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格局川西北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合集下载

山水相依城景相融——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打造“城镇生态”

山水相依城景相融——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打造“城镇生态”

山水相依城景相融——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打造“城镇生态”张周虎【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5(000)033【总页数】2页(P58-59)【作者】张周虎【作者单位】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融合山体、水体、文化、旅游等重要元素,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产业相连的山地特色小城镇。

2014年以来,水城县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六盘水市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精神,立足山地特色,坚持顺应自然、依山就势、依山傍水的理念,围绕“中国凉都·生态水城”主题,融合山体、水体、文化、居住、产业、就业、旅游等重要元素,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产业相连的山地特色小城镇。

全面推进玉舍、发耳、龙场、南开、米箩、野钟、保华、化乐、比德、木果等13个小城镇建设,全力打造补那、格枝、海坪、转山、双井、倮么等24个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中心集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特色村寨一体化发展的“城镇生态”。

科学规划着力打造“高端小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坚持“规划引领、精准定位”,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高度,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着力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山水田园的宜居、宜业、宜游城镇体系,有效防止建设中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规划等“多规合一”,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民族文化打造等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的高端小镇。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切实把小城镇当作精品艺术来建设,将每一条街、每一幢建筑都建成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精品工程、艺术工程。

完善功能着力打造“民生小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水城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惠民”,把小城镇建设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人”的城镇化,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同步推进各个小城镇的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寻找文旅产业“发展之问”的彭州答案

寻找文旅产业“发展之问”的彭州答案

寻找文旅产业“发展之问”的彭州答案作者:米兰佳来源:《先锋》2018年第10期成都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提出,要把“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

在打造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上,彭州以坚持生态绿色发展途径,创新文旅产业生态链,构建文旅产业生态圈为主要举措,致力为成都“三城三都”建设提供“彭州经验”。

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凝聚思想共识文旅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准确把握绿色发展新要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要义。

绿色发展根本在于守住底线。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决守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才能为文旅产业发展打造坚实的资源本底。

彭州以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近年来累计关停整改“小散乱污”企业6000余家。

努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

绿色发展重点在于挖掘特色。

彭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拥有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龙门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旅游资源品牌,丹景山牡丹花会、葛仙山田园赏花节、白鹿音乐季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广泛。

为加快资源向资产和资本转变,彭州全面梳理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和闲置存量空间,大力发展民宿、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推广,把丰富的生态资源变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绿色发展成效在于抓好机遇。

2017年,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被成都确定为66个产业园区之一,也是唯一以文旅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

彭州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加快出台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总体规划,面向全球征集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设计概念方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下好布局之棋推进绿色发展就像画一幅“山水田园画”,需要整体着墨。

彭州坚持系统谋划,面向全球征集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设计概念方案,加快制定《彭州文创产业行动计划(2018-2021)》,勾勒彭州文旅产业发展路线图。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21号(经济发展类240号)提案答复的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21号(经济发展类240号)提案答复的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21号(经济发展类240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24•【文号】•【施行日期】2021.09.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21号(经济发展类240号)提案答复的函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环秦岭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

经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坐标,是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分界线,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所在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突出,区域战略地位重要。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秦岭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委和有关部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支持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共保、共建、共享、共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关于秦岭地区生态保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委和有关部门坚持生态优先,在相关规划编制、国家公园设立、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有关省市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合力,提高秦岭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与作用,筑牢国家生态屏障。

(一)加强秦岭地区生态保护规划引导。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黄河、长江重点生态区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中,部署了秦岭相关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提出新整合设立秦岭、黄河口等国家公园。

我委会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正在编制的《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生态环境部正编制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等,将秦岭有关地区分别列入黄河和长江流域重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范围,研究提出了生态保护修复具体工程举措,积极协调相关支持政策。

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点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①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③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
【5题详解】
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故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故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森林景观向草原景观的过渡,故③错误;该过渡带基本和黑河-腾冲一线重合,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故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A.投资环境好B.基础设施完备C.资金力量雄厚D.产业转型升级
【答案】11. B 12. A 13.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织里镇位于浙江北部平原,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好,自然条件优越,A错误;80年代仍然是家庭作坊生产枕套、床罩,产业较低端的说法成立,B正确;国内外童装市场一直存在,只是70年代未被织里镇开发,C错误;明清时期就因刺绣丝绸品出名,表明对外联系多,D错误。故选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图示陆高信息可知,区域丘陵广布,线路沿线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工程难度大,施工成本高,A正确。天然气采用管道运输,与河流流速关系不大,B错。该管道主要位于广东省内,未跨域多省,C错。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D错。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长期以来,粤东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为主,而工程建成,粤东地区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相对更为清洁,有利于粤东地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D正确。长期以来,粤东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为主,当地的天然气储量可能很少,A错。缓解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该工程对粤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不大,B错。该工程为粤东地区输送了天然气资源,保证了当地的能源供应,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并没有促进粤东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错。故选D。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项目区位:婺源县行政区划内全县地域项目规模:2947.51平方公里完成时间:202x年核心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积淀,天人合一的村落选址与布局,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符号,极富力的深厚文化底蕴,婺源民俗、民间艺术、土特产、特色乡村美食。

