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第一章 建安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人生短促,生命脆弱。 命运难卜,祸福无常。 个人的无能为力 悲剧基调 放达(及时行乐、沉迷声色等)
魏晋文学共同主题:
1、生死主题
态度:提高生命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增 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增加生命密度,及时 行乐;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
2、游仙主题 《离骚》、《远游》开其先河,郭璞推向高潮。 3、隐逸主题 可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
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 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 之辨 。
“自然”和“真”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玄心、洞见、妙 赏、深情。表现:颖悟、旷达、真率。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四、萧统的《文选》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 从先秦到粱代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 和《古诗十九首》,共700多篇作品。
《文选》选文的标准
五、新的文学思潮
文学脱离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求自身独 立存在的意义。
探求文学自身的特点,抒发个人的生活 体验和情感。
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 事等语言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特点:充满哀怨之情,选景紧扣主人公 思想感情。韵律上是逐句押韵,显得单 调。
深化了悲秋的主题
第二节 曹植
字子建 陈思王 “建安之杰” 才高八斗 “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3、述志诗
曹植一生从未忘怀政治
《杂诗》“仆夫早严驾”表示愿意为伐吴 效力,最后“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 忧”。表达了同仇敌忾,为国展力的雄 心壮志。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建安风骨 (1)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3)三、南北朝民歌 (4)四、陶诗和谢诗的比较 (8)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8)六、鲍照 (9)七、永明体(竟陵八友) (9)八. 宫体诗 (10)九、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1)十、元嘉三大家 (12)十一、《洛阳伽蓝记》(qie) (13)十二、志怪小说 (14)十三、志人小说 (14)一、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俊爽刚健1.也叫“汉魏风骨”“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代表作品《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燕歌行》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风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为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而陶渊明独树一帜。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诗风——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1.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2)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诗人团体,他们不再拘泥于儒学,而是表现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动乱的时代。

(3)他们诗作特点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短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

2.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期的文学。

(2)此时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执掌大权,政局动荡。

玄学兴起,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文学上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3)作品主要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的虚伪,表现政治重压的苦闷,对当权者的反抗。

3.太康诗风(1)指的是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上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追求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大量运用排偶。

(3)对南朝山水诗发展和声律对仗成熟有推动作用。

4.玄言诗(西晋)(1)产生于西晋,盛行于东晋。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的诗歌。

(2)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

5.游仙诗(晋)(1)游仙诗描写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直接是为了乞求长生,但同时又是为了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袁行霈最全最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袁行霈最全最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 、《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什么是建安风骨?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练习题选)(1)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

(2)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3)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4)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

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

建安时代诗歌创作的风貌。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多用乐府古题,叙汉末实事,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2)曹操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的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评其诗“跌宕悲凉,独致超绝”;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理想。

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

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二、建安风骨“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

“建安风力”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1、崇尚自然通脱2、追求华丽文风3、浓厚的生命意识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五、曹操的诗歌1、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2、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

3、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PS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六、曹操的散文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

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

曹丕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文帝。

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二、曹丕的诗与赋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六、曹操的散文 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 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 情。
曹丕
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 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 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 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
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 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 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 二、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 《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 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 篇》等。
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 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 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 为痛苦。 三、阮籍的诗歌 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 《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 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 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 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 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 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 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的由来 齐梁·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提出文艺 术语“风骨”,并以建安诗人为文例。 南梁· 钟嵘《诗品》以“建安风力”品 评曹植、刘桢等诗的特点。 唐· 陈子昂《修竹篇序》以“汉魏风骨” 概括汉魏诗歌。


建安风骨的历史影响:
打开新的局面,并由此确立的一种名为“风骨” 的美学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西晋有“左思风力”,《咏史》“…边城苦鸣镝, 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 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 图。” 如唐诗“既多兴象,兼备风骨” 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少年行》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 骨香。”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 刀雄。”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功名祇向马上 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建安七子”:首见于曹丕《典论· 论文》,指建安 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七位以文才闻名当世的文人。 各有传世作品,王粲尤其突出,被誉为“七子之 冠冕”(刘勰)
《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
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 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 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 而并驰。”
《典论· 论文》提出“文人相轻”说、文气说、 文体论、文学地位论等观点,影响深远。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有 《魏文帝集》
《燕歌行》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 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 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 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 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 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 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 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 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 辜限河梁。

