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劳森

合集下载

意义即指称?——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论争

意义即指称?——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论争

意义即指称?——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论争雷传平【摘要】指称理论是知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分析哲学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罗素认为,意义即指称;而其论战者斯特劳森认为意义是有关语句或语词,指称是有关语词的使用,真假是有关语句的使用.因此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要区分意义和指称”.此研究对于理解知识论中意义理论、指称理论与真假理论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罗素;斯特劳森;指称;摹状词【作者】雷传平【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541905年,罗素(Russell)撰文《论指谓》(On Denoting)指出指谓短语或谓摹状词不具有指称作用,不是真正的逻辑主词。

自此之后,该理论在二十世纪上半期都占据着指称理论的主导地位。

1950年,斯特劳森(Strawson)在《论指称》(On Referring)一文中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张摹状词可以是真正的逻辑主词,而语词或语句本身不具有指称作用和真假,只有对语词或语句的使用才能指称某物,才有真假。

1957年,罗素在《斯特劳森论指称》(Mr.Strawson on Referring)一文中对斯特劳森批判予以反驳,认为斯特劳森混淆了摹状词问题与自我中心词问题,斯特劳森的批评不过是重述了罗素早已考虑过的自我中心词问题。

这场论战在分析哲学学界造成了深远影响,引发不少学者对指称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如唐奈兰(Donnellan)综合罗素和斯特劳森的观点,提出了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理论[1],克里普克(Kripke)又进一步提出说话者指称和语义指称理论[2]。

本文并不打算关注这场论战带来的影响,而是关注论战本身,斯特劳森真的驳倒了罗素吗?罗素真的回应了斯特劳森吗?下面,我将阐述罗素与斯特劳森有关指称理论的这场论战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做出评价。

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明经验 客舰性 的先验基础 。有理 南认 为 , 斯 特劳森
的形 而上学 复兴路径 是对 奎囚的超越 , 实质是一条 试 隔用 康 德的方 法达到亚 里士 多德 的结论 的开 创 性路径 。 斯 特劳森指 出 :“ 尽管不可能在描述 的形 而上 学中发现新 的真理 , 但通过它 能够重新探究古 老的 真理 ” “ ” 他给 出了形 而上学 的两种类 刑 : 修正 的
的独特意蕴。

上学 ,前 者将事实 的真建基于对既定标准 的满足 , 如莱 尼茨 、 笛 卡尔 , 从而 引发 了实在与现象领域 的区分的问题 。 后者通过探究世界和以某些方式关 联于世界的人类 的某种关 系, 从而说 明世界和人类 的普遍特征。 其本体论 的根本立场类似于亚里士 多 德 ,亚氏在 《 范畴篇 》中视特殊 事物为第一本体 , 论 证了时空 中的特 殊事物是指 称的基本对 象和承 担述谓的基本 主词 , 斯特劳森 同意 以上观点并致力 于从 描述的形而 上学 的层 面阐释其 意义 。 他强 调了 捕述 的形 而上学 的特征 :“ 它揭示 了概念结构的最 般特征 ,比有 限的概念探究更合理。 ” ““ 它致 力 于将世界 的结构反映于思想结构 中。 ”I l “ 运用 描述 的形 而上学 的观念 能有效 回答怀疑 论 。 ” “ 我们可将其特征归纳为鼍个方 面 : 第一 , 研究准则上 , 描述 的形而上学将殊相作 为研究 的核心和基础 , 这继 承了形 而上学的经验主 义研究传统 , 但 目的更在于揭示承担殊相表达功能
收 稿 日期 :2 O 1 3 . 0 6 . 1 6 基金项 目:教 育部 人文社会科 学青年基 金项 目 “ 实践推理逻辑 究”( 1 0 YJ C 7 2 0 4 0 0 0 1 ) 。 作者简介 :张蕴 ( 1 9 8 1 一) ,女 ,重庆江北人 ,重庆 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 究所讲 师,研究方向 逻辑 哲学、西方分析哲学与语 言哲学 。

