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工程设计计算公式汇总
滴灌工程设计方案计算公式汇总

H允许——水泵允许吸上高度,m;
▽min——水泵取水点最低工作水位高程,(m);
16
3-2
17
3-3
18
3-4
19
3-5
20
3-6
续表
21
4-1
m——设计毛灌水定额,mm;
Se——滴头间距,m;
SL——毛管间距,m;
n——一株作物布置的滴头数目;
qd——滴头流量,L/h;
hd——孔口设计水头,与qd相对应,m;
S(Se)——毛管上分流孔间距,m;
Lm—毛管极限长度,m;
—极限孔数;
S0——毛管进口至首孔的距离,m;
r——降比;
G——压比;
INT[ ]——将括号内实数舍去小数成整数;
22
4-2
23
4-3
24
4-4
25
4-5
>1,h1>hN,h1=hmax,Pmax=1
η——灌溉水利用系数;m——设计毛灌水定额,mm;
K——塘坝复蓄系数,K=1.0—1.4;
η蓄——蓄水利用系数,η蓄=0.6—0.7;
V——蓄水工程容积,m3;
Ii——灌溉季节各月的毛供水强度,mm/d;
Ti——灌溉季节各月的供水天数,d;
x——灌水器的流态指数;
qv——流量偏差率,%;
——允许水头偏差率,%;
xn——电费,元/(kW·h);
Q干——干管各段设计流量,m3/h,用于公式4-31;
Y'——PVC-U管现行价格,元/t;
D’、D——分别为用公式(4-31)与(4-32)计算和修正的经济管径的内径。
——支(辅)管上第i条毛管的流量,L/h;
滴灌工程设计计算公式汇总

—小区允许水头偏差,m;
d——毛管内径,mm;
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k=1.1--1.2;
f——摩阻系数;
qd——单孔设计流量,L/h。
——允许水头偏差率,%;
——进口处与i断面处地形高差,顺坡为“+”,逆坡为“-”,m;
J——地形坡降,顺坡为“+”,逆坡为“-”;
41
4-21
42
4-22
续表
43
4-23
(m/亩)或 (m/hm2)
A——可灌面积,hm2;
L亩、L公顷、L系——分别为每亩、每公顷、一个灌溉系统的毛管用量,m;
SL——毛管间距,m;
N、N1、N2——毛管上灌水器数、支(辅)管上毛管条数、干管上一次运行支(辅)管数;
h毛——毛管水头损失,m;
f、m、b—分别为摩阻系数、流量指数和管径指数;
hd——孔口设计水头,与qd相对应,m;
S(Se)——毛管上分流孔间距,m;
Lm—毛管极限长度,m;
—极限孔数;
S0——毛管进口至首孔的距离,m;
r——降比;
G——压比;
INT[ ]——将括号内实数舍去小数成整数;
22
4-2
23
4-3
24
4-4
25
4-5
>1,h1>hN,h1=hmax,Pmax=1
56
5-2
57
5-3
58
5-4
59
5-5
60
5-6
61
5-7
62
5-8
63
5-9
D≤200mm的管材,B=D+பைடு நூலகம்.3
滴灌亩水方计算

设计时考虑全系统运行条件下,灌水定额、灌水周期、灌水延续时间、系统供水能力、轮灌组数等均为最大条件下时计算结果。
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作物倒茬、实际配置设备差异,轮灌组搭配变化等问题,为了在实际运行当中更加科学、合理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应对系统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基本应用如下:基本步骤:1.确定每亩滴头数量。
计算方法:滴头个数=亩面积÷滴灌带间距÷滴头间距机采棉一膜一管:亩滴头个数666.7÷1.52÷0.3=1462个;机采棉一膜二管:亩滴头个数666.7÷1.14÷0.3=1950个机采棉一膜二管:亩滴头个数666.7÷0.76÷0.3=2924个2.确定滴头流量。
根据实际系统运行水压,测定滴头流量大小。
L/ h;3.确定每亩单位时间内出水量。
计算方法:亩滴头个数×滴头流量; L/ h或m3/h;例如:1462 ×2.6=3801L/h或3.8m3/h;4.确定系统单位时间内供水量。
根据水泵流量和实际运行情况确定。
5.一条支管控制面积(亩)。
支管控制面积=支管长度×本支管控制滴灌带长度÷666.7例如:支管控制面积=80×110÷666.7=13.2亩;6.确定系统一次可灌溉面积(亩)。
面积=系统单位时间内供水量÷每亩单位时间内出水量;7.一次开启支管条数。
