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劳森与奎因本体论思想之差异探析

合集下载

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明经验 客舰性 的先验基础 。有理 南认 为 , 斯 特劳森
的形 而上学 复兴路径 是对 奎囚的超越 , 实质是一条 试 隔用 康 德的方 法达到亚 里士 多德 的结论 的开 创 性路径 。 斯 特劳森指 出 :“ 尽管不可能在描述 的形 而上 学中发现新 的真理 , 但通过它 能够重新探究古 老的 真理 ” “ ” 他给 出了形 而上学 的两种类 刑 : 修正 的
的独特意蕴。

上学 ,前 者将事实 的真建基于对既定标准 的满足 , 如莱 尼茨 、 笛 卡尔 , 从而 引发 了实在与现象领域 的区分的问题 。 后者通过探究世界和以某些方式关 联于世界的人类 的某种关 系, 从而说 明世界和人类 的普遍特征。 其本体论 的根本立场类似于亚里士 多 德 ,亚氏在 《 范畴篇 》中视特殊 事物为第一本体 , 论 证了时空 中的特 殊事物是指 称的基本对 象和承 担述谓的基本 主词 , 斯特劳森 同意 以上观点并致力 于从 描述的形而 上学 的层 面阐释其 意义 。 他强 调了 捕述 的形 而上学 的特征 :“ 它揭示 了概念结构的最 般特征 ,比有 限的概念探究更合理。 ” ““ 它致 力 于将世界 的结构反映于思想结构 中。 ”I l “ 运用 描述 的形 而上学 的观念 能有效 回答怀疑 论 。 ” “ 我们可将其特征归纳为鼍个方 面 : 第一 , 研究准则上 , 描述 的形而上学将殊相作 为研究 的核心和基础 , 这继 承了形 而上学的经验主 义研究传统 , 但 目的更在于揭示承担殊相表达功能
收 稿 日期 :2 O 1 3 . 0 6 . 1 6 基金项 目:教 育部 人文社会科 学青年基 金项 目 “ 实践推理逻辑 究”( 1 0 YJ C 7 2 0 4 0 0 0 1 ) 。 作者简介 :张蕴 ( 1 9 8 1 一) ,女 ,重庆江北人 ,重庆 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 究所讲 师,研究方向 逻辑 哲学、西方分析哲学与语 言哲学 。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
里 士多德 将本 原定 义为 :一切存 在着 的东西 由它而存在 。 “ 最初 由 明旧的形而 上学错误 , 而是 认为 它们没 有意义— — 因为说形而 上
它 生成 , 毁灭 后又 复 归与它 , 万物 性质 虽然 多变 , 实体 始终 如 学是 错 的意 味着可 以有 某 种正确 的形而 上学 。讨 论存在 的本 体 但
方 面和 性质 的基 础和 根据 , 我们 不可能 认识存 在 “ 是什 么” 只能 是假 的或错 的, , 完全 排斥 于 哲学之 外 。 哲学 的作用 缩小 到了一 把 认 识存 在 是怎 样存 在 的 。他将 形而 上学 的任 务确 定在研 究 “ 存 个 极其 狭窄 的范 围 ,变成 了 只是对 科 学概 念进行 逻辑 分析 的工
关 键词 本 体论 约束 变项 本体论 承诺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090 .5.2 10.5 220 )9360 的东西越 难察 觉它 的 问题 , 因为它 构成 了我们 的实 际存在 。 许多 中图分 类号 : 5 B


本 体论 与存 在
西文“ e g 是两千年 来本体 论研 究的中心 问题和基 本范畴 。 哲 学家普遍 重视对 语言 问题 的研究 , 德格 尔和伽 达默尔 的哲学 Bi ” n 海 也是本 体 论研 究 的逻辑 起 点。


加 在他 看来 , 有 具体 的科 学都是 割取 “ 所 存在 ” 的某 一方面 和 论 问题就 是形 而上 学 , 该从 哲学 中清 除 出去。 别在 逻辑实 证 应 特
某 一种 性质 加 以研 究 , 们对存 在本 身并 不涉及 。 它 存在 是存在 的 主义 者那 里 , 体论 被宣 称为 一个 没有意 义 的问题 , 至不 能说 本 甚

