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肌生理

合集下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主章节教师陈飞渡

主章节教师陈飞渡
能的最佳健身方法的最佳组合; 6、对运动锻炼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机理进行研究。
继续
(二)为竞技运动训练服务
1、研究不同训练对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同效果,及其生理学 机制;
2、对不同训练方法进行生理学的评定; 3、研究不同身体机能对不同训练安排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与
适应; 4、建立训练效果的监控与评价标准; 5、研究运动性疲劳和恢复的机制; 6、研究运动技能的实用性; 7、研究利用不同训练内容、不同比例等不同组合安排控制
传统研究:心肺功能检测、能量代谢、血液流变学、身体 成分等
最新研究:基因与体能的遗传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运 动性心脏重塑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等信号的 传导途径。
引用的先进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显微操作;CT;核磁 共振技术;自旋共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式 反应法;基因表达检测技术;激光扫描聚集显微技术; 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
温度、光、声等。 反应:刺激所引起机体功能活动或生化过程的改变。 适应性:机体能根据外界情况而调整内部关系的生理特征。 反应与适应
继续
六、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概念: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命活动及各 种机能活动进行的调节作用。 2、神经调节的方式: 反射活动 反射: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环境变化产 生的适应性变化。
第十一章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 生理学基础
第十二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锻 炼特点
第十三章 环境与运动
继续
要求: 1、不迟到;上课手机静音。 2、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学会自学、查阅资料。 4、参与讨论,积极发言。 5、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6、杜绝考试作弊。
考核: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10-15%,包括作业、收集资料、 单元测验、讨论发言等。 2、期中成绩:期中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占25-30%。 3、实验成绩:实验成绩占5%,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 告等。 4、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占55%。

腘绳肌的功能

腘绳肌的功能

腘绳肌的功能
腘绳肌是人体后肢肌肉群中重要的一部分,由半腱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三个肌肉组成。

它们共同作用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性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腘绳肌对于膝关节的屈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半腱肌和股二头肌都是关节屈曲肌,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跑步、跳跃等活动时膝关节的屈曲动作。

而腓肠肌则是关节伸直肌,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同角度下的膝关节屈曲状态下辅助股二头肌收缩,协助膝关节的屈曲和伸直。

其次,腘绳肌也对于踝关节的活动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腓肠肌和半腱肌都是踝关节屈曲肌,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走路、爬楼梯等活动时踝关节的屈曲动作。

而股二头肌则是踝关节伸直肌,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踝关节向前屈曲时辅助腓肠肌收缩,协助踝关节的屈曲和伸直。

此外,腘绳肌还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特别是在运动中。

在运动过程中,腘绳肌的收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关节的动作,还能够增加肌肉的张力,提高身体的稳定性,防止运动中的损伤。

总之,腘绳肌是人体后肢肌肉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性上发挥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我们可以让腘绳肌更强壮、更有弹性,从而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

- 1 -。

如何拉伸大腿后侧的腘绳肌

如何拉伸大腿后侧的腘绳肌

如何拉伸大腿后侧的腘绳肌如何拉伸大腿后侧的绳肌昨日,有一位刚上瑜伽教练班的瑜伽教练跟我聊天,说自己做前屈的时候,绳肌太紧,背拱成骆驼,手伸到抽筋了,只能摸到膝盖,而班上却偏偏有一个身体柔软的大美女,手轻松都可以摸到脚后跟,竟然还有多的,人与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突然间,心里的好有落差。

虽然很理解她的感受,但是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情况下,被拉伤的危险是非常大的,我自己曾经就是活生生例子,但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也都会有前屈受限,绳肌太紧的烦恼,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绳肌拉伸方法,但是我更想分享绳肌的相关解剖学知识和正确的拉伸方法,希望大家在充分了解这组肌肉的前提下,科学有效的去拉伸,避免瑜伽伤害。

那么绳肌是怎么样的一组肌肉呢?“绳肌”这个术语起源于18世纪英格兰,当时的屠夫通过钩住猪后腿膝盖后的长肌腱,将其悬挂在橱窗上展览。

因此而得名叫“绳肌”。

绳肌位于大腿后侧,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组成,半腱肌是梭形肌,半膜肌的中间较扁宽,三者的起端都在坐骨结节,半腱肌和止端都位于胫骨近端。

