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 诗 两 首——《山行》
古诗两首《山行》完整

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
的意思是:(因为)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间) 所看到的(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描 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背
诵
并
默
作
写
业
《
山
行
》
谢谢
唐代
山行:在山上行走。
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 之,人称“诗圣”。他的 诗豪放、旷达、俊逸。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 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 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 裴延翰所编。《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句解:在白云飘浮的地 坐: 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 比·········还红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 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 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 经得起风霜考验。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头小路 斜: 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句解: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 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白云生处和白云深处比较:
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 那地方比较高。)
句解: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 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课文《山行》一等奖说课稿

课文《山行》一等奖说课稿1、课文《山行》一等奖说课稿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三级上册语文课件 古诗三首《山行》人教部编版

• 山行
杜牧
山行
在山林中行走。杜牧
jìng xié
xíng
{ 远上寒山石径斜, 行 走
白云生处有人家。 行
hᾴng 银行
停车坐爱枫fēng林晚,
霜叶红于yú 二月花。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小路。
小路
| 径
山 —远山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
6.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 流泪伤 心,得 不到任 何关心 ,唯一 的所谓 的好友 帕勒达 帕只是 专心致 志地钓 鱼,丝 毫没有 离愁别 绪,反 倒是漫 不经心 地证实 了这个 噩耗, 给了素 芭更大 的打击 。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觉得(
)小朋友
读得好,因为( )。
学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是: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 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 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
2.只有懂得舍与得,才不会被利禄牵 扯而过 度奔波 劳累; 一个人 只要能 够自得 其乐, 即使有 所失也 不会为 此不快 乐;一 个人只 要拥有 高深的 道德修 养,即 使没有 官位也 能内心 平静轻 松。
•
3.文本中不断提到“大自然”,在充 满了诗 情画意 的大自 然面前 ,在可 爱温顺 的小动 物面前 ,素芭 没有任 何交流 的障碍 ,她甚 至能比 常人更 为轻易 地表达 自己。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房子 —人家
4《古诗三首 山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山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这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山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2. 诗歌内容:诗中描写了诗人行走山间,欣赏深秋山林景色的所见所感。
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押韵严格,对仗工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山林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美好体验,激发学生对《山行》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山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学生自主朗读,感受古诗的美。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山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山行》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山行》,教师检查并指导。
6. 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比较它们的异同,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山行》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描写深秋山林景色4.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5.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6.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并默写。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诗是⼀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云、⽯径、枫林所构成的⼀幅秋⾊图,表达了诗⼈对⼤⾃然的热爱。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知识点 原⽂: ⼭⾏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注释: ⼭⾏:在⼭中⾏⾛。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深秋季节的⼭。
⽯径:⽯⼦的⼩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可理解为在形成⽩云的地⽅) 车:轿⼦。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更红,本⽂指霜叶红于⼆⽉花。
译⽂: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上⼭,在那⽩云深处,居然还有⼈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春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
公元828年(⼤和⼆年)进⼠,授宏⽂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
以济世之才⾃负。
诗⽂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诗,多清丽⽣动。
以七⾔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如《⾚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等都是流传⾄今的名篇。
⼈谓之⼩杜,和李商隐合称“⼩李杜”,以别于李⽩与杜甫。
有《樊川⽂集》⼆⼗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卷。
【篇⼆】⼩学三年级语⽂《⼭⾏》教案 ⼀、设计理念 古诗是⼀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在每个学⽣独特的⼼灵体验上,尊重学⽣⾃⾝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其⼆,古诗⽂化博⼤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在更⼴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的⽂化积淀。
古诗三首之《山行》教案

古诗三首之《山行》教案《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三首之《山行》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诗《山行》教案一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
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
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两首
——《山行》
执教人:朱金花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互评,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诗,教师引导,相机评价。
重点指导“斜”。
4、齐读全诗。
5、简介诗人。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思考: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说一说,指出“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理解、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学生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指名说,教师引导: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①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③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3、配乐背诵
(1)学生想象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齐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山行》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