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福建省永春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及答案

合集下载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基础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脉脉.(mò)訾詈..(zī lì)造诣.(yì)庐冢.(zhǒng)裨.补缺漏(bì)B. 混沌.(dùn)露.脸(lù)漪.郁(yī)冶.游(yě)游目骋.怀(chěng)C. 潭柘.寺(zhè)弭.谤(mǐ)一椽.(yuán)梵.婀玲(fàn)偃.苗助长(yà)D. 蜷.缩(juǎn)肄.业(yì)渐.染(jiān)宛.然(wǎn)繁芜.丛杂(w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

B项,露脸(lù)——(lòu)脸([ lù ]多用于书面语,[ lòu ]用于一些口语词语,如“露怯”、“露马脚”。

);漪郁——猗郁。

C 项,一椽(yuán)——一(chuán)、偃苗助长——揠苗;D项,蜷缩(juǎn)——(quán)缩。

2. 下面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 又叫“浮屠”或“佛图”,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北面。

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 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少时候是“兼用”,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称呼朋友为“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D.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以“干支”纪年,“干支”指的是: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上学期高一语文寒假作业试题(2017—2018)

上学期高一语文寒假作业试题(2017—2018)

精心整理
上学期高一语文寒假作业试题(2017—2018)
必做题
基础知识之字音训练
1.A.B.C.D.
2.A.B.C.朝纲/朝闻夕死手臂/三头六臂叨光/念念叨叨
D.稽首/有案可稽重洋/老成持重单衣/单刀直入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角jiǎo角落头角勾心斗角群雄角逐
B.臭chòu臭氧乳臭臭名昭着遗臭万年
C.横hénɡ横行横祸横生枝节横眉怒目
D.剥bō剥夺剥蚀剥削阶级岩石剥离
4.
A.
B.
C.
D.
5.
A.
B.
C.
D.唆使婆娑梭镖缩衣节食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饥馑/叽里咕噜浸润/寝食不安龃龉/粗制滥造
B.兵役/弃暗投明暌违/众目睽睽颀长/欣喜若狂
C.八卦/蟾宫折桂糨糊/襁褓之中嫂子/搜肠刮肚
D.哂笑/日晒雨淋眼睑/省吃俭用诹吉/相映成趣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黔首/青青子衿嗓音/推推搡搡迁徙/徒子徒孙
B.
C.
D.。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6)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6)

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

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

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

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

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

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

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

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

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

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

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

《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8)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8)

十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5)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5)

二十六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①在当代社会中,隐士固然已经消失,但是隐逸的精神,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之后,却换了另一种面孔,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

比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间的犬儒主义倾向就颇有古代隐士的诸多影子。

②“犬儒主义”是从欧洲哲学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

“犬儒”是音译,并不是说“像狗一样的儒士”,或者“狗一样生活的知识分子”,而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是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③在很多古老的宗教中,都有自律、苦行的因素,而苏格拉底曾经把幸福解释成灵魂的幸福。

把个人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努力做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犬儒主义者的人生理想。

请看,与隐士的“安贫乐道”精神何其相似。

不但如此,犬儒主义还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持挑战、蔑视与嘲笑的态度。

④在中国,批判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有着很悠久的传统。

《老子》也许是我们迄今能够见到的、讨论过这个问题的最古老的中国文献。

《老子》中充满了对当时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的责骂与批判。

如果借用德国经典哲学的术语,可以把《老子》称为“批判的犬儒主义”。

《老子》之后的《庄子》则不再把核心放在对道德与规范的批判上,而是用诗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抛弃这些累赘之后的幸福,可以把《庄子》叫做“绝对的犬儒主义”。

⑤尽管司马迁给庄子写了传,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庄子的生平与生活,因为子长自己也不甚了了。

