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专业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专业教学大纲

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概说【目的要求】1. 了解皮肤的结构、功能、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2. 了解皮肤病的各种致病因素,熟悉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3. 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辨证规律。

4. 掌握皮肤病的常用内治法及常用方剂。

5. 熟悉外用药剂型,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教学内容】1. 简单介绍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2. 皮肤病的主要病因有风、湿、热(火)、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情志、饮食、禀赋,各种病因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3. 自觉症状痛痒、疼痛、灼热、麻木的辨证。

4. 他觉症状即皮肤损害的形态及中医辨证。

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继发性皮损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癣样变、色素沉着。

5. 内治法在皮肤病的应用、适应证和常用方剂。

6. 溶液、粉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常用外用药的制剂方法、作用、用法、适应证。

根据不同皮损选择外用药的剂型,使用注意事项。

7.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为常见皮肤病皮损的特点和外治方法第一节热疮(附:生殖器疱疹)【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定义和病因,掌握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

【教学内容】1. 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及特点。

2. 病因病机:风热壅阻肺胃,反复发作致阴虚内热。

3. 重点讲解诱因、好发部位、皮损特点、自觉症状、病程预后。

4. 注意本病应与蛇串疮、黄水疮相鉴别。

5. 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

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方用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加味。

外治:疱破糜烂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中药溶液湿敷。

第二节蛇串疮【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定义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

【教学内容】1. 阐述其定义、其他中医名称、现代医学认识及特点。

2. 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经湿热,感受毒邪。

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来自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外科

行业
病 外科学
淋巴
专业
中医药
中医
疾病 疾病
类专业
全国
中医
男性
外科
发展
外科学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第七章乳房疾病
第一节乳痈 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第三节乳痨 第四节乳癖 第五节乳疬 第六节乳核 第七节乳岩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瘿
第一节气瘿 第二节肉瘿 第三节瘿痈 第四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第五节石瘿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瘤、岩
第一节血瘤 第二节肉瘤 第三节筋瘤 第四节脂瘤 第五节失荣 第六节肾岩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一节中医外科范围 第二节疾病命名原则 第三节基本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致病因素 第二节发病机理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辨病 第二节阴阳辨证 第三节部位辨证 第四节经络辨证 第五节局部辨证 第六节善恶顺逆辨证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热疮 第二节蛇串疮 第三节疣 第四节黄水疮 第五节癣 第六节虫咬皮炎 第七节疥疮 第八节日晒疮 第九节湿疮
第十一章肛肠疾病
第一节痔 第二节肛痈 第三节肛漏 第四节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第五节肛裂 第六节脱肛 第七节息肉痔 第八节便秘 第九节锁肛痔
第十二章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教程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教程

《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为主的一门临床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基本方法,从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认识外科疾病,在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强调毒邪于正气的关系,在诊断上重视辨正于辨病相结合,在治疗上要求局部于整体相并重的一门系统的完整的临床科学。

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与难治病,继承发掘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积极汲取前沿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临床试验与文献研究充实和发展学术,重点提高临床疗效。

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又熟悉现代外科理论和诊治技术,为今后从事中医和中医外科专业以及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医学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遵循素质教育理论,从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我院“唯学、唯人、求强、求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情感领域,倡导愉快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外科必要的基础知识,激发起学生学好中医外科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中医外科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以后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急诊处理原则,了解一些疑难病、少见病的诊断和辨证原则,达到应用型人才的通才标准,并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7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讲授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方法;掌握常见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中医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是课程讲授知识点较多,课时少,讲课速度快。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使用)前言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诸多验之有效内外治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与辨证原则.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个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各论以病分章论节,按中医外科传统分类法分9章,每章前的短文概括文章疾病的通性,每节一病,分概说、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摄.学时分配共计:62学时课堂教学.10学时临床实习。

本教材的实施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遵循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并注意与临床实习相匹配,分段教学,做好典型病例示教的临床见习.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历史上对人民健康的伟大贡献,进一步巩固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了解历代名医、主要贡献、学术成就及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外科的范围。

二、了解外科疾病命名规律、含义、分类、为学好各论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一、中医外科具有特定的治疗范围,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前阴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等。

二、疾病命名有十种方法,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来命名。

三、外科疾病分类释义分总纲类、疮疡类、皮肤病类、肛门病类、肿瘤类及其他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三章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目的要求】一、掌握辨阴阳、辨肿、痛、痒、脓、麻木,辨溃疡的色泽、形态,辨善恶顺逆等内容。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外科领域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医外科学的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

