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醛和酮(4hr)
合集下载
09有机化学第四版课件编(第9章_醛酮醌)课件

含3个α-H的醛、酮在碱性条件下卤代时, 3个α-H全被 卤素取代。生成的三卤代醛、酮,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成 CHX3和羧酸盐。称为卤仿反应。
用次碘酸钠(I2+NaOH)作试剂,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黄 色结晶的碘仿,称为碘仿反应(iodoform reaction)。
O CH3C -R
I2/NaOH
O I3CC-R
C=N Y
CO +
H2N OH H2N NH2
H2N NH
NO2
H2N NH
NO2
O
H2N NHCNH2
C N OH
肟
C N NH2
腙
C N NH
苯腙
NO2 2,4-二硝
C N NH
NO2 基苯腙
O
C N NHCNH2
缩氨脲
羰基化合物与羟氨、2,4-二硝基苯肼及氨基脲的加成缩 合产物,都是结晶,具有固定熔点,可用来鉴别醛、酮。 加成缩合产物,在稀酸作用下能水解为原来的醛和酮,可 用这些反应分离、提纯醛、酮。
第九章 醛 酮 醌
Ⅰ 醛(aldehydes)和酮(ketones)
第一节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4、还原反应
RCH H
Oδ 1、亲核加成反应 Cδ+ H 3、氧化反应
R
2、α-H的反应
1、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nucleophilic addition)
(1)与 HCN 加成反应 反应是可逆的
δC+=δO- +
砖红色
注意 Fehling试剂不氧化芳醛 Benedict试剂不氧化甲醛
酮类一般不易被氧化。在强氧化剂条件下,被氧化成 碎片,无实际意义。
O RCH2-a C-b CH2R' [O]
最新《醛和酮》课件解析教学讲义ppt课件

练习2:请给下列物质命名
6
54
32 1
CH3CH2CH2CHCH2CHO
CH3
3–甲基己 醛
O
4
பைடு நூலகம்
3 2|| 1
CH3 CH CH2 C CH3
5 6
C2H5
4–甲基–2 –己 酮
3. 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①碳链异构 ②羰基的 位置异构
③ 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烯醇互为同分异 构体。
《醛和酮》课件解析
上海世博会推出的
天价咖啡源自哪里?
源自印度尼西亚,一杯4安士(约114mL)的咖啡可 以卖到168美元(折合人民币1400元)!
酚醛树脂塑料
聚甲醛工程塑料
生活中与醛相关 的形形色色的物质
人造象牙键盘
CH=CHCHO
肉桂醛
用福尔马林浸制 的矛尾鱼标本
1. 醛的结构
(1)醛分子中,羰基碳原子与氢原子和烃基
a、与氧气反应
(1)催化氧化
醛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 氧化为乙酸。
O
O
= =
催化剂
2CH3-C-H + O2 △ 2CH3-C-OH
(2)燃烧氧化
2CH3CHO + 5O2 点燃 4CO2 + 4H2O
b.银镜反应---与银氨溶液的反应
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
取一洁净试管,加入2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 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生成的 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
② 醛一定含有醛基,含有醛基的物质未必就 是醛。但它们都具备醛基的化学性质。如:我们 前面学习的葡萄糖,甲酸及甲酸盐,甲酸酯等。
第九章 醛和酮

2 卤化-水解 4 加特曼-科赫反应
烯烃
炔烃
芳烃
醇
1 氧化 2 频哪醇重排
醛 酮
氧化
羧酸
取代
羧酸衍生物
还原
乙醛和丙酮的工业制备
一、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1. 与氢氰酸加成(碱催化下)
R C (CH3)H O + H CN
OH-
R C (CH3)H
OH