浅析奎因的本体论承诺

浅析奎因的本体论承诺

浅析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摘要】奎因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他是分析哲学流派中不可忽视的人物。

而本体论问题是奎因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奎因认为本体论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问题,即实际上有什么东西存在;一个是承诺问题,即说何物存在。

奎因指出,前者是科学家研究的范畴,在客观现实中有什么东西存在主要靠科学家来研究,而后者是奎因研究的重点,它主要探讨我们或某个学者所断定了什么东西存在,属于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即”当我探求某个学说或一套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时,我所问的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什么东西存在”。

因此,本文将围绕本体论的界定及本体论承诺的提出、本体论承诺、本体论承诺的承担者、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本体论的界定及本体论承诺的提出本体论承诺本体论承诺的承担者本体论问题是奎因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奎因在在哲学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他重新恢复了本体论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奎因之所以认为哲学应该重视本体论问题,是因为它隐含在一切理论问题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其它一切理论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

但奎因与其他实证主义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不像其他实证主义者那样强调对思辨的、超验的形而上学采取一种否定和反驳的态度,而是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语义逻辑与整体论的角度重提被当代哲人日益淡忘的本体论问题,从而重新恢复了本体论的地位。

一、本体论的界定及本体论承诺的提出所谓本体论,就是指对世界本原、本性的研究,即关于存在及存在物体本身的科学。

奎因认为,本体论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可以用三个英语单词来提出这个问题:”What is there?”(“何物存在?”),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即“一切东西”,并且每个人都会承认这个答案是真的。

其实,这只不过是说存在的东西是存在的。

而之所以说本体论问题复杂,是因为当谈到具体的事例时,人们总会有意见分歧。

因此,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解决。

sense and reference

sense and reference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指称论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意义理论。

因而,关于指称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了语言哲学长期争论不息的焦点问题之一。

意义与指称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不仅涉及意义与指称本身的关系,而且还涉及意义与实在、指称与实在的关系问题。

由于意义、指称、实在三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区别与联系,所以便为各种各样的片面化理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强调指称和意义一致性的人往往将指称等同于意义、将指称论等同于意义理论。

如唯理智主义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罗素以及早期维特根斯坦等人,都持这种观点。

柏拉图认定,命名不过是模仿的艺术。

他说:“我们讨论的一切名称,都是用于说明事物的本性”。

(注:《柏拉图对话集》,[英]纽约兰登出版社1937年版,第211页。

)柏拉图认为,命名者所作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事物都还原为文字和符号,再给它们加上名称和指号。

柏拉图还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然的本性来给事物命名,而不能随心所欲。

一个字母、一个名词或一个语句,只要保留了你在描述的事物的主要特征,就可以说这个事物被命名和被描述了。

从柏拉图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关心的是语词为什么能够、如何才能够指称实在的问题。

这正是现代语言学家、分析哲学家着力最大、议论最多,也最难取得一致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问题。

因此,柏拉图的论述,无疑是现代指称论的最早萌芽。

柏拉图的这些论述,带有他思想发展早期的那种突出的唯理智主义色彩。

柏拉图早期的唯理智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的对象和目的,都是达到和个别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本质。

认为一般的名称如美、善等,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存在。

柏拉图思想发展早期这种主张经过个别认识一般的认识方法,使他的指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现代哲学家罗素同样认定,名称只有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才能获得意义。

在1905年发表著名论文《论指称》中,罗素首次详尽论述了他的后来被称为“摹状词理论”的学说。

罗素认为,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吗?——斯特劳森对奎因的回应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吗?——斯特劳森对奎因的回应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吗?——斯特劳森对奎因的回应曾自卫【摘要】奎因将同一性理解为事物不同名称间的外延关系,强调其作为殊相归纳基础和共相排除依据的功能,提出了倾向于理论优位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斯特劳森基于经验确认的语言实践,质疑\"同一性标准\"的有效性、客观性和严格性,进而提出以\"同一性原则\"和\"可分辨事物的非同一性\"为内核的\"相对同一性\".通过概述奎因和斯特劳森对实体与同一性关系的理解,并结合《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来阐释\"相对同一性\"对\"殊相确认\"的本体论意义.【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实体;同一性;确认;斯特劳森;奎因【作者】曾自卫【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1我们在与周遭世界的不同形式的互动中,时常面临需要证明“我是我”的情境。

