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

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 ,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 .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B .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C .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寡味D .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台风“海鸥”不日将登陆我省,省防汛总局召开紧急会议,积极部署对该台风的研究分析、预先判断和灾害防御等问题。

B .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C .岭南名园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著称,为纪试卷第2页,共11页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为园名。

D .有关负责人指出,公车过多不仅影响环保、浪费能源,而且容易衍生腐败,损伤政府公信力,不利于节能活动的推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现在,杂志报刊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 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

长远看来,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 的过程。

③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 、站在桥头的情况。

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测试语文题01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测试语文题01 Word版含答案

2018湛江市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01时量:12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弄.(lòng)堂寥.(liáo)廓颓圮.(pǐ)酵.(xiào)母瞠.(chēng)目结舌B.遒.(qiú)劲租赁.(lìn)创.(chuàng)伤百舸.(gě)豁.(huò)然开朗C.青荇.(xìng)涟漪.(yī)解剖.(pōu)忤.(wǔ)视面面相觑.(qù)D.粗犷.(kuǎng)攒.(cuán)射遏.(è)止倾轧.(yà)迥.(jiǒng)然不同2.下列句子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荫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C. 一个社会型塑着它的青年,而青年又最终将引领这个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样的青年,我们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D. 直觉往往能带来机遇,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准确的直觉。

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时,不要马上相信书上写的,这也许就是研究灵感的来源。

即便真的是直觉错了,我们根据知识修正自己的直觉的过程,也是一次进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百位知名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面世了。

B.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同这幅佳作比较起来,都会黯然失色....。

C. 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D. 北京时间8月23日,NBA自由球员、两届得分王得主麦蒂在北京举行了球迷见面活动,不少幸运球迷来到了现场得以与偶像相见。

广东省湛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③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体,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形式上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有围屋,但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筑墙体,故屋顶形式也多为悬山,此为别县所少见;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为了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大部分围屋顶上四周砌有女墙和射击孔,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殊死抵抗。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

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

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15分) (2017高二下·溧水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金雅①20世纪初,“美学”的学科术语和西方美学理论引入国内。

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等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演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理论的自觉建设。

但自20世纪下半叶至今,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西方化、标签化、简单化的研究思维与评价方式亦愈演愈烈。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美学的绍介与描述性研究,很大程度是把西方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对于中国美学自身的思想学说、精神特质、学理传统等缺乏原创性的发掘、梳理、提炼,也缺乏真正吃透活用西方美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审美现实问题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批评实践。

②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如叶朗提出以范畴命题统史的美学史识和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心的核心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在理论基础、观照视野、思维方法、概念范畴、学说体系上都亟须摆脱西方美学的全面影响而逐步走向自觉、丰富、深化、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③简单“援西入中”无法解决中国美学发展的根本问题。

简单“援古入今”同样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美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富有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但与伦理联系密切,以善立美,道德前臵,未形成自觉的学理建构和系统的学科话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在中西古今的交汇撞击中,传承古典美学的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接引西方美学的术语学说与学科范型,初步创造发展出以人生论美学精神为标识的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涌现出以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生论美学家,初步构筑引领了中国美学迈向现代进程的民族理论风范。

广东省2018—2019学年(下)高一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2018—2019学年(下)高一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2018—2019学年(下)高一期末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不能使用涂改工具!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

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

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广东省2018—2019学年(下)高一期末测试语文卷(有答案)

广东省2018—2019学年(下)高一期末测试语文卷(有答案)

广东省2018—2019学年(下)高一期末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不能使用涂改工具!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

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

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测试语文题12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测试语文题12 Word版含答案

2018湛江市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12第I卷选择题(共39分)一、基础题(18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A、灰烬.(jìn)熨.帖(yù)摭.拾(zhí)虔.诚(qiān)B、桑梓.(zǐ)饿馁.(piǎo)隽.秀(juàn)妃嫔.(pín)C、狙.击(jū)蓓蕾.(léi)昊.天(hào)跌宕.(dàng)D、甄.别(zhēn)跬.步(kuǐ)翘.首(qiáo)搭讪.(shàn)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抹煞沉湎弥漫斑斓B、妥帖逻辑缘份洋溢C、纷纭打夯恣意慰籍D、雕琢譬如干躁苔藓3、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让自己的话成为现实。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大约四百多年左右。

B、大地仍在束缚中,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

C、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第一个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征兆。

D、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出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5、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一致的一句是例句:戍卒叫,函谷举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B、其势弱于秦C、洎牧以谗诛D、秦人不暇自哀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苟以天下之.大较秦之.所得B、秦以.攻取之外举以.予人C、觉而起,起而.归缦立远视,而.望幸焉D、赵尝五战于.秦辇来于.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③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④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⑤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杨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

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⑥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 古时候的人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C. 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D. 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B. 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C. 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 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 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或率领。

C. 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 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注意把握原文和选项之间的差异。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文中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论证方法分析错误,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的说法和文本内容的差异。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是说“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因此不是中华民族,而是家族,这里扩大了外延。

B项,分析不当,从文中“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

C项,“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说法绝对。

故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

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

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材料二: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阅读量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材料三: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

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

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

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

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材料四: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4. 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们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障碍,占比均超过40%。

B. 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把语言、内容视为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 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为56.5%。

D. 通过两幅图可以看出,因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种种障碍,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和“时间碎片化”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出现危机。

B. 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这一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 想要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让大络,拒绝碎片化阅读,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 四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经典阅读有关,前两则重点论述危机产生的原因,后两则重点论述解决的办法。

6. 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6. ①去除浮躁心理,树立长久意识,提升观念,生发内在动力;②家庭、学校、社会推荐经典名著,确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③改变松散的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④大力探索符合古典文学学习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要求;⑤要真正顺应社会发展现状,有效利用网络与新媒介对学生进行熏陶式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