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扫盲之主动PFC实质(P)

合集下载

漫谈PFC的原理与实现

漫谈PFC的原理与实现

漫谈PFC的原理与实现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即功率因数校正,是一种通过电子设备来改善电源系统功率因数的技术。

在传统的电源系统中,由于非线性负载的存在,电流和电压之间出现了相位差,从而导致功率因数较低。

低功率因数会造成电网供电能力的浪费,对供电设备和线路的损耗加大,同时也会产生电网污染。

PFC技术的实现原理主要有三种:被动PFC、主动PFC和混合PFC。

被动PFC主要通过电感和电容构成LC滤波网络,使得电源输入电流与电源输入电压之间达到一定的相位差,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它可以简单、成本低廉,但在电源负载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效果较差。

同时,被动PFC对负载变化的响应较慢,难以满足高性能电子设备对电源质量的要求。

主动PFC则通过将电源的输入电流与输入电压进行精确的控制,使得输入电流能够与输入电压保持相位同步,从而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主动PFC一般采用桥式变流器和直流电压连接到负载的电容网络,并通过控制开关管的通断情况来控制输入电流的形状和相位位置。

主动PFC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功率因数,但成本较高。

混合PFC则是将被动PFC和主动PFC技术结合起来,取两者之长,弥补各自的不足。

混合PFC常常采用LC滤波网络作为前级滤波,通过电感和电容限制谐波电流,进而减小对负载变化的敏感度。

然后通过主动PFC控制器对谐波进行反馈控制,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混合PFC技术可以在保证高效性能的同时,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现PFC的关键在于控制输入电流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相位差,从而使得功率因数接近1、常见的控制方法包括辅助电源的采样反馈、基于模拟电路的控制、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控制和基于微控制器(MCU)的控制等。

辅助电源采样反馈法通过对输入电流进行采样和测量,然后反馈给控制器进行计算和控制,从而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但精度不高,对负载变化响应较慢。

pfc文档

pfc文档

PFC1. 简介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是电源因数矫正的简称,它是一种提高电源效率、减少谐波污染以及减少能耗的技术。

在传统的交流电源中,由于负载电流波形与电压波形之间不同步,导致功率因数(Power Factor)较低。

低功率因数会引起电网的负载不平衡,增加电网的能量损耗,并且会产生电压和热量浪费。

而PFC技术通过改善电源输入特性,使得负载电流与电压波形同相位,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电网污染,提高电源效率。

2. PFC原理PFC技术主要通过使用PFC电路来改善功率因数。

PFC电路可以根据负载电流大小自动调整电源输入电流的波形,使其与输入电压保持同相位,从而达到增加功率因数的目的。

常见的PFC电路有两种主要类型,分别是主动式PFC和被动式PFC:2.1 主动式PFC主动式PFC是利用开关电压稳压器、整流器和滤波器构成的电路来实现的。

主动式PFC电路通常采用功率因数控制(PFC)芯片来监测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

主动式PFC能够实时监测电源输入波形,并通过控制开关电压稳压器的开关频率和工作周期来实现电源输入电流与电压波形的同相位,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2.2 被动式PFC被动式PFC使用电感、电容和二极管等被动元件来实现。

被动式PFC电路通过使用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来延迟和储存电源输入电压,从而使其与负载电流波形同相位。

被动式PFC 相对于主动式PFC来说,成本更低,但效率较低,不适合高功率要求的应用场景。

3. PFC的优势PFC技术在电源领域具有以下优势:3.1 提高功率因数PFC技术能够将电源输入电流波形调整为与电压波形同相位,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提高功率因数可以减少电网的能量损耗,提高电源效率。

3.2 降低谐波污染传统的非PFC电源会产生谐波电流,并对电网造成污染。

而PFC技术能够提高功率因数,减少谐波产生,从而降低电网的谐波污染。

3.3 减少能耗PFC技术能够减少电源输入电流的无功分量,从而减少电网的电能损失,降低能耗。

电脑电源主动式PFC和被动式PFC的区别有哪些?差别大吗?

电脑电源主动式PFC和被动式PFC的区别有哪些?差别大吗?

