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三:细读〈论语〉 悟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子的学术思路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子的学术思路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也传承了孔子的学术思路和学习方法。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哲学和培养学生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借鉴孔子的学术思路,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
一、重视实践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沟通。
因此,孔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现代学习者而言,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
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记住单词和语法规则,还要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虚心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强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认为学习应该像对待美色一样,时刻保持追求和欣赏的心态。
孔子教导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和优点。
他常常与学生们讨论问题,并在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在现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知识的海洋,我们应该保持饥渴的求知欲望,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勇于接受不同的见解,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重视自我修养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追求,更要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修己以敬。
”他倡导学习者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德行来影响和感召他人。
现代学习者也应该重视自我修养。
学习不仅是学会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和品德。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实践中展现出优秀的表现,并影响他人。
因此,我们要以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高中语文教案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教案论语中的学习方法高中语文教案——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一、导言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经典著作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料。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思想贯穿中华文化的血脉,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教授《论语》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学习方法,成为了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了解《论语》的背景要理解《论语》中的学习方法,首先需要了解该书的背景和作者。
《论语》是中华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共收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学说。
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掌握经典注释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阅读并理解《论语》的经典注释。
经典注释是对原文的解释和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经典注释,鼓励他们从注释中寻找问题答案,并引导他们相互讨论和分享理解。
这种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字解读和理解能力。
四、培养提问和思考的习惯《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强调提问和思考的重要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问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提出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
通过培养提问和思考的习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五、倡导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方式《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并非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践和体验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可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当代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运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
通过将《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培养自己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
《论语》中谈到学习方法的有什么呢?下面小编整理了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供你参考。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1、学与思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
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
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想要有效地学习《论语》,需要采取以下方法:
1. 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有很大帮助。
2. 对于原著有系统性的阅读:通读《论语》全文,了解其中的论点和教育思想。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结构。
3. 逐章逐句解读:将《论语》分章节逐句进行解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和分析。
4. 理解背后的思想:要理解《论语》中的论点和教育思想,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以进行比较和辩证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 学习注释和研究成果:参阅相关的注释和研究成果,获取更多的解读和理解,辅助自己深入学习和思考。
6. 反复思考及实践:《论语》中的思想是需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来理解和体验的。
通过思考实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准则。
7. 与他人讨论:与他人就《论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倾听和吸收他人的观点。
8. 精选摘录和备忘: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有启发的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反复阅读和思考,作为备忘和反思的参考。
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论语》,理解其中的思想,提高自
己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社会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我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第一,勤奋学习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快乐。
勤奋学习是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只有时常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虚心向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虚心向学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获取真理和智慧。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自身能力的持续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虚心向学,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人交流孔子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第四,实践中学习《论语》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我,天地不仁,以我为刺。
吾何以知刺之乎?”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五孔子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获取真理。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默诵,勿思,有,亦说之。
”这句话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和思想。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语》中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收录在《论语》中。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和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思想,探讨《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
首先,孔子认为知识的获取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思与学,必有所悟。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产生新的思考和领悟。
此外,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最终目的,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它。
因此,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是孔子提出的重要的学习方法。
其次,孔子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通过课堂学习,还包括与他人交流和观察社会的各种事物。
他建议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寻找学习的对象,并从中学习优点,改正缺点。