开启条数=系统一次可灌溉面积÷一条支管控制面积;取整例如:开启条数=50 ÷13.2=3.78,取4条8.轮灌组数确定。
轮灌组数=系统总面积÷系统一次可灌溉面积;取整列如:轮灌组数=1210 ÷50=24.2取24组或为:轮灌组数=系统总支管数÷一次开启支管条数;列如:轮灌组数=95÷4=23.75取24组9.一次灌水定额确定。
每次亩灌水量根据气候、苗情、不同生育期需水量等条件确定,一般为初期少,中期最大,后期少。
滴灌系统水力计算公式(沐禾)

2.设计灌水定额计算公式m=0.1γzp(θmax-θmin)/η
Z土壤计划 θ max为田间 θ min为田 田间持水率 P设计土壤湿 最大持水率 间最大持水 γ 土壤容重g/cm3 湿润层深 θ 田 润比 度m 的90% 率的65% 1.45 0.5 65.00% 90 65 25.5 求T 求区允 [q v ] 许的偏差率 水 头 偏 差 率 [h v ]
0.2 8 0.412
一次灌水延续 时间t (h/组)
3.8
):A=Qηt/10*Ia
t一次灌水 延续时间 22 求灌溉面 积,亩 6.27
1.水量平衡计算公式(以地定水):Q=10*Ia*A/ηt
已知 灌溉面积 常数 10 Ia设计耗水 强度mm/d 4.5 A灌溉面 积,hm2 50.53 η 灌溉水利 t一次灌水延 用系数 续时间 0.95 22 求Q 108.80
1.水量平衡计算公式(以水定地):A=Qηt/10*Ia
已知 灌溉面积 常数 10 Ia设计耗水 强度mm/d 5.0 Q,m3/h 1 η 灌溉水利 用系数 0.95
31.62 6.68
21.09
3.设计灌水周期T=(m/Ia)*η 4.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m*Se*Sl/qd
m设计灌水定额 (mm) 31.62 qd滴头设计 Se滴头间 Sl毛管间距m 距m 流量L/h 0.3 1.2 3
求t 3.8
系统设计参数表
序号 1 2 3 参数名称 灌溉补充强度I a (mm/d) 系统初定总供水流量 Q (m3/h) 灌溉水有效利用率η 参数值 5 50 0.95 序号 5 6 7 参数名称 参数值 土 壤 湿 润 比 65 p (%) 设计 灌水 定额 31.62/21. 08 m (mm)/(m3/亩) 设计 灌水 周期 6.5 T (d)
滴灌水泵流量计算公式

滴灌水泵流量计算公式滴灌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而要实现滴灌系统的良好运行,准确计算滴灌水泵的流量至关重要。
那咱就来好好唠唠这滴灌水泵流量的计算公式。
先来说说啥是滴灌水泵流量。
简单讲,就是单位时间内水泵能抽出来并输送的水量。
这个流量要是算不对,那滴灌效果可就大打折扣啦!滴灌水泵流量的计算公式一般是这样的:Q = nq/η 。
这里的“Q”代表水泵的流量,“n”表示滴灌系统同时工作的滴头数量,“q”是每个滴头的流量,“η”呢则是滴灌系统的水利用系数。
比如说,咱有一个果园要搞滴灌,一共有 1000 个滴头同时工作,每个滴头每小时的流量是 2 升,水利用系数是 0.9 。
那通过公式算一下,水泵的流量Q = 1000×2÷0.9 ≈ 2222 升/小时。
这样就能大概知道需要选多大流量的水泵啦。
我之前就碰到过这么一档子事儿。
有个农户老大哥,兴冲冲地搞了个滴灌系统,也没仔细算水泵流量。
结果呢,水泵流量选小了,水根本就供不上,那地里的庄稼啊,干得都打蔫儿了。
我去他家果园的时候,那景象真是让人揪心。
果树枝叶都没精打采的,果子也长得小小的。
老大哥那个着急哟,拉着我就问该咋办。
我一看,就跟他说,您这是水泵流量没选对,得重新算重新选。
后来按照正确的公式算好了,换了合适的水泵,果园这才慢慢恢复了生机。
在实际应用中,还得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像管道的阻力、地形的高低差、水源的供应稳定性等等。
比如说管道太长或者弯头太多,都会增加水流的阻力,这时候就得适当加大水泵的流量。
还有啊,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量的需求也不一样。
像幼苗期可能需要的水少点儿,结果期就得大量供水啦。
所以在计算水泵流量的时候,得把这些都考虑进去,才能保证滴灌效果达到最佳。
总之,要想让滴灌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滴灌水泵流量算准了那是关键中的关键。
可别像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大哥似的,盲目上马,最后吃了大亏。
