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岳阳楼记》文言知识

《岳阳楼记》文言知识

《岳阳楼记》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没有今:微小增其旧制古:规律今:制度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至若xx古:日光今:景物2、称名的代用:文中人或物的名称往往用与之相关的名称相代替,必须了解所代的是什么。

例如:“谪守巴陵郡。

”用汉称(巴陵郡)代宋称(岳州)。

“迁客骚人。

”用诗中之“骚”代诗。

“樯倾楫摧。

”用船中之“樯”和“楫”代船。

“锦鳞游泳。

”用鱼身之鳞代鱼。

3、词语的变换:文言文在用词炼字方面常注意到避免一个词的重复使用,因为同词重出,容易使读者产生语言单调贫乏呆滞的感觉。

如象《岳阳楼记》这样大量使用骈句的文章,往往有上下文用词不同而意义无异的现象。

例如:“北通xx,xxxx。

”日星隐耀,XX潜形。

”居庙堂之高,,,处XX之远,,。

”所谓意义无异,指的是大同,欣赏辨析起来还是有小异的,而上下文所用的词甚至是不容对换的。

其中不但存在着辞采的辨析问题,而且还表现为文字的形象问题。

例如“衔远山,吞长江。

”衔”字和“吞”字就用得十分精采,妙就在于动而不露。

这种语言现象在排偶式的铺陈中经常出现,但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个意思,也会连续使用同词。

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亦忧,退亦忧。

”了解这些,可以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采,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有助于对作品的欣赏。

4、特殊句式:⑴状语后置:①例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译文: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

②例句: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译文:大多在这里聚会。

⑵ 定语后置:例句: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 的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

译文: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 。

⑶宾语前置:例句:吾谁与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常前置。

岳阳楼记文言文知识总结

岳阳楼记文言文知识总结

岳阳楼记文言文知识总结岳阳楼记文言文知识总结引导语:《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有关其中的文言文知识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字多义1、以: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3、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极:1)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5、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6、空:1)天空浊浪排空 2) 消散长烟一空7、通:1)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8、和: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9、居:1)处在居庙堂之高 2)居住面山而居 3)停留不可久居10、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整个:在洞庭一湖11、开: 1)放晴:连月不开2)打开:开我东阁门3)开设设置:旁开小窗12、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3、为:1)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 2)作为:全石以为底14、属:1)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2)连接:属引凄异3)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5、景: 1)风景,景致:四时之景不同。

2)日光,阳光:至若春和景明。

3)景象;情况:晚景之计如何?16、渔:1)捕鱼的人,渔夫:渔歌互答 2)捕鱼:临溪而渔17、临:1)面对:把酒临风。

2)临:来到:临溪而渔 3)到,至:东临碣石 4)靠近,坐落于:翼然临于泉上18、进: 1)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2)奉献:进尽忠言19、微:1)要没有,要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2)微小,轻微:名微而众寡。

3)秘密,偷偷:微闻有鼠。

4)稍微,稍稍:土膏微润。

20、具:1)都;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详细地:问所从来,具答之。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古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的形势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描写,展现了范仲淹对岳阳楼和岳阳市的深情厚意。

以下是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梳理。

1. 准确描述岳阳楼的形势特点范仲淹首先准确地描述了岳阳楼的形势特点,他说:“楼在长江之滨,北眺群山而南楼复斜照天堑”,表明岳阳楼位于长江边,北面是群山,南面是陡峭的天堑,揭示了岳阳楼独特的地理位置。

2. 历史背景在文章中,范仲淹提及了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他描述了楼宇的重修过程,并细致地叙述了岳阳楼的历史建筑风貌。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了解到岳阳楼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3. 文化内涵的描写岳阳楼记中描写了岳阳楼的文化内涵。

范仲淹通过描述楼中的壁画、题诗作画的名家和诗文碑刻等来展现岳阳楼的文化魅力。

他用诗意的文字描绘出岳阳楼的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岳阳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旅游价值的介绍岳阳楼作为一个文化景点,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范仲淹在文章中提到了岳阳楼的旅游价值,并表达了自己对岳阳楼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他对楼的景点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岳阳楼作为旅游胜地的魅力。

在文章中,范仲淹使用了抒情的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全文通顺流畅,语句通顺自然,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的古文,它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楼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不仅记录了岳阳楼的形势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还通过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使得岳阳楼不再只是一个建筑物,而成为了一个有情感和灵魂的存在。

总结:岳阳楼记是一篇关于岳阳楼的散文,范仲淹以真实而独特的视角,准确描写了岳阳楼的形势特点,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了岳阳楼作为旅游胜地的价值。

这篇文章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描写,使读者更加了解和感受到岳阳楼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岳阳楼记知识点总结

岳阳楼记知识点总结

《岳阳楼记》考点一、作家作品知识本文出自《范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

考点二、重点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贬官为巴陵郡知州。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译为“被贬”。