股二头肌,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于股骨后方,两个融合成单一肌腱,止端在膝盖外侧的腓骨。

有助于绳肌的拉伸动作有很多,下面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拉伸绳肌的瑜伽&普拉提动作:(1)站立前屈(2)加强侧伸展(3)仰卧抬腿(4)坐姿前屈不管运用哪种拉伸绳肌的练习,小编首推PNF拉伸法,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的缩写,近年来,理疗师和运动教练采用PNF技术,将其运用在一些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健康人身上,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扩大动作的幅度。

瑜伽人应用PNF伸展法来加强体位练习,收缩伸展中的肌肉,触发高尔基腱器的反射弧,使目标肌肉会达到深度的放松。

具体做法:以瑜伽中的前屈的动作为例,身体自然向下前屈,这时,大腿后侧的肌肉会被迫进行一系列动作,并产生和缓的拉伸感(而非疼痛感)。

总结-神经肌肉生理

总结-神经肌肉生理

神经肌肉生理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异化扩散:经载体、不经载体
单纯扩散
主动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3.酶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生物电
1.静息电位:概念、数值、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时相、产生机制、特点
3.局部电位
四、兴奋的传导与产生
1.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2.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3.兴奋性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五、神经—肌头连接处兴奋的传递
1.结构
2.过程
3.特征
六、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结构特点
2.肌丝的分子组成
3.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七、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耦联部位、过程。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之肌学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之肌学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肌学潘殿兴第二章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腘绳肌的功能

腘绳肌的功能

腘绳肌的功能
腘绳肌是一个由三根肌腱组成的长的、大的肌肉。

这个肌肉位于大腿背部,从臀部骨盆骨的后面到小腿纵行的跟腱上方。

腘绳肌在人体生理和运动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腘绳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膝关节和髋关节弯曲,并向下延伸踝关节。

它传递力量和稳定性,协同其他肌肉运动。

当一个人跑步或者爬楼梯时,腘绳肌的作用是关键的。

它通过收缩来帮助前进,同时也可以减轻下肢的冲击和压力。

此外,腘绳肌还参与了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它和其他肌肉协同作用,使人体保持直立状态,并帮助身体在不同的方向上保持平衡。

如果腘绳肌不工作正常,可能会影响人的平衡和稳定性。

总之,腘绳肌是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肌肉之一。

它的功能不仅在于支持人的运动和平衡,也对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健身3大核心之“蜘蛛”和“腰带”篇

健身3大核心之“蜘蛛”和“腰带”篇

健身3大核心之“蜘蛛”和“腰带”篇多年的健身房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论证,让我有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人体的“核心”有三个,并成对角线分布。