斯特劳森与奎因本体论思想之差异探析

斯特劳森与奎因本体论思想之差异探析
题 的发展具 有 重要 意义 。

从而将存在与存在量化式直接联系起来。奎 因在该 背景下 重 提存 在 问题 , 与 卡 尔 纳 普 等 逻 辑 经 验 主 义
者不 同 , 他 认 为 哲 学 应讨 论 “ 有什 么” , 即物 体 、 共 性
等是否存在。他 区分 了“ 事实” 和“ 承诺 ” 问题 并指 出: “ 理论 为 避免传 统本 体论 论辩 何 物存 在 时 的困境 并
他认为 : “ 当某人谈论某类特殊事物并宣称该类事物 存在的同时 , 却宣称任何人原则上都 不能使他人 明 白所谈论的是 该类 的哪个成员 , 这样 的陈述毫无意 义。 ” _ 4 斯特劳森在 《 个体》 中给出了概念 图式 的一
个特征 : 谈论 B类殊相的能力依赖于谈论 A类殊相 的能力 , 反之却不然 , 则 可说 明在概念 图式 中, A类 殊相的本体论地位优先于 B类 。他将对物质物体在 概念图式中的基本殊相地位 的断定同物质物体 的本 体论优先性紧密联系 , 通过研究殊相识别 上的关联 以揭示其在 1 3常语言承诺的本体论中的层级关系。 此外 , 斯特劳森在《 个体》 下篇中尽管仍围绕“ 殊 相识别 的本体论优先性” 问题展开 , 具体却是通过语 言研究探析逻辑 主词 与存 在的关系 , 以及传 统本体 论 中“ 殊 相一 共 相 ” 区 分 与 语 法 上 主 谓 二 元 区分 和 “ 指称一谓述” 区分间的关联 。他在肯定以主谓 区分

两种本 体 论观 点及 其分 歧
当代 本体 论研 究作 为 重要 问 题 加 以讨 论 的至少
有两方面: 第一 , 什么样 的存在或存在假设是应当作 出承诺的?第二 , 各类存在实体间 的依赖关 系如何
刻 画 ?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

VoI _ 26 No . 3 Ma r . 201 3
罗素 与斯 特 劳 森 指 称理 论 之 比较
董 英 英
( 北 京师 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 中心& 哲学 与社 会学学院 ,北京 ,1 0 0 8 7 5 ) [ 摘 要] 指 称问题是英 美语 言哲学的核心 问题 。罗素用他 的摹状词理论 消解 了传统哲 学中 “ 非存在 对象存在” 的问题 。

句 的意 义, 不是谈 论它 在特定场 合下 的使 用 , 而是谈论 它在
所有 场合下 正确地把 它用 于指称或 者断定某某 事物 时所遵 循的那些规 则 、 习惯 和约定 ” , 一 - ” 按这种定 义 , 语 词的意义就 是 为 了保证语 词能够 在某种 情况下 指称某 物而做 的一些约 定, 语句的意 义则是 为了保证语句能够在某 种情 况下促成某 种真假论 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做的一些说 明, 语词和语句 的意义是独立于它 们在某种特定 情况下的使用 , 语词 的意 义不 能等同于它在某 种场合下所指 涉的对象 , 语句的意义也不等 同于它被使用在 某种场 合下所 做的论 断。 因此 , 意义对指称 有指导 作用 , 指
称 只是在使用语 言表达式 时才涉 及到 的, “ ‘ 提到 ’ 或‘ 指称 ’
并不是语词本 身所做 的事情 , 而是人们能够用语 词去做的事 情 。提到某个 东西或 指称某个 东西 , 是语 词的使用 的特征 , 正如 ‘ 论述 ’ 某 个东西与或真或假是语 句的使用的特征” 。 当我们知道 了语 词的意义 , 我们就能正确地使用语词 来指称 某个对象 , 但要确定指称 哪个 对象则必须结合具体 的语境来 推断 , 具 体来说 , 斯 特劳森的语境包括 以下几个因素 : “ 时间、 地点 、 境况、 说话 者的身份 、 构 成直接的兴趣所在 的论 题以及 说者和听者双方的个人历史 ” o i 5 ] a :  ̄ s

