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文化乡土文化

合集下载

陕西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类作文

陕西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类作文

陕西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类作文嘿,咱今儿就来说说陕西这地儿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

就说那次我去陕西农村参加一个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一进村,就看到大红色的喜字贴得到处都是,那喜庆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给包围了。

婚礼的场地就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大大的棚子。

到了婚礼开始的时候,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震得我耳朵都嗡嗡的。

新娘子穿着一身大红的嫁衣,头上戴着漂亮的头饰,被人簇拥着走了过来。

旁边的人都在欢呼着,笑着,那场面别提多欢乐了。

然后就是宴席啦,那桌子上摆的全是陕西的特色美食。

什么凉皮呀,肉夹馍呀,油泼面呀,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我赶紧坐下来,拿起筷子就开始大快朵颐。

那凉皮,滑溜溜的,酸辣可口;那肉夹馍,馍酥脆,肉香四溢;那油泼面,面条劲道,油香扑鼻。

我吃得那叫一个过瘾,肚子都快撑破了。

在婚礼上,人们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起来。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忍不住加入进去一起跳。

这就是我在陕西体验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真的是特别有意思,让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呢。

陕西,就是这么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啦!哈哈!。

关于陕西特色文化的作文

关于陕西特色文化的作文

关于陕西特色文化的作文咱老陕的文化那可是相当有料,就像咱的油泼辣子一样,红红火火,热辣辣地透着一股迷人的劲儿。

先说说这秦腔吧,那可是咱陕西的大戏。

在村子里,只要锣鼓家伙一敲起来,那高音一吼,感觉地都要颤三颤。

演员们在台上画着花花绿绿的大脸谱,穿着厚厚的戏服,不管是大夏天还是大冬天,那戏该咋唱还咋唱。

听秦腔的时候,你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就在眼前演着。

尤其是那些老把式,一开口就是浓浓的关中味儿,像“王朝马汉喊一声”,那声音能传出去好几里地呢。

这秦腔可不像那些软绵绵的戏曲,它就像咱老陕的性格,直来直去,粗狂豪放。

再讲讲咱的饮食文化,那也是一绝。

羊肉泡馍可是咱陕西的招牌美食。

馍得自己掰,这掰馍可有讲究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掰得大小均匀了,师傅才好给你煮。

煮好的泡馍,馍吸满了羊肉汤的鲜味,羊肉也是烂烂的,入口即化。

吃的时候就着糖蒜,那味道,美滴很!还有凉皮,白花花的凉皮配上红红的辣椒油、绿莹莹的黄瓜丝、豆芽啥的,再加上香醋一搅和,酸辣爽口,夏天吃一碗,暑气全消。

咱老陕的美食啊,就讲究个实在,分量足,让你吃得饱饱的。

咱陕西的民俗文化也特别有趣。

就说这社火吧,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各个村子就开始准备了。

那些人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有扮成神话故事里的神仙的,有扮成历史人物的。

踩着高跷走在街上,那高跷都有好几米高呢,感觉都快碰到天了。

旁边还有敲锣打鼓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看,热闹得不得了。

这社火啊,就是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图个喜庆,也把咱老陕的传统民俗一代代地传下去。

还有咱的剪纸艺术,那些心灵手巧的婆姨们,拿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三两下就能剪出个活灵活现的东西来。

什么花鸟鱼虫、人物肖像,在她们的剪刀下都变得栩栩如生。

这剪纸啊,可不光是个装饰品,它还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祝福呢。

咱陕西啊,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特色文化的地方。

这些文化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管走多远,只要一想起这些,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因为这是咱老陕的根儿,是咱永远都忘不掉的家乡味。

关于陕西风俗的一篇作文

关于陕西风俗的一篇作文

关于陕西风俗的一篇作文
标题:陕西民俗风情的魅力
在中国的版图上,位于西北腹地的陕西,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库,其风俗习惯犹如一部生动鲜活的社会历史画卷。

陕西民俗首先体现在淳朴热情的民风中。

陕西人直爽豪放,待人诚恳,逢年过节,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春节、中秋,还是庄重肃穆的清明、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烹制美味佳肴,亲朋好友围坐一堂,共度佳节,传承着浓厚的人情味与亲情观。

其次,陕西的民俗文化在各类艺术形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高昂激越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无不体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奔放和坚韧不屈的性格特质。

此外,剪纸、泥塑、皮影等民间艺术也是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朴素的艺术语言描绘出陕西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

再者,陕西的饮食习俗也极具地方特色。

闻名遐迩的“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既是陕西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生动写照。

总的来说,陕西的风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文化长廊上,它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醇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我的故乡。

陕西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不仅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很多风俗文化。