H+
R C
OH COOH
CN
(CH3)H
α-羟基腈(氰醇)
RCH2OH
甲醛 伯醇
R
CH OH R1
R1
醛 仲醇
R1 RMgX +
H2O H
+
R
C OH 酮
叔醇
R2
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增长碳链的方法。
5.与氨的衍生物加成—缩合反应
上式也可直接写成:
C O + H2 N Y C N Y + H2O
反应一般控制在弱酸性溶液(醋酸)中进行
Y: OH NH2 NH NH NO2 NO2
1、还原成醇
O H __ __ R C H( R ) OH R CH H( R )
__ __
(1)用金属氢化物还原 金属氢化物(NaBH4、 LiAlH4等)还原剂,具有选 择性,只还原羰基,不还原 C=C双键
CH3CH CHCHO
NaBH4
CH3CH CHCH2OH
(2)催化加氢 常用的催化剂是镍、钯、铂 产率高,选择性不强,不饱和基团同时被还原, 此法常用来制备饱和醇。
O O __ __ H R C__ H Ar C__ H
单酮 酮 混酮
酮分子中的羰基称为酮基。醛分子中的 称为醛基,醛基可以简写为—CHO。
有机化学第九章醛和酮

04
2-甲基丁醛
05
含羰基的最长碳链
06
使羰基的位次最小
07
复杂的醛酮用系统命名法
08
a
09
甲基丁醛
10
(2)脂肪酮按分子中碳原子数称某酮
1
2
3
4
5
4-甲基-2-戊酮
(3)不饱和醛酮要标出不饱和键位置
1
2
3
4
2-丁烯醛
1
3
4
3-戊烯-2-酮
2
5
2
1
苯乙醛
3-甲基环己酮
苯乙酮
环酮根据碳原子总数及所含羰基数 称为环某几酮
d+
d-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结构特点及反应类型
(一)亲核加成反应
-
+
亲核试剂Nu-
亲核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
带负电荷或孤对电子
如:HCN,ROH 及氨的衍生物等
一些常见的亲核试剂
(一) 亲核加成反应
历程:
+
-
Nu-
慢
A+
快
动画模拟:亲核加成反应的机制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
(1)电子效应
▽酮羰基碳所带的正电性程度低 ▽连有两个烃基,空间位阻较大
烃基的斥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增大
>
>
>
>
>
>
2
提高溶液的pH值
3
CNˉ浓度决定反应速度
1
如何提高此反应速度
4
羟基丙腈
1、加氢氰酸
加氢氰酸反应的用途
H2O H2O 增长碳链(多一个C)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8个碳以下的环酮
思考:芳香酮为什么不能反应?
2-甲基丁醛
05
含羰基的最长碳链
06
使羰基的位次最小
07
复杂的醛酮用系统命名法
08
a
09
甲基丁醛
10
(2)脂肪酮按分子中碳原子数称某酮
1
2
3
4
5
4-甲基-2-戊酮
(3)不饱和醛酮要标出不饱和键位置
1
2
3
4
2-丁烯醛
1
3
4
3-戊烯-2-酮
2
5
2
1
苯乙醛
3-甲基环己酮
苯乙酮
环酮根据碳原子总数及所含羰基数 称为环某几酮
d+
d-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结构特点及反应类型
(一)亲核加成反应
-
+
亲核试剂Nu-
亲核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
带负电荷或孤对电子
如:HCN,ROH 及氨的衍生物等
一些常见的亲核试剂
(一) 亲核加成反应
历程:
+
-
Nu-
慢
A+
快
动画模拟:亲核加成反应的机制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
(1)电子效应
▽酮羰基碳所带的正电性程度低 ▽连有两个烃基,空间位阻较大
烃基的斥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增大
>
>
>
>
>
>
2
提高溶液的pH值
3
CNˉ浓度决定反应速度
1
如何提高此反应速度
4
羟基丙腈
1、加氢氰酸
加氢氰酸反应的用途
H2O H2O 增长碳链(多一个C)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8个碳以下的环酮
思考:芳香酮为什么不能反应?