咱们得科学计算,精心规划,这样才能让咱的农田果园都能喝饱水,长得旺旺的,有个好收成!好啦,关于滴灌水泵流量计算公式就跟您唠到这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滴灌和管灌计算

离,1.5m
2
q毛——毛管进口设计流量,L/h
584
S——毛管间距,4.0m
4
[Δh支]——允许支管水头损失,m
1.65
d——支管内径,mm;
110
K——考虑部水头损失的水损系数,取
1.1
1.1
N毛——毛管极限数,个 L支,极限长度,m N毛,实际数,个 L支,实际长度,m
7Q干,L/h m--流量 指数,取 1.75 b--管径 指数,取 4.75 D--管道 内径(mm) L--管长 (m) hf--沿程 水头损 失,m hi-局部 水头损失 h 总水头 损失,m
79424
1.75
4.75 150 75
0.66 0.066 0.726
H干,干管总水头,m
21.33
hffLdQbm
1
0.65qv ) x hd 12.77m L支mS(N1)0
1
35qv ) x hd 8.65m
(
5.446 h2
k
Se
q1.75 d
d ) 4.75 0.364
1 m1) 1X 1 2N 6N2
N 1X
Ff
Qm Db
L
支管允许的极限长度
S0——支管进口至第一个出水口的距
H干,干 管总水 头,m
22.056
1
20% 0.5 10 12.77 8.65 4.12
0.4
hmax (1 0.65qv ) x hd 12.77
1
hmin (1 0.35qv ) x hd 8.65m
0.6
1.65
2.47
毛管极限孔数和极限长度
S0,毛管进口至第一个出水口的 距离,m qd—滴头设计流量,L/h S—毛管上出水孔间距,m [Δh毛]——允许毛管水头损 失,m
滴灌带流量计算方式

滴灌带流量计算方式
滴灌带流量计算是根据滴灌带的长度、滴头间距和滴头流量来计算每小时滴水总量的方法。
步骤如下:
1.测量滴灌带长度:用尺子或卷尺测量滴灌带的总长度。
2.确定滴头间距:用尺子或卷尺测量滴头之间的距离。
3.测量滴头流量:将滴头接在一个容器上,记录在一定时间内容器中的液体体积,用体积除以时间得到滴头的流量。
4. 计算每小时的滴灌量:用下述公式计算:
(每小时滴灌量=(每滴水流量×每小时滴头数)÷ 滴头间距)× 1000
其中“每小时滴头数”是滴头每小时滴水的次数。
上述计算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滴灌带的滴水量,从而在计划种植和管理灌溉作物时提供参考。
滴灌工程设计计算公式汇总

Ri——摩损比;
i——孔口编号;
N——孔数;
ΔH——管道全长的摩阻损失;
m——流量指数(公式4-3);
——进口处与i断面处地形高差,顺坡为“+”,逆坡为“-”,m;
J——地形坡降,顺坡为“+”,逆坡为“-”;
hmax——管道上工作水头最大的孔口的压力,m;
h1——管道上第1孔压力,m;
N—毛管实际出水孔个数;
qd—滴头设计流量, L/h;
So—进口至首孔的间距,m;
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k=1.1-1.2。
h0——毛管进口工作水头,m;
——滴头设计工作水头, m;
Se——滴头间距,m;
R——平均摩损比,m;
L——管道长度,m;
Q支——支管设计流量,L/h;
d——管道内径,mm;
tn——年运行时间,h,作物不同,灌溉制度不同,系统年运行时间不同,取值不同;
=1,h1=hN=hmax,Pmax=1或N
<1,h1> hN,hN=hmax, Pmax=N
26
4-6
27
4-7
28
4-8
29
4-9
30
4-10
31
4-11
32
4-12
33
4-13
34
4-14
35
4-15
36
4-16
37
4-17
38
4-18
P/n=INT(1+r0.571)
39
4-19
40
4-20
F——一次施肥量,kg/亩;
A——一次施肥面积,亩;
C0——施肥罐中允许肥料溶液最大浓度,k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
5-5
H 1 QT 停留
A沉淀池
60
5-6
H 2 QC 0T
A沉淀池
61
5-7
Re 3600 R水
v
1.296 10 7 2
62
5-8
Fr
R水 g
63
5-9
D≤200mm的管材, B=D+0.3
64
5-10
D> 200mm的管材, B=D+0.5
65
5-11
H≥ D+h 冻 +0.1
.