电脑电源主动式PFC和被动式PFC的区别有哪些?差别⼤吗?电源作为电脑主机⾥的关注度最少,但却是最重要的硬件通常会被玩家忽视。

⼀般玩家选购电源只看功率⼤⼩,其实电源作为整台电脑的电⼒输出,所有电脑硬件都需要电源的⽀持,只看功率⼤⼩是远远不够的。

选购电源是很有讲究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很多消费者如果弄不明⽩其中的道理,也⽐较容易上当受骗。

从今天起⼩编会不定期给⼤家科普电源常⽤的专⽤名词和特性,让⼤家从⼩⽩变成⼤神,在⾯对⽆良商家的时候也能有⼤战三百回合的资本。

相信⽤过电源的⼈都听过PFC这个词,PFC的英⽂全称为“Power Factor Correction”,意思是“功率因数校正”,功率因数指的是有效功率与总耗电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有效功率除以总耗电量的⽐值。

基本上功率因数可以衡量电⼒被有效利⽤的程度,当功率因数值越⼤,代表其电⼒利⽤率越⾼。

⽬前的PFC有两种,分为被动式PFC和主动式PFC。

电源内部结构主动式PFC和被动式PFC在设计上就有很⼤的区别。

被动式PFC通常为⼀块体积较⼤的电感,外部缠绕很多铜线,原理是采⽤电感补偿⽅法通过使交流输⼊的基波电流与电压之间相位差减⼩来提⾼功率因数。

(是不是专业术语太多了?)被动式PFC设计被动式PFC的功率因数不是很⾼,只能达到0.7~0.8,因此其效率也⽐较低,发热量也⽐较⼤。

被动式PFC也并⾮⼀⽆是处,其结构简单,稳定性上表现好,最⼤的特点——低成本,⽐较适合中低端电源。

主动式PFC设计主动式PFC电路是由电感线圈、滤波电容、开关管及控制IC等元件组成的⼀个升压电路,可以将输⼊电压提⾼、减少电流的电能损耗,从电路设计上就⽐被动式PFC复杂,⽽且在功率因数上也完爆被动式PFC,通常可达98%以上,但由于元件较多,设计复杂,所以成本也相对较⾼。

主动式PFC设计被动PFC对电路的要求⽐主动PFC要低,市⾯上⼤部分的被动PFC电源都是采⽤半桥拓扑+⼆极管元件构成,⽽主动PFC电源采⽤双管正激结构+⾼功率场效应管,优秀的架构设计与元件能让转换效率⼤幅提升。

漫谈PFC的原理与实现

漫谈PFC的原理与实现

漫谈PFC的原理与实现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功率因数校正)是一种用于提高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技术,旨在改善电能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无功功率的损耗。

本文将从PFC的原理及其实现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是指实际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通常用于描述交流电路的负载特性。

功率因数的范围从-1到1之间,其中1表示纯有功功率,0表示纯无功功率,-1表示有相位差的负载。

在传统的交流电源中,负载常常是由电感和电容等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会产生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导致功率因数下降。

当功率因数较低时,电网输送的电能中包含大量的无功功率,这会导致电网负荷过大,增加输电损耗,并降低电能利用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FC技术被应用于交流电路,通过校正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提高功率因数。

PFC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两种方法:主动式PFC和被动式PFC。

主动式PFC通过控制输入电流来减小输入电流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相位差,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其核心是开关电源,通过高频开关器件(如MOSFET)进行开关操作,将输入电压转换为高频脉冲,经过整流和滤波之后,得到直流电压。

然后通过控制开关电源的导通和截止来控制输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从而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被动式PFC则是通过用电感和电容等元件来滤除谐波,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其核心是电感和电容组成的滤波器,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感和电容数值,使得滤波器的谐振频率与输入电压频率接近,从而实现对谐波电流的消除和功率因数的校正。

除了主动式和被动式PFC,还有一种被称为混合式PFC的方法,它结合了主动式和被动式PFC的优点,通过控制开关电源和使用电感和电容等元件的组合,实现功率因数的校正。

至于PFC的实现,现在有许多成熟的方案。

例如,ACS、DCS和UC3854等IC芯片,能够提供全面的PFC解决方案。

这些芯片通常提供了高效的开关电路、反馈控制、滤波器设计和保护等功能,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类型的PFC。

电源拆解新知:主动式PFC电路高功率因数之谜

电源拆解新知:主动式PFC电路高功率因数之谜

电源拆解新知:主动式PFC电路高功率因数之谜一、产品简介近些年,低碳低能耗概念开始深入人心,电源的电能转换效率成为消费者与商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也就是为什么80PLUS认证电源如此热门的原因。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台湾鑫鸿电子最新推出的Xfactor REX-500A12电源,获得80PLUS铜牌认证,具备有双路+12V设计,主动式PFC和双管正激方案设计,12CM温控静音风扇,额定功率500W,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下这款产品。