医学用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醛和酮(精)

一、亲核加成反应
—C=O 与烯键 —C=C— 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能发生 一系列加成反应。但烯烃的加成属于亲电加成;羰基的加 成属于亲核加成。亲核加成是醛酮最为特征的反应。
+
O
C
H : CN H(-: SO3Na ) + :Nu H H : OR +) (E H : OH H : NH-G XMg: R
上页 下页 首页
6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第九章 醛和酮
第一节 分类和命名 (二、命名)
命名多元醛、酮时,应选取含羰基尽可能多的碳链 为主链,注明羰基的位置和羰基的数目。 命名脂环酮 时,从羰基碳原子开始编号,在名称前加“环”字。
O O H C CH2CH2CH2 C H
戊二醛 (pentanedial)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上页
下页
首页
2
第九章 醛和酮
第一节 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第一节 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R O C
O C
脂肪醛
H
H
R
O C
O C
R’
脂肪酮
O
Ar
Ar
R
Ar
C
Ar’
芳香醛
芳香酮
芳香醛酮的羰基直接连在芳香环上。 O CH2COCH3 R C CH3
邓健 制作 陆阳 审校
甲基酮
下页 首页
CH2 不饱和腈
CH3
CH3 C C N
[H]
-羟基胺
CH3 C CH2NH2 OH
H2 O
CH3
-羟基酸
邓健 制作 陆阳 审校
CH3 C COOH OH
首页
19
醛和酮PPT演示课件

(2)羰基化合物是极性化合物。
13
(二)醛、酮的物理性质
1、状:常温下,甲醛是气体,低、中级醛、酮是液体, 高级醛、酮是固体。
2、味:低级醛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低级酮有特殊气味, 中级醛、酮有果香味。
3、沸点:醛、酮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烷烃和醚高,而 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
4、溶解性:低级脂肪醛、酮易溶于水,其他醛、酮的 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弱,高级醛、酮和 芳香族醛、酮不溶于水。醛、酮能溶于乙醇、 乙醚等有机溶剂。
且垂直于σ键所在的平面。
12
问题:
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都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 组成,它们在极性方面会有区别吗?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羰基中π键的电 子云偏向于氧原子方面,使得羰基发生极化,羰基碳原 子就带有部分正电荷,而氧原子则带有部分负电荷。
羰基极化的情形:
δ+
δ—
CO
结论: (1)碳氧双键是一个极性不饱和键。
R—C—H + HCN O
H2O/HOH
α—羟基腈
α—羟基酸
18
(2)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醛、脂肪族甲基酮 、低级环酮 + 过量NaHSO3饱和 溶液作用,生成α—羟基磺酸钠。
R—C—H + HSO3Na O
R—CH—SO3Na
OH
α—羟基磺酸钠
α—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而呈白色结晶析出。
CH2 + N2
但该还原法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当分 子中含有对碱敏感的基团时,不能使用这种还原法。
36
5、 歧化反应——Cannizzaro反应
不含α-H 的醛在浓碱作用下,一分子醛被氧化成羧酸, 一分子醛被还原成醇,该反应称为Cannizzaro反应。
13
(二)醛、酮的物理性质
1、状:常温下,甲醛是气体,低、中级醛、酮是液体, 高级醛、酮是固体。
2、味:低级醛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低级酮有特殊气味, 中级醛、酮有果香味。
3、沸点:醛、酮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烷烃和醚高,而 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
4、溶解性:低级脂肪醛、酮易溶于水,其他醛、酮的 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弱,高级醛、酮和 芳香族醛、酮不溶于水。醛、酮能溶于乙醇、 乙醚等有机溶剂。
且垂直于σ键所在的平面。
12
问题:
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都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 组成,它们在极性方面会有区别吗?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羰基中π键的电 子云偏向于氧原子方面,使得羰基发生极化,羰基碳原 子就带有部分正电荷,而氧原子则带有部分负电荷。
羰基极化的情形:
δ+
δ—
CO