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明的” 这个语句在路易十四当政时期与路 或假也不是语句的特征。 易十五 当政时期被表达 , 们 就具有不同 它 斯特 劳森认 为 ,语句或语词 的特征 的使用 , 即在前一种情况下该语句谈论 的 是意 义。 他从语用学视角 出发 , 为意 义 认 是路易十四的某些情况 , 而在后一种情况 是使用语句和语词 的规 则、 习惯和 约定 。
极 的影 响。

论完全不 同的特定人 物,而只能说在特 体来说 ,就是没有 区分语 句和 语句的使
定 场 合 下 通 过 对 于 语 句 进 行 一 次 使 用 来 用 以及 语 词 和 语 词 的 使 用 。

类型 和 类 型 的使 用 的 区分
斯特劳森把 类型 这个 字眼作 为 “ 语 谈论某个特定人物。 具体就语词而言 , 斯特劳森认为 , f 罗 句或语词” 的缩写, 他首先探讨 了语句、 与语句的情况类似,斯特劳森还区 素所犯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以为指称或 l 语句 的使用和语 句 的表达之 间的 区别。 别 了语词、 语词 的表达和语词的使用。 三 提到必定是意义。罗素混淆 了一个语词 J
劳 森 基 于 语 用 学 的视 角 ,提 出 了独 特 的 个 真 论 断 或 假 论 断 。 上 述 例 子 而 言 , 就 我 使 用 的 区别 的观 点 ,是他 对 于 罗 素 摹 状 语 言哲 学 的 观点 ,对 罗 素 的 摹 状 词 理 论 们 不 能 说 语 句 论 述 某 一 个 特 定 的 人 物 , 词 理 论 进 行 批 评 的基 础 。 在 斯 特 劳 森 看 展 开 了批 评 ,对 当代 语 言 哲 学 产 生 了积 因 为同 一 个 语 句 在 不 同 时 间 可 以 用 来 谈 来 , 素 没 有 区 分 类 型 和 类 型 的使 用 , 罗 具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种观点是错误 的。在斯特劳森看来 ,语句 除了真 、假外 ,还 存在第i种可能 ,即非 真非假 。 除此 之外 ,斯特 劳森认 为语 词和 语句 的使 用要在 一定 的语境下进行 。考 察语 词和语句 的意义或指称 时,要将语境 因素加进去 。同时 ,他 区分 了语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 用 。“ 归属性 用法是 指 ,说话 者用摹状 词去陈述关 于任何人 或任何如此这 般之物的某种事情 。指称性用法指 的是 ,说话 者使用摹状词 是为 了让听者 了解他所谈论 的是什么人或什 么 东西 ,并谈论关于此人或此物 的一些事情 。 ” 三、罗素对斯特劳森批评的 回应 针对 斯特劳森 的批评 ,罗素在 《 斯特劳森论指称 》一文 中,予 以回应 ,他认 为斯特 劳森将摹状词理论和 自我 中心 的 问题混淆 了。 “ 如 果一个词不 是 自我 中心词 ,那就 没有把使 用它的不 同场合加 以区别 的必要 ,但 是对于 自我 中心词 ,我们却必须 做出这种 区别 ,因为这 些字词所表示 的是某见与这个词 的这 种特殊 用法有 一定关 系的事物 。 ”罗素不认 同斯特 劳森用 自 我中心词去批驳摹状词理论 , 以 “ 当今的法 国国王是贤明的”
为例 ,斯特劳森仅仅抓住 了 “ 当今”这个 自 我 中心词 ,但实 际上不 含有这 种 中心词 的摹状词 是很多 的。譬如 , “ 司各特 是 《 威 弗利 》的作者 ”这个语句 中就不存 在 自我 中心词 ,这 从 反面说明了斯特劳森的理论站不住脚。 另外 ,罗素 回应他 与斯 特劳森在对待 日常生活 中的语言 在语用方 面 的态 度不 同。“ 他们认 为 日常语 言不仅在 日常生 活中是够用的 ,而且在哲学 中也 是够用的 ,相反 ,我认为 日
在此处失效 。 ( 二 )排 中律 失效 排 中律表 明 , 互相矛盾 的两者不能同时为假 , 必有一真 , 也不存在非真非假 的情况 ,排 除了中间可能性 。以 “ 当今 的 法 国国王是秃头 ”和 “ 当今的法 国国王不是秃头 ”为例 ,两 者都是假 的,因为法 国根 本不存在 国王 。排 中律在此处 是无 效 的。 ( 三 )存在悖论 “ 这座金 山不存 在” 。如果此语 句是真 的 ,那么 “ 金山” 这 个词相应 的没有 指称对象 ,这个语 句本身 也是无 意义 的。 如果这 个语 句是 假的 , 那么 “ 金 山”这个 词就存在指称对象 , 那 么此 语句本身却是有意 义的。这 说明 ,此语句不可能 既是 真 的 ,又是有 意义的。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9)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9)

