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五节水的浮力(说课稿)
八年级科学上册1_3水的浮力教案5新版浙教版

浮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确认水及其它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方法,体验浮力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科学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包括确认水及其它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称重法测浮力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力的相关知识,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上浮、下沉和悬浮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利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难点: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四、教学过程引入: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思考:中东地区的死海,人为什么能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上看报呢?课题:1.3 水的浮力1、液体的浮力。
师:船只为什么有时能浮在水面上,有时却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却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温顾知新:1.静止在手上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2. 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问题:现将木块放在水中,静止时:1.木块受哪几个力的作用?2. 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实验】将物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先用手托一下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实验】P11:手按矿泉水瓶,感受矿泉水瓶对手的作用力,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思考: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浮力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问:如何用弹簧秤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先测重力G2.物体放入液体中看测力计示数F3. 相减求浮力:F浮=G - F(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问题:气体会产生浮力吗?有什么事实(实例)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水的浮力第一课时说课

《水的浮力》第一课时说课稿科教081班郭书涛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
我将按照前期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步骤展开我的说课。
【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5节第一课时。
《科学课程标准》把本节内容纳入物质科学领域。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介绍、产生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是学生接触浮力的首节课,这是本章继压强之后在力的角度上对水的探索,为下面有关浮力计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他们对浮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浮力,尤其是对浮力公式的学习还具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我把浮力概念的引入以及牵涉到公式的阿基米德原理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
三、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安排,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教学目标分析】为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从以下3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知道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二、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所学科学原理对相关的历史故事及生活经验加以解释。
通过几个小实验的演示感受到浮力确实存在,并且方向向上。
通过以前力学知识的回顾,会利用测力工具对浮力定量测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约3分钟)“为什么轮船能够在水面上行驶呢?为什么人可以不用任何设备躺在死海海面上呢?”我用这些生活小故事讲解作为引课方式,把他们的思维带到生活,激发对类似事物的联想,引起他们认知的认同或冲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浮力。
二、新课教学(约35分钟)此环节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探究组织教学: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约10分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一章第五节水的浮力第四课时教案

