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三级医院输血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输血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方式,它能够迅速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输血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输血管理质量的整改,确保输血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
一、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检查不全面输血前的检查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院在输血前检查方面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例如,部分医院未对患者的血型、ABO血型、Rh血型等进行全面检查,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
此外,部分医院未对患者的输血感染性疾病标志物进行检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增加了输血感染的风险。
2. 输血记录不规范输血记录是追溯输血过程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院在输血记录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例如,部分医院的输血记录中未详细记录患者的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信息,导致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部分医院的输血记录中未详细记录输血前后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无法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3.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输血不良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院在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方面存在不及时的问题。
例如,部分医院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未能立即停止输血,导致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
此外,部分医院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物等,影响了患者的康复。
4. 输血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输血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输血管理质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院的输血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例如,部分医院的输血科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输血知识,导致在输血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
此外,部分医院的输血科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无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影响了患者的满意度。
科室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科室输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支持手段之一,然而,输血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显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为了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科室输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二、科室输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评估不充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输血适应症、禁忌症评估不够充分,导致部分患者输血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2. 输血操作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在输血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如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未能及时观察患者输血反应等,增加了输血风险。
3. 输血记录不完善:部分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做好输血记录,如输血时间、剂量、血型等,导致数据不一致,影响了输血安全。
4. 血液资源浪费:部分医疗机构在血液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同时也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
5.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不力:输血不良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然而,部分医护人员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时,措施不够到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
三、整改措施1. 加强输血前评估: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输血评估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输血适应症、禁忌症判断准确。
2. 规范输血操作: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输血操作规程,同时,加强对输血操作过程的监督,确保操作规范。
3. 完善输血记录:医疗机构应制定统一的输血记录模板,要求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认真记录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4. 优化血液资源分配:医疗机构应合理规划血液资源,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同时,加强对血液制品的储存、运输管理,确保血液质量。
5. 加强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要求医护人员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6. 提高医护人员输血知识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输血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输血科工作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输血科工作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输血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对血液进行采集、储存、分离、配型、交叉配血以及发放等工作。
然而,在输血科的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输血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常见问题1. 个别工作人员仅做正定型,不做反定型。
2. 交叉配血盐水法相合,凝聚胺法不相合。
3. Rh(D)血型鉴定,抗(D)IgG试剂做为阴性,抗(D)IgG/IgM试剂做为弱阳性。
4. 病毒灭活血浆解冻时发现袋破,血浆流到解冻箱内,输血科工作人员与中心血站供血科联系,要求退血。
5. 脂血、乳糜血。
6. 患者或其家属经常去询问如何报销血费。
7. 外院非医护工作人员取血,如何解决。
8. 输血医疗文书的书写不完整。
9. 个别工作人员不逐项核对,造成张冠李戴,比如同时溶解几袋A型血浆,发血浆时病房取血护士。
二、原因分析1. 个别工作人员对输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血型鉴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疏忽。
2. 输血科工作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不足,导致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的理解和操作不当。
3. 血液制品的质量问题,如血浆袋破损、血液成分不稳定等。
4. 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对输血科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5. 患者或其家属对输血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对输血过程的误解和疑虑。
三、对策1. 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制品的储存和处理等基础知识,以及输血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2. 建立和完善输血科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机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确保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正确。
3. 提高血液制品的质量,加强对血液制品的检验和监控,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和有效。
4.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科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输血科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5. 加强患者或其家属的输血知识教育,提高其对输血过程的理解和信任,减少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慌。
输血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输血质量对策分析

输血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输血质量对策分析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输血质量。
