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练:“文言文基础”配套检测B卷含解析
(最新)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08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08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全乐先生文集》叙孔北海①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
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
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
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
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
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
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
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以文字名世者也。
然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于礼义,合于人情,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
及其他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
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
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独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论其大略,以待后世之君子。
(节选自《东坡全集卷三十四》)【注】 ①孙北海:孔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为一时所宗.宗:效仿 B .常恨.二人之文 恨:遗憾 C .是非有考.于前 考:依据 D .手校.而家藏之 校:校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功烈不见于.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与.《伊训》《说命》相表里君安与.项伯有故 D.⎩⎪⎨⎪⎧其.器小也其.孰能讥之乎 3.下面用“/”给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A .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B.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C.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D.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用了烘托的手法,用孔融、诸葛亮的文品来反衬张公的文品。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文言文翻译类题》附答案详析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增补的词语:“必死是间”前增补省略的主语“你”,单音实词变为双音实词,“必”为“必定”, “骨”为“尸骨” 译文:
3.用“替换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替换的词语:“掌”名词作动词,替换为“掌管” 译文:
参考答案: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 全胜。
(8)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替换的词语:“劳”为使动用法,替换为“使……劳累” 译文:
(3)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 [失分译文] 现在猫是人的牲畜,(猫)不吃老鼠反而喂奶给老鼠,恐怕是丧失了猫的本性了吧?(有
4
两处不规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毕诚,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诚,蚤孤。夜然 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性端悫,不妄与人交。太和中,举进士、 书判拔萃,连中。辟忠武杜悰幕府。悰领度支,表为巡官,又拜侍御史。李德裕始与悰同辅政,不协, 故出悰剑南东川节度使。故吏惟诚饯讯如平日,德裕忌之,出为慈州刺史。累官驾部员外郎、仓部郎 中。故事,要家势人,以仓、驾二曹为辱,诚沛然如处美官,无异言。宰相知之,以职方郎中兼侍御 史知杂事,召入翰林为学士。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1)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 [失分译文] (毕诚)晚上举着火把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劳,拿走火把睡觉,不肯休息,于是能 明白经书和史书,擅长写文章。(有两处不规范)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系列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系列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系列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续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后,篮球队员们累得吴牛喘月,但为了能在高中篮球联赛上取得好成绩,大家都毫无怨言.②他处心积虑地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在挥毫泼墨中抒发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③这只闯入村庄的大棕熊,把村民储存食品的柜子翻了个遍,大快朵颐之后扬长而去,真令人哭笑不得.④我打算给孩子们普及一下关于壁虎的知识,虽苦心孤诣,但想到的内容却少得可怜,不禁生出一些遗憾来.⑤一些城市在明知自身不适合或者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却偏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地铁,最后得不偿失,这无异于火中取栗.⑥为了使国学教育有实效,在浩如烟海的国学书籍中排沙简金,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情,教师和家长都应成为“把关者”.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④⑥ D.③⑤⑥答案A解析①吴牛喘月:比喻疑心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害怕.望文生义.②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③大快朵颐:形容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使用正确.④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不合语境.⑤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使用正确.⑥排沙简金: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使用正确.2.(病句)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就亚运前三天的表现来看,中国柔道队尽显颓势,三天未夺一金,表达了中国柔道在大级别上“垄断”的结束.B.为了支持民族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国民航局正在制定鼓励支线航空,计划采购国产飞机的航空公司有相关的优惠与简化手续.C.新来的教育局长与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鼓励他们要解放思想,知难而进,争取新学年呈现新气象.D.换装后的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第八届珠海航展中进行的40分钟飞行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答案:选D(A.搭配不当,应该为“宣告结束”;B.成分残缺,“制定”缺少宾语“的措施”,优惠缺少中心语“政策”;C.“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您的舞蹈跳得真棒,本年度最佳舞蹈演员评选,您一定可以忝列其中!B.我的鼎力相助使你获得比赛的成功,所以你送我的礼物我也就笑纳了!C.尊敬的张老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光临寒舍,我深感荣幸!D.请你留步吧,这件事很重要,我还要继续考虑一下,过段时间再赐教!答案C解析A项“忝列”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为谦辞,不能用于评价别人.B项“鼎力相助”是尽全力帮助,为敬辞,用来感谢别人的帮助;“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能用于自己.D项“赐教”为敬辞,给予指教.谦敬不当.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很多动物有着颜色古怪的眼睛,为什么人的眼睛不是五颜六色的呢?眼睛的颜色其实是指虹膜的颜色,即眼睛中的一圈环状肌肉的颜色.如果①,眼睛就会呈现出黑褐色;②,眼睛就会呈现出淡褐色、绿色或蓝色.当瞳孔扩张时,虹膜处于收缩状态,由于黑色素的密度变大,眼睛的颜色便会加深一些;反之亦然.不过,③,人类的眼睛也不可能是五颜六色的.答案(示例)①虹膜中含有大量的黑色素②随着黑色素含量的降低③无论虹膜如何收缩或舒张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C.古代的计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答案C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三、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 ,”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护守洁净品德的坚强意志.(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写桃花源村人对渔人的信任、主动说明他们来到桃花源村并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的原因.(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 ”.答案(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2.