自知:(英self-knowledge)哲学术语。

指人对其自身的价值有所估量。

一般含有人应知其知识有限,从而避免僭越其限度而轻视他人与上帝。

古希腊泰勒斯第一个提出“知道你自己”的观念,并认为“人不能过分”。

苏格拉底以德尔斐的神谕中所说的“他是最聪明的人”为比喻,引申出“自知其无知”的命题,并进一步论述了自知在哲学上的意义。

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哲学不再把自知看成认识上的无知,或达到快乐的途径,而认为它是达到最后拯救的途径。

认为人追求的是真、善、美,这种追求的最后目的是上帝。

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与处境的最后归宿不可避免是上帝时,我们不安息的心就在上帝之中安息了。

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理论,以自知为基础。

认为当人有了自知,他才知道他自己的有限性与没有知识,在自知他自己无知时,则正表示出他有了知识。

这种观点在神学意义上说明,神作为无限的极大,有限的人是不能认识的。

其哲学意义则在于提出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从知识的有限才能够达到知识的无限。

人格的同一:(英personal identity)哲学术语。

指肉体与灵魂的同一、身心同一或单一普遍的持久性与变易性的同一。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持久性与灵魂相联系,变易性与肉体相联系。

人格同一在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理论的追随者均认为持久性、连续性与形式相联系,形式作为一种发展的原则,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因而人格同一在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中得以解决。

德国康德提出先验的自我作为统觉,以统率经验材料。

认为人格的同一是先验自我的同一性。

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理论认为过去作为记忆而结合于现在之中,人格同一存在于生命冲动的统一之中。

这些哲学体系均以不同形式肯定人格的同一。

英国休谟的印象原子论认为自我是流动的印象、观念的连续,像演戏一样,但连戏台也没有,因而人格同一是不可能的。

怀特海的有机体论着重于说明变化与过去状态的继承,但认为没有变化的连续性,它以连续性中的变化代替人格同一。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论文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论文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摘要】本文试图在比较罗素与斯特劳森二人在意义问题和专名问题上的区别的基础上,来对二者的指称理论做一简要评价。

【关键词】罗素;斯特劳森;指称理论;比较一、罗素的意义指称理论在名称的意义方面,罗素集中研究专名,他按照传统的语法结构,并根据“一个不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词,这个词可以出现在没有变项的命题中” 1,将语词分为只能充当主词的逻辑专名和只能充当谓词的摹状词。