Xfactor REX-500A12电源对于大多数DIY用户来说,电源往往是其考虑最为薄弱的环节,而一款电源的质量对计算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计算机的血液。

如果电源出现问题,再强悍的配件也无法正常运行。

下面我们先来看下这款电源的部分规格参数。

二、外观赏析Xfactor REX-500A12的外观包装采用了黑色为主色调,在包装的正面,“节能先锋”四个字十分醒目,此外包装正面还标明了该电源的特色,如80+、两年保修三月换新、主动式PFC电路、支援Intel core i7 & AMD PhenomII CPU等等。

产品外包装#p#散热设计#e#Xfactor REX-500A12的实体依然采用常见的黑色,表面使用了镀镍处理,手感方面还是较为不错的,此外还可以有效防止表层氧化。

采用垂直送风散热设计Xfactor REX-500A12采用的垂直送风散热设计,在顶部配置了一个大尺寸风扇,其风扇本体也为黑色,与外部的黑色搭配起来,相得益彰。

电源正面而在电源的正面,布满了菱形的散热孔,能够阻止一部分的辐射外泄,也能保持电源内部的散热,而且在接入口下方还配置了开关,以方便用户进行单独使用,可以在关闭电脑后,关闭开关实现待机零功耗。

#p#电源规格参数#e#电源铭牌电源重量一般电源的铭牌贴在了侧面,在铭牌上可以看到,Xfactor REX-500A12通过了3C、CE、CB等诸多认证,其额定功率为500W,支持全额电压输入,并分为两路+12V输出,其中一路的最大输出电流为24A,另一路的最大输出电流为21A,两路整合输出功率为408W,而+5V与+3.3V两路的最大输出电流分别为19A 和22A,两路整合输出功率为130W。

PFC电路原理范文

PFC电路原理范文

PFC电路原理范文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电路是一种电气设备,用于改善电气系统中的功率因数。

该电路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使其尽可能接近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功率因数。

PFC电路的原理是将非线性负载电流通过一个电源,改变电源输入电压的相位,以使输出电流与输入电压同相,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PFC电路可以分为主动PFC和被动PFC两种类型。

主动PFC电路采用主动控制元件(如MOSFET)来改变电源电压的波形,以实现零电流波动,并对电网电压的峰值和频率进行修正。

被动PFC电路则采用电感、电容、二极管等被动元件,通过滤波和电源改进技术来改善功率因数。

主动PFC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的交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压,然后经过一个变换器将其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压,最后再通过一个反变换器将其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压。

整个电路中的主动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截止时间来调整电源的输出。

这样就能够实现电流和电压的同相,提高功率因数。

被动PFC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联一个电感器和一个电容器,在输入交流电压的正半周期和负半周期之间形成并存储能量,并在负半周期时将这些能量释放回电网。

电感和电容的串联电路能够将负载电流调节到与电源电压同相,从而消除功率因数的损耗。

PFC电路在电源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改善功率因数,减少电网的功率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其次,它能够有效防止电网因非线性负载而产生的电压谐波和电流谐波,保护其他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此外,PFC电路还能够提高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减少电源电压的波动和噪声,提高电器设备的工作效率。

PFC电路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大功率电器设备和工业控制系统中。

例如,PFC电路经常用于电视机、计算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中,以提高功率因数,节能减排。

在工业领域,PFC电路也被广泛应用于变频器、电机驱动器、UPS电源等高功率电器设备中。

总之,PFC电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气设备,能够改善功率因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

主动PFC与被动PFC

主动PFC与被动PFC

主动PFC与被动PFC一、什么是PFC:PFC是电脑电源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全称是电脑功率因素,简称为PFC,等于“视在功率乘以功率因素”,即:功率因素=实际功率/视在功率。

功率因素:功率因数表征着电脑电源输出有功功率的能力。

功率是能量的传输率的度量,在直流电路中它是电压V和电流A和乘积。

在交流系统里则要复杂些:即有部分交流电流在负载里循环不传输电能,它称为电抗电流或谐波电流,它使视在功率( 电压V olt乘电流Amps)大于实际功率。

视在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等引出了功率因素,功率因素等于实际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视在功率:即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S=UI。