结论: (1)碳氧双键是一个极性不饱和键。
R—C—H + HCN O
H2O/HOH
α—羟基腈
α—羟基酸
18
(2)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醛、脂肪族甲基酮 、低级环酮 + 过量NaHSO3饱和 溶液作用,生成α—羟基磺酸钠。
R—C—H + HSO3Na O
R—CH—SO3Na
OH
α—羟基磺酸钠
α—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而呈白色结晶析出。
CH2 + N2
但该还原法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当分 子中含有对碱敏感的基团时,不能使用这种还原法。
36
5、 歧化反应——Cannizzaro反应
不含α-H 的醛在浓碱作用下,一分子醛被氧化成羧酸, 一分子醛被还原成醇,该反应称为Cannizzaro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4hr)

3、脂环酮:
命名原则:根据环碳原子的数目称“环某酮”; 使羰基编号最小。 O O
例:
CH3
2-甲基环戊酮
H3C
CH(CH3)2
5-甲基-2-异丙基环己酮
O CCH2CH3 (属于脂肪酮) 1-环己基-1-丙酮
4、多元醛酮:
命名原则: 选择含所有羰基碳在内最长链为主 链,使羰基编号尽可能小,同时标 注羰基位次。 O O O CH3CCH2CCH(CH3)2 例: HCCH2CH2CH2CHO 戊二醛 5-甲基-2,4-己二酮 (β-二酮类)
官能团
醛(羰)基
酮(羰)基
醌: 含有醌型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O O O
O
一、醛酮的分类
1、根据烃基的结构分类:
饱和脂肪族醛酮
脂肪族醛酮 不饱和脂肪族醛酮 O (H) 芳香族醛酮 Ar-C-R'(Ar') (芳环与羰基直接相连)
脂环酮
O
O (羰基在环上)
2、根据羰基的数目分类:
一元醛酮、二元醛酮…… 多元醛酮等
H 吸电子诱导(-I ) (-I < < +C) 推电子共轭(+C)(π-π)
∴ 反应活性 :
甲醛>乙醛>苯甲醛>苯乙酮>二苯甲酮
结
论:
(1)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醛 > 酮
(2)对于不同醛或酮,亲核加成反应活
性取决于R-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两方面因素: R-的推电子效应 ,反应活性
R-的空间位阻 ,反应活性
O + H-CN
R C
OH
H α-氰醇 或 α-羟腈
反应范围: 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低级环酮 O R-C-CH3 ( n≤8 )
能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第九章 醛和酮

三、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醛容易被氧化成羧酸,酮在通常情况下难被氧化,这是醛和酮化学
性质的主要差别之一。若采用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硝酸等)氧 化,将导致酮碳链的断裂,生成较小的羧酸等。
实验室中,可利用弱氧化剂(如: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等)能氧化醛 而 不 能 氧 化 酮 的 特 性 , 方 便 地 鉴 别 醛 与 酮 。 Tollens 试 剂 与 醛 作 用 时 , Ag(NH3)2+被还原成金属银沉积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故称银镜反应。醛则被 氧化成羧酸。
如存在碱,可提高HCN加成羰基的反应速率,因为加碱可增加CN-离子 浓度。这表明,在与HCN加成中,CN-浓度是决定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证明其反应机制是CN-作为亲核试剂首先向羰基进攻。
氢氰酸与醛酮的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地位,因为在这一反应中 生成了新的碳碳键,产物比原料增加了一个碳原子,化合物的骨架也发生了 变化。例如:
第二节 醛、酮的物理性质
一、羰基的结构和反应的基本特征
醛和酮的羰基碳与氧均为sp2杂化,碳原子的3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 氧及其它2个原子形成3个s键。羰基碳和氧各剩下1个未杂化的p轨道,且 彼此平行重叠,形成p键。因此,羰基的碳氧键是由1个σ键和1个π键构成 的。羰基氧原子上还有两对孤对电子,它们分布在另外两个sp2杂化轨道上。 醛、酮羰基的结构和乙醛的键参数见下图:
Fehling试剂(由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碱性溶液混合而成)与醛一起加热, 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析出,醛被氧化成羧酸。
通常这些试剂只与醛作用,而不与酮反应,可用来鉴别醛和酮。芳香醛不与 Fehling试剂反应,故可用它们来鉴别脂肪醛与芳香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快
解释: 解释:
Why ? 首先形成的是负性而不是正性中间体? 首先形成的是负性而不是正性中间体?
+ + (H)R δ δ δ δ C O + A—Nu (H)R' (H)R'
稳定性: 稳定性:
(H)R C (H)R' (H)R'
