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复习整理

《论语(选读)》复习整理

为:为政以德/卫君待子而为政治理何以伐为/何以文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呢”为之辞/为之聚敛介词,替,为了君子三年不为礼/三年不为乐修习克己复礼为仁/夫执舆者为谁/孰为夫子/为孔丘/其为仁之本与是,判断动词为仁由己/女安,则为之/杀鸡为黍而食之/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做,实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作为道:道之以政训导道千乘之国治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合宜的政治主张、政治措施等忠告而善导之劝导吾道一以贯之/道不同,不相与谋思想主张任重而道远道路君子自道也说与师言之道与规矩如杀无道,以就有道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礼乐之道与: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介入不得与之言/与师言之道与跟、和,介词非斯人之徒弟与而谁与/子行三军,则谁与与……在一起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管仲非仁者与“欤”,语气词,表疑问归与!归与!语气词,表感叹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和,连词恐年岁之不吾与/逝者如斯,时不我与等待吾与女,弗如也/吾与点也赞同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交往如:如或知尔/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如果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会同或如其礼乐至于、若譬如北辰像吾与女,弗如也弗如,不及,比不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如之何/何如如何,怎么样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形容词词尾必:必不得已而去:如果,表假设必也正名乎/必也临事而惧/必也狂狷乎/必也圣乎一定文:郁郁乎文哉完美天之将丧斯文也礼乐制度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何以文为修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文化经典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献过:尔是过责备尔言过矣错误孔子过之经过是谁之过与/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过错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哉超过过犹不及过分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战争请事斯语矣做,实践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仅仅,只是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侍奉绘事后素事情乐: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快乐知者乐水,仁者乐水喜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音乐诸:吾得而食诸/闻斯行诸“之乎”的合音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兼词,之于告诸往而知来者代词,代“子贡”斯:斯文/斯人之徒/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先王之道,斯为美指示代词,这斯己而已矣/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观过,斯知仁矣/闻斯行诸就,表承接期:期已久矣时间期可已矣一周年是: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尔”的复指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是可忍也/曾是以为孝乎/天下皆是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指示代词,这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选读综合复习

论语》选读综合复习

直击高考
• (1)举一反三 • (2)原则:自主学习。 • 评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 我思考的体现,这样不仅能使孔子的思想深 入人心,还能使学生对道理明白得更加透彻,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直击高考
• (1)举一反三 • (2)原则:自主学习,注重身教原则。老 师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给学生,使其中 的道理更真实,更可以理解。
直击高考
• (1)举一反三 • (2)无言之教。孔子认为教育学生应启发, 不应过多言论,要让学生自己参悟,这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然而不是对每一类学生都行得通,对天资聪 颖的可以如此,对稍愚的学生,只会让他浪 费时间,甚至误入歧途。
直击高考
• (1)举一反三 • (2)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 为主体,要求学生更注重自我学习和探究,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原 则,在现代教育中仍有其实际运用的意义。
四年高考
• 【2012年样卷】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 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 子》)
•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 24.简析孔子和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举一反三
• 学习总结二: • 1.通过训练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万变不离其 宗。 • 2.条理意识要加强(逻辑性),注意遣词用语 (准确性)。 • 3.注意辨识一些相对的概念。
四年高考
• 【2010年高考】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 的思想。(4分)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四、《〈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 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 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 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 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 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有问题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 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 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 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
4.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 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 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 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4.(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 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言之成理即可。
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 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 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 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论语选读》复习提要

《论语选读》复习提要
从自身做起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子曰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 不从。 13. 不从。” (13.6) “就政治言,惟职责应在治人者,其位愈高, 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 自省,自求之己。” 钱穆《论语新解》
统治者德高望重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 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 2 . 1) 统治者自身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 , “ 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20) 劝。”(2.20)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 12.19) 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 。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12.19) 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 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 远人不服 , 则修 “ 远人不服, 文德以来之。 16. 文德以来之。”(16.1)
•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13.6)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 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 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3、仁与孝的关系
仁从孝做起: 仁从孝做起: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 : “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 之本与! ”(1 . 2 ) 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 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 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 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仁 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仁 者无不爱” 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 待一切人。 事亲” 笃于亲”之后, 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 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 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朋 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 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选读 复习

