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彼特斯特劳森语言哲学

合集下载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1)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1)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分析哲学:(英analytic philosophy)西方哲学思潮之一,也可视作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运动。

20世纪产生。

主要特征为: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故也称“语言分析哲学”。

它还对语言本身进行哲学研究,建立关于语言的哲学理论。

以20世纪初德国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的观点为它的直接思想先驱,他所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分析哲学的研究工具,其语言哲学观则直接影响后来的分析哲学家。

英国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罗素吸收弗雷格的思想,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的分析。

摩尔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对常识和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作分析。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论、图像论、真值函项论等学说,直接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

在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第一个分析哲学运动,即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

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韩恩、费格尔等人。

还有以赖辛巴赫为首的德国经验哲学协会(柏林学派),以柯塔宾斯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

英国的艾耶尔、北欧的凯拉(Kaila)等人,也都可归属于逻辑实证主义。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时期。

该派在哲学上继承英国休谟的经验主义和奥地利马赫的实证主义路线,认为哲学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的活动,而不是知识体系。

维也纳学派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是人工(符号)语言,哲学分析的对象正是这种语言,因而该派被称为分析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

它强调逻辑分析旨在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即作语形分析和语义分析。

坚持彻底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观,提出用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命题的意义性标准,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能经验地加以证实。

提出只有事实命题和形式命题(包括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才提供知识;形而上学的命题既非事实命题也非形式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应予拒斥。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第一节概说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语言哲学知识要点归纳

语言哲学知识要点归纳

语言哲学知识要点归纳语言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语言与世界、思维、意义等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语言哲学一些关键知识要点的归纳。

一、语言的本质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载体。

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即特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社会群体共同认可和遵循的。

这种约定俗成性使得语言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被准确理解和运用。

同时,语言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准确把握其意义。

二、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是我们描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

不同的语言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分类和描述,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结构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够感知和思考的内容。

例如,某些语言中存在特定的词汇来描述某种情感或现象,而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精确表达。

然而,语言并不是对世界的完全客观反映,它受到人类认知和经验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三、意义理论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它所指向的对象。

例如,“猫”这个词的意义在于它所代表的实际存在的猫这种动物。

意义的观念论则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者头脑中的观念或想法。

当我们说“猫”时,我们心中所想到的关于猫的特征和概念构成了这个词的意义。

意义的使用论提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方式。

一个词的意义取决于它在特定的语言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语言的逻辑结构命题是语言中能够表达真假的基本单位。

通过对命题的分析,可以揭示语言中的逻辑关系。

逻辑连接词如“且”“或”“非”等,帮助我们构建更复杂的命题和推理。

语言中的量词,如“所有”“有些”等,对于准确表达和理解命题的范围和普遍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语言与思维语言对思维具有重要的影响。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思维也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37)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37)

副词理论:(英theory of adverbs)美国齐硕姆用以取代“感觉材料论”的观点。

感觉材料论者主张,对现象的感觉是对物质事物进行感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我们感知某个物质事物,我们便看到了它的视觉现象,听到了它的听觉现象,摸到了它的触觉现象。

齐硕姆则认为,当一个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从而使它显现给我们时,我们便感知这一事物。

现象本身不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没有看见、听到或摸到事物的现象。

如果我们说“某物的现象是白色的”,这便犯了“感觉材料论”的错误。

而如果我们说“某物显现为白色”把“白色”当作副词使用,表示事物显现的方式,那就能避免“白色的现象”这种表达方式所引起的疑难。

意义的语义论:(英semantic theory of mean-ing)美国戴维森的一种意义理论。

依据塔尔斯基的真理论而提出。

认为通过陈述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能给出这个语句的意义。

真理和意义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联的,一种语言的意义理论隐约说来就是这种语言的真理定义,知道一种语言的关于真理的语义学概念,便知道一个语句为真是怎么回事,也就等于了解这种语言的意义。

一种适当的意义理论应当提供的东西,恰恰是给语句的谓语下一个适当的真理定义,即语句的意义是通过陈述语句的成真条件来提供的。

这一理论在西方语言哲学界颇受重视,有人认为它是意义理论中的一个颇有发展前途的纲领,但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如英国杜梅特从反实在论的立场,反对戴维森从符号论立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要掌握语句的真值就需要超出语句之外,而我们对于确定语句的成真条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语言中充满许多不可判定的语句,因此他主张抛弃古典的二值逻辑,抛弃以真理为基本概念的意义理论,而用证实概念取代真理概念。