本文将对输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输血质量。
一、输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的检查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输血前的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掌握不足、设备条件有限等,导致输血前的检查不够完善。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
2.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在输血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对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医护人员对输血操作的规范性认识不足,或者在实际操作中疏忽大意,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包括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多等,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3. 输血记录的不完整和不准确输血记录是监测和评估输血安全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记录往往存在不完整和不准确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对输血效果的评估不准确,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4. 输血知识的普及不足输血知识的普及对提高输血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知识的普及仍然不足。
这可能导致患者对输血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输血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输血质量的对策1. 完善输血前的检查为了提高输血前的检查质量,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医院应配备先进的设备,以便进行更全面的输血前检查。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前检查制度,确保每一例输血病例都经过严格的检查。
2. 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为了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医院应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程,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输血操作技巧。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监控,确保医护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此外,医院还应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考核,以评估医护人员对输血操作规范性的掌握程度。
3. 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为了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医院应制定详细的输血记录规范,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输血记录的重要性。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前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支持手段之一,在救治患者生命、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科室在过去的输血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科室的输血工作质量,确保患者输血安全,现将我科室输血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工作总结1. 输血总量和构成: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共进行了2000例输血治疗,其中红细胞输注1500例,血浆输注300例,血小板输注200例。
红细胞输注占比最高,为主要输血成分。
2. 输血适应症:输血治疗主要用于手术患者、创伤患者、重度贫血患者以及血液病患者的治疗。
其中,手术患者输血占比最大,达到40%。
3. 输血不良反应: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0例,其中轻度不良反应35例,中度不良反应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
4. 输血传播疾病: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共检测出输血传播疾病5例,其中病毒性肝炎3例,艾滋病2例。
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较低,但仍需加强血液安全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
三、问题分析1. 输血指征把握不准确:部分医生在输血指征把握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部分不必要的输血治疗,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2. 输血前评估不足:部分患者在输血前评估不足,未能充分了解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增加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3.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不力:部分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报告,导致患者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4. 输血传播疾病的防控不力:部分患者在输血后未能及时进行病毒检测,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四、整改措施1. 加强输血指征的培训和宣传: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治疗。
2. 完善输血前评估制度:加强对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和家族史的询问和评估,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3. 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输血管理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输血管理质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详细分析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输血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准备工作不充分(1)血型鉴定不准确:血型鉴定是输血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如果血型鉴定不准确,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2)交叉配血试验不规范:交叉配血试验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步骤,但部分医疗机构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试验方法不统一、试验结果判断不准确等。
(3)输血前告知不充分:在输血前,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输血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但部分医疗机构对此环节重视不够,导致患者及家属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
2. 输血过程操作不规范(1)输血速度过快:部分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将输血速度调得过快,可能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引发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2)输血导管污染:输血导管污染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细菌感染,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
(3)输血记录不完整:输血记录是输血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过程中,对输血记录的填写不够重视,导致记录不完整、不准确。
3. 输血后监测不到位(1)输血后并发症监测不足:输血后并发症是影响输血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医疗机构对输血后并发症的监测不到位,导致并发症发现不及时,影响治疗效果。
(2)输血后用血效果评估不全面:输血后用血效果评估是评价输血质量的重要指标,但部分医疗机构对此环节重视不够,导致输血效果无法得到有效评估。
二、整改措施1. 加强输血前准备工作(1)提高血型鉴定准确性:医疗机构应采用先进的血型鉴定方法,提高血型鉴定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2)规范交叉配血试验:医疗机构应统一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加强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3)加强输血前告知: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输血前告知,提高他们对输血风险的认识,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输血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输血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输血质量检查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质量检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输血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对输血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输血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评估不充分在输血前,对患者的病情、输血指征、过敏史、输血史等评估不够充分,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输血或者错误的输血。
