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1)

系别:心理系班级:03级姓名:张凌波同组成员:刘家骥刘晓黎廖宗卿肖小溪试验日期:04,11,23 教师评定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摘要该实验通过比较三种加工水平逐渐加深的学习方式之后的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成绩,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借以探求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是否具有一致性。
结果没有观察到加工水平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响。
推测原因与未作单盲设计和心理量难于准确测量有关。
关键词加工水平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 导言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
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
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
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
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
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
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
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
大脑中的记忆加工与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

大脑中的记忆加工与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记忆加工和语言习得是大脑功能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两个过程的神经基础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然是一个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脑中的记忆加工和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并尝试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记忆加工的神经基础。
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学习所形成的知识和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能力。
记忆加工是指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相互协作。
在大脑中,海马体是一个关键的结构,与记忆加工密切相关。
海马体位于颞叶内侧,是大脑中海马回的一部分。
研究发现,海马体参与了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过程。
当我们接收到新的信息时,海马体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并将其存储在大脑中的其他区域,如皮质结构中。
这种编码和存储过程被称为记忆的形成。
此外,海马体与其他脑区之间的连接也对记忆加工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马体与海马回皮质结构之间的连接被认为是形成新记忆的关键。
这种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影响了记忆的质量和持久性。
另外,海马体还与大脑中的情感相关区域相连,这解释了为什么情感与记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习得方面,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也是非常复杂的。
语言习得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来获得和表达信息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相互作用。
在大脑中,布罗卡区和温尼克区是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两个脑区。
布罗卡区位于额叶的左半球,负责语言的产生和控制。
当我们说话或写作时,布罗卡区会参与到语言的产生和规划过程中。
温尼克区位于颞叶的左半球,负责语言的理解和解码。
当我们听到或阅读语言时,温尼克区会参与到语言的理解和解码过程中。
此外,大脑中的其他脑区也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
例如,颞叶中的其他区域被认为与语音和语义的处理有关。
这些区域参与了对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另外,大脑中的运动区也与语言习得有关。
这些区域负责控制口腔和喉部的运动,从而实现语言的产生。
记忆力训练的跨学科研究

记忆力训练的跨学科研究记忆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人常常面临着记忆力衰退、遗忘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记忆力成为了近年来跨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记忆力训练的跨学科研究,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一、认知心理学与记忆力训练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与注意等心理过程的学科,它对于记忆力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记忆力训练方法,如分布式学习法、串联效应、深度加工和情景复原等。
分布式学习法指的是将学习材料分散到一段时间内进行学习,相比于集中学习,分布式学习能够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串联效应则强调了记忆材料的组织与连接,通过将相关记忆内容串联在一起,能够增强记忆的效果。
深度加工则侧重于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通过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够提高记忆的结构性。
情景复原指的是通过将记忆材料与特定情景联系起来,能够帮助记忆的复原和回忆。
二、神经科学与记忆力训练神经科学的发展为研究记忆力提供了关键的实证基础。