> - > (H)R' O (H)R'
Nu
(H)R
C
+
OA
(一)加成反应 ——离子型亲核加成反应 ——离子型亲核加成反应 1、加氢氰酸 HCN
反应试剂: 反应试剂: HCN (NaCN + H2SO4 ) 反应: R C 反应: H O + H-CN CN OH
R C
H α-氰醇 或 α-羟腈
反应范围: 所有醛、 反应范围: 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低级环酮 O R-C-CH3 ( n ≤8 )
例:比较下列醛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比较下列醛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CHO ① CH3 CHO ④ NO2 比较实质: 比较实质:氧负离子 Y ⑤ 电子效应为主) (电子效应为主) H C O 的稳定性 ② Cl CHO CHO ③ OCH3 CHO
( 取代基-Y的吸电子效应 ,氧负离子稳定性 ) 取代基结论: ④ > ② > ⑤ > ① > ③ 结论:
醛: 酮: O (Ar)R-C-H O (Ar)R-C-R'(Ar')
官能团
醛 (羰 )基 酮 (羰 )基
含有醌型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醌: 含有醌型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O O O O
一、醛酮的分类
1、根据烃基的结构分类: 根据烃基的结构分类: 饱和脂肪族醛酮 脂肪族醛酮 不饱和脂肪族醛酮 O (H) 芳香族醛酮 Ar-C-R'(Ar') (芳环与羰基直接相连) 芳环与羰基直接相连) 脂环酮 O 羰基在环上) O (羰基在环上)
饱和NaHSO 饱和NaHSO3
CH2COCH3 结晶析出 ( —) COCH3
溶液
COCH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CH3COCH2CH2CH3 ) 2-戊酮 3-戊酮
饱和NaHSO 饱和NaHSO3 溶液
结晶析出 (—)
2-戊酮 3-戊酮
( CH3CH2COCH2CH3 )
(2)醛酮的分离和提纯。 醛酮的分离和提纯。 SO3Na C OH 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溶于水) (溶于水) C=O + NaHSO3
● ● ● ● ● ● ● ● ● ●
C O
●
●
C O
H -C6H5
H 吸电子诱导( 吸电子诱导(-I ) (-I < < +C) 推电子共轭( 推电子共轭(+C)(π-π)
∴ 反应活性 :
甲醛>乙醛>苯甲醛>苯乙酮> 甲醛>乙醛>苯甲醛>苯乙酮>二苯甲酮
结 论:
(1)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醛 > 酮 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2)对于不同醛或酮,亲核加成反应活 对于不同醛 不同醛或 性取决于R 电子效应和 性取决于R-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两方面因素: 两方面因素: R-的推电子效应 ,反应活性 R-的空间位阻 ,反应活性
2、根据羰基的数目分类: 根据羰基的数目分类: 一元醛酮、二元醛酮…… 一元醛酮、二元醛酮…… 多元醛酮等
二、醛酮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
1、脂肪族醛酮: 脂肪族醛酮:
命名原则: 选择含羰基碳在内的最长链为主链, 命名原则: 选择含羰基碳在内的最长链为主链, 某醛” 某酮” 称“某醛”或“某酮”,酮基须标注 位次;近羰基端编号。 位次;近羰基端编号。 O CH3CHCH3 例: CH CH CHCHO 3 2 3-甲基-2-乙基丁醛 甲基CH2CHO CH3CH2 C=C H CH3 (Z)- 3-甲基-3-己烯醛 甲基6-甲基-4-乙基-3-庚酮 甲基- 乙基CH3 O CH3C=CHCCH3 4-甲基-3-戊烯-2-酮 甲基- 戊烯-
1-环己基-1-丙酮 环己基-
4、多元醛酮: 多元醛酮:
命名原则: 命名原则: 选择含所有羰基碳在内最长链为主 使羰基编号尽可能小, 链,使羰基编号尽可能小,同时标 注羰基位次。 注羰基位次。 O O O CH3CCH2CCH(CH3)2 例: HCCH2CH2CH2CHO 戊二醛 O CH3 O 5-甲基-2,4-己二酮 甲基-2,4二酮类) (β-二酮类) O CH3CCH2CH2CHO 4-羰基戊醛 氧代戊醛) (γ-氧代戊醛)
O CHC CH3 1,2-二苯基-1-丙酮 1,2-二苯基-
3、脂环酮: 脂环酮:
命名原则:根据环碳原子的数目称“环某酮” 命名原则:根据环碳原子的数目称“环某酮”; 使羰基编号最小。 使羰基编号最小。 O 例: CH3 2-甲基环戊酮 H3C O CH(CH3)2
5-甲基-2-异丙基环己酮 甲基O CCH2CH3 (属于脂肪酮) 属于脂肪酮)
例:比较下列甲基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比较下列甲基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CH3 O ① CH3C-CH2-C-CH3 CH3 O ③ CH3CH2CH2-C-CH3 O ② CH3-C-CH3
O CH3 ④ CH3CHCH2-C-CH3
(空间效应为主要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为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② > ③ > ④ > ① 结论:
