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
四川断层活动性分析及汶川、芦山地震活动关联性研究

四川断层活动性分析及汶川、芦山地震活动关联性研究岳冲;闫伟;李晓帆;牛安福;赵静;苑争一【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7(37)9【摘要】基于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水准资料,计算不同场地年均形变速率和断层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断层年变速率和Dc空间分布等值线变化,揭示汶川地震前后断层活动规律、区域应变、应力场的能力聚集程度,进而探讨汶川、芦山两次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断层活动性,年均形变速率由震前<1 mm/a,到震后最大达10.01 mm/a;汶川地震的发生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汤家坪、西昌场地影响较大,年变速率显著增加,断层活动性得到加强;2)汶川地震发生前,龙门山断裂东北段存在Dc高值区,随后Dc值逐渐减小,汶川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应力累积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后明显改变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Dc空间分布,加速形成围绕双河场地的Dc 高值环绕区,而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高值与低值交界区域,空间差异较为显著.%The paper considers the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which occurred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Based on the cross fault leveling data of Longmenshan,Xianshuihe and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s,the annual deformation rate of different sites and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fault vertical deformation are calculated.The analyses of the annual deformation rat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c contour map changes reveal the fault activity law.We ascertain the regional strain and the stress field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n discuss thecorrelation of the two earthquakes.The results show:(1) The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bviously increases the fault activity in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The average annual rate of change before the earthquake is increased by <1 mm/a,increasing to a maximum of 10.01 mm/a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occurren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great impact on Tangjiaping and Xichang sites on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where the annual rate of change increases,and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 is strengthened.(2)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northeast section of Longmenshan fault shows a high Dc value area;afterward,it gradually reduces.The occurren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presents a background of stress accumula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c in the Longmeshan fault zone obviously changes after the Wenehuan earthquake,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a high Dc value around the site of Shuanghe site.The Lushan earthquak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high value and the low value region,with a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总页数】5页(P888-892)【作者】岳冲;闫伟;李晓帆;牛安福;赵静;苑争一【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 [J], 董顺利;李勇;乔宝成;马博琳;张毅;陈浩;闫亮2.从汶川和芦山地震浅析四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减灾对策 [J], 吴微微3.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J], 杜方;龙锋;阮祥;易桂喜;宫悦;赵敏;张致伟;乔慧珍;汪智4.四川芦山7.0地震和汶川8.0地震震源区地壳岩石圈变形特征分析 [J], 沈旭章5.汶川8.0级地震与断层活动性初探 [J], 尹荣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

现今 的构 造地 貌形 态 就是地 震构 造作 用 驱动 的隆
升过 程与 表 面过程 驱 动 的剥 蚀过 程之 间持 续不 断 竞 争 的结果 。龙 门山 与 山前 地 区 的高 差 > 4 k m,
显示 了龙 门山是青 藏高 原边 缘 山脉 中 的陡度变 化
最 大的边 缘 山脉 ] 。龙 门 山及邻 区 的均衡 重 力
异 常显示 龙 门 山地 区 的 地壳 尚未 达 到 均 衡 , 下 地 壳 顶 面抬 升 了 1 1 k m[ 3 ] , 处 于强烈 的剥蚀 阶段 , 长
L 5
。
2 0 1 3 年 4月 2 O日芦 山 ( Ms 7 . 0 ) 地
震发生, 这是 在 相 继 5年 内在 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发 生 的第 2
烈度、 地表 变形 特征 、 余震 分布 规律 等情况 进行 初