垫子上看起来像猫的毛茸茸的动物是一只真正的猫吗?你手里的书是不是我昨天买的那本书?为什么白马是马,而飞马不是马?为了解决这些与实体性(substantiation)、个体化(individuation)和存在(existence)有关的本体论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标识事物与自身之间等同关系的同一性概念,并将其落实为同一性标准(criterion of identity)来“观其同异”。

什么是同一性标准呢?洛维(Edward J,Lowe)曾如此概括:“某个种类或类型K的同一性标准,是意图以非循环且提供信息的方式陈述的原则,也是特定个体Ks的同一性条件。

”[1](90)但是,粗粒化的刻画不能反映同一性标准的性质、地位和适用范围,也不足以解释“当且仅当x 和y具有R关系时,x=y”中的“R关系”究竟为何。

【语言哲学】彼特斯特劳森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彼特斯特劳森语言哲学

彼特·斯特劳森(Peter strwson,1919—)是当代英国哲学家。

1919年出生于教师之家。

1937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1947年任该校哲学讲师,1960年任英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成为牛津大学形而上学教授,1977年因对哲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英皇封为爵士。

斯特劳森是当代主导分析哲学发展的主要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的许多中心论题都源于他的著作。

早在1950年,他就批判过符合真理论,提倡“真理多余论”。

同年,他在《论指称》一文中批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959年出版的《个别物》一书,这是二战以后分析哲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它使得分析哲学重新认同形而上学的核心地位。

1971年出版的《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是继弗雷格意义理论之后,语言哲学的又一里程碑。

斯特劳森的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论》(1952),《个别物》(1959),《感知的界限》(1966),《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1974),《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等。

1,分析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起来,当代分析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要温和得多,宽容得多。

它对形而上学不是一概加以拒斥,而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甚至试图恢复形而上学的地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是希腊语的中文译法。

它是公元一世纪整理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学者安德罗尼柯赋予亚氏著作一部手稿的题目。

亚里士多德自己把那部手稿中的学问称作“第一哲学”。

题目的字源上的根据说来很简单:这部手稿根据分类原则被放在物理学著作之后(希腊语中,“meta”意为“在……之后”,故形而上学原意为“在物理学之后”)。

当然,这样的分类更有其哲学上的根据,因为第一哲学的任务是研究那高于物理对象的事物,探求可感知世界的终极原则。

依据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研究“作为是的是”。

他通过对主谓句式的分析得出十类基本谓项,即十类范畴。

奎因本体论思想分析

奎因本体论思想分析
语 言哲 学 有 两 个 基 本 问题 : 一 , 言表 达 第 语 式 依据 什 么 获 得 意 义 ?第 二 , 么 是 经 验 意 义 什 的标 准 ?对 于这 个 问 题 , 辑 实 证 主 义 者 提 出 逻 究 生 中 至少 有 一 半 话 题 在 谈 论 这 个 论 题 。“ 奎
样 才能 回答 科 学 理 论 的 经 验 问题 , 即说 明 科 学 理论 的 成 功 。 奎 因 ( V. ie 对 这 样 一 种 w. Qun )
中 的 每一 种 都 可 能 与 这 两 个语 言共 同体 的成 员 的语 言 行 为倾 向 的 总 体 ( 不 仅 与 其 明显 的 语 而 言 行 为 总体 ) 容 ; 是 , 们 之 间 却 是 完 全 不 相 但 它 相 容 的 。 J 如 奎 因 自 己 所 说 的 , 于 翻 译 , ” 正 关 “ 更 适 合 于 我 所 关 注 的 假 想 的 命 题 和 意 义 相 它 同性 概 念 ” 。 然 而 我 们 发 现 , 因提 出 翻 译 J 奎 不 确 定 性 的 例 证 , 仅 仅 是 想 揭 示 一 种 关 于 翻 不 译 的理 论 , 且 是 想 通 过 这个 例 证 , 而 揭示 更 重 要 的本 体 论 思 想 并 告 诉 我 们 : 翻译 的不 确 定 性 在 于指 称 的不 可 确 定 性 ( 标 为 “ 称 的无 法 探 或 指 明性 ” ; ) 指称 的无 法 探 明性 必 然 导 致 本 体 论 的
相 对 主 义。