1-苯基-2-丙酮 苯基反应) (反应)
应用: ( 应用:α-羟基酸的合成 (增加1个碳原子) 补) 增加1个碳原子) H H H + HCN H3O 反应: 反应:R-C=O R-C-CN R-C-COOH OH OH 例: 1-丁烯 CH2=CHCH2CH3 O CH3CH2CCH3 丁酮 2-甲基-2-羟基丁酸 甲基-
醛或酮 难溶于水) (难溶于水)
HCl Na2CO3
NaCl + SO2 + H2O Na2SO3 + CO2 + H2O
即: 易溶于水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与其它有机 物分离后,再用稀酸或稀碱处理还原, 物分离后,再用稀酸或稀碱处理还原,达 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3、加水H2O 加水H
2、芳香族醛酮: 芳香族醛酮:
命名原则:侧链为母体,芳基为取代基, 命名原则:侧链为母体,芳基为取代基,遵从 脂肪族醛酮的命名原则。 脂肪族醛酮的命名原则。 例: CHO CH3O 4-甲氧基苯甲醛 O C 二苯甲酮 CHO COCH3 苯乙酮
苯甲醛
H C=CHC=CH-C=O 3-苯基-2-丁烯醛 苯基CH3 不饱和脂肪醛) (α,β-不饱和脂肪醛)
反应试剂: 干燥(无水) 反应试剂: R'OH / 干燥(无水)HCl 反应: 反应: OR' OR' OR' OR' HOR' HOR' H-OR' OR' R-C-OR' R-C-OH R-C=O 干燥HCl 干燥HCl 干燥HCl 干燥HCl H H H ( - H2O ) 缩醛 半缩醛 反应特点: 反应特点: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a. 反应可逆; 反应可逆; b. 相对于酮,醛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相对于酮,醛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c. 多数醛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缩醛。 多数醛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缩醛。
2-甲基-1,4-环庚二酮 甲基-1,4-
三、醛酮的结构
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1、C、O均为sp2杂化: 均为sp 杂化: O: sp2 C: sp2
p p
2、与 C=C 类似, C=O 亦由1σ+1π键构成; 亦由1 +1π键构成; 类似,
.
C
.. O..
.
δ δ
+
-
C O
3、与 C=C 不同, C=O 为极性双键,更易 极性双键, 不同, 断裂。 断裂。
+
-
SO3Na R-C-OH H 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结晶析出) (结晶析出)
反应范围: 所有醛、 反应范围: 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低级环酮 O HCN相同 相同) (与HCN相同) ( n ≤8 ) R-C-CH3
应用: 应用:
饱和NaHSO (1)醛酮的鉴别试剂 ——饱和NaHSO3溶液 醛酮的鉴别试剂 ——饱和 CH2COCH3
能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能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CH2CHO CH3 C=C H CH3 甲基反-3-甲基-3-戊烯醛 反应) (反应) O CH3CCH2CH2CH3 2-戊酮 反应) (反应) COCH3 苯乙酮 不反应) (不反应) CHO CH3
4-甲基苯甲醛 反应) (反应) O CH3CH2CCH2CH3 3-戊酮 不反应) (不反应) O O CH2CCH3 CCH2CH3 1-苯基-1-丙酮 苯基不反应) (不反应)
四、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1、加氢氰酸 δ δ δ δ 反应: 反应: R-C=O + H-CN H 现象: 现象: a. 反应可逆; 反应可逆; b. 加酸H 加酸H
+ +
-
+
-
CN α-氰醇 R-C-OH 或 H α-羟腈 [CN ] [CN ] [CN ] + CN
-
正反应速度 正反应速度 正反应速度 H
负氧离子中间体
正碳离子中间体
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1)亲核试剂Nu 亲核性大小 亲核试剂Nu 由于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的不同, 由于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的不同,每一种亲 核试剂并不一定能与所有醛酮发生反应。 核试剂并不一定能与所有醛酮发生反应。 (2)Nu 相同时,反应活性取决于醛酮自身的结构 相同时, 醛酮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醛酮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a. 空间效应: R-的空间位阻 ,反应活性 空间效应: ∵ R-可以阻碍Nu 对羰基碳的进攻 可以阻碍Nu b. 电子效应: R-的推电子效应 ,反应活性 电子效应: Nu ∵ ① 使负氧离子中间体稳定性 R C O羰基碳电正性 ② R C=O
-
-
-
+
快
解释: 解释:
Why ? 首先形成的是负性而不是正性中间体? 首先形成的是负性而不是正性中间体?