上式中,S是额定输出功率,单位是V A(伏安),U是额定输出电压,单位是V,如220V、380V等;I是额定输出电流,单位是A。

视在功率包括两部分: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有功功率是指直接做功的部分。

比如使灯发亮,使电机转动,使电子电路工作等。

因为这个功率做功后都变成了热量,可以直接被人们感觉到,所以有些人就产生一个错觉,即把有功功率当成了视在功率,孰不知有功功率只是视在功率的一部分,用式表示:P=SCOS0θ=UICOSθ=UI·F上式中,P是有功功率,单位是W(瓦),F=COSθ被称为功率因数,而θ是在非线性负载时电压电流不同相时的相位差。

无功功率是储藏在电路中但不直接做功的那部分功率,用式表示:Q=Ssinθ=UIsinθ。

上式中,Q为无功功率,单位是var(乏)。

对于计算机和其它一切靠直流电压工作的电子电路,离开无功功率是根本无法工作的。

一般用户都认为计算机之类的设备只需要有功功率,而不需要无功功率。

既然无功功率不做功,要它何用!于是他们当然就认为功率因数为1的电源最好。

因为它能给出最大输出功率。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假如有一台计算机,当交流市电输入后进行整流,就得到脉动直流电压,若不将脉动电压进行任何工,就直接提供给计算机电路,毫无疑问,电路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新手必看 使用简单设计来识别主动PFC

新手必看 使用简单设计来识别主动PFC

新手必看使用简单设计来识别主动PFC
大家都知道,电路设计中的PFC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这两种方案设计上截然不同,最终达成的效果当然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针对主动PFC的识别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搭配简单被动PFC来对两者的不同进行区分,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一看吧。

 主动PFC实际上就是主动PFC属于有源式PFC电路,它包含有功率MOSFET、PWM芯片、PFC线圈、PFC二极管等元件,工作原理是通过PWM芯片和MOSFET管,在交流输入和整流桥之间调整输入的交流电压和电流波形(也就是相位差),使之相位差尽量变小(cosφ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

 主动PFC电路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因为有控制线路和功率型开关组件的存在(事实上就相当于一个小的开关电路了),电源的输入电压范围可以做得比较大,一般都可以做到90V~265V的宽幅电压范围,现在的大部分宽幅电源,使用的就是主动PFC电路。

 图1
 而被动式PFC,也叫无源PFC,它的原理也是通过调整补偿电流电源相位差来提高功率因数,不同的是它没有控制电路和功率组件,而仅仅只是在交流输入端和整流桥,或整流桥与滤波电容之间串联了一个大功率的PFC电感线圈,通过电感补偿的方式来控制。

 被动式PFC最大的好处是线路简单成本低廉,仅需一个PFC电感即可。

不过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由于只是简单的串联电感,功率因数无法提升得很高,一般仅在75%~80%左右,而主动式PFC可以达到95%~99%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源扫盲之主动PFC实质(ZT)本贴为太平洋电子虫原创,本人转帖,目的是澄清对PFC的误区。

主动PFC(APFC)无疑是眼下PC电源的当红花旦,大红大紫之际,自然而然,有意或无意,关于它的各种不实、歪曲甚至错误的说法遍布网上乃至纸质媒体。

读之令人哑然,固特撰本文,意在拨开覆于其上众说纷纭之迷雾,还它本来面目。

一句话:APFC是一个电流整形电路,它的唯一(注意这个词)目的在于对输入电流波形进行整形,使其和输入电压波形尽量一致——正弦波,且同相位。

注:被动PFC和APFC目的一样,方法不同、效果有异而已。

下两个图,图一是无PFC时输入电压、电流波形图,图二是有APFC是输入电压、电流波形图。

可以看到,有APFC时电流基本和电压一致,无PFC时电流波形为一个失真很大的窄脉冲,这个脉冲含有大量谐波成分,而谐波电流不做功,构成无功功率以及干扰。

另,无PFC时电流和电压也是同相的,所以PF=COSφ是不全面的,完整的应该是:PF=I1/I*COSφI1输入电流基波有效值,I输入电流有效值,φ电压和基波电流的相位差,I1/I称为波形失真系数。