第一个核心就是位于肩胛骨附近的斜方肌中下束与菱形肌。

我们先来谈谈斜方肌:斜方肌是一块位于颈椎与胸椎后面最表层很大面积的肌肉。

我们根据它的纤维走向与长势,把它分成上中下三束。

其中上束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上回旋,也就是“耸肩”。

斜方肌中束的主要功能是使两边肩胛骨向后缩向中间靠拢。

最有意思的就是斜方肌下束,它既可以参与肩胛骨的上回旋,又可以使肩胛骨下回旋。

所以,当我们通过专门的训练增强斜方肌的中下束,不仅可以自然弱化容易紧张的斜方肌上束,还可以达到很好的沉肩的效果。

再来说说菱形肌,它的功能是使肩胛骨下回旋和后缩。

在功能方面,它与斜方肌的中下束类似。

我们可以理解为,斜方肌中下束有更多的使肩胛骨下回旋的力量,而菱形肌有更优的使肩胛骨回缩的肌纤维走向。

而通常因为有工作习惯或者学习要求的上班族或学生党,长期地保持坐在桌前面对电脑或者书本,肩关节一直处于前伸加肩内旋。

所以相应的肌肉:胸小肌,三角肌前束,胸大肌,前锯肌,背阔肌,肩胛下肌都可能会被动收缩,变得很紧张。

整体看来,我们需要增强所有肩外旋肌肉来对抗上述肌肉的张力,但是我描述的第一个核心:斜方肌中下束与菱形肌,是最重要的两块。

每当帮助学生改善圆肩驼背体态时,做完筋膜松解与肌肉拉伸后,我都一定会教他们如何增强这第一个核心。

在我看来,这第一个核心所处的位置,像极了蜘蛛侠战衣背后的蜘蛛标志,所以我把这第一个核心戏称为“蜘蛛侠”。

之前提到人体的第一个“核心”位于上背部,肩胛骨附近,像极了蜘蛛侠战衣背后的蜘蛛标志。

我们可能把它想象成一只强壮的蜘蛛,它织出的网可以很好的从后方把我们的肩膀和背拉紧,是我们看起来肩膀变宽,更有气场。

第二个“核心”位于腹部,包括腹外斜肌,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块腹肌”与“马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1、通过膜受体-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息传 递
受体( ):指细胞中 受体(receptor):指细胞中(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内) ):指细胞中(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内) 某些能与激素、递质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结合, 某些能与激素、递质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结合, 并能引起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结构。 并能引起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结构。通常是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主要是 球状蛋白,也有的是糖蛋白或脂蛋白。 球状蛋白,也有的是糖蛋白或脂蛋白。 通道( 通道(ion channel)可分为化学门控通道 ) (chemically-gated channel)和电压门控通道 ) (voltage-gated channel)(图) 。 )图
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在细胞内继续传递激素所携带的调节 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称为第二信使。 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称为第二信使。含氮类激 素的第二信使为cAMP,甾体类激素的第二信使 素的第二信使为 , 为细胞内的激素-受体复合物 此外, 受体复合物。 为细胞内的激素 受体复合物。此外,Ca2+、 cGMP、前列腺素、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 、前列腺素、三磷酸肌醇( 。(图 油(DG)也可作为第二信使。(图) )也可作为第二信使。(
出胞: 出胞:指某些大 分子物质或团块 由细胞排出的过 例如, 程。例如,腺细 胞分泌某些酶和 粘液, 粘液,内分泌腺 分泌激素以及神 经末稍释放递质 等都属于出胞作 用
三、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功能
(一)跨膜信息传递的概念
跨膜信息传递( 跨膜信息传递(transmembrane signaling transmission)(举例阐明其内涵 举例阐明其内涵) ) 举例阐明其内涵
二、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 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离子电流、 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离子电流、溶液 导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 导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总称为 生物电现象。( 。(Galvani(18 )发现生 生物电现象。( ( 物电) 物电) (一)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的概念: 静息电位( )的概念: 细胞未受刺激时,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 电位差。 损伤电位实验——将电位计一端置于神 损伤电位实验 将电位计一端置于神 经—肌肉的表面,另一端置于损伤部位, 肌肉的表面,另一端置于损伤部位, 肌肉的表面 测得损伤部位为负, 测得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的电 位。 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细 极化( ):静息状态下, ):静息状态下 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称为极化。 称为极化。
1. 初级主动转运(Na+、 初级主动转运( K+的主动转运)(图) 的主动转运)( )(图 2. 继发性主动转运(葡 继发性主动转运( 萄糖的主动转运)( )(图 萄糖的主动转运)(图)
(四)出胞(exocytosis) 出胞( ) 和入胞( 和入胞(endocytosis) )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大 入胞: 分子物质或团块( 分子物质或团块(例如侵 入动物体内的细菌、 入动物体内的细菌、病毒 或大分子蛋白质等) 或大分子蛋白质等)被整 批转入细胞的过程。 批转入细胞的过程。如进 入的物质是固体物质, 入的物质是固体物质,便 称为吞噬( 称为吞噬(phagocytosis); ) 如进入的是液体物质, 如进入的是液体物质, 则称为吞饮( 则称为吞饮(pinocytosis)。 )
3、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息传递
如胰岛素和细胞生长因子等的跨膜信息传递过程,其特点: 胰岛素和细胞生长因子等的跨膜信息传递过程,其特点: 等的跨膜信息传递过程 1. 无G蛋白参与 2. 无第二信使产生和胞浆中蛋白激酶的激活 该受体的膜内肽段具有磷酸激酶活性, 3. 该受体的膜内肽段具有磷酸激酶活性,磷酸化的位点 是底物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 是底物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并由此实现细胞外信息对 细胞功能的调节。 细胞功能的调节。