从史料来看,最早把犬儒主义当作人生哲学进行实践的恐怕是汉魏之间的一些知识分子。

我们可以从孔融、嵇康的一些文字,以及对他们生平的介绍中,看到明显的犬儒主义倾向。

中国后来的隐士与具有隐士倾向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些犬儒主义色彩。

越是大知识分子,越是有才情,有学问,这个倾向就越严重。

最明显的是宋朝的苏轼。

宋明以下,不崇拜东坡的知识分子太少了。

⑥古代的犬儒主义具有三种倾向,一是随遇而安的非欲生活方式;二是不相信一切现有价值;三是戏剧性的冷嘲热讽。

2017-2018年度语文寒假作业

2017-2018年度语文寒假作业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018年1月19日)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处士笑而然之()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4、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二、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评。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3)多作自能见之()3、请翻译这则故事。

(三)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请翻译这则故事。

答:(四)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018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二-文档资料

2018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二-文档资料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二寒假是一个漫长的假期,在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在抓紧时间学习,小编推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二一文,相信你看过以后会有很大的收获: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二19.C(应该为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

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21.、(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构成了清新明丽的意境。

(1分,只答某一具体景物的特点,如水势浩大、杨柳婀娜等,不得分。

)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分,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 (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1分)。

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1分)。

全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分)22.略23.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24.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25. ⑴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⑵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26.A E通过阅读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寒假语文大练习参考答案二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这个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了,小编祝愿大家的学习能够轻松愉快!。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

2017-2018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

二十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

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

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

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

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

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

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

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

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

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

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

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秋高一年语文科寒假作业(二)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歌创作活动。

作为这种集体创作的记录,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出现。

《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另一种体裁的诗——楚辞(楚地之诗)。

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经由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

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

另一方面,由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极为不满。

这就形成了魏晋诗凄苦闷郁的另一基调。

这时期已经出现对七言诗的探索。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楚辞的浪漫主义影响不很显著,杂言诗也不太多。

《诗经》的影响却是一目了然的。

这一阶段的诗,现实性都很强烈,其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且趋于完善,七言诗也出现,诗的创作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唐朝诗人把这一阶段的诗统称为“旧体诗”或“古风”。

这的确是一股神奇的、深邃的、美丽的古风,直到今天,它还在时时吹拂着我们,为我们的心灵注入清丽的奇思和幽深的玄想。

(节选自王长虹《风歌一曲唱辉煌——唐以前的中国诗》)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们先人有目的的诗歌集体创作活动,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就开始了它的创作。

B.《诗经》中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诗经》从而成为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源起。

C.《诗经》所收录的作品大约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是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D.《诗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它深刻宽阔地显示出了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楚辞的产生几乎与《诗经》同时,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的一种体裁,后来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两汉时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时期诗歌由四言到五言,虽只多了一个字,却代表了中国诗的转折。

这时期,也出现了对七言诗的探索。

C.魏晋南北朝时代,诗风有两种走向,一方面是慷慨悲歌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凄苦闷郁的基调。

D.旧体诗的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之后五言诗趋于完善,又出现了七言诗,诗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也渐趋成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A.楚辞体诗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两汉时代,诗风质朴,作品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因而,此时的诗不重华丽,推崇写实主义。

C.魏晋时的文人们因为身处斗争残酷的政治环境,只好通过谈玄论道,宣泄内心苦闷和不满。

D.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它还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没有对手的生活侯德云①我的舅舅王五退休了,他说:“我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啦。

”可在我看来,他刚休息了三两天,人就委顿得如同一片枯黄的菜叶。

②我这样形容我的舅舅王五,并非故意对他不敬,而是因为,他以前经常用同样的话来讽刺我。

所以,当我看到他满脸憔悴的样子,就不由自主想起了那句话。

我跟他之间的关系,已经令人兴奋地变成了一片黄菜叶与另一片黄菜叶之间的关系,这很好。

③退休以前,我的舅舅王五是这座城市里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干部。

我呢,什么也不是。

我辞掉了工作,回到家里睡觉。

睡不着觉的时候,就靠读书和写小说打发时间。

我整天披头散发,吃穿都不讲究,脸色也不太好。

满面红光的舅舅对我很瞧不起。

他跟我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姐姐,或者别的什么人提起我时,总是说“那片黄菜叶”如何如何。

