ,相 对于 南京 三次 产业 间的产 值结 构
演进 来 讲 ,劳 动 力 在 三 次产 业 间 的转 移 则 相 对 迟
有 :( ) 业产 值 比重 上 升 过 快 。15 1工 92年 时 ,南 京 工 业 产 值 比重 只 占总 产 值 的 2. % .可 到 了 17 34 98
3 — 2
维普资讯
MOD RN EC E ONOMI S AR C RE E CH
次产 业 比重 比 日本 、美 国和 英 国 的参照 年 代第 二 次 产 业 比重分 别 高 7 7 7 2和 18个 百 分点 ,而第 三 .、 . .
关 键 词 : 业结构 产 南京 状况 分析
南京变化的报告

南京变化的报告1. 引言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本报告旨在探讨南京近年来的变化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历史回顾2.1 南京的历史概述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首都。
从东晋到明清,南京都扮演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2.2 近代南京的变革近代以来,南京经历了许多变革。
例如,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署后,南京成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
此后,南京的商业和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3.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3.1 交通网络的发展近年来,南京城市的交通网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建的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连接了城市的各个部分,提高了出行的便利性。
这对于促进南京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城市绿化的增加南京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大量增加了公园和绿地。
这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此外,绿化还有助于减缓城市的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
4. 经济的发展4.1 产业结构的转型南京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在的服务业,南京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高科技和创新为主导的城市。
这种转型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4.2 人才吸引力的提升南京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高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研发机构的建设为南京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和科技发展,还提高了南京的国际竞争力。
5. 城市文化的传承5.1 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南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历史遗产。
例如,夫子庙和中山陵等著名景点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这些历史建筑和遗址不仅是南京的文化符号,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5.2 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南京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6. 结论南京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承,使南京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
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
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
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
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
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
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
图1-1 近五年来南京市各产业增加值变化图 (单位:亿元) 由图1-1可知,近五年来,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总量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
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日益接近,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反超第二产业92亿元。
(二)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1、工业结构的基本状况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72.23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6.2:83.8,相差67.6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通过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
改革开发以来“三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004年全市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4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5.7%,到2008年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05.30亿元,占比为38.7%,比5年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从规模结构来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均大幅增长。
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60.3%、95.9%、99.6%。
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
2008年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值4573.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7%。
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通过多年的开发搞活,小企业的产能得到集中释放,并充分发挥了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全市的工业发展中较为突出。
2008年全市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04年增长13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达1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增幅更是高达107.6%和82.6%,远远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
从行业结构来看,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四个行业实现总产值3771.52亿元,增长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
2、三产结构的初步分析从增加值比重来看,2008年全市各行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22.7%)、金融业(16.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5%)、房地产业(8.6%)、教育(7.6%)。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已形成以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 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比重从发展进程来看,由表1-3可知,2004年至2008年,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变动不大,说明在目前的条件下,要促进其变化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表1-3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行业结构变化状况通过上述对全市产业总体结构及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的分析,近几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升高,表明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呈现出优化提升的态势。
但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保南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
二、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主导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产业成为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
近5年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产业的发展相当不均衡。
(见图1-3,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表)。
图3-1 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单位:亿元)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柱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甚至个别产业出现了萎缩趋势。
比如,汽车产业五年间产业的规模没有多大变化,以其工业总产值为例,2007年仅比2003年增长12.6%,甚至在2005年总体规模出现了下滑现象。
二是商贸、交通仍占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升级提效的重要支撑。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南京市服务业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年,南京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两大行业增加值达699.84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37.1%;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6%。
三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
由于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特别是我市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行业生产对原油和煤炭等能源的消费需求较大。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市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我市偏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008年南京市综合能源消耗量达2878.31万吨标准煤,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耗能行业实际综合耗能,占全市综合耗能量的70%以上。
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南京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高度依赖,受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
同时,在南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和原煤几乎全部从外部调入,能源自给率只有25%左右,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巨大,企业经营状况也随之大幅起伏。
图(1-4)2009年一季度工业重点耗能行业耗能状况图四是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过大,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在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投入成本也越来越大。
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达3.77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3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4383亿标立方米。
2008年全市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达到113.2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到74.7亿元。
如果我们不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
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更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致力于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
只有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产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问题一是存量上与“第一梯队”渐行渐远,且在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4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9472.43亿元、4095.04亿元,1345.79亿元、1167.01亿元、477.68亿元,但到2008年这个差距已经分别扩大到17932.74亿元、12157.9亿元、3809.44亿元、2859.94亿元、2419.55亿元。
同时,放眼长三角16城市,南京制造业各项主要指标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出不升反降现象。
2008年南京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4项指标占长三角的比重分别为5.7%、4.6%、2.7%、4.6%,与2004年相比4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依次下降0.7、1.7、4.6、3.1个百分点。
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南京的总产值增长了105.2%,除了上海市因为基数较大增长速度低于南京外,其余14个城市增长均超过南京。
这说明南京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已经慢人一步甚至多步,赶超的压力相当的大。
二是制造业外向度不高。
2007年南京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达1155.63亿元,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注:由于缺乏16城市的销售产值,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的比重为20.5%。
从与长三角16城市对比看南京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排名靠后,仅高于泰州、常州、镇江、扬州等市,与排列前茅的舟山、苏州等市差距较大,比重仅占其一半,比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还低8.7个百分点。
从南京的产品出口的性质来看,大部分产品出口集中于“三资”企业,本土化的企业相对偏少,因此,南京企业外向拓展的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