词序末两句“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是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答:【参考答案】1.AD [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D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2.“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地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汩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解析] “最为集中的体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入,结构谨严.[解析] A“各国国君”错,原文说“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但屈原始终还是“不能他迁”,因而屈原身投汩罗的原因只能是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C“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D“层层递进”错,全文采用的是“总分”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解析] 文中没有涉及王逸和司马迁对《渔父》真实性的看法,因而不能看出两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不同,所以C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双测卷——语言文字应用B卷 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语言文字应用B卷真题滚动练一、选择题组(2021·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
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
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它(),却又千金难买。
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
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___________。
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
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选自《莫砺锋诗话》,有删节)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神奇一文不名异曲同工B.神妙不值一钱异曲同工C.神奇不值一钱不约而同D.神妙一文不名不约而同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B.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C.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D.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3.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语录体散文《论语》,孔子用这句话抒发了对时间流逝、永不停歇的感慨。
B.《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揭示出生命长短的相对性。
“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写出了由天色已暗到夜深人静的时间变化。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练:“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含解析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
母疾,弃官去。
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
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征为将作大匠。
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
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
”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译文:(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译文:(3)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译文:参考答案:(1)(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
(“山民愿朴”前省略“会稽这个地方”,“颇为官吏所扰”前省略主语“他们”,且是“为……所……”的被动句,需要翻译成带“被”的语句)(2)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
(“发求”,委派官吏搜求;“绝”,停止;“或”,有时;“竟夕”,一整夜)(3)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及”译为“比得上”,“勤苦”是偏义复词,偏在“苦”,且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辛苦”)参考译文: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
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
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
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最新)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09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09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思廉,字介甫,其先洛阳人,元魏时以豪右徙云中,遂家.东胜州。
父恒,国初佩金符,为沿边监榷规运使、解州盐使。
思廉用太保刘秉忠荐,给事裕宗潜邸,以谨愿闻。
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行省河南,署为都事。
丞相史天泽尤器之。
时方规取襄樊,使任转饷,筑城置仓以受粟,转输者与民争门,不时至,思廉令行者异路。
粟至,多露积,一夕大雨,思廉安卧不起,省中召诘之,思廉曰:“此去敌近,中夜骚动,众必惊疑,或致他变。
纵有漂湿,不过军中一日粮耳。
”闻者韪之。
至元十二年调同知淇州徙东平路判官入为监察御史以劾权臣阿合马系狱。
其党巧为机阱,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
累迁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
道过彰德,闻两河岁饥,而征租益急,欲止之。
有司谓法当上请,思廉曰:“若然,民已不堪命矣。
”即移文罢征,后果得请。
二十年,河北复大饥,流民渡河求食,朝廷遣使者,集官属,绝河止之。
思廉曰:“民急就食,岂得已哉!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
”亟令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
”章上,不之罪也。
卫辉、怀孟大水,思廉临视赈贷,全活甚众。
水及城不没者数板,即修堤防,露宿督役,水不为患,卫人德.之。
迁陕西汉中道按察使,以母老不赴。
俄丁母忧。
思廉累任风宪,刚正疾恶,言事剀切,如请早建储贰、访求贤俊、辨车服、议封谥、养军力、定律令,皆急务也。
与人交有终始,或有疾病死丧,问遗周恤,往返数百里不惮劳,仍为之经纪家事,抚视其子孙。
其于家族,尤尽恩意。
好荐达人物,或者以为好名,思廉曰:“若避好名之讥,人不复敢为善矣。
”卒,年六十二,谥敬肃。
(选自《元史·程思廉传》,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魏时以豪右徙云中,遂家.东胜州家:安家、定居B.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居:处、对待C.虽得罪死不恨.恨:怨恨、抱怨D.水不为患,卫人德.之德:感谢、感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闻两河岁饥,而.征租益急②弃甲曳兵而.走B.①河北、河南皆吾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①亟令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
(最新)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12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2诗歌阅读011.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①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③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③当日愿。
【注】①柬:给……信札。
②“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③“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1)这首词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用典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
请你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郑文宝①亭亭画舸②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郑文宝(952~1012),字仲贤,宁化人。
多才多艺,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诗风轻盈柔软。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精练:分册一 专题一 文言文基础强化综合练(一)~(四)

文言文基础强化综合练(一)~(四)文言文基础强化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安磐,字公石,嘉定州人。
弘治十八年进士。
改庶吉士。
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
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
帝置不问。
中官张钦家人李贤者,帝许任为锦衣指挥。
磐极言不可,不听。
锦衣千户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言:“仪当宸濠逆谋时,首倡大义,劝锐却其馈遗..。