主动转运( (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 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 浓度一侧的过程。 浓度一侧的过程。在细胞膜的主动转运中研究 得最充分的是对Na 的主动转运过程。 得最充分的是对Na+和K+的主动转运过程。 钾泵( ):是镶嵌在膜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是镶嵌在膜 钾泵 ): 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 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具有 酶活性的特殊蛋 白质。它可被Na 、 等离子所激活, 白质。它可被 +、K+和Mg2+等离子所激活,通 过分解ATP为物质主动转运提供能量(图)。 过分解 为物质主动转运提供能量
刺 激 强 度
(2)刺激的作用时间 ) 时间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 时间阈值: 短刺激作用时间 (3)强度 时间变化率 )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度—时间变化曲线 时间变化曲线( 强度 时间变化曲线(图) 基强度 (rheobase) 时值(chronaxie) ) 时值( )
时 值
基强度
刺激作用的时间
第二章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特性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 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能。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 传递功能
一、细胞膜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 细胞膜蛋白质 细胞膜糖类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物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物质,如O2、CO2 等气体分子, 等气体分子,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一侧向 低浓度一侧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的过程。 低浓度一侧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的过程。体 内一些类固醇激素虽系脂溶性物质, 内一些类固醇激素虽系脂溶性物质,理论 上也能够靠单纯扩散由细胞外液进入胞浆 内,但同时它们也可以在某些膜蛋白质的 “帮助”下较快地进入细胞。 帮助”下较快地进入细胞。
去极化(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 ) 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 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 反极化(reversal polarization)或超射(overshoot): )或超射( ) 复极化(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 ) 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膜外为正、 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后超极化( 后超极化(after hyperpolarization)或下射(undershoot):原有极化程度增 )或下射( )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 K+的平衡电位 (equilibrium potential):当膜内外 ):当膜内外 ): K+浓度差所形成的向外 扩散力量和阻止K 扩散力量和阻止 +继续 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动态 平衡时, 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 零,此时所形成的电位 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 再增加, 再增加,此电位差称为 K+的平衡电位。 的平衡电位。
第二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1、刺激与反应 刺激: 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 刺激: 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 反应: 反应: 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2、兴奋与兴奋性 在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 兴奋(excitation) : 在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 兴奋(excitation) 胞由不反应状态进入反应状态, 胞由不反应状态进入反应状态,或由较弱的反应状态进入 较强的反应状态,称为兴奋; 较强的反应状态,称为兴奋;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 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 ) 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由膜受体、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息 由膜受体、 传递系统 由膜受体、 (1)由膜受体、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组成的跨膜 信息传递系统 由膜受体、 蛋白和磷脂酶C (2)由膜受体、G蛋白和磷脂酶C组成的跨膜信息 传递系统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有10多种亚型, 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 多种亚型, 蛋白 多种亚型 但其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 蛋白通常由 蛋白通常由α、 和 但其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G蛋白通常由 、β和 γ3个亚单位组成,其中 亚单位起催化作用。无 个亚单位组成, 亚单位起催化作用。 个亚单位组成 其中α亚单位起催化作用 活性的G蛋白 抑制性G蛋白 蛋白( 蛋白) 分子GDP结合; 结合; 活性的 蛋白(抑制性 蛋白)与1分子 分子 结合 已激活的G蛋白 兴奋性G蛋白 蛋白( 蛋白) 已激活的 蛋白(兴奋性 蛋白)其α亚单位与 亚单位与 GDP和其它 个亚单位分离,而与1分子 和其它2个亚单位分离,而与 分子GTP结合, 结合, 和其它 个亚单位分离 分子 结合 并对膜的效应器酶起催化作用, 并对膜的效应器酶起催化作用,后者的激活可引 起胞浆中第二信使生成增加或减少( 起胞浆中第二信使生成增加或减少(图)。
3、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
(1)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 )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 激强度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有效刺激 阈刺激 达到阈强度的有效刺激 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上刺激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 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