2. 输血操作不规范在输血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细菌污染、溶血反应等严重后果。
3. 输血记录不完善输血记录是追踪输血治疗效果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记录往往存在缺失、不准确等问题。
4. 输血后评估不足输血后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评估不足,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漏诊和延误。
5. 输血用品种类和质量问题输血用品种类和质量问题可能导致输血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6. 输血管理不完善输血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输血资源的浪费,影响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
二、整改措施1. 完善输血前评估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明确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过敏史和输血史查询,确保输血安全。
2. 规范输血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操作的培训,确保输血操作规范,降低输血并发症的风险。
3. 完善输血记录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记录的培训,确保输血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加强对输血记录的审核和管理,确保输血治疗的可追溯性。
4. 加强输血后评估加强对患者输血后的病情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5. 优化输血用品种类和质量合理配置输血用品种类,确保输血治疗的效果。
加强对输血用品的质量管理,防止输血用品的污染和质量问题。
6. 完善输血管理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高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
三、总结输血质量检查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针对输血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有助于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
临床输血现状分析

临床输血现状分析1. 引言1.1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输血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救治失血性休克、纠正贫血、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输血可以有效补充患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在心脏手术、创伤救治、肿瘤治疗等领域,输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临床输血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临床输血管理、政策制定及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临床输血现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本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临床输血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 临床输血现状概述2.1 输血病例数量及分布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临床救治需求的增加,我国输血病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输血病例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中均有分布,其中以大型综合医院输血病例数量最多。
不同地区输血病例分布不均衡,城市地区输血病例数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2.2 输血类型及使用比例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输血类型包括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和冷沉淀输注等。
其中,红细胞输注是最常见的输血类型,约占输血总量的70%-80%。
随着临床对血小板和血浆制品的需求增加,血小板输注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比例逐年上升。
此外,针对特定病情的冷沉淀输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3 输血相关并发症及风险尽管输血在临床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输血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输血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循环负荷过重、输血相关性感染等。
其中,输血相关性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为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严格筛选献血者、加强血液制品检测、规范输血操作等。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现状表现为病例数量逐年上升,输血类型多样化,但输血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站的协作关是临床有效用血的重要保障。通过了解上 收集输血科相关信息, 为上海 海市三级医院输血科现状, 具 市临床用血和血液收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体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7. 323
【文献标识码】C
Current status analysis of blood transfusion department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ghai ZHU Yueguo1 , HE Jiangjiang2 , CAO Hailiang1 ( 1. Shanghai Blood Administration Office, Shanghai 200051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current status of blood transfusion department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ghai.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loyees,business operation condi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pitals and blood stations. Results: A total of 235 employees in 24 hospitals were investigated. Twentynine of them had senior title ( 12. 34% ) ,78 had intermediate title ( 33. 19% ) . One hundred and eightysix of them were medical and technology staff ( 79. 15% ) . The numbers of doctors and nurses were 25 ( 10. 64% ) and 24 ( 10. 21% ) respectively. More than 90. 0% detection items were undertaken except white blood cells filtering and selfblood transfusion. Type A and type O were mostly demanded. Conclusion: The blood transfusion department of tertiary hospital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blood stations should increase blood supply. 【Key words】 Blood transfusion department; Tertiary hospitals; Status survey 随着临床用血需求的日益广泛, 三级医院输血科由原 多技术的综合 先功能单一的血库转变为目前涉及多学科、 其主要职能包括临床用血的技术实施和指导, 确保 科室, 供血、 储血、 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监测和预防 输血传播疾病和临床用血会诊; 进行造血干细胞单采, 血 浆置换等治疗性输血以及造血干细胞研究等。输血科与
2011 年 6 月, 通过问卷对上海市 24 家三级医院的输 血科进行了抽样调查, 登记各医院输血科的人员信息、 用 血量、 业务开展状况以及医院与供血站之间的关系等。
1999 , 6 ( 4 ) : 256258. 杂志, [ 3] Wiener Y. Forms of value systems: a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maintenance[J]. AMR, 1988 , 10 : 536. [ 4] Quinn RE,Rohrbaug J. A spatial model of effectiveness criteria: towards a competing values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J]. Manag Sci, 1983 , 29 ( 3 ) : 363377. [ 5] Hatch MJ,Cunliffe AL. Organizational theory[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185188. [ 6] Water VL. Cultivate corporate culture and diversity: create and maintain a thr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mids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 J] . Nurs Manage, 2004 , 35 ( 1 ) : 3637 , 50. [ 7] Umiker W.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 role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ors[J]. Health Care Superv, 1999 , 17 ( 4 ) : 2227.