整理一下:PFC==>输入电流整形==>降低波形失真系数==>减少电流谐波==>减少无功功率和使用相同电源供电其他设备之间的干扰。

目前,APFC基本使用BOOST升压电路,其在对波形整形时也将输入升压到一个稳定的直流(380V到400V),所以我们也称它为预调节电路。

在实现我们设想初衷时也得到了其它一些无心插柳的效果,如宽电压输入等,后面有介绍。

收集的一些热点问题:1、APFC省电。

这个空子钻得确是没话说,敝国厂商这方面的能力堪称世界一流。

主动PFC的确省电,然省电=省钱乎?我可只说省电哟,诸君那美好的愿望我们是深刻理解的,所以才会高声呐喊——省电!省电!!省电!!!不要骂我奸商嘛,商场如战场,奸商亦艰商,梁朝伟曾经曰过:“你没当过奸商,你不明白。

”澄清一点:APFC省的是无功功率的那部分电,而我们目前的机械式电能表只能测量有功功率的电能,增产不增收省电不省钱。

对于同一个电源来说,加入APFC后更耗电(有功功率的电,后面有说明),多支香炉多支鬼,仅仅从省需要缴费的电来说,APFC的确不是什么善类啊。

2、APFC转换效率高达0.XX(这个和上一条有点联系啊)不懂没有关系,没人是万事通。

不懂装懂人民群众会教育你,只是还跑出来嚷嚷欺骗群众大伙就要看不起你了……这里明显是将转换效率和功率因数值混为一谈。

APFC电路当然也有转换效率这项指标,且也非常重要,但我们基本是看电源整体的转换效率,APFC的效率极少有厂家去单独测试,因为高压负载测试仪价钱昂贵,且没有很大必要测。

下面上个英飞凌公司300W输出APFC评估电路板及其效率、PF值测试报告。

3、APFC功率因数值达0.99。

见上一条的测试报告以及以下统计图。

4、分段PFC。

这分明就是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贯彻落实的具体表现嘛,大家要鼓掌啊!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看上面的测试报告,很明显,在低压(85V,110V)时APFC效率比高压低几个百分点,所以为了提高低压时效率,在低压输入时输出电压我们不设定为400V而定为270~300V。

这是众多APFC惯用的方式,因为太平常,几乎都不提起。

至于某公司说的三段PFC,根本就是个笑话了。

因为其后面的主变换电路为半桥,开关管为400V三极管,主滤波电容为两个200V串联,如果我们在220V AC输入时输出也定在400V则开关管会翘翘,而且那两个电容也难保……所以此时其输出电压肯定为350V左右,这样在输入交流为240VAC以下可以工作,但是如果超过240V AC(国内电压是不会超过这个值的)则因为此时交流的峰值会达到350V而导致APFC工作异常,不得已而必须关闭APFC。

就是这种无奈之举居然成了卖点,实无言,无法言……5、APFC工作电压范围宽。

这可能是我们关于APFC唯一有体会的一点了。

APFC可以使电源输入电压范围达到全球电网要求,但并不一定,看厂家如何设计了,只是为了方便多设计成全球范围而已,其实根据110V电网和220V电网分别设计效果更好。

6、APFC主滤波电容容量怎么比被动PFC小那么多?电容是用来储能的,而储能多少W=1/2*C*U^2可见和电容容量,电压二次方成正比。

前说过现在APFC基本采用升压电路,电容上电压较被动PFC高,如我们设置为380V,被动为300V(220V交流输入下),则储存同等能量电容容量C为被动的300^2/380^2=0.623。

再者,APFC为高频,在高频下电容可以通过纹波(就是滤波效果)为低频的1.2~1.5倍。

7、APFC和辅助电源关系。

APFC和辅助电源是两个虽有联系但功能各异的独立电路,没有替代性。

8、值得购买吗?主要还是价格因素。

带APFC的电源整体性能优秀些,但使用中不像其他硬件感觉直接,这也是中、高档电源难卖的原因之一,尤其是APFC+正激结构的电源整体效率高,输出稳定纹波杂讯低,动态好等等,而且这种电源现在质量普遍要好些。

以下是本人观点,不是原作者的。

不管是主动PFC还是被动PFC,只是国家出于电网的安全考虑而强制执行的一项标准,没有它你的电源就不能在国内正大光明的卖,但有了它成本就增加了,价格就上去了,消费车就不买帐了,怎么办?国内厂商的本事就在这里,偷梁换柱,忽悠消费者,说PFC的好处,高转换率,关键是省电!!!,但是省电不省钱他就不说了。

