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预钻法”发明的过程和后来的应用说明了 什么?从何体现?
①发明的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遇到
产生
A 人们实践
新问题
新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提供

B 实践的发展
认识工具进 认识的发展
C 实践 锻炼 提高
促进
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的发展
②后来的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
收获平台
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 认识发展的动力 基础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目的
苹果公司,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 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也是世界上市值 最大的上市公司,2012年2月底,苹果市 值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
(对象)
(主体)
客观世界
人改造
主观认识
动物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点: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2)实践的特点
主观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同学们没有乘坐京沪高铁,但是通 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一样了解到 京沪高铁的高速和舒适。
——书本、电视等媒体也是认识的来源?
不论是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 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都 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 学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 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不唯 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P45 主观
实践
客观
提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 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P46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 引向歧途。
基础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反作用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第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六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及其特点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 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 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 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真金不怕火炼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学以致用
目的
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7、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 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示: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问题:“蛟龙号”等工具对深海认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蛟龙号7000米下拍到的神秘生物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实 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探测。这是我国“绕”“落”“回”探月计划的第二步,本次探月
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党、国家和全体中
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2、嫦娥探月实行“绕”“落”“回”2.三实步践走具计划说明这
一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有能动性
这一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嫦 娥三号” “月球车”等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事物,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 在田 间劳作,农民请张英对对子。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到。侍女当即说出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活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 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实践问题。特别是第一 果——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体现了上述哪 次国内革命以来的胜利、失败和王明领导的 些哲学道理? ① 的严重失败,迫使中国共 第五次“反围剿”③ 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及其“走什么道路”等问题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革命胜败 深刻思考。 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理论联系 实际、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向问题,并把长期革命实践 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上述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的反映 观察与思考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人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
玻璃杯
实践对象(客体)
相互作用
实践手段
借助
实践主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 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只 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内 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下列哲学家实践观的共同错误在于忽视了实践 的基本特点。他们分别忽视了哪些基本特点?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 认为实践是主观精神性活动, 否认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 界。 认为实践是纯粹个人的满足生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 理需要的自然性活动,否认实 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 践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 。 主义”活动。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 区别,否认了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与动物适应环境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1) 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 (意识的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含义 原因
要求
做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 物的活动和人的活动有差别吗?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矛盾?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 主义的观点 2、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巩固练习
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 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 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 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 会之间的活动
三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思考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 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青年输羊血,竞奇迹般 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此后,输血医疗手 段也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 医生给濒临死亡的一位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导致惊 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 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个道理?
实践即直接经验 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 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A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吃一吃”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共同 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 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 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 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B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 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 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 技术才得以精通,之后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 他的技术。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体、手段、对象——三要素)
实践
方式 对象

区 别
改造客观世界 区 别
一切物质性活动 表 明
动 物
主观认识
形式多样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教师讲课 √ 5.《2016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6.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 7.小行星撞击地球 ×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正确,认 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 “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 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为什么? 呢?——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 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 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 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5年最新精品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5年最新精品

天宫与神九顺利对接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 章。发射“神舟九号”与蜜蜂采蜜、燕子筑巢有何区别?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最本质特征
坚持了辩证法
①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不是被动的适应性活动 ②创造性 改造自然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 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 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 陆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的宇宙 实验室计划目前尚来自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坚持了辩证法
【思考】袁隆平的成就仅仅 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2)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1)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2)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
知识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①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和特点②了解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①实践基本特征;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

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服务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厦深铁路工程进展》,思考:修建铁路属于一种什么活动呢?跟我们的认识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那么这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那么第六课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展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1.实践的含义
探究一:
1.是谁在从事修建铁路的活动?
2. 对象是什么?这些活动是在认识对象还是在改造对象?
3.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得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主观世界),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蚂蚁搬家
6、开采石油
7、医生治病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2、4、6、7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
探究二:
1、修建铁路需要哪些要素?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是不是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这
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探究三:
2、为何要修铁路?这与燕子筑巢有何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小结: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
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社会制度的更替)。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探究四: 3、修建铁路只是总设计师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吗?日本早在1964年就已经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铁,为何中国到1999年才开始建高铁?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原因
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实践主体的主动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生产工具、设备 由客观条件 决定的
实践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
原因 智力 体力
运用
改造
社会性:实践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时间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

指导学生阅读P42页的探究思考:上述观点对实践的理解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过渡)那么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45~46页,并思考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作为一个总的关系而存在的。

在这一总的关系下,包含着四个方面:展示材料:
2013年8月8日,“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最大深度5268米。

通过海下9个多小时的工作,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

思考:科学家的这些认识是如何获得的?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
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思考:读书也能获得知识,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吗?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获得的途径
学习知识(间接经验)
多媒体展示: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考: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过渡)实践能够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呢?——实践。

几部手机对着围在一起,中间放上玉米粒,拨打其中的一部手机,玉米粒竟然在瞬间变成
了爆米花!手机爆米花的视频曾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你相信吗?怎么确定是不是真的?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思考:我们通过实践获得很多认识,这些认识最终还是用它干什么?认识要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板书)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多媒体展示)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多媒体展示)知识梳理: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同时,还要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
宿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原理: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 其特点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来源
动力 检验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目的、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