描述的形而上学:(英descriptive metaphys-ics)英国斯特劳森后期为重新树立形而上学的地位而提出的哲学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校正的形而上学”试图用一个理想的或改进过的概念系统来取代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概念系统,与实际的思维结构相距甚远。

西方语言哲学批判_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_李洪儒

西方语言哲学批判_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_李洪儒

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李洪儒(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提 要: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先后经历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已经进入现代语言论时代。

由于语言从交际工具变成人的存在方式,所以语言哲学不仅成为哲学的前沿分支学科,而且成为西方人文科学的时代标志。

文章通过批判西方语言哲学,得出结论:就语言是什么这一问题而言,语言学的回答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哲学建构科学语言的努力失败了;日常语言哲学的研究让人在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中看不到整体性希望;欧洲大陆哲学的回答尽管不乏精彩、深刻,但是同样存在须要商榷之处。

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将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整合为分析性语言哲学,进而与欧洲大陆本体论哲学实施整合,形成统一的语言哲学。

关键词:语言;分析性语言哲学;本体论语言哲学;语言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6-0012-6C r i t i q u e o f We s t e r n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s o p h yL i H o n g-r u(H e i l o n g j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150080,C h i n a)S i n c ea n c i e n t G r e e c e,w 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 h a s g o n e t h r o u g h t h e s t a g e s o f o n t o l o g y a n d m o d e r ne p i s t e m o l o g y,a n d h a s r e a c h e d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n g u i s t i c e p o c h.I n s t e a do f b e i n ga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o o l,l a n g u a g e h a sb e c o m e aw a yo f h u m a ne x i s t e n c e,s o 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s o p h y i s n o t o n l y t h e p r e a m b l e b r a n c h d i s c i p l i n e o f p h i l o s o p h y,b u t a l s o t h e e p o c h a l s y m b o l o f w e s t e r n h u m a n i t i e s. T h r o u g h c r i t i c i z i n g w e s t e r n 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p a p e r a r r i v e s a t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a s t o w h a t i s l a n g u a g e,t h e a n s w e r f r o ml i n-g u i s t i c s i s o n e-s i d e d;a n a l y t i c p h i l o s o p h y f a i l e dt oc o n s t r u c t t h e i d e a l l a n g u a g e;o r d i n a r y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s o p h y f r u s t r a t e s u s i nc o n c r e t e l a n g u a g ea n a l y s i s;t h ea n s w e r f r o m E u r o p e a nc o n t i n e n t a l p h i l o s o p h yi so p e nt od i s c u s s i o nde s p i t ei t sb r i l l i a n c ea n dd e p t h.O n t h i s b a s i s,t h e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t o i n t e g r a t e a n a l y t i c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o r d i n a r y 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s o p h y i n t o a n a l y t i c a l p h i l o s o-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s o a s t o u n i t e E u r o p e a n c o n t i n e n t a l o n t o 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t o f o r m t h e u n i f i e d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K e yw o r d s:l a n g u a g e;a n a l y t i c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o n t o 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p h i l o s o p h y o f l a n g u a g e 1 引言本文旨在反思西方语言哲学,即分析哲学(a n a l y t i c p h i l o s o p h y)、日常语言哲学(o r d i n a r yl a n g u a g ep h i l o s o p h y)和欧洲大陆本体论语言哲学(o n t o l o g i c a l 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s o-p h y)。

[语言教育,语境,哲学]浅析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

[语言教育,语境,哲学]浅析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

浅析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Frege( 弗雷格) ,Strawson ( 斯特劳森) ,Wittgenstein( 维特根斯坦) ,Quine( 奎因) 等都提到过要从语言使用的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意义。

Firth( 弗斯) 和 Halliday( 韩礼德) 等更强调这种观点,极力主张应从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角度来考察语言,语言具有情景意义和形式意义,并认为语言的意义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确定。

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 B. Malinowski( 马林诺夫斯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文着重探讨文化语境。

一、教育语言学文化语境观管窥当我们谈到语言教育的文化语境,我们不得不超越仅仅由民族起源所界定的流行的文化观念。

按照 Halliday 的观点,语言教育中的文化语境不仅指传统的生活风格,信仰和语言社区的价值系统,而且也指现代科学的文化。

教育不仅牵涉特别的阶层如种族和性别,各种各样的更高层次的系统例如有声艺术的符号学的语言学建构,也牵涉整套文化实践的社会意义的制造。

在 Halliday 的《语言与教育》一书中,文化被叫做更高的阶层,或者意识形态。

社会文化力量与语法和词汇一起限制着我们能说什么和怎样说。

张国扬和朱亚夫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两种基本特征之一,掌握选词和造句的规律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重要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在交际的语言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