基 本信 念 提 出 了质 疑 和 批 判 , 出整 体 论 的 经 提
验 检 验 理论 , 出不 论 提 出 什 么 样 的 经 验 检 验 指

本体论的标准及其相对 性
奎 因首 先 提 出 非 存 在 之 谜 : 们 永 远 不 能 我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作者:陈阁李文颖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7期摘要“存在”一直是本体论问题研究的重心,在西方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新时期,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持比较激进的批判态度,尤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是无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存在”和本体论问题的分析,揭示作为分析哲学家代表之一的奎因在存在的基础上提出的本体论。

关键词本体论约束变项本体论承诺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356-02一、本体论与存在西文“Being”是两千年来本体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范畴,也是本体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本体论的传统古希腊罗马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追问万物本原的宇宙生成论。

自巴门尼德提出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存在”成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苏格拉底、柏拉图将哲学的问题确定在研究“是什么”,即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

亚里士多德将本原定义为:“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与它,万物性质虽然多变,但实体始终如一。

”在他看来,所有具体的科学都是割取“存在”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种性质加以研究,它们对存在本身并不涉及。

存在是存在的方面和性质的基础和根据,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

他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在研究“存在”的本然存在方式上即“范畴”,并组建了他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

中世纪西方哲学家从安瑟尔谟到莱布尼茨几乎倾尽毕生精力,试图通过神学命题“Godis”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论证经验世界的本体意义。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进一步用彻底的唯心主义理解事物、现实。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存在不是一个真实的谓词”,“当我们更进一步地宣称这一物存在时,并未对该事物作丝毫增添”。

他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本体论要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的发展具 有 重要 意义 。

从而将存在与存在量化式直接联系起来。奎 因在该 背景下 重 提存 在 问题 , 与 卡 尔 纳 普 等 逻 辑 经 验 主 义
者不 同 , 他 认 为 哲 学 应讨 论 “ 有什 么” , 即物 体 、 共 性
等是否存在。他 区分 了“ 事实” 和“ 承诺 ” 问题 并指 出: “ 理论 为 避免传 统本 体论 论辩 何 物存 在 时 的困境 并
他认为 : “ 当某人谈论某类特殊事物并宣称该类事物 存在的同时 , 却宣称任何人原则上都 不能使他人 明 白所谈论的是 该类 的哪个成员 , 这样 的陈述毫无意 义。 ” _ 4 斯特劳森在 《 个体》 中给出了概念 图式 的一
个特征 : 谈论 B类殊相的能力依赖于谈论 A类殊相 的能力 , 反之却不然 , 则 可说 明在概念 图式 中, A类 殊相的本体论地位优先于 B类 。他将对物质物体在 概念图式中的基本殊相地位 的断定同物质物体 的本 体论优先性紧密联系 , 通过研究殊相识别 上的关联 以揭示其在 1 3常语言承诺的本体论中的层级关系。 此外 , 斯特劳森在《 个体》 下篇中尽管仍围绕“ 殊 相识别 的本体论优先性” 问题展开 , 具体却是通过语 言研究探析逻辑 主词 与存 在的关系 , 以及传 统本体 论 中“ 殊 相一 共 相 ” 区 分 与 语 法 上 主 谓 二 元 区分 和 “ 指称一谓述” 区分间的关联 。他在肯定以主谓 区分