看了上边的文章,我们知道,只要电源做工够好,有无PFC不重要。

但是现在问题是,如果一个新出的电源如果没有PFC,他往往是偷工减料了(因为PFC是国家强制标准,如果标准都不执行质量堪忧),所以现在选购电源还是选又PFC的好。

DIY入门第二讲怎样测电源?我们知道,CPU是一台电脑的数据处理核心,而显卡(GPU)则决定了这台电脑的3D处理能力,所以不少朋友在购买电脑的时候,尤其注意这方面。

在CPU,主板,显卡都找齐了之后,那就是算算该用多少瓦(W)的电源了。

问题是,是不是算好了电源的W数,就一定没事呢?答案多多少少会有点遗憾,不凡这几年,看了不少装机的网友因为选错了电源,导致主板或者显卡上西天。

电源,是主机稳定的最大前提,我们可以把电源看作是主机的心脏,只有稳定的,足额的电源才能保证全平台的稳定。

如果选了糟糕的电源,后果通常有两个。

一:主板或者显卡的电解电容暴浆。

二,硬盘坏道或者直接挂掉。

这两个后果看上去都非常不妙,但是有朋友又问了,说是这样说,我现在电脑都买回来了,我怎么知道电源到底是好是坏?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万用表来做输出的测试,这样出来的数据最准确。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也不是所有人(甚至大部分人)家里会有万用表,如果拿这种电气类的东西来作为我们的DIY入门,那么门槛实在太高了。

现在风来简单地介绍一下电源的供电输出。

电源的供电输出,究其本质,还是为了给各个设备进行供电。

由于各个设备对电压,电流的要求不一致,所以我们在日常使用中,总共有六种供电输出,分别是:+3.3V:主要经主板变换后驱动芯片组、内存等电路。

+5V:目前主要驱动硬盘和光驱的控制电路(除电机外)、主板以及软驱等。

+12V:用于驱动硬盘和光驱的电机、散热风扇,或通过主板扩展插槽驱动其它板卡。

这一块的供电是最广泛的。

-12V:主要用于某些串口电路,其放大电路需要用到+12V和-12V,但电流要求不高,因此-12V输出电流一般小于1A。

这个我们基本上是不用管的,因为非常少用。

-5V:主要用于驱动某些ISA板卡电路,输出电流通常小于1A。

这个供电我们依然是交给主板去做,不用太在意。

+5VSB:+5VSB表示+5V Standby,指在系统关闭后保留一个+5V的等待电压,用于系统的唤醒。

+5VSB是一个单独的电源电路,只要有输入电压,+5VSB就存在。

这样,计算机就能实现远程MODEM唤醒或者网络唤醒功能。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3.3V,+5V,+12V这三种供电是否足额,是否稳定。

供电是否足额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软件,甚至一些非常猛的BIOS下获得,但基本上,要追求准确的话只能通过万用表进行测量。

风觉得这种测量是非常麻烦的,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不俗的电气知识。

所以我们今天侧重于测试电源供电的稳定性。

这次测试我们介绍两款软件,一个是everest。

另一个是OCCT。

测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everest来读取BIOS的供电,然后用OCCT的测试功能来把主机的性能榨干,然后通过OCCT 的电压曲线来判断电压的波动,最后根据波动来判断电源的状况。

大家可以放心,这种测试是完全安全的,不会影响电源寿命,因为只是一个很单纯的软件测试。

安装完everest后,选择文件——设置——外部程序——把启用内存共享的勾打上,然后确定。

注意,不要关闭everest然后打开OCCT,点那个类似齿轮的橙色图标——把语言由英文改成中文——在监察中,选择everest作为默认提取软件。

然后根据图,大家选好自己的一些电压参数。

这个大部分情况下OCCT都帮大家选好了,但是有些需要手动。

然后点绿色的图标(ON)。

在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关闭掉其他软件,OCCT会自动空载10分钟,然后开始满载测试。

一般大家可以30分钟手动停止。

产生的报告结果有CPU温度波动曲线,还有一系列的电压波动曲线。

原则上,电压波动曲线越平稳越好,至于电压,大部分情况下不一定准确的,所以我们只看波动值。

首先为大家送上的是现在最广泛的航嘉冷静王钻石版VISTA2.3版2.3我们可以看到,5V,3.3V都还算好,但是一到12V这个波动啊,真是波涛汹涌啊。

其实更加离谱的电源还是有不少,这个反面典型的力度还真是不够,但是太杂牌的电源,我是真的不敢拿出来,搞挂了自己的东西,那就凄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