英国著名教授Firth 强烈主张语言研究应该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在多种水平上展开。

要成功地教一门语言,就必须面对面地处理隐含在语言和语言学习中的社会语境因素。

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不是可以抛弃的第五技巧,可以说是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以上所有这些观点都致力于强调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语境因素的重要性,文化语境识别能力的培养是服务于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的语言教学目的服务的。

二、文化语境的哲学根源(一) 二分法到多元哲学的转变以索绪尔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语境化意义分析。

语用预设的关联性探析(全文)

语用预设的关联性探析(全文)

语用预设的关联性探析一、引言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前提和先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

其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于1892年在其著作《意义与所指》中提出。

自从提出这一概念以来,预设就引起了各类学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Peter Strwson)从逻辑学角度进一步进展了弗雷格的这一思想,首次明确了“预设”这一概念。

预设由此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语言学家认识到预设在很多情况下涉及到语境、说话人等多种因素,因此,语言学家从语用角度研究预设。

预设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部分,是语境的一部分。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来考察和定义的,语义预设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与现实语境紧密相关的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因为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语境推论。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从认知语境、明示――推理交际和最佳关联三个方面来阐释和分析话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从而深入探析语用预设的关联性。

二、语用预设的关联性(一)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预设是隐藏在语句或命题中的信息。

它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用预设注重的是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影响作用,对于包含在语句的含义之中不能由语句的字面意思直接被理解的话语可以从具体的语境中获知。

语境是日常交流中经常用到的概念,是构成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既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因素,也包括外部的客观环境。

语用预设与认知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语用预设对语境具有影响作用,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在话语交际前,说话人对言语交际环境有自己的设想和理解,并以这些设想为基础进行言语交际。

由此,语用认识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且存在整个交际过程的语境中。

2024年高二英语哲学家名称单选题30题

2024年高二英语哲学家名称单选题30题

2024年高二英语哲学家名称单选题30题1.Who is known for his theory of Forms?A.SocratesB.PlatoC.Aristotle答案:B。

柏拉图以理念论著称。

苏格拉底主要是通过对话引导人们思考。

亚里士多德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2.Which philosopher is famous for his method of dialectic?A.PlatoB.SocratesC.Aristotle答案:B。

苏格拉底以辩证法著名。

柏拉图主要是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3.Who is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Western philosophy?A.SocratesB.PlatoC.Thales答案:A。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之父。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泰勒斯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但不是西方哲学之父。

4.Which philosopher emphasized virtue as the key to a good life?A.SocratesB.PlatoC.Aristotle答案:A。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是美好生活的关键。

柏拉图主要是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5.Who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is made up of four elements?A.PlatoB.AristotleC.Empe docles答案:C。

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由四种元素组成。

柏拉图主要是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6.Which philosopher's ide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medieval philosophy?A.PlatoB.SocratesC.Aristotle答案:C。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中世纪哲学有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特·斯特劳森(Peter strwson,1919—)是当代英国哲学家。

1919年出生于教师之家。

1937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1947年任该校哲学讲师,1960年任英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成为牛津大学形而上学教授,1977年因对哲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英皇封为爵士。

斯特劳森是当代主导分析哲学发展的主要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的许多中心论题都源于他的著作。

早在1950年,他就批判过符合真理论,提倡“真理多余论”。

同年,他在《论指称》一文中批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959年出版的《个别物》一书,这是二战以后分析哲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它使得分析哲学重新认同形而上学的核心地位。

1971年出版的《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是继弗雷格意义理论之后,语言哲学的又一里程碑。

斯特劳森的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论》(1952),《个别物》(1959),《感知的界限》(1966),《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1974),《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等。

1,分析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起来,当代分析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要温和得多,宽容得多。

它对形而上学不是一概加以拒斥,而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甚至试图恢复形而上学的地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是希腊语的中文译法。

它是公元一世纪整理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学者安德罗尼柯赋予亚氏著作一部手稿的题目。

亚里士多德自己把那部手稿中的学问称作“第一哲学”。

题目的字源上的根据说来很简单:这部手稿根据分类原则被放在物理学著作之后(希腊语中,“meta”意为“在……之后”,故形而上学原意为“在物理学之后”)。

当然,这样的分类更有其哲学上的根据,因为第一哲学的任务是研究那高于物理对象的事物,探求可感知世界的终极原则。

依据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研究“作为是的是”。

他通过对主谓句式的分析得出十类基本谓项,即十类范畴。

世界是我们所谈论的世界,可以用十类范畴区分世界上的事物。

“第一哲学”就是研究这些不同种类的“是”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构,以“本是”(本体)为核心含义的哲学思想。