通过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人们对于记忆力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力与大脑的神经网络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记忆力训练方面,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记忆的形成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不断重复学习和替换旧的神经连接,可以加强记忆的存储和巩固。
此外,神经科学还发现,合理的睡眠和休息对于记忆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睡眠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整合,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加工。
三、教育学与记忆力训练教育学研究关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对于记忆力训练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记忆力训练策略,如概念映射、主动复习和情景再现等。
概念映射指的是通过绘制概念之间的关系图来帮助记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主动复习则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自我提问和总结来促进记忆的巩固。
中-英双语者的词汇-概念记忆表征研究

记忆表征 的三个经典模 型 , 分别是词汇连接模型 、 概念调节 模 型和修 正分 级模 型。 P o t t e r e t a 1 . ( 1 9 8 4 ) 根据二 语熟 练度 的差异 , 提 出 了词
的方 式 ; 面对低频词选择 以一语为 中介 的通达方 式。实验 四采 用翻译任 务 , 结果发现 中 一荚双语 者的二语到一 语 的词汇链接 强度高于一语到二语的词; r - 链接 。实验结果表 明, 中 一英双语者的记 忆表征模 式支持修 正分级模 型。 关键 词 : 中 一英双语 者; 词汇 一概念记忆表征 ; 概 念表征 ; 词j I - 表征
一
中一 英双语者 的一语词 汇 一 概念表 征之间的链 接强度与 中 文单语者是否相 同。 自变量 : 语言学习者类型 ( 单语者 和双 语者 ) 和图片命 名状态 ( 用汉语 命名 和用 英语命名 ) 。因变 量: 图片命 名正确率。
度相同。K r o l l &S t e w a r t ( 1 9 9 4 ) 结 合词 汇 连接 模型 和概念 调节模 型 , 提 出了修正分级模型 。该模型认为 , 词汇表征与 概念表征 间都 有联 系 , 只是彼 此间强 度不 同。二语 到一语 的词 汇表 征强度高于一语 到二语 的词汇 表征 , 这是 因为在
汇连接模 型与概念 调节模 型。词汇 连接模 型认 为 , 两种语 言的词汇表征 之间有着直 接联 系, 二语 词汇表 征 只能借 助 语 词汇表 征通 达概念表 征。概念 调节模 型认 为 , 两种语 言的词汇表征 之间没有直 接的联 系 , 而是 各 自直接 通达概
认知灵活性对非熟练双语者语言转换的影响一项ERPs研究

认知灵活性对非熟练双语者语言转换的影响一项ERPs研究一、综述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认知灵活性在非熟练双语者的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不同认知域之间灵活转换的能力, 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非熟练双语者在与语言相关的认知功能方面的特点。
对非熟练双语者而言,语言转换过程与单语者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ERP研究揭示了非熟练双语者在语言切换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这些研究为理解非熟练双语者的语言转换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
目前对于认知灵活性如何影响非熟练双语者语言转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认知灵活性对非熟练双语者语言转换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为进一步了解这一现象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1. 双语者的定义和背景双语言者(Bilinguals)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
这种语言能力的获得通常在儿童早期发生,但并非所有在成长过程中暴露于多种语言环境的人都能成为双语者。
双语者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更强的认知灵活性,能够同时处理多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这有助于他们在不同语言任务之间灵活切换,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大脑结构方面,双语者往往表现出更大的神经网络复杂性。
这其中包括负责处理语言信息的各个区域,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和顶叶皮层等。
这些区域的连接性和协同工作方式为双语者提供了更高效的语言处理能力。
在神经机制方面,双语者在处理语言信息时更多地依赖于镜像神经系统(Mirror Neurons)。
这些神经元在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被激活,并且会自动模仿这些行为,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作。
双语者的镜像神经活动更为强烈,这可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和情境。
在认知策略方面,双语者由于经常进行语言转换和信息整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认知策略。
在进行语言任务时,双语者能够充分利用工作记忆的容量,同时追踪多个语言信息,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信息处理。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存储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知识。
自我参照加工是一种广泛研究的记忆加工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将信息与个体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
本文将探讨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进一步了解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作用与机制。