第五节水的浮力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沉浮条件结合的计算14.图片演示或课件演示: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
15.设计实验:根据潜水艇浮沉原理,请你设计一个潜水艇模拟器。
16.讲解:1)器材:广口瓶、软木塞、玻璃管、盛水玻璃缸、乳胶管、铁块、细线,钻孔器等。
2)模拟潜水艇的制作方法用钻孔器在木塞上钻两个小孔,然后紧紧塞住广口瓶瓶口,在小孔中分别插入一长一短两根玻璃管,并在较长玻璃管的一端连接一根乳胶管,在瓶口下方用细线挂上铁块,然后将整个装置倒置在盛满水的玻璃缸内,如图所示。
以此作为潜水艇的模拟实验器。
3)操作实验时,从乳胶管中吸出空气,瓶内压强减小,水从另一玻璃管进入瓶内,重力大于浮力,瓶即下沉;若向瓶内吹气,瓶内压强增大,将水排出,至重力小于浮力时,瓶即上浮。
4)注意(1)长玻璃管的上端应靠近瓶底。
(2)铁块的重力要适当,一般只要能使瓶口不致向上翻转就可以。
17.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两个密度计a、b.a密度计最上部刻线为1,而b密度计最下部刻线为1.若要测定酒精的密度,则应该使用密度计[]A.a B.b C.任意一个D.都不好用2)将密度计入在水中时,直立漂浮,要想使密度计向上浮出一点,可采取的办法是 [ ]A.向水里放盐 B.向水里倒酒精C.增加一点水 D.上述方法都可以3)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如图2所示.若要使木块下沉一点,应[]A.沿aa'切除上部分B.沿bb'切除左部分C.沿cc'切除下部分D.任意沿哪条切除4)一块石蜡,放在酒精中将下沉,放在水中将上浮,请判断出这块石的密度在什么范围内?如何利用一只量筒及适量的酒精和水,精确地测出石的密度?(ρ酒精=0.8×103千克/米3)精确地测定石蜡密度,步骤如下:(1)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2)将石蜡块放入量筒中,记下水的体积V2;(3)取出量筒中的水和石蜡块,再往量筒中放入适量的酒精,记下酒精的体积V3;(4)将石蜡块放入量筒,浸没于酒精中,记下此时液体的体积V4;(5)根据上述数据计算石蜡块的密度F浮=ρ水gV排1=ρ水g(V2-V1);根据浮沉条件F浮=G蜡=m蜡g=ρ蜡gV蜡=ρ蜡g(V4-V3)18.课后作业:给你一个量筒和一些水,请你设计实验测出一支小试管的玻璃密度。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3 《水的浮力》说课稿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3 《水的浮力》说课稿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设问,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沉浮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分析,以及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难点:1、浮力只与排开液体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利用沉浮条件判断物体当前受力状态。
3、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4、单位换算,强调公式中各部分所用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我把这部分设置为难点主要在于,从这部分内容开始需要学生具有初步的物理思维,能缜密严谨的思考分析事物的具体情况,用物理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之前的主管情感为主。
这也是拉开学生差距的一个重要节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例题讲解分析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
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首先是时间分配课程总共为2小时,学习时间为90%,10%的时间作为机动安排时间。
主要依据学生今天的具体情况(比如身体或心情情况,因为学生也会疲惫犯困,或者心情沮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稍花时间安抚来获得更高的课堂效率)来灵活安排到各部分中。
(一)导入概念——8%的时间(二)推进课程这一部分我打算花77%的时间:【提出问题】——8%【建立假设】——18%【设计实验】——25%【解决问题】——18%【课堂练习】——8%(三)课堂小结——5%(一)导入概念(这部分我打算花10%的时间)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浮力的的产生以及浮力的方向,所以一上课我会提问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她概述给我听。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水的浮力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水的浮力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水的浮力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水的浮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
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1.5水浮力(物体的沉浮条件)说课稿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1各位老师,大伙儿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阐述自己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水的浮力》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共四课时,而我今天说的要紧是第三课时即物体的沉浮条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差不多明白了什么样的力是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以及浮力的大小如何运算等基础知识。
然而学生头脑中尚且普遍存在一个“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并差不多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是本节课教学需要克服的一个要紧障碍。
同时解决好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才能下一课时“物体浮沉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说这堂课的内容在本节中承上启下,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了把握科学知识、拓展分析能力、培养正确价值观,现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明白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明白F<G,F>G,F=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稳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爱好,对实验现象认真观看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其中,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推导物体的浮沉和密度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出现象的乐趣,猎取物体沉浮的体会认识。
如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不断地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布设一些学生想不到但略微动一下脑筋就能解决的贴近实际的问题。
如此能够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引入:从学生感爱好的航天技术入手,播放宇航员在舱内行动自如的视频,反问学生宇航员在地面上是如何模拟失重训练的,什么缘故能够在水中模拟失重训练?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3 《水的浮力》说课稿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3 《水的浮力》说课稿《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说课稿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嘉东区域施家路校区的科学老师章泓一、说教材本节知识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浮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游泳、轮船、鱼鳔、水箱里的浮阀等等都是利用了这一物理性质。
浮力与重力、密度等概念,与受力分析以及科学记数法等实际应用联系紧密,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可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本节的讲解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更深入的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接的作用。
浮力计算以及物体沉浮条件是本章内容的核心知识点,所以在中考中,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属于易考点,容易出选择题,与计算题。
而在初二年级的期中考试中,浮力这部分内容通常占极大的比例,采取针对性的复习、练习后容易出成绩,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更加信赖我们。
二、学情分析本次课程是新课学习。
针对的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顾曦文。
这位学生成绩处于中游水准,考试分数一般在60分左右。
性格上她比较外向,会主动提出问题,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
另外她学习态度很好,布置的一般练习、包括背诵知识点的作业都主动及时完成。
她的短处在于但逻辑思考能力较弱,只会机械的照搬讲解的例题做法,如果题目换个问法,或者换个条件,她往往就不知该如何下手;而且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只处于记忆内容水平,至于具体的内在涵义往往无法理解,也就是她把知识点的内容和实际涵义相割裂,所以讲解时需要逐步分析引导,让她理解意义。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授课对象的认知情况与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浮力的概念,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理解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浮力》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浮力》说课教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 5 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
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浮力》说课稿
魏姝雅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
下面我将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阐述。
《水的浮力》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共三课时。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宁波市第七中学的初二学生,他们已经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能够运用二力平衡和密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考虑到课程本身知识点繁多、阿基米德原理适用范围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析出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浮力的计算。
由于初二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不强、青春叛逆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探究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和科学史教学相结合,旨在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掌握科学知识、拓展分析能力、培养正确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能够总结出所有的液体、气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能够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中物理符号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维度——通过死海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和空矿泉水瓶实验,感受到水的浮力存在并且方向为竖直向上。
通过演示弹簧秤称物实验,分析得到浮力与重力、拉力的关系,并且发现弹簧测力计是测量浮力大小的工具。
通过游泳、洗澡的感受和阿基米德的故事,提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有关,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加强合作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实例图片的分析,增加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
STS维度——通过死海的历史故事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来源,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死海探秘”、“水的浮力”、“气体浮力”和“与阿基米德一起实验”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①死海探秘
利用死海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和“为什么死海淹不死罗马士兵?是神在保护他们吗?”的提问引出水的浮力的存在。
②水的浮力
本环节我设置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为将空矿泉水瓶放在水中,用手指轻轻按压塑料瓶,你感到了什么?本实验难度较低,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在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之后,自然的分析出浮力的概念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浮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
在两个实验的过渡部分,展示天鹅、潜水艇和游泳的实例图片,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主动提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设计两个提问,平缓过渡。
(1)教师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并提问“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2)将物块浸没在水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和“测力计的读数变小说明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个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
1、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比较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结论:F浮=G-F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会发现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并且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③气体浮力
学生通过篮球实验的视频,观察到篮球侧和砝码侧的倾斜情况,得出气体浮力的存在。
并列举出生活中运用气体浮力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例子,如氢气球、汽艇等。
④和阿基米德一起做实验
先设置两个问题:游泳的时候,是否感觉自己很轻呢?洗澡的是否也感觉自己变轻呢?同时,浴缸中的水面比原来高了吗?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讲述阿基米德原理发现的前期故事。
学生们顺着阿基米德提出的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有关的猜想,在与古人共同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发现科学史的魅力。
通过课堂问答,引出排开的水需要用溢水杯测量体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和设置提示问题。
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样安排实验的步骤?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步骤的讨论,同时老师进行指导。
老师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并给出实验步骤与实验表格。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
在动手实验之前进行实验的设计,并开展指导。
不要急于让学生实验,在思考过后进行方案的修改更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进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F浮=G排水根据重力与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得出:F浮=ρ水V排水g
推出阿基米德原理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适用于液体浮力、气体浮力)。
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介绍时,除了公式之外,对每个物理符号的单位和代表的物理含义着重强调。
浮力与物体所在的液体密度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深度与容器中液体的多少无关。
最后进行课堂练习,以检验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1.5水的浮力
一、浮力的存在
二、水的浮力
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方向
上浮
都存在浮力下沉三、气体的浮力
氢气球、汽艇
四、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G排=m排g=ρ排V排g
F浮=ρ排V排g
(适用于气体浮力、液体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