《寡妇诗》 曹丕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 候鴈叫兮云中。归燕翩兮徘徊。 妾心感兮惆怅。白日急兮西颓。 守长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 怅延伫兮仰视。星月随兮天回。 徒引领兮入房。窃自怜兮孤栖。 愿从君兮终没。愁何可兮久怀。

曹丕拟妇诗表现了魏晋文人诗对汉乐府及《古 诗十九首》的借鉴摹拟风气。曹植、陆机、张 华等皆此类作品。

建安风骨:指一种慷慨刚健的诗歌艺术风格, 具体表现为端直高尚的思想,慷慨充沛的情 感、鲜明爽朗的艺术形式。
《文心雕龙· 时序》“观其时文(建安文学),雅
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 明诗》“(建安文人)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 貌,唯取昭晰之能。” 钟嵘《诗品· 卷上》“(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 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刘桢)仗气爱 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汉乐府旧题, “长歌,短歌,言人寿 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地位 相当仪等
二、 曹 丕 诗以代拟作为佳,代人言情,细腻凄婉。 的 如《燕歌行》《杂诗》《代刘勋妻王氏杂 文 诗》《寡妇诗》等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 学 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 成 约,能移人情。” 就 文学价值:于闺怨诗史上承上启下;于文体 与 上, 《燕歌行》为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贡 论文》,另有论及文 献 有专题文论《典论· 学的文章如《与吴质书》等。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与贡献
1、曹植(192-232),字子建,曾封平原侯、 陈王等,谥号“思” 。有《曹子建集》 现存诗歌90余首,辞赋50余篇,以及各 类文章百余篇。 钟嵘《诗品》称其人为“建安之杰”其 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其创作以220年(植29岁),曹操逝世,曹 丕登基为界,(建安二十五年,文帝黄 初元年),分为前后期。
“建安风骨”诗例


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 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 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 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 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 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刘桢《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 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河北邺城遗址 《彰德府志》载:曹操据 邺城,"建三台,营立宫 室„„于是豪杰归之,而 王业成矣"。

邺下文人集团:指 以邺城为主要活动 据点,以曹氏父子 为核心的一个文人 群体。代表人物为 “三曹”“七子”。
邺下文人集团
邺城现处河北邯郸市临漳 县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 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中 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享 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 之美誉。
《蒿里》汉乐府
蒿里谁家地?聚 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 人命不得少踟蹰。
明· 钟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 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 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文人开创的慷慨刚健的诗风,中国诗歌创作
一、曹丕、曹植
曹丕(子桓) 曹植(子建) 卞氏三子
血缘 相同
年龄 相近 才华 相似
卞氏长子
187-226 192-232 “年八岁,能属文。有 “年十余岁,诵读 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 诗、论及辞赋数十 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 万言,善属文。” 好击剑。” “妙善辞赋”“下笔琳琅” 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平原侯、临淄侯
2、曹植的诗歌
(1)依题材内容,主要有: 言志诗,如《白马篇》 《薤露篇》 宴游诗,如《名都篇》《斗鸡》 赠答诗,如《赠徐干》《赠白马王彪》 闺怨诗,如《七哀》《美女篇》 游仙诗,如《飞龙篇》《远游篇》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衰。……燕翩翩其辞归。 《古诗·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 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 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 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 裳衣。 《青青河畔草》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古诗·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 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 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参考资料:徐公持《建安七子论》

建安文人 同题赋作
曹操诗歌现存诗20余首,全是乐府诗。
纪事诗,多写汉末时事,如《蒿里行》 《薤露行》《苦寒行》等。
按 诗 歌 内 容
述志诗,抒写政治抱负,如《步出夏门 行· 龟虽寿》《短歌行》《对酒》等 游仙诗,或娱兴,或求长生,如《气出 唱》《陌上桑》等 咏史诗,有《善哉行》(一)《短歌行》 (二)等。所咏人物,多为历代明君圣贤 文王、孔子、管仲、晏子等

《登台赋》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 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 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 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天府之广开兮 ,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 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 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 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 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 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 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一、曹植的文采

刘勰《文心雕龙· 才略篇》:“魏文之才, 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 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 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 《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 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 也。”
曹丕《芙蓉池作》 曹植《西园公宴》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
蒿里行《相和歌辞· 相和曲》汉乐府旧题,古挽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 曹 画 像
曹操(孟德) (155—220) 《魏武帝集》
曹丕(子桓) (187—226) 《魏文帝集》
曹植(子建) (192-232) 《曹子建集》
一、曹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