A 沉淀池——沉淀池表面积, m2; L 沉淀池——沉淀池长度 (m) ;
Δ Z——水泵出口轴心高程与水源水位
平均高程之差;
f 进——进水管水头损失, m; h1——井口所需最大压力, m; h2——井下管路水头损失, m; h3——动水位到井口的高程差, m; ▽安——水泵安装基准面高程, m; H允许——水泵允许吸上高度, m; ▽ min——水泵取水点最低工作水位高程, (m);
t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
f ——摩阻系数;
1、
2、
——分别为允许水头分配给支管、
2
辅管的比例;
毛管和
h1 、 h2 、 h3 ——分别为支管、毛管和辅管允 许的水头偏差, m;
h —小区允许水头偏差, m;
d——毛管内径, mm;
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 k=1.1--1.2 ;
数;m——设计毛灌水定 T——灌水周期, d;
额, mm;
P——设计土壤湿润比;
K——塘坝复蓄系数,
t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h;
K=1.0 —1.4 ;
n——一株作物布置的滴头数目;
η蓄——蓄水利用系数, η蓄=0.6 — 0.7 ;
Se——滴头间距, m;
Sw——湿润带宽度, m; St ——作物株距, m;
Sr ——作物平均行距, m;
Dw——湿润带直径, m; SL——毛管间距 (m) ;
γ——土壤容重, g/cm3 ; z——计划土壤湿润层深度, m; qd——滴头设计流量, L/h ; Nmax——最大轮灌组数,个; N轮灌组 ——实际轮灌组数,个; INT[ ] ——将括号内实数舍去小数成整数; n 总——系统滴头总数; n 移——一条毛管在所管辖的面积内移动的 次数;
mm/d;S 为根层土壤或地
hv ——允许水头偏差率, %;
下水补给的水量, mm/d; θmax、θ m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
C——系统每日工作小
( 占干土重的 %,一般θ max 为田间最大持
时数, h/d ;
水率的 90%,θ min 为田间最大持水率的
η — — 灌 溉 水 利 用 系 65%);
V——蓄水工程容积, m3; I i ——灌溉季节各月的毛供水强度,
I a——设计灌溉补充强
mm/d;
度, mm/d,I a =Ea-P0-S , Ti ——灌溉季节各月的供水天数, d;
Ea 为 设 计 耗 水 强 度 , x——灌水器的流态指数;
mm/d;P0 为有效降雨量, qv——流量偏差率, %;
ΔH——管道全长的摩阻损失;
4.75 0 .571
Jd
26
4-6
Pmin
N
INT
kfq
1.75 d
m——流量指数(公式 4-3 );
续表
H
' i
——进口处与
i 断面处地形高差,顺坡
为“ +”,逆坡为“ - ”, m; J——地形坡降,顺坡为“ +”,逆坡为“ - ”; hmax——管道上工作水头最大的孔口的压力, m; h1——管道上第 1 孔压力, m; hN——管道上第 N 孔压力, m; Pmax——最大工作水头孔口编号; Pmin——最小工作水头孔口编号;
——水平流速 (m/h) ;
T——滴灌的灌水周期, h; —— 泥 沙容重 ,可采 用
1780kg/m 3;
T 停留——停留时间 (h) ;
Re——雷诺数;
B 沉淀池——沉淀池宽度 (m) ;
H1——沉淀池 ( 有效 ) 水深, m;
H2——沉淀池存泥区深度, m;
106(m2/s) ; Fr ——弗劳德数; g——重力加速度, 9.8m/s 2; B——管槽底部宽度, m; D——管道外径, m; H——管槽开挖深度, m; h 冻——最大冻土层深度, m。
Q支( 辅) 、Q干 ——分别为支 ( 辅 )