陕西有一种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名叫“面皮”。

面皮可以做成许多不同的形状,如:一字、十字、圆形等。

我最喜欢的是圆形的面皮,它有一个圆圆的身子,里面包着各式各样的馅:有芝麻、白糖等,吃起来又香又甜。

在陕西,除了做面皮以外,还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和糕点。

比如:陕西三绝之一——麻食;还有西安的一种传统小吃——腊汁肉夹馍。

腊汁肉夹馍是用猪肉、姜、蒜、青椒、豆瓣酱等材料制作而成,吃起来鲜香可口。

说起陕西美食,那就太多了。

如:关中八大怪——碗托;秦镇米皮;油泼面;biangbiang面;炒面;肉夹馍……听着这些名字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陕西除了这些美食外,还有很多特色小吃:油泼面、凉皮、biangbiang面……但最令我喜欢的还是麻辣小龙虾了!
我最喜欢吃小龙虾了。

刚买回来时,它的头上还带着一个小帽子呢!它们的身子是金黄色的,好像披了一件金黄色的铠甲。

—— 1 —1 —。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1.1乡土文化的定义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肯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颜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制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阅历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学问、技术学问、医学学问、民间文学与艺术学问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学问等。

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宝和乡土精神财宝的总和。

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

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亮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才智结晶和精神寄予,是区分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分散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喜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忱、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

陕西乡土文化研究

陕西乡土文化研究

序言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

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沫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做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

本文就以极具代表性的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来浅谈陕西乡土文化,介绍宣传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文化。

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及历史渊源(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侯官寨,位于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东径109°,北纬34°,东邻蓝田,北接历史名镇引镇,西康铁路绕村而过。

目前,全村约有600户人家,3700多人口。

其中,上堡子约有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

这里交通便利,一年四季稻麦飘香,六畜兴旺,多年前开挖的渔塘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是人们前往旅游胜地终南第一峰太兴山的必经之地。

静静的浐河和清水河从村子东西两侧不远处自南向北缓缓流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厚,生活悠然。

(二)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的历史渊源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

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陕西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陕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篇一:《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摘要: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

作为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翻译应注重其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准确理解及措辞等方面问题研究。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文化身份;地域性;准确理解;措辞
一、引言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

”[1]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的民间文化。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谈和融会的过程[2]。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民俗文化更彰显地域性特征,但这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如Eugene A. Nida(2000)的《语言、文化与翻译》[3],Susan Bassnett 和Lelevere(2005)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4],以及Gutt,E. A.(2004) 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5]。

具体涉及到每种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安康站专业法学学号 1461001204258学生姓名张维2014 年 6 月陕西乡土文化之我见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乡土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表现形式挖掘保护传承一、什么是乡土文化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按照我们说明的路线,要给乡土文化做出释义,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义,查证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植根于农村,广大农村为其生根发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

从地域广义角度看,乡土文化指广大农村,狭义而言乡土文化指具体的千千万万每个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

当然,这种精神文化来源于乡土实体,不可脱离人和土地。

陕西凉皮算是陕西乡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一个小项,外出的很多陕西籍乡友都想把这种凉拌美食带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风靡全国,而事实上呢?近十年间一些乡友带出了陕西凉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结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罢。

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与人与地域,也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与肉的关系。

当然,如果陕西这种乡土饮食文化有一天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和扩张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释义,我们觉得可以顺藤摸瓜,这“瓜”就是乡土。

先秦《列子·天瑞》里面说到这样一句:“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

”这也是出现“乡土”二字的最早文献,不难看出,这里的乡土就是指家乡故土,词典里面的释义为本乡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论证。

这里我们不用再引据论典,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解释中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乡土是与人出生地相关的地理单元。

当然,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乡土定义可能有所不同,如侨居国外的华人,他可能认为中国就是他的乡土,但我们认为用“故土”或者“故乡”来表达这种感情更加妥当。

借助相关资料,上面我们已经将乡土和文化两对词组分开做出解释说明,综合上述赘言所述,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乡土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

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

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缠于这个概念,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逐项对其保护、挖掘、和传承,这才是重中之重,这当然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地域划分(一)陕西乡土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三、陕西乡土文化的历史渊源(一)先秦文化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四、陕西乡土文化现状(一)陕西乡土文化资源特色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3、陕西乡土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陕西乡土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乡土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景观特色1、戏曲文化景观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工艺美术景观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起居饮食风俗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五、陕西乡土文化存在的问题(一)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乡土文化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

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

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像乡土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

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三)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应取精华去糟粕乡土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六、陕西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一)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陕西的乡土文化主要是乡土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

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的乡土风情。

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二)将乡土文化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乡土产业的开发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乡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随潮流又不失古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