其中,病因病机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进行分析,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分析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预防保健则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脉等,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疾病的起因、症状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活血化瘀是指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疾病的病理变化。

清热解毒是指通过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化痰止咳则是指通过调理体内的痰湿,改善疾病的症状。

五、中医外科学的外科手术技术中医外科学的外科手术技术主要包括针刀、拔罐、刮痧等。

针刀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灸和手术相结合,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①发病的缓急;②病位的深浅;③皮肤的颜色;④皮肤的温度;⑤肿胀形势;⑥肿胀的范围;⑦肿块的硬度;⑧疼痛的性质;⑨脓液的稀稠;⑩病程的长短;
2.辨肿:
(1)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2)以其病位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
3.辨肿块、结节
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辨肿块、结节的特点。
实验:辨脓的操作方法
7
7
讲授
实验
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
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



1.重点讲解消、托、补三大法是外科疾病的治疗总那么。
2.举例说明内治十一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胃法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
3.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4.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5.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实验:1、中医外科的常用治法——箍围消散法
2
2
讲授
1.了解冻疮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掌握冻疮的诊断和急救处理及辨证论治。
第十章
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强调乳房疾病的肿块检查法。
3.乳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4.重点讲解乳房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5.乳房疾病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和辨证论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6、乳痈的诊断和防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导论: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致力于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来诊治外科疾病。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外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能力。

一、基本信息1.1 学科名称:中医外科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1.3 学时安排: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20学时)1.4 适用对象: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2.1.1 理解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外科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

2.1.2 掌握中医外科疾病的基本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1.3 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技术。

2.1.4 了解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和应用领域。

2.2 能力目标:2.2.1 能够运用中医外科学理论分析和诊断外科疾病。

2.2.2 能够制定合理的中医治疗方案并进行实施。

2.2.3 具备独立处理常见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能力。

2.2.4 能够与现代医学团队合作,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2.2.5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跟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三、教学内容3.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3.1.1 中医外科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3.1.2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3.1.3 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3.2 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和诊断3.2.1 外科疾病分类及主要病因3.2.2 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原则3.2.3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3.3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3.3.1 外伤与骨伤的中医治疗技术3.3.2 呼吸系统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3.3.3 消化系统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3.3.4 泌尿系统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3.3.5 妇科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3.3.6 肿瘤与乳腺疾病的中医治疗技术3.4 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3.4.1 中医外科学与骨科的交叉应用3.4.2 中医外科学与妇产科的交叉应用3.4.3 中医外科学与康复医学的交叉应用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重点讲解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教程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教程

《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为主的一门临床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基本方法,从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认识外科疾病,在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强调毒邪于正气的关系,在诊断上重视辨正于辨病相结合,在治疗上要求局部于整体相并重的一门系统的完整的临床科学。

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与难治病,继承发掘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积极汲取前沿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临床试验与文献研究充实和发展学术,重点提高临床疗效。

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又熟悉现代外科理论和诊治技术,为今后从事中医和中医外科专业以及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医学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遵循素质教育理论,从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我院“唯学、唯人、求强、求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情感领域,倡导愉快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外科必要的基础知识,激发起学生学好中医外科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中医外科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以后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急诊处理原则,了解一些疑难病、少见病的诊断和辨证原则,达到应用型人才的通才标准,并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7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讲授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方法;掌握常见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中医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是课程讲授知识点较多,课时少,讲课速度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肛裂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掌握肛痈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第十八章
.简单介绍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皮肤病的主要病因有风、湿、热(火)、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情志、饮食、禀赋,各种病因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麻木的辨证。
.他觉症状即皮肤损害的形态及中医辨证。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继发性皮损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按疮疡的初期、中期(成脓期)、后期(溃疡期)分述其分期及转归。
.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重点讲解内治原则及外治方法。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用。外治分阴证、阳证,按初期、中期(成脓朗)、后期(溃疡期)不同时期治疗。
.疮疡的成因和辨证论治为本章的要点和难点。疮疡的预后一般较好。
.分别讲述痈、有头疽、丹毒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内外治法。以及疮疡走黄与内陷的防治。
.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病因不同,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异。
.辨脓
脓乃火热蒸酿腐肉而成,气血所化,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
()辨成脓特点。
()辨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及超等。
()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辨溃疡
()辨溃疡的色泽有阳证溃疡、阴证溃疡、疔疮走黄、有头疽虚陷。()溃疡的形态有化脓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岩性溃疡、疮痨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
讲授
.了解冻疮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掌握冻疮的诊断和急救处理及辨证论治。
第十章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强调乳房疾病的肿块检查法。
.乳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乳房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乳房疾病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和辨证论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乳痈的诊断和防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讲授
.了解乳房疾病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中医外科手术疗法——开刀法
、中医外科疗法——引流法
讲授
实验
.掌握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证。
.熟悉内治十一法的具体运用。
.掌握外用药物疗法的辨证施治特点。
.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
各论