【参考文献】
[ 1] 张德, . 北京: 清1119. [ 2] 杨国斌, J] . 解放军医院管理 夏合金. 医院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312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July 2012 , Vol 15 ,No. 4 分子生物学、 病毒学, 也包括血液成分分离技术以及生物 《临床输血技术规 基因工程技术等。卫生部已制定颁布 并规定: 二级医院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的输血科, 负 范》 。《上 海 市 医 疗 护 理 常 责临床 用 血 的 技 术 指 导 和 实 施 规》 要求,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是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 技术人员, 其中高级、 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比例在 1∶ 2∶ 4 左 24 家医院 右, 三级医院一般为 10 ~ 14 人。 本研究发现, 235 10 共有 名工作人员, 平均每家医院不足 人, 与规定 235 人中高级、 尚有差距; 按照 1 ∶ 2 ∶ 4 计算, 中级和初级 68 和 133 人左右, 78 和 而本调查 ( 29 、 人员应该为 34 、 [13 ] 128 人) 结果与其及其他研究接近 。 其次, 绝大多数医院均能够进行常规的检测项目。然 11 家医院由于没有检测设备不能开展白细胞滤除检测 而, ( 部分由于缺少人员和相关配套政策) 。大多数医院对血 液科员工的体检很重视, 每年会有定期的血液感染性疾病 [4 ] 的检查, 这对于执业者的健康和防止医院感染很重要 。 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质量瑕疵, 因此, 血站和各医院应 定期检查血液质量以及合理保存血液。各医院距离血站 平均 12. 48km, 最远的 35km。各家医院均发 的远近不同, 生过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延误手术的情况, 血站应保障血液 的供应, 以便使医院能够及时进行相应手术。 虽然各医院对血站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然而, 在对过 去一年实际用血需求满意度调查方面, 医院的满意度很 低。A 型血和 O 型血的临床需求很大, 血站的供给紧张, 血液中心在采血宣传上和行动上, 应该侧重于 A 型血和 O 型血的采集, 以便满足各医院的临床需求。 医院对血 站的建议也主要关注血液供应, 保障临床用血。 总之, 上海市三级医院输血科的现状提示, 临床供血 不足影响了医院日常工作; 输血科人员不足也难以保证 血液的管理和保存。医院对血站的满意度和实际供血需 对血站的期望较高, 但实际情况与之相 求满意度不一致, 。 反 在医院层面, 应该增加输血科专职工作人员; 在血站 层面, 应该广泛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协助医院输 。 血科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 应当建立完善 同时加强输血科的管 医院间挂靠用血和血液调剂机制, [57 ] 。 确保输血安全 理和建设,
组织获得较好绩效的重要途径, 组织学习和创新变革文化 是组织适应其外部环境、 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方法。研究显 示的规章制度文化对员工满意度有负面作用, 成本控制文 化对病人满意度有负面影响, 进一步提示我国公立医院应 改变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而不是仅关注于简单的内 部规章制度和成本控制。总体而言, 我国公立医院应加强 医院文化建设, 并通过加强适当的监测、 控制和激励, 改变 组织的文化和行为。
中国卫生资源 2012 年 7 月第 15 卷第 4 期
311
上海市三级医院输血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1 2 1 朱跃国 ,何江江 ,曹海亮
( 1. 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 上海 200051; 2.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 200040)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市三级医院输血科现状。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 调查上海市 24 家三级医院输 血科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业务开展状况和医院与供血站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本次调查的 24 家三级医院输血 235 科从业人员共 人, 其中, 高级职称 29 ( 12. 34% ) 人, 中级职称 78 ( 33. 19% ) 人; 186 ( 79. 15% ) 人为医技人员, 医 生和护士分别为 25 ( 10. 64% ) 人和 24 ( 10. 21% ) 人。除白细胞滤除和自体输血外, 其余常规检测项目的开展率均 超过 90. 0% 。A 型血和 O 型血是最为紧张的需求血型。结论: 上海市三级医院输血科现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血 站应加大供血保障。 【关键词】 输血科; 三级医院; 现况调查 【文章编号】 1007953X( 2012 ) 04-0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