步 的调研 和模拟 , 并公 开 发布 了初步 的研 究成果 。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l [ 基 金 项 目]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4 1 1 7 2 1 6 2 , 4 0 9 7 2 0 8 3 , 4 9 8 0 3 0 1 3 , 4 0 3 7 2 0 8 4 , 4 0 8 4 1 0 1 0 ) ;国 土 资 源部 地 质 调 查
青 藏 高 原 东 缘
[ 分 类 号 ]P 3 1 5 . 2 2
[ 文 献标 志 码]A
龙 门山 冲断带 是青 藏高 原 和 四川 盆地 之 间的
一
机制 , 分别 为 地 壳 缩 短 ( c r u s t a l s h o r t e n i n g ) 机 制 、 下地壳通道流 ( c h a n n e l f l o w) 机制口 ] 和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7209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 605A 2062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3210224;改回日期:200420521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陈竹新,男,1979年生。
2001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210093,南京市汉口路22号;Em ail :czxin @sina .com 。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陈竹新1),贾东1),张惬1),魏国齐2),李本亮2),魏东涛1),沈扬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内容提要: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
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形成逆冲推覆构造。
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
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缩短率达3117%;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缩短率仅为101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南段整体缩短率达2612%。
关键词:龙门山;平衡剖面;正反转构造;缩短率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文中简称龙门山)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构造变形特征、发育演化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较为明确的认识(潘桂棠等,1983;金若谷,1987;卢华复等,1989;罗志立,1991;林茂炳等,1991;刘和甫等,1994;杨逢清等,1994;刘树根等,1995;曾允孚等,1995),而且对其形成的正反转过程也进行过许多分析(龙学明,1991;Chen et al .,1996),但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依然比较缺乏。
LN-050-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摘要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 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 了 晚 三 叠 世 和 新 生 代 两 期 重 要的地壳缩短变形, 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 原 隆 升 以 及 地 震 活 动 有 着 密 切 的关系, 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 人 工 作 的 基 础 之 上 从 3个 角 度 来 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 ) 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 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 不明显, 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 )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 北段 以 右 旋 斜 向 逆 冲 为 主, 南段则主要以逆冲 为主, 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 ) 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 同震断 层 的 三 维 几 何 形 态 同 样 存 在 南 北 差 异, 北 0 k m的 深 度 合 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 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 二者在大约 1 并成一条, 并向下延伸至约 1 7 k m 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 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 由 于 晚 三 叠 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主题词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汶川地震 南北分段性 构造演化 同震地表破裂 三维几何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P 3 1 5 . 2 文献标识码 A
[ 1 7 ]
代变形要比新生代剧烈。 龙门山南段大 致 从 安 县 到 宝 兴 一 带, 在构造演 化与变形特征上与北段有着诸多差异。穿过龙门山 南段的构造剖面 B B ′ ( 剖面位 置见 图 1 ) 展示了龙门 山南段的几何学 特 征 ( 图3 ) , 龙门山南段被汶川断 映 秀 断 裂 这 两 条 边 界 断 裂 所 分 割, 汶川 裂和 北 川 - 断裂 以 西 的 地 层 具 有 与 松 潘 甘 孜 盆 地 相 似 的 特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
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 km范围内高差达4.5 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
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
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
在构造样式方面,龙门山存在明显的南北分段特征。
龙门山中北段构造组合简单,主要由后山断裂(汶川-茂汶断裂)、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与前山断裂(灌县-安县断裂)等三条分支断裂组成叠瓦状冲断带。