项目类型:实验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成效/后续进展:引导我国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的转型升级本项目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最早实践者,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示范效应规划诉求:建设世界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口号:最美乡村·自在婺源核心创意:“1+n”空间模式。

一个全域式的最美乡村山水田园基底+n个旅游度假功能区。

“1+n”产品模式。

一条乡村度假主线+n个主题产品支撑。

“1+n”产业模式:以乡村度假旅游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支撑产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n种产业集群相互促进、支撑、协调发展。

亮点项目:花溪长滩乡村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山水环境,遵循婺源乡村建设布局,以乡村、会议论坛、民俗体验为主要功能,打造最具婺源乡村风貌特征的旅游度假区,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引擎项目和起步发展区域。

碧水湾山水生态旅游度假区——以田园养生、森林养生为主要功能,打造既体现东方古典又显现现代时尚品味的旅游度假区。

五龙湾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依托各民族建筑文化精粹,打造集精英客群休闲度假、会客交流、游客观光摄影点、影视拍摄、婚纱摄影外景地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乡村节事活动——构建“一大论坛、三大节庆、四大赛事”为统领的节事活动体系。

主题度假产品——构建四大类别主题度假产品体系。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2x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一轮通关】备战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通关练专题06 居民与聚落(解析版)

【一轮通关】备战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通关练专题06 居民与聚落(解析版)

2024年地理中考专题复习——居民与聚落一、选择题1.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聚落的分布形态多为()A.点状B.团块状C.环状D.条带状【答案】B【解析】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聚落的分布形状多为团块状,故B正确。

沙漠及干旱地区一般呈点状,岛屿一般呈环状,河流或山谷一般呈条带状,故答案为:B。

读下列四幅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承载着北京传统文化的民居是()A.①B.②C.③D.④3.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的民居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2.D 3.B【解析】2.解:①皖南民居是安徽的传统民居,②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③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④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故答案为:D。

3.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答案为:B。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

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村”。

如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据此完成各小题。

4.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5.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B.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答案】4.A 5.D【解析】4.A.该聚落背靠山脉,可以挡住寒冷的冬季风,A正确;B.冬季需要保暖,对通风的需求不大,B错误;C.巷道的布局利于联系,C错误;D.自然生态区不应该被用于灌溉,D错误;故答案为:A。

5.A.对古代民居应该加以保护,A错误;B.应该兼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B错误;C.不能完全停止农业活动,C错误;D.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既保护传统又可以提升收入,D正确;故答案为:D。

巴蜀练习题

巴蜀练习题

巴蜀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城市被称为“天府之国”?A. 成都B. 重庆C. 西安D. 武汉A. 九寨沟B. 黄果树瀑布C. 都江堰D. 青城山3. 四川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 温带季风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高原气候A. 清明节B. 端午节C. 中秋节D. 重阳节5. 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 小麦B. 玉米D. 大豆二、填空题1. 四川简称______,行政中心是______。

2. 四川的主要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

3. 四川的四大名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四川的三大特产是______、______、______。

5. 四川的著名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1. 四川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

()2. 四川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3. 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4. 四川的著名景点都集中在成都。

()5. 四川的美食以辣味为主。

()四、简答题1. 简述四川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简述四川的主要气候特点。

3. 简述四川的旅游资源。

4. 简述四川的美食文化。

5. 简述四川的民俗风情。

五、名词解释1. 成都平原2. 蜀绣3. 武侯祠5. 四川话六、论述题1. 论述四川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论述四川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3. 论述四川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变化。

4. 论述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5. 论述四川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七、案例分析1. 分析四川某知名旅游景点的开发与保护。

2. 分析四川某特色小吃的传承与发展。

3. 分析四川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4. 分析四川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5. 分析四川某城市在环保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八、应用题1. 设计一份四川旅游攻略。