守:做…的太守。

2、越明年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政:政事。

通:顺利。

人:百姓。

和:和乐。

百:指多,各种。

废:荒废的事业。

具,通“俱”,都。

兴:兴办。

4、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

重:重新。

修:修建。

5、增其旧制:增:扩大。

其:它。

制:规模。

旧制:旧有的规模。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唐代的名人。

于:在(规律:于字短语译时提到动词前)。

其:它的。

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予:我;作:写。

文:文章。

以:来。

记之:记述这件事。

8、予观夫巴陵胜状予:我。

观:看。

夫:那。

胜状:美好的景色。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9、在洞庭一湖全在这洞庭湖上。

10、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它像张口含着远处大山峦,吞吐着长江水,水势汹涌壮阔。

衔:含着。

吞:吞吐。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壮阔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宽阔。

涯:边际。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天色昏暗,一天里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朝:早晨。

夕:傍晚。

晖:阳光,这里指阳光照耀。

阴:阴冷昏暗。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大观:雄伟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述:记述。

备:详尽。

15、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既然这样,那么向北通向巫峡,向南直接通到潇水和湘水。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北:向北。

南:向南。

极:尽,这里有远通的意思。

16、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员;骚人:诗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览物之情:观赏景物触发的感情。

得无:能不。

乎:吗。

1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发语词,像那。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2、重点字词:第一段: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超过,过了。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通“俱”,全,皆。

乃:于是。

增:扩大。

制:规模。

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

记:记叙。

第二段:胜状:胜景,好景色。

衔:包含。

吞:吞吐。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 际涯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 涯专指水的边界)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览:看。

异:不同第三段: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下文的“至若”同此。

“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阴:阴冷。

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岳:高大的山。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隐没。

行:通行。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樯:桅杆。

楫:桨。

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这。

则:就。

有:产生。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一、作品背景1.作者背景: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岳州知州;2.写作动机:范仲淹在岳州任职期间,进行的一次巡视中,看到了岳阳楼毁损严重,遂写下《岳阳楼记》,以此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关切。

二、作品内容1.《岳阳楼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开篇引入,主体描写,结尾寄托。

2.开篇引入:开始陈述岳阳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楼的毁损情况,引发读者兴趣;3.主体描写:描绘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后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民众歌声,以及对这一切的思考和感慨;三、文学特点1.景物描写:范仲淹通过对楼上楼下的景色描写,以及对江水、山川、岳阳楼里的民众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其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文景观的关注;2.感慨抒发: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范仲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感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3.抒写情感:范仲淹通过抒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楼下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切和劝诫,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4.修辞运用:范仲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四、主要思想1.兴衰观念: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的毁损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认为国家的强盛和衰败都有明显的迹象,这种观念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人道关怀:范仲淹通过对楼下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和劝诫,认为政府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人民的生活,并通过诗文表达这种关怀。

五、影响与价值1.文学影响:《岳阳楼记》是唐代散文的杰作之一,对后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2.社会影响:通过对民众生活描写,范仲淹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劝诫,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提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3.价值意义:《岳阳楼记》通过对国家兴衰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感慨,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成果,关注社会痛点,关注民众福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

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

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

谥号文正。

文章出处:《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2)就课文内容默写: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⑨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13)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三.思想内容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岳阳楼记》复习知识点

《岳阳楼记》复习知识点

《岳阳楼记》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二、按原文填空:1、描写洞庭湖全景(或“岳阳楼之大观”、或“巴陵胜状”)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概括迁客骚人览物之“悲”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概括迁客骚人览物之“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作者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作者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赞颂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8、作者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注音:谪(zhé)守属(zhǔ)予(yú)作文浩浩汤汤(shāng)淫(yín)雨霏霏(fēi)日星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岸芷(zhǐ)汀(tīng)兰宠辱偕(xié)忘嗟(jiē)夫(fú)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二)一词多义观:或: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景观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极:空: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 1.浊浪排空:天空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2. 长烟一空:消散3)感极而悲者矣:十分通:1.政通人和:顺利2 ,北通巫峡:通向(三)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州郡的长官)5.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美丽的鱼)(四)重点词语:1、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当时作者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县)。

这年六月,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因遭诬陷而被降职岳州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请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的《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

范仲淹欣然受命,于九月写成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借重修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作者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具有整齐的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

2.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

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

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把握重点1.文章第一段记述了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理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

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2.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有了政绩,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称誉、慰勉的深怀情谊。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

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淡然无由。

3.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

”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

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漫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

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

“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4.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

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

”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5.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

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

”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6.第五段写了什么?这段内容为什么重要?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

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

前文言“迁客骚人”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7.文中写了几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属于哪一种?三种人:因己而悲者;因物而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

作者属于第三者。

8.全文表明的观点是什么?表明观点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拓展阅读《岳阳楼记》赏析袁行霈【高清课堂:山水之乐(二)——《岳阳楼记》ppt2—7】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

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

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

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

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

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

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

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

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

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

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

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

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

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

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

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

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

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

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

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

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

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

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

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

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

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

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

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

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

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

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

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

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

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