于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其实有两种含义:一是追寻终极原理,二是探讨概念结构。

这两种含义在中世纪分别被叫做“特殊形而上学”与“普遍形而上学”。

此后的西方哲学传统主要在第一种含义上使用形而上学概念,即以纯理性为工具去研究超越感官经验的原则,并从中推导出现实世界的结构,这些构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

而形而上学的第二种含义显然是被忽略了。

然而,第二种含义却是很明显的,《形而上学》论述概念的语言比比皆是,这正是分析哲学更为感兴趣的内容。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把形而上学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他称作思辨的形而上学,以神,自由,灵魂不朽为主题。

康德认为,这是纯粹理性运用知性范畴的产物。

它不是知识,只是道德信念的基础。

而康德把自己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即研究知识可能之条件,叫做“先验唯心论”。

康的的哲学当是第一哲学那样的哲学,而不是分析概念结构或语言结构的哲学。

本世纪初,分析哲学从罗素与摩尔那里开始兴起。

罗素于1905年在《心》杂志上发表的“论指称”(On denoting)一文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罗素的论文被认为标志着分析哲学的开始,并被推崇为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范例。

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同于科学的哲学,其根本特征是与传统形而上学决裂。

逻辑实证主义者,特别是卡尔纳普及艾耶尔,对形而上学作了彻底的攻击。

他们认为,形而上学的本性是研究“超验”事物;可是,一切未经经验证实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是伪命题。

其概念无应用标准,其句子缺乏真值;所以,形而上学必须受到拒斥和根除,真正的哲学应当是对科学命题作逻辑分析。

在分析哲学看来,形而上学是十恶不赦的敌人,形而上学失去了昔日的崇高形象,成了一个过街人人喊打的老鼠。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斯特劳森出版了他的《个别物》并加了一个副标题“一篇关于描述形而上学的论文”,他试图重新审视分析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为“殊相”,讨论怎样识别“殊相”;第二部分的标题为“逻辑主格”,讨论“殊相”和“共相”的关系。

在本书的开头,根据亚里斯多德和康德的思路,斯特劳森把形而上学分为两类,第一类叫做“描述的形而上学”,是指一种揭示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的研究,这种结构是“满足于描述我们关于世界之思想的本来结构”。

另一类是“修正的形而上学”,是指一种试图编造出其他可供选择的思维结构,并试图用来修正我们的实际的思维结构的研究。

它“关注于产生一个更好的结构”。

所谓“修正的形而上学”,就是历史上盛行的力图展现终极性第一原则的形而上学,它们不能满足于语言结构中呈现的现实世界,而是力图通过理性或直观去寻找那些超验的事物,认为那是真正根本的。

从柏拉图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坚信这种神话,并一再花样翻新的命名那个根本的东西,提供了种种世界图画。

柏拉图的理念,莱布尼茨的单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都是此类世界图画的不同版本。

所谓“描述的形而上学”,目的在于描述我们的概念构架,或概念图式。

它不是直接的去谈“世界上有什么事物存在”,而是要讨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有什么”,通过考察我们谈论世界的方式来揭示呈现于我们理智的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能通过我们的语言来进行,现实也只能在语言结构所规定的范围内来讨论。

于是,形而上学要讨论的不是宇宙,上帝,灵魂等等,而是要讨论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斯特劳森认为,历史上的哲学家当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代表;笛卡尔,莱布尼茨,贝克莱则是“修正的形而上学”的代表;而有些哲学家如休谟,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斯特劳森认为自己属于“描述的形而上学”之列,虽然他与逻辑实证主义者都主张“描述的形而上学”,但他与逻辑实证主义者不同的是,并非与“修正的形而上学”势不两立。

相反,他说,“修正形而上学的成果永远是饶有兴味的……它们中最好的,是内在的值得尊敬的并具有持久性的哲学效用。

”他追求“描述的形而上学”,但也不否定“修正的形而上学”。

这是一种极为温和而又宽容的态度。

斯特劳森认为,作为探索概念结构的描述的形而上学,同时也是逻辑学和知识论(心智哲学)。

因为概念的生命在于它在判断中的运用;而逻辑则是对判断之一般形式的研究。

再者说,判断的目的是获得真理;逻辑概念必定与经验相联;因而,形而上学又是知识论。

在斯特劳森看来,逻辑,知识和形而上学三者是统一的,不要人为的造成它们之间的对立。

斯特劳森对两种形而上学的划分,从根本上消除了对形而上学的误解和偏激情绪。

他认为,维也纳学派恨之入骨的形而上学只是形而上学的一种,不是整个形而上学。

实际上,它们自己的哲学也不能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离开形而上学,科学哲学将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哲学。