正文:1. 自我参照加工的基本概念自我参照加工是指将信息与个体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并将其与自身的价值和感受相关联的加工方式。
在自我参照加工中,被加工的信息与自我相关的特征相连,使其在记忆中更显著、更易于存储和检索。
自我参照加工被广泛应用于认知、情绪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中。
2. 关联记忆的特点与研究方法关联记忆是指记忆中两个或多个信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系列相关联的信息,如人名与面孔、事件与时间等。
关联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序列学习、对联记忆和场景重塑等。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出关联记忆在认知加工和神经机制方面的规律。
3.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促进效应早期研究表明,自我参照加工与其他加工方式相比,可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在关联记忆中,自我参照加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提取和存储信息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项实验让参与者通过自我参照加工的方式记忆一系列关联的单词,结果发现他们更容易记住这些信息。
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可以提高关联记忆的效果。
4.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加工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信息加工的深度和情感体验有关。
自我参照加工强调对自身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深度加工有助于建立关联记忆的连接。
此外,自我参照加工还能激发个体与信息之间的情感体验,使其在记忆中更加显著和有意义。
5. 自我参照加工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参照加工的差异与其个人特性和认知风格有关。
例如,具有更高自我意识的人在自我参照加工任务中表现更好,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负面偏向。
双语认知加工机制

双语认知加工机制
双语认知加工机制是指人们在进行语言理解和表达时,同时涉及两种语言的知识和加工,即本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的知识与处理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这种机制适用于双语人士,即能够流利地运用两种语言的人,他们具有联想、转化和双向切换等能力,可以在理解和表达时随时调用适当的语言系统。
双语认知加工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串行加工(serial processing),即将一种语言的信息逐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二是并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即同时涉及两种语言的信息和处理方式,从而产生交互作用。
这两种加工方式可以互相转化,双语人士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
双语认知加工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语人士的词汇量通常比单语人士多;二是双语人士具有更好的语音感知和发音能力;三是双语人士更善于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四是双语人士在认知控制和决策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判断力。
总之,双语认知加工机制是双语人士独有的一种认知方式,它使得双语人士可以更好地进行语言理解和表达,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探讨和理解人类语言加工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影响跨语言学习的神经因素解析

影响跨语言学习的神经因素解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跨语言学习则是许多人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在学习新语言时似乎游刃有余,而其他人却困难重重?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神经因素的差异呢?本文将探讨影响跨语言学习的神经因素,并解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一、大脑可塑性与跨语言学习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学习和适应过程中的可变性。
研究表明,大脑可塑性在跨语言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重新组织和连接,以适应新的语言结构和语音规律。
这种可塑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发音。
然而,每个人的大脑可塑性并不相同。
一些人天生拥有更高的大脑可塑性,他们更容易学习新语言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种差异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和遗传因素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语言学习的能力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影响大脑的可塑性。
二、注意力与跨语言学习注意力是跨语言学习中另一个重要的神经因素。
学习新语言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以便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研究表明,一些人在注意力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分心。
注意力的差异可能与大脑中的神经网络有关。
一些人的大脑神经网络更容易在学习任务中激活,从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表现。
此外,注意力还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起到调节注意力和学习的作用。
一些人可能天生拥有更高的多巴胺水平,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记忆与跨语言学习工作记忆是指在进行认知任务时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新语言需要我们不断运用工作记忆来理解和组织语言信息。