我心里对他很是反感。

④变成了另一片黄菜叶的舅舅以为自己生病了。

他去医院做了全方位的检查,医生说:一切正常。

他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连续换了两家医院,还是一切正常。

他犯了糊涂,对家里的一只老花猫大发了一通脾气。

他说:“没病?没病怎么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没病怎么吃不下饭?你能告诉我吗?他妈的你说你说呀!”可怜的老花猫被他吓坏了,在跃而起,以龙卷风的速度逃掉了。

⑤我的舅舅突然心血来潮想写小说。

他亲自屈尊来到我的狗窝般的小屋子里,还带来了一条好烟。

他知道我烟瘾很大,不过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抽过他一支烟。

他对我说:“你看我整天闲着,都快闲出病来了。

怎么办呢?你教我写小说吧。

”他又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一部很好的长篇小说啊。

”我一支接一支抽着他带来的好烟,以沉默的方式与他喋喋不休的诉说相抗衡。

他告诉我他哪年哪月参加革命工作,又怎样把一个又一个对手打下马去,从而开辟出崭新的工作局面。

他提到了一个又一个名字,这些名字,有的我熟悉,更多的是我第一次听说。

⑥我的舅舅王五说:“老丁,老丁你知道吧?”我点点头。

老丁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他跟王五是一个单位的,而且就住在王五的楼上。

我的舅舅王五说:“哼,老丁!就凭老丁那点本事,也想跟我争一把手的位置!”他没有再说下去。

他眯起眼睛,仰在那张不堪入目的破沙发里,脸上荡漾着令人陶醉的幸福。

⑦我的舅舅王五果真写起了小说。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写的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他写得很投入。

他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他,连窗外那棵老杨树上的鸟儿也不行。

很多人都亲眼看到他在一天下午跟那棵老杨树以及树上的麻雀们玩命的情景,简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他从家中狂奔而出,用石头击打树枝上叽叽喳喳的麻雀。

落叶纷纷,在地面上铺了厚厚一层,细看,其中还夹杂着几根麻雀的羽毛。

邻居们都惊呆了,他们不知道王五这个老家伙今天吃错了什么药。

如果不是老丁下班回家从轿车里探出头来冲他哈哈大笑了一阵子,我敢打赌,我的舅舅王五肯定会毫不留情地把那棵老杨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给打下来。

⑧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几个月以后,我的舅舅王五又改变了想法,他不再写小说了。

他当上了园丁,在家里莳花弄草,各种各样的花草挤满了阳台。

让我感到更加意外的是,他的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了,几乎达到了退休前的水平。

⑨我忍不住问他:“舅舅,你为什么不写小说了?”他瞥了我一眼,笑笑说:“忙啊,没时间哪!”紧接着,又压低了声音对我说,“楼上的老丁也退下来了。

他在家里养了不少花草,我要跟他好好比一比……”⑩舅舅对我说的悄悄话,一直让我品味了很长时间。

现在,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向全人类宣布,我对那个名叫王五的人有了比以前更深的了解。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A.舅舅王五退休时说“我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表明他厌倦了在单位的工作,为终于可以重新过一种自在清闲的生活而感动由衷的高兴。

B.舅舅王五明明身体一切正常,却满脸憔悴而“萎焉得如同一片枯黄的菜叶”,根本原因在于王五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

C.小说将舅舅王五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有赖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成功的描写,以及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摹外貌。

D.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作,便于抒发情感,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让故事具有一种真实性,同时还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

E.幽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在诙谐的叙述中,将主人公的形象逐步勾画出来,而幽默手法的运用,也更有利小说主旨的表达。

5.舅舅王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4 分)6.有没有对手,王五的退休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

你如何评价王五的这种情况?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曹玲娟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长期与病魔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