+ + (H)R δ δ δ δ C O + A—Nu (H)R' (H)R'
稳定性: 稳定性:
(H)R C (H)R' (H)R'
> - > (H)R' O (H)R'
Nu
(H)R
C
+
OA
(一)加成反应 ——离子型亲核加成反应 ——离子型亲核加成反应 1、加氢氰酸 HCN
反应试剂: 反应试剂: HCN (NaCN + H2SO4 ) 反应: R C 反应: H O + H-CN CN OH
R C
H α-氰醇 或 α-羟腈
反应范围: 所有醛、 反应范围: 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低级环酮 O R-C-CH3 ( n ≤8 )
例:比较下列醛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比较下列醛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CHO ① CH3 CHO ④ NO2 比较实质: 比较实质:氧负离子 Y ⑤ 电子效应为主) (电子效应为主) H C O 的稳定性 ② Cl CHO CHO ③ OCH3 CHO
( 取代基-Y的吸电子效应 ,氧负离子稳定性 ) 取代基结论: ④ > ② > ⑤ > ① > ③ 结论:
醛: 酮: O (Ar)R-C-H O (Ar)R-C-R'(Ar')
官能团
醛 (羰 )基 酮 (羰 )基
含有醌型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醌: 含有醌型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O O O O
一、醛酮的分类
1、根据烃基的结构分类: 根据烃基的结构分类: 饱和脂肪族醛酮 脂肪族醛酮 不饱和脂肪族醛酮 O (H) 芳香族醛酮 Ar-C-R'(Ar') (芳环与羰基直接相连) 芳环与羰基直接相连) 脂环酮 O 羰基在环上) O (羰基在环上)
饱和NaHSO 饱和NaHSO3
CH2COCH3 结晶析出 ( —) COCH3
溶液
COCH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CH3COCH2CH2CH3 ) 2-戊酮 3-戊酮
饱和NaHSO 饱和NaHSO3 溶液
结晶析出 (—)
2-戊酮 3-戊酮
( CH3CH2COCH2CH3 )
(2)醛酮的分离和提纯。 醛酮的分离和提纯。 SO3Na C OH 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溶于水) (溶于水) C=O + NaHSO3
● ● ● ● ● ● ● ● ● ●
C O
●
●
C O
H -C6H5
H 吸电子诱导( 吸电子诱导(-I ) (-I < < +C) 推电子共轭( 推电子共轭(+C)(π-π)
∴ 反应活性 :
甲醛>乙醛>苯甲醛>苯乙酮> 甲醛>乙醛>苯甲醛>苯乙酮>二苯甲酮
结 论:
(1)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醛 > 酮 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2)对于不同醛或酮,亲核加成反应活 对于不同醛 不同醛或 性取决于R 电子效应和 性取决于R-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两方面因素: 两方面因素: R-的推电子效应 ,反应活性 R-的空间位阻 ,反应活性
2、根据羰基的数目分类: 根据羰基的数目分类: 一元醛酮、二元醛酮…… 一元醛酮、二元醛酮…… 多元醛酮等
二、醛酮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
1、脂肪族醛酮: 脂肪族醛酮:
命名原则: 选择含羰基碳在内的最长链为主链, 命名原则: 选择含羰基碳在内的最长链为主链, 某醛” 某酮” 称“某醛”或“某酮”,酮基须标注 位次;近羰基端编号。 位次;近羰基端编号。 O CH3CHCH3 例: CH CH CHCHO 3 2 3-甲基-2-乙基丁醛 甲基CH2CHO CH3CH2 C=C H CH3 (Z)- 3-甲基-3-己烯醛 甲基6-甲基-4-乙基-3-庚酮 甲基- 乙基CH3 O CH3C=CHCCH3 4-甲基-3-戊烯-2-酮 甲基- 戊烯-
1-环己基-1-丙酮 环己基-
4、多元醛酮: 多元醛酮:
命名原则: 命名原则: 选择含所有羰基碳在内最长链为主 使羰基编号尽可能小, 链,使羰基编号尽可能小,同时标 注羰基位次。 注羰基位次。 O O O CH3CCH2CCH(CH3)2 例: HCCH2CH2CH2CHO 戊二醛 O CH3 O 5-甲基-2,4-己二酮 甲基-2,4二酮类) (β-二酮类) O CH3CCH2CH2CHO 4-羰基戊醛 氧代戊醛) (γ-氧代戊醛)
O CHC CH3 1,2-二苯基-1-丙酮 1,2-二苯基-
3、脂环酮: 脂环酮:
命名原则:根据环碳原子的数目称“环某酮” 命名原则:根据环碳原子的数目称“环某酮”; 使羰基编号最小。 使羰基编号最小。 O 例: CH3 2-甲基环戊酮 H3C O CH(CH3)2
5-甲基-2-异丙基环己酮 甲基O CCH2CH3 (属于脂肪酮) 属于脂肪酮)
例:比较下列甲基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比较下列甲基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CH3 O ① CH3C-CH2-C-CH3 CH3 O ③ CH3CH2CH2-C-CH3 O ② CH3-C-CH3
O CH3 ④ CH3CHCH2-C-CH3
(空间效应为主要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为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② > ③ > ④ > ① 结论:
1-苯基-2-丙酮 苯基反应) (反应)
应用: ( 应用:α-羟基酸的合成 (增加1个碳原子) 补) 增加1个碳原子) H H H + HCN H3O 反应: 反应:R-C=O R-C-CN R-C-COOH OH OH 例: 1-丁烯 CH2=CHCH2CH3 O CH3CH2CCH3 丁酮 2-甲基-2-羟基丁酸 甲基-
醛或酮 难溶于水) (难溶于水)
HCl Na2CO3
NaCl + SO2 + H2O Na2SO3 + CO2 + H2O
即: 易溶于水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与其它有机 物分离后,再用稀酸或稀碱处理还原, 物分离后,再用稀酸或稀碱处理还原,达 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3、加水H2O 加水H
2、芳香族醛酮: 芳香族醛酮:
命名原则:侧链为母体,芳基为取代基, 命名原则:侧链为母体,芳基为取代基,遵从 脂肪族醛酮的命名原则。 脂肪族醛酮的命名原则。 例: CHO CH3O 4-甲氧基苯甲醛 O C 二苯甲酮 CHO COCH3 苯乙酮
苯甲醛
H C=CHC=CH-C=O 3-苯基-2-丁烯醛 苯基CH3 不饱和脂肪醛) (α,β-不饱和脂肪醛)
反应试剂: 干燥(无水) 反应试剂: R'OH / 干燥(无水)HCl 反应: 反应: OR' OR' OR' OR' HOR' HOR' H-OR' OR' R-C-OR' R-C-OH R-C=O 干燥HCl 干燥HCl 干燥HCl 干燥HCl H H H ( - H2O ) 缩醛 半缩醛 反应特点: 反应特点: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a. 反应可逆; 反应可逆; b. 相对于酮,醛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相对于酮,醛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c. 多数醛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缩醛。 多数醛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缩醛。
2-甲基-1,4-环庚二酮 甲基-1,4-
三、醛酮的结构
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1、C、O均为sp2杂化: 均为sp 杂化: O: sp2 C: sp2
p p
2、与 C=C 类似, C=O 亦由1σ+1π键构成; 亦由1 +1π键构成; 类似,
.
C
.. O..
.
δ δ
+
-
C O
3、与 C=C 不同, C=O 为极性双键,更易 极性双键, 不同, 断裂。 断裂。
+
-
SO3Na R-C-OH H 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结晶析出) (结晶析出)
反应范围: 所有醛、 反应范围: 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低级环酮 O HCN相同 相同) (与HCN相同) ( n ≤8 ) R-C-CH3
应用: 应用:
饱和NaHSO (1)醛酮的鉴别试剂 ——饱和NaHSO3溶液 醛酮的鉴别试剂 ——饱和 CH2COCH3
能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能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CH2CHO CH3 C=C H CH3 甲基反-3-甲基-3-戊烯醛 反应) (反应) O CH3CCH2CH2CH3 2-戊酮 反应) (反应) COCH3 苯乙酮 不反应) (不反应) CHO CH3
4-甲基苯甲醛 反应) (反应) O CH3CH2CCH2CH3 3-戊酮 不反应) (不反应) O O CH2CCH3 CCH2CH3 1-苯基-1-丙酮 苯基不反应) (不反应)
四、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1、加氢氰酸 δ δ δ δ 反应: 反应: R-C=O + H-CN H 现象: 现象: a. 反应可逆; 反应可逆; b. 加酸H 加酸H
+ +
-
+
-
CN α-氰醇 R-C-OH 或 H α-羟腈 [CN ] [CN ] [CN ] + CN
-
正反应速度 正反应速度 正反应速度 H
负氧离子中间体
正碳离子中间体
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1)亲核试剂Nu 亲核性大小 亲核试剂Nu 由于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的不同, 由于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的不同,每一种亲 核试剂并不一定能与所有醛酮发生反应。 核试剂并不一定能与所有醛酮发生反应。 (2)Nu 相同时,反应活性取决于醛酮自身的结构 相同时, 醛酮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醛酮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 a. 空间效应: R-的空间位阻 ,反应活性 空间效应: ∵ R-可以阻碍Nu 对羰基碳的进攻 可以阻碍Nu b. 电子效应: R-的推电子效应 ,反应活性 电子效应: Nu ∵ ① 使负氧离子中间体稳定性 R C O羰基碳电正性 ② R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