斯特劳森的《个别物》为形而上学的正名,开辟了形而上学的新时代,许多形而上学话题成为分析哲学的中心论题。

斯特劳森把维也纳学派坚持的科学哲学也纳入“描述的形而上学”范畴,认为这种形而上学始终是西方的传统之一。

他对哲学的进步与传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形而上学有一个漫长的,显著的历史;因此在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已不大可能有新的真理会被发现。

但这不意味着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任务已经或者能够一劳永逸的完成。

它一直在被周而复始的挖掘。

即使没有新的真理被发现,也会有旧的真理得到重新发现。

尽管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中心主题未变,哲学的分析与批判术语却在不断变化。

永恒的联系是用非永恒的术语描述的,这种术语既反映了时代的思想气氛,也体现了哲学家本人的思维风格。

他说,任何哲学家,只有当他能够用他自己时代的术语重新思考先驱者的思想时,才能理解这些先驱者。

人是历史的,思想也总是历史的思想,要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虚心的向前贤求教,通过对他们的感悟来发展。

斯特劳森是一位谦虚的哲学家,他从不以真理的发现者自居,虽然他是20世纪牛津分析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

2,执行式真理论真理论是哲学理论的核心。

在哲学史上出现过多种真理理论,如符合说的真理论,融洽说的真理论,实用说的真理论,这些真理理论尽管观点各异,但是在认为象“真”,“假”这样的词是描述性的表述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真理的符合说认为,“真”描述一陈述符合事实的性质;真理的融洽说认为,“真”描述一陈述与该理论中的其他陈述互相融洽或不矛盾的性质;真理的有用说认为,“真”描述一陈述的有用性质。

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斯特劳森的挑战,他认为象“真”,“假”这样的词在大多数场合下不是描述性的表达,而是执行式的表达。

所谓执行式的表达指的是:语言不是在描述一种行为,而是本身就在执行一种行为。

例如,如果某人无意中损伤了另一个人,他可能说,“对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对不起”这一表达不是用来表述或报道他正在道歉,而是本身就是用来表示道歉的;它不是用来描述一个行为的执行,而是本身就在执行一个行为。

同样,当某人说,“我同意”,“我允许”,“我起誓”,“我担保”这些话时,他也不是在描述他的行为,而是在执行他的行为。

斯特劳森认为,当某人说,“今天下雨是真的”,他无非就是表示他同意这一断言;反之,如果他说,“今天下雨是假的”,他无非就是表示他不同意这一断言。

斯特劳森强调指出,说话人用“真假”这样的词不是在描述“今天下雨”这一陈述,而是在执行一种行为;他不是在给“今天下雨”这一陈述增添什么新的情况,而是在表示他对这一陈述的态度。

就是说,他不是在描述下雨的事情本身,而是在评论关于下雨的一个陈述。

斯特劳森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什么是真的”这样的句型在大多数场合下就是用来表示“同意”,“接受”,“承认”或“担保”所做出的陈述;它是对陈述所作的陈述,是“二级”陈述,而不是对事物的描述。

“什么什么是假的”这样的句型就是用来表示一种与以上相反的态度。

所作的陈述是宣布真假的理由,但不是宣布真假的主语。

宣布真假是在执行某一行为,而不是在描述某一陈述的性质。

这就是斯特劳森提出的新的真理论:即“执行式的真理论”另外,斯特劳森还批判了与真理和意义问题有关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以“现在的法皇是秃子”为例对含有摹状词的句子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这个句子既是有意义的又是假的。

为什么说它是有意义的呢?这是根据罗素自己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的:凡是有意义的句子必须是能够判断真假的句子。

一个句子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要么无意义,真假和有无意义的问题被放在同一逻辑范畴中来考虑。

就是说它们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如果有一个句子,不可能判断真假,即没有逻辑值,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没有意义的。

反过来,如果一个句子是有意义的,那么它必定是要么真的,要么假的。

罗素认为,“现在的法皇是秃子”是能够判断其真假的。

但这一判断需针对“有没有现在的法皇”和“所说的那个对象是否是秃子”这两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