管、干管的设计流量, L/h ; h 支、h 干——分别为支管、干 管的水头损失, m; h 计——计算节点的压力, m; h 上——紧靠并向计算节点供 水的上游节点的压力, m;
hi ——上游节点与计算节
点之间管段的水头损失, m; Δ H′ ——上游节点与计算节 点之间高程差,顺坡为“ +”, 逆坡为“ - ”,m;
每公顷、一个灌溉系统的毛管
hd ——滴头设计工作水头,
m;
用量, m;
Se——滴头间距, m;
SL——毛管间距, m;
R——平均摩损比, m;
N、N1、N2——毛管上灌水器数、 L——管道长度, m;
支(辅)管上毛管条数、干管 上一次运行支(辅)管数;
Q支——支管设计流量, L/h ; d——管道内径, mm;
能力, mm;
F——一次施肥量, kg/ 亩;
dd——采用的灌水器出水 A——一次施肥面积,亩;
孔等效直径, mm;
C0——施肥罐中允许肥料溶液最大浓度,
M——筛网目数,目;
kg/L ;
D——网丝直径, in ;
H泵——系统总扬程, m;
a——网孔的净边长, in ; h0——水泵出口所需最大压力, m;
3
m/h
,用于公式
4-31 ;
k — 水 头 损 失 扩 大 系 数 , Y'—— PVC-U管现行价格, 元
k=1.1-1.2 。
/t ;
h0——毛管进口工作水头, m; D’ 、 D— — 分 别 为 用 公 式 (4-31) 与 (4-32) 计 算 和修 正
的经济管径的内径。
续表 Q毛i ——支 ( 辅) 管上第 i 条毛 管的流量, L/h ;
50
4-30
h支
kfQ
m 支
L
b
d
51
4-31
D'10(ຫໍສະໝຸດ tnxn)0
.15
Q
0.43 干
52
4-32
D (3900 / Y' )0.15 D'
53
4-33
h干
kfQ
m 干
L
db
'
54
4-34
h计 h上
hi
H
Q
55
5-1
v0
A沉淀池
56
5-2
A沉淀池 Q / 0
;.
.
A——可灌面积,
2
hm
;
L 亩、L 公顷、L 系——分别为每亩、
;.
S0——毛管进口至首孔的距离, m;
r ——降比; G——压比; INT[ ] ——将括号内实数舍去小数成整数;
;.
42
4-22
Lm S (N m 1) S0
43
4-23
L亩
666. 7 SL
(m/
亩)
或
L 公顷
2
10000 (m/hm )
SL
44
4-24
L系 L 公顷 A
45
4-25
Q毛 Nq d
H
' i
Ri ——摩损比;
kfq1d.75 (N 0.52)2.75
>1,h1 >hN, h1=hmax,Pmax=1
i ——孔口编号;
25
4-5
2.75Jd 4.75 (N =11)
,h1 =hN=hmax, Pmax=1 或 N
N——孔数;
<1
, h1> h N, hN=hmax, P N = max
29
4-9
hmax
kfSq1d. 75 N
2 .75
0.52
N
2. 75d 4.75
Pmin
2.75
0 .48
JS(Pmin 1)
30
4-10
h hv hd
31
4-11
h1
1h
32
4-12
h2
2h
33
4-13
h3
3h
34
4-14
Nm
INT
5 .446 h2 d 4.75
kSeq
1.75 d
0 .364
21
4-1
qd mSeSL
t
m——设计毛灌水定额, mm; Se——滴头间距, m;
22
4-2
qd mSr St
nt
SL——毛管间距, m; n——一株作物布置的滴头数目;
m1
23
4-3
i Ri 1 1
N 0.487
qd——滴头流量, L/h ; Sr——作物平均行距, m;
24
4-4
hi H Ri H
7
1-7
m 0.1 zp max
/ min
8
1-8
T (m / Ia )
9
1-9
t mS eSl qd
10
1-10
t mSt Sr nq d
TC
11
1-11
N max INT
t
TC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