而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则由叠瓦状冲断带及其前陆褶皱带两部分组成,其北西侧尚与金汤弧形构造带相接,构造格局复杂。
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沿龙门山中北段形成了270 km 长的地表破裂带,沿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形成了数米高的断层陡坎,提供了龙门山最新活动的直接证据。
而2013年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 7.0级地震却未产生显著的地表破裂,却又为发震构造研究带来了困扰。
芦山地震如何受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控制,尽管引起广泛关注,但受制于该地区活动构造研究缺乏,有关问题难以深入讨论。
目前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仅限于大川-双石和盐井-五龙断裂。
依据青衣江河流阶地变形得到盐井-五龙断裂晚第四纪平均垂直错动速率约0.6<sup>1</sup>.2 mm/yr,大川-双石断裂没有明显的垂直错动。
这两条断裂的逆冲位移之和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约2<sup>3</sup> mm/yr的总垂直错动速率。
鉴于龙门山南段与中段有大致相当的地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逆冲变形是否有可能分配到其他分支断裂或者是前陆褶皱带,是该地区最基本的活动构造问题。
深反射剖面揭示的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

深反射剖面揭示的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王夫运;赵成彬;酆少英;姬计法;田晓峰;魏学强;李怡青;李吉昌;花鑫升【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5(058)009【摘要】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关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的认为是前山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的认为是山前断裂——大邑断裂拟或其他隐伏断裂,发震断裂究竟是哪条断裂以及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震后穿过芦山地震区完成了一条长近4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确定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反射剖面显示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下地壳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 km左右还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一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F4,F2和F3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现象.隐伏断裂F4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因此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总页数】10页(P3183-3192)【作者】王夫运;赵成彬;酆少英;姬计法;田晓峰;魏学强;李怡青;李吉昌;花鑫升【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利用余震震中分析芦山 MS7.0地震发震构造 [J], 赵荣涛;安美建;冯梅;张士安;张纪中;侯春堂2.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J], 张岳桥;董树文;侯春堂;石菊松;吴中海;李海龙;孙萍;刘刚;李建3.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 [J], 王帅军;王夫运;张建狮;刘宝峰;张成科;赵金仁;段玉玲;宋向辉;邓晓果4.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J], 王林;周青云;王峻;李文巧;周连庆;陈翰林;苏鹏;梁朋5.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J], 李传友;徐锡伟;甘卫军;闻学泽;郑文俊;魏占玉;许冲;谭锡斌;陈桂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断裂带详解

芦山县断裂带分布详解芦山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龙门山褶断带南断,北部、中部属龙门山褶断带,南部属芦山褶断束(川中台坳的次级单元)。
元古界的晋宁运动中,芦山为上扬子古陆的一部分。
在地层上升时,伴有褶皱、断裂及岩浆喷发、侵入活动。
岩浆喷溢,下层凝结成今中林、快乐、大川乡一带的震旦系苏雄组,上层沉积灯影组,有花岗石、大理石矿形成。
在隆起时,由于岩浆充填,生成白铜尖子、大川、快乐等地的小型铜矿、镍矿等。
古生代寒武纪时,出现海侵,县境除黄水河群岩层外皆沉入海中。
泥盆纪晚期,县境升为陆地,缺失石炭系。
二叠纪晚期,县内除中部一小部分外,大部再次下沉为海,在中部和北部沉积大量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生成大川乡的菱铁矿点、中林乡的钾矿点和太平乡的无烟煤矿点。
中生代三叠纪晚世,因强烈的印支运动,龙门山褶皱带隆升,宝兴复背斜和断裂带形成。
大川至双石一带成为陆地与湖盆,形成大川、中林、双石等地的烟煤矿点。
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期,第一期喜马拉雅运动,褶皱断裂十分发育,造成龙门山褶皱带的构造形变,出现迭瓦式构造和飞来峰构造。
前者为一系列高度冲断层自北西向东南不断仰冲的结果;后者为冲断层发展向远处掩覆而形成太平、中林、快乐、大川乡一系列飞来峰。
新生代中期,喜马拉雅运动进入高潮期,燕山运动后的地层全部褶皱隆起,县境褶断束地质构造单元形成,从而结束8亿年的沧桑变迁,完全成为陆地,东南部出现芦山向斜和罗纯背斜。
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芦山河两侧低山受冰川作用影响,下切成“U”型谷和多级阶地。
每一级阶地均留下冰川沉积物,在河口和一级阶地的河岸出现河漫滩和洪积扇,为县境南部带来河谷平坝,使芦山成为今日以山地为主而类型多样的地貌。
芦山地处四川西部地台边缘凹陷,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长期处于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之过渡带。
芦山地质在长期的海陆变迁和多次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了三大褶皱,五大断裂。
三大褶皱为:宝兴复背斜、芦山向斜、罗纯岗背斜。