.介绍疮疡的概念。
.疮疡的成因。强调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辨证规律。
.掌握皮肤病的常用内治法及常用方剂。
.熟悉外用药剂型,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掌握湿疮、红蝴蝶疮皮损的特点和外治方法。
总复习和对学生进行答疑
提问与讲授
让学生进一步弄懂中医外科学的四诊、辩证及内外治法特点。
.举例说明内治十一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胃法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
.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实验、中医外科的常用治法——箍围消散法
、中医外科常用治法——透脓祛腐法之药捻法
.熟悉乳房疾病的检查方法。
.掌握乳房疾病的发病特点。
.掌握乳房疾病的辨证治疗原则。
.了解乳房疾病治疗现状。
.掌握乳痈的诊断和防治。
第十七章
.肛肠病的范围、种类。
.强调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解剖学肛管与外科肛管、齿线、肛窦、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括约肌与肛管直肠环。
.重点讲解肛肠病的检查:有直肠指检、窥肛器检查、乙状结肠镜等。
.强调近年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新成就。
讲授
.了解中医外科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了解中医外科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过领先地位的成就和近年的发展,引导学生为创建中医外科的新成就去探索。



.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便血、脱肛、疼痛、肿胀、流脓、分泌物等症状的辨证。
.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的常用方法。外治包括熏洗、外敷药物。手术方法简介。
.麻醉方法简介。
.本章重点内容为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及痔、肛裂、肛痈内、外治的常用方法。
讲授
.熟悉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
.熟悉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了解各种痔的病因病机。
.掌握各种痔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实验:辨脓的操作方法
讲授
实验
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
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



.重点讲解消、托、补三大法是外科疾病的治疗总则。
.讲解外科基本术语。
讲授
.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
.掌握外科基本术语。



.掌握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特点。
.掌握外科疾病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
讲授
.掌握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特点。
.掌握外科疾病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
第五章
第六章
.辨疮疡阴阳属性可从下述各条辨别:
①发病的缓急;②病位的深浅;③皮肤的颜色;④皮肤的温度;⑤肿胀形势;⑥肿胀的范围;⑦肿块的硬度;⑧疼痛的性质;⑨脓液的稀稠;⑩病程的长短;
.辨肿:
()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以其病位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
.辨肿块、结节
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辨肿块、结节的特点。
.辨痛
()以疼痛原因来辨有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痛等()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有卒痛、阵发痛、持续痛。()以疼痛性质来辨有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痛、绞痛、啄痛、抽掣痛等。()疼痛与肿临证中可结合起来辨证。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何德才执笔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参考
学时
累计学时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理论
实践
总论



.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
.讲解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重点介绍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内治法在皮肤病的应用、适应证和常用方剂。
.溶液、粉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常用外用药的制剂方法、作用、用法、适应证。根据不同皮损选择外用药的剂型;使用注意事项。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为常见皮肤病(湿疮、红蝴蝶疮)皮损的特点和外治方法。
讲授
.了解皮肤的结构、功能、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了解皮肤病的各种致病因素,熟悉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讲授
.结合总论内容,掌握阳证疮疡、阴证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熟悉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和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
第九章
重点讲解内治和外治方法。严重冻伤病人,应迅速脱离寒冷环境,进行复温急救,内治:可分寒凝血瘀证,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或桂枝加当归汤加减;寒盛阳衰证,治宜回阳救脱、散寒通脉,方用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汤加味;寒凝化热证,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养血、祛瘀通脉,方用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合桂枝汤加味。外治:、Ⅱ度可用胡椒酒精浸液或冻伤膏涂敷,有大水疱者可抽出液体,染毒者外敷红油膏;Ⅲ度者清疮后以红油膏纱布包扎保暖,溃烂可掺八二丹,腐脱新生者用红油膏掺生肌散收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