两种本 体 论观 点及 其分 歧
当代 本体 论研 究作 为 重要 问 题 加 以讨 论 的至少
有两方面: 第一 , 什么样 的存在或存在假设是应当作 出承诺的?第二 , 各类存在实体间 的依赖关 系如何
刻 画 ?
查这种不加批判地接受物理对象本身或类 的做法 , 揭示 其 中含 混 的东西 , 揭露 并 消解 悖 论 , 将 本 体论 的
其对( x ) F x的解 释 是 , 至少存在这样的 X , x是 F,
法, 用存在量化工具给出存在概念 ; 都肯定 了殊相事
物 是基 本 的存 在 的 结论 。但 差 别 是 主 要 的 , 本 文 拟 针 对二 人本 体 论 的差 异 展 开 探 讨 , 以 揭 示 两 种 本 体 论 看似 同样 的结 论 背后 不 同 的精 神 实质 。 由于斯 特 劳森 的本 体 论 思 想 是 在 与 奎 因论 辩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研 究二 者 的差异 , 对 于理 解 分 析哲 学 中本 体论 问
找 出论辩 的共 同 基 础 , 可 以抛 开 实 际 存 在 的事 实 而 从语 义 角度谈 论 “ 存 在” , 通 过 语 义 上 溯 关 注理 论 承 诺 有何 物存 在 这 一 语 言 问题 , 将 本 体 论 论 争 转 到 关 于语 言 的论 争上 。奎 因指 出 : “ 本体 论 的 任务 在 于 审
赘 物清 除 出去 。 ” 第 二方 面是 斯特 劳森 描述 的形 而 上学 理 论 关 心 的问题 。在 “ 本体 论 化约 纲领 ” 因分 析 的悖论 和 同义 性 问题 而 丧失 说 服 力 的背 景 下 , 他 相 对 于化 约 纲 领
第一 方 面是 2 0世 纪 中 期 分 析 哲 学 界 热 烈讨 论
的问题 。在现代逻辑视野下 , 传统逻辑犯 了引入存
在 的错 误 , 比如 “ 有些 ” 这 类词 本身 包含 存 在 的意 义 ,


提出了本体论 的等级论 , 将殊相 的识别 ( i d e n t i f y ) 作 为探索本体论优先性( o n t o l o g i c a l p r i o r i t y ) 的出发点。
切” 则不包含 , 因而全称量化式不具有存在含义。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 3 1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点项 目“ 现代逻辑视野的认知研 究” ( 1 1 B A Z D 0 5 7 ); 国家哲 学社会科 学
基金 项 目“ 基 于逻辑视 域 的认 知研 究 ” ( 1 1 B Z X 0 6 2 )
2 0 1 3年 第 5期 ( 总第 2 1 5期 )
广 西社 会科 学
GUANGXI S HEHUI KEXUE
N0. 5. 2 0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 N O. 2 1 5 )
[ 文献 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5 . 0 1 0
中图分 类号 : B O 1 6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5— 0 0 4 2— 0 5
在本 体 论 问题 上 , 斯 特 劳森 和奎 因从 方 法 到 结 论 都有 诸多 相 似 , 二 者 都 运用 了谓 词逻 辑 语 言 的 方
主 义 问题 三 个方 面 , 而分歧 的形 成原 因主要在 于哲 学立 场 、 理 论 渊 源和 研 究 方 法上 的 差 别 。斯特 劳森在 与奎 因关 于本 体论 的论 争 中 系统形 成 了联 系于殊 相识 别 的本体 论 等级论 , 其 理论 是 对奎 因理论 的 继承 与超越 。 关键 词 : 斯特 劳 森 ; 奎 因; 本体论 承 诺 ; 本 体论 等级 论 ; 存在 ; 共相
斯特劳森 与奎 因本体论 思想之差异探析
张蕴 , 何 向东
( 1 . 重 庆第 二师 范学 院 高等 教育研 究 所 , 重庆 4 0 0 0 6 5 ; 2 . 西南 大学 逻辑 与智 能研 究 中心 , 重庆 4 0 0 7 1 5 )
摘要 : 奎因从“ 本体论承诺 ” 的角度将本体论问题转化为语言问题 , 而斯特 劳森描述的形 而上学理论将殊 相 的识 别作 为探 索本体 论优 先性 的 出发 点 。二 者 本体 论 的 差异 主要 集 中于对 存 在 的理 解 、 共 相 与 殊相 、 相 对
作者简介 : 张蕴 ( 1 9 8 1一) , 女, 重 庆 江北人 , 博士, 重 庆 第二 师 范学 院 高等教 育研 究所 教 师; 何 向东
( 1 9 4 8一) , 男, 重 庆 江北人 , 西南 大学逻 辑 与智 能研 究 中心主任 , 教授 , 博 士 生导 师 。
42
斯特 劳森 与奎 因本 体 论思 想之差 异 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