这种学习方法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能够分辨优点和缺点,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意志力。
他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孔子还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并且与朋友分享这种快乐可以获得更大的乐趣。
此外,孔子还谈到了教育的方法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教育的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
他说:“因材施教,既得阿其所好,又使自然。
”孔子建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论语》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我们人生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讲课提纲修改稿)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录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读《论语》的感悟《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余字,但书中包含了政治、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和智慧,《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和智慧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下面分享一下《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思想智慧以及个人对此的感悟和体验。
一、什么是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是一位智慧之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论语》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孔子的学习之道,我个人认为孔子关于学习在此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学习是学和习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二,学习不能无友,即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孔子所谈到的学习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重视和倡导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在学习中要交流互动,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容忍他人不同的不同观点,其实就是对孔子“学习不能无友”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道,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视而不见,在历经许多波折、挫折之后才重新审视它,发现其价值。
二、学习的内容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三:
细读〈论语〉悟学习方法
《论语》中,“学而篇”位居其首。
可以说学习是《论语》的灵魂和纲领,它代表着儒家学派的终身追求。
美国教育家埃得知•富尔曾经说过:“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学生智力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的高下主要表现在能否科学高效地学习,所以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也是重要篇章。
孔子也说自己“志于学”,但究竟应该怎样学,《论语》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论语》中“学”的微言大义,一起探讨《论语》中所告诉我们的“学习方法”。
1、快乐之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说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不如把获取知识当成人生最有兴趣的乐事。
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
”不要把学习看成苦差事,你应该快乐主动的学习,这样,你也就会多一份动力,多一份成功。
或许你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也许你会说为了一道没解出的题,急的抓耳挠腮,考试成绩上不去,各方面的压力便随之而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题磨得人憔悴”,苦不胜言!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
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自然不会学好。
其实,学习中的乐却更多。
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当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将来你中学、大学毕业,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学习本身包含着极大的乐趣。
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与其把学习看做苦差事,不如你改变心态快乐的学习。
做到变苦为乐,我们就能够寓乐于学,并持之以恒。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2、温故之法。
论语有云:“温故知新。
”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温故可以说是方法,知新则是要求。
它强调知识的连贯性渐进性,因为故和新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有机的整体。
二者相互兼容,其中内在的逻辑规律则是由旧到新循序渐进的,不可能超越也不可能跳过更没有捷径,比如说一个满篇错字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的。
没有“温故”,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只有不断的温故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体会。
为什么我们同学感觉刚学过的知识马上就遗忘了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会成为我们短时的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温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温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也许同学们会抱怨清晨,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诵读;晚上,更深夜静,仍在挑灯苦战,还哪有时间温习?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会有的。
”譬如说我们同学完全可以利用午晚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闭目静思上午或者今天你都学了哪些知识。
当你能够想起时,就能起到温习的作用;当你遗忘时,完全可以在下午或者清晨再温习。
这样所学知识就不会遗忘。
哈佛大学的餐厅被誉为“可以吃饭的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就餐时边吃饭边学习。
海阳有所中英文学校,那里
的学生三餐排队打饭期间都是人人手拿资料主动温习,我们是否像他们一样抓紧点滴时间温习呢?希望这两则例子能对你有所启示。
3、学思之法。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一味地学而不思考是片面的偏执的,是错误举动。
孔子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知识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只有把“学”当作基础,再结合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课堂上我们应该紧跟老师的思维,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不得松懈。
整理笔记和错题集尤其重要,笔记和错题集是我们思考消化知识的重要依据。
学习上不提倡搞题海战术,搞题海战术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挥,它会慢慢使你的思维方式僵式化,变得墨守成规。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们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并且要时时习,日日思,做到坚持不懈。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4、交流之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是要学习他人。
王羲之曾集众家之长,尽变古体,被世人尊为书圣。
《吕氏春秋》曾集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一字千金的难得好书。
韩非子也曾集不同的文化思想,成为著名的思想家。
我们也要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尽为我们所用,才能够有成绩上质的飞跃。
孔子周游列国遍访名师,苌虹、师襄、老聃他们对孔子的拜访怕也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
与善者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
与贤者交流,见贤思齐焉。
课堂上老师注重合作交流,可是我们多少同学却不注重交流的机会而在说闲话?课后不会的问题不交流请教;作业不写却去抄袭。
又有多少同学甚至不注重与老师的交流?不会的问题不请教老师,更有甚者,老师叫他到办公室接受辅导,他却置若罔闻。
如此态度,焉能学好?
与人交流,相互切磋,是远远好于自己闭门读书的学习方法。
与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可实际中,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甚少,交流与学习无关的什么八卦新闻啊、什么游戏啊、什么异性朋友啊等等的甚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如果你想成为那高山那大海,就必须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大,为己所用,成就自己的深厚!
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驾驶着学习之舟,以勤奋做帆,以方法为桨,奋力驶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总结: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发挥潜在能力。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相信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同学们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求学习的真谛。
最后,我仍引用《论语》里的一句话送给全体同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思考:
1、你感觉到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吗?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
2、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好温故和思考的?
3、读完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