研究发现,一些人在工作记忆方面具有优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记忆新的语言材料。
工作记忆的差异可能与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有关。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负责工作记忆的区域之一,它与语言学习的能力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10, 1289−1296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1289收稿日期: 2012-04-09* 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强化学科资助。
通讯作者: 毛伟宾, E-mail: wb_mao@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毛伟宾 王 松 亢丽丽(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摘 要 采用DRM 范式进行跨语言错误记忆的研究较为鲜见, 而且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 关于错误记忆跨语言产生的理论解释也是各执己见。
研究以非熟练中-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DRM 范式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跨语言错误记忆进行了研究。
在2个实验中, 分别探讨了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语义激活的不同水平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
结果发现:1)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也存在跨语言的错误记忆; 2)在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相同语言内与不同语言间发生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的结果是不同的; 3)只在项目特异性加工条件下, 长词表比短词表会诱发更多的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
研究结果支持了激活-监测理论。
关键词 错误记忆; DRM 范式; 跨语言; 语言一致性; 词表长度 分类号 B8421 问题提出从2003年开始, 研究者开始采用Deese- Roediger-McDermott 范式(DRM)进行跨语言的错误记忆研究。
在DRM 范式中, 要求被试学习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单词, 如“医院、护士、治疗、生病”等组成的词表, 词表中的所有项目均与某个高关联词(关键诱词)如“医生”有关, 尽管这一关键诱词在学习阶段并没有呈现, 但被试在测验阶段经常会错误地把关键诱词再认为学习过的词汇, 产生较高的错误记忆(Roediger & McDermott, 1995)。
由于DRM 词表的关联性, 采用DRM 范式进行跨语言的错误记忆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错误记忆产生的机制, 而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地考察双语的语义表征问题。
因为双语者拥有两种语言系统, 这两种系统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存在不同性质的联结(Kroll & Tokowicz, 2005)。
如果两种语言的概念表征是独立的, 那么用一种语言学习词汇就不会引起对另一种语言的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 即错误记忆不会跨语言产生; 但是如果两种语言共享一个概念表征, 就可以预期错误记忆会跨语言产生。
Kawasaki-Miyaji, Inoue 和Yama (2003)首先以日-英高熟练双语者为被试, 采用DRM 范式进行了跨语言的错误记忆研究, 发现错误记忆可以跨语言产生, 即被试学习用一种语言(如日语)呈现的DRM 词表, 不仅会产生对同种语言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 还会产生对另一种语言(如英语)呈现的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
随后很多研究者(Cabeza & Lennartson, 2005; Sahlin, Harding, & Seamon, 2005; Marmolejo, Diliberto-Macaluso, & Altarriba, 2009; 毛伟宾, 杨治良, 王林松, 袁建伟, 2008; Mao, Yang, & Wang, 2010)以不同双语者为被试采用DRM 范式进行了跨语言错误记忆研究, 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跨语言错误记忆现象, 但是对于相同语言还是不同语言产生的错误记忆更高的问题还存在不同的结果和争论。
Kawasaki-Miyaji 等(2003)的研究发现, 学习与测验不同语言条件下(如日语-英语或英语-日语)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要低于在学习与测验1290 心理学报 44卷相同语言条件下(如日语-日语、英语-英语); Sahlin 等(2005)以英语-西班牙高熟练双语者为被试考察了重复学习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 他们要求被试进行了5次学习-再认测验, 结果发现:在第一次学习-再认测验中, 当学习-测验语言不同时, 相对于学习-测验语言相同时, 被试对词表项目正确再认降低, 并且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也比较低, 即不同语言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低于相同语言, 支持了Kawasaki-Miyaji等(2003)的结果。
但他们还发现随着学习-测验次数的增多, 相同语言内和不同语言间的错误记忆尽管没有消失, 但都减少了, 而且相同语言内和不同语言间错误记忆的差异也消失了, 这说明随着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多, 被试的记忆更加精确, 项目特异性加工会增强, 从而会更多地依赖词汇表征而不是概念表征; 毛伟宾等(2008)以非熟练汉语-英语双语者为被试, 也发现不同语言对关键诱词的错误记忆要低于相同语言。
Cabeza 和Lennartson (2005)则以高熟练英-法双语者为被试, 却发现相同语言和不同语言都发生了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 但是差异不显著。