2. 编写一篇关于四川美食的介绍文章。

3. 拟定一份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案。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铁岭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2月31日铁岭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21〕16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建设城市更新先导区“十四五”期间项目建设方案》(辽政办发〔2021〕10号)要求,全面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铁岭市绿色发展之城、创新创业之城、开放进取之城、美丽宜居之城、和谐幸福之城建设,结合铁岭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和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实行品质与活力共生的城市有机更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快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公共空间不充足等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山水格局,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努力建设发展质量高、创新能力强、开放活力足、人居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美丽幸福新铁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格局川西北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摘要:规划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和周边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努力把响岩镇建设成为独具川西北特色,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关键词:山水格局;川西北特色;以人文本;生态与文化
1 前言
响岩镇位于平武县东南部,北距平武县城65公里,南距江油市53公里、绵阳市101公里,紧靠九环线(S105)和武都水库,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图显示,响岩镇属于极重灾区。

灾后重建中,河北省作为平武县的对口援建省,2009年初,援建方式由“交支票工程”调整为“交钥匙工程”,规划为适应灾后重建的需要,首次将镇总体规划、工程规划、详细规划、风貌规划和景观规划同步进行,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2 规划思路与重点
2.1 规划思路
规划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体现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和周边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把响岩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2.2 规划重点
落实城乡受灾居民和武都水库移民的安置;对镇区进行扩容,规划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生态特色城镇;重点完成近两年的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恢复到震前水平。

3 镇域规划
3.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及响岩镇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提出了“矿业强镇、旅游兴镇、特色产业富民”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到2015年,规划形成1个镇区、3个中心村和12个基层村的三级镇域镇村体系结构。

3.2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响岩镇区域社会经济现状、镇村分布情况和未来城镇规划的构想,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一心”:是指以响岩镇区作为镇域的发展核心,带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轴”:是指沿九环线形成的城镇综合发展轴,也是响岩镇与江油市和平武县城相联系的重要通道。

“一区”:是指同兴工业园区。

4 镇区总体规划
4.1 城镇性质与规模
城镇性质:平武县的南部重镇,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

规划通过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及坡度进行分析,同时还对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和用地适应性进行评价,确定到2015年新场镇人口容量3600人,用地规模29.84公顷,人均82.89平米。

4.2 城镇山水格局分析
响岩新场镇具有川西北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周围起伏的群山构成了响岩天然的绿色屏障,宽阔优美的涪江在镇区东侧穿过,神奇的大自然为响岩创造了如此秀丽壮美的河山,为响岩建设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城镇打下了坚实基础。

4.3 镇区空间结构
规划对新场镇周边的山水格局进行分析,并与当地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一心、两轴、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包括文化站、卫生院、镇政府等;
“两轴”:是指以九环线为主的城镇综合发展轴和城镇中部东西向的景观主轴。

“四组团”:是指镇区的北部居住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和旅游服务组团。

5 镇区详细规划
项目组就灾后重建的建设方式、安置模式、房屋层数和房屋结构等内容对灾区群众作了问卷调查,并依此为依据,基本保证中心场镇户户有商业,以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建筑层数以2-3层为主,原则上不超过4层。

规划以景为轴,以水为体,以人为本,结合涪江水体空间和背景山体空间,引入“景观走廊”,通过垂直于涪江的道路,加强各组团空间与东西两侧奇山秀水的联系,形成景观渗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6 镇区建筑风貌规划
规划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充分考虑了川西北地方特点,依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大多采用底商民居的布局形式。

同时运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语汇,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统一建筑风格,塑造特色和谐的建筑形象。

通过提炼当地建筑要素,把其概括为“大坡檐、高勒脚、穿斗架、木构件,青瓦顶、白粉墙、红窗套”,规划设计力求返璞归真,以表现出川西北山地小城镇的风情特色。

同时还对小学、文化站、卫生院等公建风貌作了设计。

7、镇区环境景观规划
规划以生态化和人性化为主,重点围绕“一廊、两线、多点”展开。

其中入口广场规划把位于武都水库淹没区内的煽铁古桥迁建至新场镇入口处的黑崖沟上,以体现响岩的历史与文化,规划在响岩镇入口广场处建设仿保定古莲池牌楼一座,以实现保定文化与响岩文化的融合。

中心避难广场以“弘扬精神、体现友谊、面向未来”为主题,两个广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

染村子沟绿化广场以“雪香四季园” 为主题,按春、夏、秋、冬四季将园子划分成四个部分,春园以碧桃为主,夏园以棕榈为主,秋园以银杏为主,冬园以雪松为主,并配以诗文、怪石等,增加游园的文化韵味。

滨江景观取“水滴响岩”之意境,赋神于形,紧扣涪江的空间形态,追求整体上自然与流畅。

8、结束语
目前响岩镇灾后重建规划已全面实施,效果良好。

响岩镇具有湿润的气候,地处烟雨山林之间,水赋予灵动之美。

半坡黄花似眉黛,一江灵蛇绕青城;修得基石千年在,行去流水万里峰;祝响岩的明天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