在罗素看来,逻辑专名、指示代词、少数摹状词是可以指称的,大多数摹状词则不可,因为它们所对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具有指称作用。

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命题,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并不存在法国国王,则这个命题是没有意义的。

专名可以充当主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专名具有意义也有指称,并且意义就是其指称。

但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中发现存在不能作为个体词和专名的谓词,而只能作为摹状词的谓词。

也就是说,真正的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直接指称某一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它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具有这种意义,而逻辑专名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明确的指称对象,它具有的这种意义不以其他任何词为转移。

而且真正的专名只指称某个对象,并不对这个对象做进一步的描述。

这样的专名只能由“这”、“那”等几个“自我中心的指示词”来充当。

由此,罗素区分了逻辑专名和摹状词,即逻辑专名只具有指称功能,它指示某种东西,但不描述这种东西,而摹状词则具有描述功能,只是一个命题的真实成分,或一个命题函项,但不能保证所描述对象的存在。

也就是说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基于名称的所指对象与实在之间的冲突而进行的分析,如当一个人说“金山不存在”,你若问他“什么东西不存在”,他会回答“金山”,这样似乎把某种存在性赋予给金山,但金山其实是不存在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罗素提出了他的解决原则:“指称词组本身决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

” 2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时,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即“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袁媛
彼 特 ·弗 雷 德 里 克 ·斯 特 劳 森 ( Peter Frederick strwson,1919—2006)是当代英 国哲学家。是当代主导分析哲学发展的主 要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的许多中心论题 都源于他的著作。 主要著作有:《论指称》(1950),《逻 辑 理 论 导 论 》 ( 1952 ) , 《 个 别 物 》 ( 1959 ) , 《 感 知 的 界 限 》 ( 1966 ) , 《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1974), 《 分 析 与 形 而 上 学 》 ( 1992 ) 等 。
法国国王不存在
A或B
R
罗素、斯特劳森和唐奈兰的摹状词理论 比较
罗素主要从语义角度谈论摹状词的指称 斯特劳森从语用学角层面研究语词的新思 路 唐奈兰提出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即归 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并对二者做出区 分。实际上是对斯特劳劳森的观点并没有本质上的 冲突 二者都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摹状词进行了 功能性的划分。 不同之处在于,斯特劳森将摹状词的分析 从语义学的角度引入语用学的角度,做出 了一些原创性的工作,而唐奈兰则是在斯 特劳森的基础上,对这种划分作了更深入 细致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斯特劳森的 工作起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斯特劳森
指称
罗素的观点:意义即是指称。 斯特劳森的观点:意义是人们在谈论某物 时所遵循的规则、习惯和约定;指称是事 物在特定场合下的一种使用。意义可以指 导人们正确的进行指称。
语境 斯特劳森认为,要正确地指称,语境是一 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论指称》一文中,“语境”一词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语境,“至少是指时间、 地点、境况、说话者的身份、构成直接的 兴趣所在的论题以及说者和听者双方的个 人历史。”
摹状词(description)是“语言哲学和逻辑 哲学用语。指称单独对象的一种语词。”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形式逻 辑—谓词逻辑的基础上的。“罗素的摹状 词理论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哲学问题上 的语言分析中的用途,为分析哲学家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
批评视角:
罗素 意义=指称(逻辑专名) 意义 某些规则、习惯和 约定 特定场合下的一种 使用
虚假的使用 斯特劳森表达出了与传统二值逻辑相悖的 一种思想, 即一个语句除了真假之外,还有第三种真 值可能性—不真也不假。斯特劳森实际上 表述的是三值逻辑或多值逻辑的相关思想。
与罗素的关于逻辑真值思想区别:
人物 条件 语句 A:法国国王是贤明的 法国国王存在 B:法国国王不是贤明的 罗素 法国国王不存在 A或B A:法国国王是贤明的 法国国王存在 斯特 劳森 B:法国国王不是贤明的 T F F F T F T 语句的真值 T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