Marmolejo等(2009)、Wakeford, Carlin和Toglia (2005)以高熟练西班牙-英语双语者为被试则发现了与Kawasaki-Miyaji等(2003)和Sahlin等(2005)不同的结果, 即不同语言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要高于相同语言的错误再认, 错误回忆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Howe, Gagnon和Thouas (2008)以英语-法语双语者为被试研究了不同年龄的错误记忆情况, 结果也发现无论年龄如何, 不同语言的错误再认要高于相同语言。
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分别得到了模糊痕迹理论(Reyna & Brainerd, 1995)和激活监测理论(McDermott & Watson, 2001)的支持。
模糊痕迹理论支持了Marmolejo等(2009)、Wakeford等(2005)及Howe等(2008)的研究结果, 认为当被试学习一个相关词表时, 他们不仅要形成对每个单词具体细节的字面表征, 还要形成对整个词表项目之间关系的要义表征。
对词表项目的记忆取决于对项目的特异性加工, 即字面表征; 对关键诱词的错误记忆则取决于对词表项目间的关系加工, 即要义表征。
因此他们认为, 当学习与测验的语言相同时, 由于第一语言比第二语言更容易产生高度的语义激活, 更容易形成项目的要义表征, 所以相比较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的错误记忆就会相应增多; 但当学习与测验语言不同时, 被试会忽略学习项目的细节表征, 而更多地关注对学习项目进行关系加工, 形成要义表征, 因此其错误记忆就会高于学习与测验语言相同时。
而激活-监测理论则认为, 发生在学习阶段的语义关联项的激活加工与发生在测验阶段的源监测错误共同引发了错误记忆。
编码阶段对词表项目的特异性加工及关系加工既会产生对真正经验过的事件的激活, 也会产生对相关信息的激活; 而测验阶段监测的主要目标则是区分出头脑中的信息是否来自学习阶段。
因此当学习与测验语言相同时, 由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激活水平, 所以第一语言会比第二语言出现更高的错误记忆; 而当编码和测验语言不同时, 由于学习某种语言所产生的对关键诱词的联想和激活只能以同样的语言形式表征出来, 在测验中就会监测到关键诱词缺乏那种语言呈现的具体细节和知觉特征, 从而做出正确拒绝, 因此对关键诱词会比相同语言时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 支持了Kawasaki-Miyaji等(2003)和Sahlin等(2005)的研究结果。
总之, 尽管两种理论都认为第一语言比第二语言会表现出更高的错误记忆, 但在学习语言与测验语言不同时, 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预测:即模糊痕迹理论认为不同语言的错误记忆要高于相同语言的错误记忆; 而激活-监测理论则认为不同语言的错误记忆要低于相同语言的错误记忆。
两种理论尽管观点各异, 但毫无例外都强调了编码阶段的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另外, 我们又对出现不同结果的上述实验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发现这些实验在实验设计上的一个差异非常值得注意:Kawasaki-Miyaji等(2003)和Sahlin等(2005)的实验在要求被试做再认判断时都强调不仅意义相同而且必须是同一语言的词汇才能判断为学习过的词汇; 而在Howe等(2008)和Marmolejo等(2009)实验中则仅要求被试把意义相同的词汇, 哪怕是以不同语言形式来呈现的词汇均可以判断为学过的词汇。
可见, 这两种不同的实验指导语反映了对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的不同强调, 因此我们推测这一不同结果可能是由于编码阶段对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的不同偏重强调造成的。
那么, 可以设想, 如果在实验中控制编码阶段的语义激活水平以及对项目的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的不同强调, 就可以更好地探讨跨语言错误记忆产生的机制。
Robinson 和Roediger (1997)的研究表明DRM词表的总联想强度比平均联想强度对错10期毛伟宾等: 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1291误记忆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因为词表的联想强度越高, 对关键诱词的激活水平就越高, 因而越容易引发错误记忆。
因此,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跨语言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一是通过变化关联词表长度的方法来控制关键诱词的激活水平, 即给被试分别学习不同长度的关联词表, 考察编码阶段的激活水平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 二是在实验1中强调了对词表项目的特异性加工, 而在实验2中强调了对词表项目的关系加工, 从而进一步探讨对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的不同强调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 以更深入地探讨相同语言和不同语言出现的跨语言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 三是采用了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 由于我们国家的双语被试的英语学习与母语相比无论在学习的开始时间、学习的情景或者学习的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以非熟练双语者作为被试研究错误记忆的跨语言现象, 可以更好地揭示错误记忆发生的机制, 从而说明相同语言和不同语言之间的错误记忆差异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
2 实验1 特异性加工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2.1 研究方法2.1.1 被试选取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40人参加实验(男生17人, 女生23人), 平均年龄为20.3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均为自愿参加, 而且都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人, 实验结束后赠送小礼品。
2.1.2实验材料学习材料:学习阶段使用Stadler, Roediger和McDermott (1999)的错误记忆词表, 从中选择 16个词表进行修订, 其中8个词表为汉语词表, 另外8个为英文词表(毛伟宾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