《论语》选读 复习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今义:中间人
三、特殊句式
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
2、三已之,无愠色 被动句
3、其斯之谓与
宾语前置句;其斯谓之与?
名句翻译: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该做到: (1)因材施教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学思并重,勇于发问
复习课复习课论语论语选读选读论语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读内容概况内容概况一二二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介绍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介绍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介绍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介绍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介绍孔子的生存智慧介绍孔子的生存智慧三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五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介绍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介绍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介绍孔子思想核心仁的学介绍孔子思想核心仁的学说说介绍孔子对义的持介绍孔子对义的持介绍孔子对义介绍孔子对义守守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六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七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持的持介绍孔子对于学的特殊介绍孔子对于学的特殊意义意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掌握下列通假字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介绍孔子对于“学”的特殊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 “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
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语气词,表
(4)而谁以易之
疑问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而士”也通“尔”,第二人称

《论语选读》精准复习课件(共84张PPT)

《论语选读》精准复习课件(共84张PPT)
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的不满。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 ①“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孔子的话 24.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 此文通过一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 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如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
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 (1)把材料中的核心词语与经典中的概念术语联系并对应起来,这叫回归经典、课本,以便弄清这一词语的思想内涵。 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 要明确指出其思想内涵,并结合词语、句子分析其思想的由来与依据。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 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 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 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 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 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 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 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 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子路的志,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和思想修养,侠义豪放, 胸襟开阔。——重伦轻利 :义
颜渊的志,也代表了颜渊的个性和思想修养,道德 高,涵养深。——重德重功而不夸耀 :仁
孔子的志,表达了孔子的个性和思想修养,敞开了 “仁者爱人”的胸襟,展现了以爱天下为己任,平治 天下的抱负。——教诚爱深 :圣
六、 君子之风
八、周 而 不 比
交友之道——
交友原则 怎样待人 尺度分寸

《论语》选读总复习

《论语》选读总复习

宾语前置
既富矣,又何加焉?
加何,下一步做什么。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与孰,跟谁。
无乃尔是过与?
过尔,责备你们。
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吧? 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 如之何? 对……怎么办? 如之何其彻也? 怎么能?
十一、 相关成语
1.众星拱北 2.陈力就列 3.开柙出虎 4.既来之,则安之 5.分崩离析
的样子 。
倩: Qiàn面颊美好。 陈亢:gāng
五、易错词义
女与回也孰愈: 我跟颜回,哪一个人强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加工玉器的方法,磋, 加工象牙的方法。琢,加工 骨器的方法。磨,加工石器 的的方法。 素以为绚兮: 洁白的底子上绘彩纹。
一词多义
1、习相远也 学习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复习 3、习地形,知民心。
一词多义
1、君子周而不比 亲和、团结 2、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遍及 3、周而复始。 循环
1、小人比而不周。 勾结 2、与天地兮比寿。 比较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比拟 4、为之驾,比门下车客。 比照
1、君子矜而不争 慎重、庄重 2、公亦以此自矜。 骄傲、夸耀
3、天矜于民。
怜悯、同情。
怎样对待乐呢?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正音:
舆 yú
长沮
辍 怃然 耰 耦

chuò wǔ yōu ǒu
通假字:
趋而辟之 植其杖而芸
(辟通“僻”) (芸通“耘”,除草) (反通“返”,返回)
使子路反见之
古今异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老年男子 今义:岳父 不仕无义
古义:不适宜,不合理 今义:没有意义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一向,经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信于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②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③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

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相关练习】.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人。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答: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

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

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孔子为什么感慨觚不觚?酒器背后的含义: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不副实的现象发出的感慨。

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能更动的,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孔子无法忍受觚不觚的现象。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参考答案: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2分)(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

(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天下无道的含义是什么?一、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了大夫和家臣手中三、老百姓议论政事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子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宋儒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

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相关练习】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

你认同谁?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

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⑥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