今锐以是免死,仪功不录,无以示报。
”磐疏言:“百之奸邪,阳.为仪游说,而.阴与锐交关..,为锐再起。
”百之情得,乃诬磐因.请属不行,挟私行谤。
吏部尚书乔宇等议黜百之,刑部谓情状未明,宜俱逮.治。
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磐一月。
(选自《明史·安磐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黜:罢免B.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讼:申诉C.而阴与锐交关..交关:串通勾结D.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宥:责罚解析:选D D项,宥:宽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②斧斤以.时入山林B.①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②窃为.大王不取也C.①而.阴与锐交关②而.未尝往也D.①乃诬磐因.请属不行②因.人之力而敝之解析:选C C项,“而”皆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
B项,①介词,替;②动词,认为。
D项,①介词,因为;②动词,依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相同一句是(3分)()A.科道官亵服..受诏B.阳.为仪游说C.劝锐却其馈遗..D.宜俱逮.治解析:选D A项,“亵服”为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阳”为名词作状语;C项,“馈遗”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逮”为一般实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基础”配套检测B 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
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
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
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
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士卒奔走,各还其.郡。
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
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去大军四五里而陈.(2)诸部共乘.之(3)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4)汉兵乘锐崩.之参考答案:(1)通“阵”,列阵(2)掩袭,追逐(3)主要营垒(4)使动用法,使……溃散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②为.击破沛公军B.①且.复居前,请助将军②不出,火且.尽C.①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②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D.①士卒奔走,各还其.郡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选C A项,①动词,做、当;②介词,替、给。
B项,①副词,还是;②副词,将要。
C项,皆为副词,就。
D项,①代词,自己的;②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译文:(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译文:参考答案:(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注意:“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首领”一词属偏义复指,头)(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注意:“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为定语后置句,可调整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股战,腿发抖;为,因此) 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
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
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
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
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
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
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
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
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
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
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
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与鲁肃俱诣.孙权(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3)若事之不济.(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参考答案:(1)访问,拜访(2)大体,简要(3)成功(4)抵挡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亮见权于.柴桑②故燕王欲结于.君B.①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C.①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②蟹六跪而.二螯D.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今者.项庄拔剑舞解析:选B B项,皆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同、和。
C项,①连词,表顺承,不译;②连词,表并列,不译。
D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译文:(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译文:参考答案:(1)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
(注意: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注意: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
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
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齐晋相与战。
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
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
趋,尚及.之。
遂战而死。
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
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却.而去,不自快(2)岂亢.责也哉(3)趋,尚及.之(4)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参考答案:(1)退下(2)担当(3)赶得上(4)官职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遇高唐之.孤叔无孙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岂亢责也.哉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C.①今死矣而.无大功②朝济而.夕设版焉D.①其.任小也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选C C项,皆为连词,表转折,却。
A项,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停顿,没有实在意义。
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D项,①代词,他的;②表揣测语气,大概,可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译文:(2)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译文:参考答案:(1)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注意:兵,兵器;去,丢失;归,回家;“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为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2)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
”(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
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注意:济,救济;离,通“罹”,遭受;从,跟随;反,逃走;北,失败;“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
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
问路上的陌生人说:“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陌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他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他们难道可以相抵吗?”平阿的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
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
于是战死了。
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
”(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
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
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