宝兴复背斜横跨县境北部,为龙门山南端的主体构造。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梁明剑;郭红梅;李大虎;孔军【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3(020)006【摘要】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流域地貌发育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在芦山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呈条带状分布,并产生大量次生地表张性地裂缝、串珠状砂土液化等地表破坏现象,其展布方向均与震区中的主断裂和背斜隆起相平行.余震分布表明,芦山地震与本区的双石-大川断裂、新开店断裂和大邑断裂的新活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为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就具有该特征.综合龙门山南段的地貌响应过程、芦山地震的地表破坏及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芦山7.0级地震应为龙门山断裂带持续向SE 逆冲扩展、地壳挤压缩短的产物.【总页数】8页(P21-28)【作者】梁明剑;郭红梅;李大虎;孔军【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J], 沈军;薄景山;于晓辉;卢滔2.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震构造 [J], 周荣军;李勇;苏金蓉;王世元;何玉林;孔军;梁明剑;廖华;李建亮3.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J], 张岳桥;董树文;侯春堂;石菊松;吴中海;李海龙;孙萍;刘刚;李建4.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与余震精确定位及发震构造初探 [J], 苏金蓉;郑钰;杨建思;陈天长;吴朋5.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J], 李传友;徐锡伟;甘卫军;闻学泽;郑文俊;魏占玉;许冲;谭锡斌;陈桂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芦 山地 震 ;龙 门 山 南段 ;褶 皱 地 震 ;隐 伏 断 裂
中图分类号 : P 1 3 5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0 —0 8 4 4 ( 2 0 1 5 ) 0 1 —0 2 0 2 1 2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0 8 4 4 . 2 0 1 5 . 0 1 . 0 2 0 2
( 1 .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i l a n d G a s Re s e r v o i r Ge o l o g y a n d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C h 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n g d u , S i c h u a n 6 1 0 0 5 9 , C h i n a; 2 . I n s t i t u t e 0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e i s mo l o g y, E a r t h q u a k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4 1 - C h i n a; 3 . Ex p l o r a t i o n Di v i s i o n o J S o u t h we s t Oi l a n d G a s F i e l d C o mp a n y。 C NP C。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C h e n g d u 6 1 0 0 4 1 , C h i n a)
探剖面、 历史地 震数 据等 资料 , 结 合 前 人 对 龙 门 山 南段 主 干 断 裂 、 褶 皱 构 造特 征 的研 究 以及 野 外 实
地 考察 , 应 用 活动褶 皱及“ 褶 皱 地震” 的相 关理论 , 初 步分析 芦 山地震 的发震 构 造模 式 。认 为芦 山地
震 为典型 的褶 皱地震 , 发 震 断 裂 为 前 山或 山 前 带 一 隐伏 断 裂 。 构 造 挤 压 产 生 的 地 壳 缩 短 大 部 分 被 褶 皱 构 造 吸 收 。认 为 龙 门 山 南 段 前 缘 地 区具 有 活 褶 皱一 逆 断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动 学特征 , 表 明 龙 门 山逆 冲 作 用
An a l y s i s o f Ki n e ma t i c Me c ha ni s m o f Ac t i v e Fo l d - Th r u s t
Fa u l t i n f r o nt 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 Lo ng me n s h a n Mo u nt a i n:A Ca s e S t u d y o f t he Lu s h a n Ea r t hq u a k e
第 3 7卷
第 1期
地
震 工 程 学 报
Vo 1 .37 No . 1
2 0 1 5年 3月
CHI NA EARTHQU AKE ENGI NEERI NG J OURNAL
Ma r c h,2Ol 5
龙 门 山南段 前 缘 地 区活 褶 皱一 逆 断层 运 动 学 机 制
以芦 山地 震 为 例①
李敬 波 ,李 勇 ,周 荣军。 , 颜 照 坤 ,闰 亮 ,郑 立龙 ,杨 聿 强 , 任 聪 。
( 1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油 气 藏 地 质 及 开 发 工 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5 9 ; 2 . 四川 I 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 院, 四J I I 成 都 6 1 0 0 4 1 ;3 . 中 国石 油 西 南 气 田分 公 司 勘 探 事 业 部 , 四川 , 成 都 6 1 0 0 4 7 )
Ab s t r a c t :Th e Lu s h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Ms 7 . 0, Ap r i l 2 O。 2 0 1 3 ) t h a t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s e g me n t
o f t h e L o n g me n s h a n F a u l t wa s a n o t h e r d e s t r u c t i v e e a r t h q u a k e t h a t f o l l o we d t h e We n c h u a n( Ms
摘要 : 2 0 1 3年 4月 2 O 日发 生 在 龙 门 山 南 段 的 芦 山 M 7 . 0地 震 是 继 发 生 在 龙 门 山 中 北 段 的 汶 川
M 8 . 0地震之 后 的又一 次强震 。本 文通 过震后 地 表 变形 特 征 、 余震 分 布 、 震 源机 制 解 、 石 油 地震 勘
L I J i n g - b o ,LI Yo n g ,Z H OU Ro n g — j u n 。 ,YAN Z h a o — k u n ,
Y A N Li a n g 。 ZH ENG Li — t o ng ,Y A N G Yu — q i a n g 。 REN Co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