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基本观点
简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2)

简析⾔语⾏为理论与语⾔教学(2)简析⾔语⾏为理论与语⾔教学⼆、⾔语⾏为理论之背景众所周知,⾔语⾏为理论是Austin (1962)最早提出,进⽽得到Searle (1969 ,1975)等学者的补充和发展。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们说话不是没话找话,⽽是有⽬的地通过语⾔完成若⼲⾏为。
⾔语⾏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1962 ) 。
说话⼈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为,即⾔语⾏为。
Austin认为语⾔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表述性功能”(lo-cutionary)与“施为性功能”(illocutionary)。
表述性功能指⼈们利⽤语⾔来传达词语的字⾯意义以及话语的语法结构,它所关注的是真实信息的传递;⽽施为性功能所关注的则是话语对受话⼈所产⽣的效应,即话语的“施为⼒”(illocutionary force)以及对信息的理解。
当然,⼀个语段不会为了实现⼀种功能⽽去排除另⼀种功能,通常它会在实施“表述性⾏为”(语内⾏为)(locutionary act)的同时也实施了“施为性⾏为”(语外⾏为)(illocutionary act)。
J. R. Searle在1969和1979年发表的著述中,对⾔语⾏为重新分类,提出了间接⾔语⾏为的概念。
认为⼀个施为性⾏为常常通过实施另⼀个⾏为⽽实施(1975:60)。
例如,It's cold in here.就是⼀个间接的表⽰请求的⾔语⾏为,⽽它却是通过直接陈述事实的⾔语⾏为⽽实施的。
同时,Searle进⼀步发展了⾔语⾏为理论,他认为⼈们应积极地研究话语规则,并遵循这些规则去构建话语⾏为。
他把本⾝有差异的语外⾏为的范围与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结合了起来。
通过把语外⾏为与基本条件相结合,把⼼理活动与真诚条件相结合;把命题内容与命题内容条件相结合,来解决话语与客观世界的吻合问题,话语与语境的关系问题。
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张丽杰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介绍 Ausd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地阐述了Ausd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Searle对Austin理论的批评和发展.
【总页数】3页(P113-115)
【作者】张丽杰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J], 韩静静
2.Searle言语行为理论适切条件的探析 [J], 杨虹艳;郭政敏
3.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浅释 [J], 孔玉华
4.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诗歌隐喻哲学 [J], 杨红;柯贤兵
5.“意义”研究的里程碑-从Austi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谈起 [J], 毛亚英;汤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语用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和约翰·西尔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行为功能。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仅是在表达事实和意见,还可以通过语言来执行其中一种行为。
他将这种通过语言来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称为言语行为。
在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合作原则是由语用学家保罗·格雷斯(Paul Grice)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交际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以达成有效的沟通。
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信息原则(Quantity),质量原则(Quality),关系原则(Relation)和方式原则(Manner)。
信息原则要求信息丰富,表达者应提供足够的信息,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质量原则要求信息准确,表达者应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不提供误导性的信息。
关系原则要求信息相关,表达者应提供与交际背景相关的信息,并避免不相关的信息。
方式原则要求信息清晰,表达者应以明确、简洁的方式表达,避免使用模糊、复杂的语言。
合作原则的遵循有助于有效的交际和沟通。
当交流双方共同遵循合作原则时,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理解更加容易。
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有时会违反合作原则,故意或无意地提供不准确、不充分、不相关或不清晰的信息,这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的产生。
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对于语言学习和交际技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功能和用途,提高自己在交际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同时,遵循合作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信息,增强双方的共识和互动。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为我们认识和掌握语言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交际能力,加强互动和合作。
汉语批评语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汉语批评语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批评语作为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从广义上讲,批评语是指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
在交际中,人们说出的话语往往会违反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等,这时,就会受到他人的批评。
批评是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正如Austin 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即“说话即做事”。
[1]当说话人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否定性评价时,批评这种行为得以完成。
虽然批评语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深入分析批评语还有一定的空间。
因此,本文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earle 的以言行事行为理论对汉语批评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从而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一、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Austin ,英国语言哲学家,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一系列讲座,五年后,由他的学生Urmson 将他的讲演和当时听课笔记的内容整理成十二个讲座,取名为《论言有所为》(How T o Do Things With Words ),于1962年出版。
Austin 曾指出,有些话语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因此,Austin 认为,施为句,即实施行为句,它是一些行事性语句,亦即具有行事能力的语句。
然后,Austin 对施为动词与非施为动词进行了区分。
施为句具有以下特点:说话本身就是做了某事;不使用语言说出来就不能做某事;施为句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句子要有施为动词作为它的主要动词,这个主要动词必须是第一人称、现在时、主动语态,从而清楚地表明说话人在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意图完成什么样的行为。
Austin 之后对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 )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也进行了区分。
前者指的是有施为动词的施为句,而后者没有表示要实施言语行为的动词。
[2]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就后者而言,语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影响话语的施为功能即行事功能。
再探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再探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作者:李大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 所首创,其后又由其学生Searle 及其他人深化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意义理论,旨在揭示语境观照下话语的意义。
它突破了传统抽象的、静态的意义研究方法的局限,而代之以具体、动态的研究方法,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手段和领域,其影响不容低估。
但是,由Austin 和Searle 等人所开创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还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言语行为理论。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境意义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
它源起于哲学家对意义的研究。
以前的哲学家主要从逻辑实证的角度研究意义,他们所研究的意义是抽象的、游离于语境(包括参与者、会话时间、地点、文化背景等因素)之外的意义,因而是静态的;所作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词和句子的狭窄层面,他们认为意义要么等同于其指称,要么等同于其真值;句子(仅限于陈述句)要么表陈述,要么表描述。
他们把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排除在意义研究之外。
即使对于陈述句的意义研究也仅仅限于字面,把字面背后的、社会的、文化的意义完全抛诸脑后,因而是狭隘的。
用逻辑实证的方法抑或是数学公式的方法来推导或研究意义之所以不能成功的根本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类的语言是非理性的和非逻辑的。
而随着语义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语境对于意义研究之重要。
这是因为对于实际使用中的语言来说,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对于语义的研究便算不上全面。
于是,在语义研究中,人们开始考虑语境的因素。
在传统的语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现实语言现象的背景下,言语行为理论应运而生了。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入手来研究语言,抓住了语言的动态本质(顾曰国,1989:39)。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
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析⾔语⾏为理论解析2019-09-01摘要:本⽂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语⾏为理论的产⽣、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语⾏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语⾏为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语⾏为理论;间接⾔语⾏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1、⾔语⾏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语⾔学家索绪尔就把⼈类语⾔区分为“语⾔”(langue)和“⾔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学家乔姆斯基⼜进⼀步把⼈类语⾔区分为“语⾔能⼒”(competence)和“语⾔运⽤”(performance)。
⼆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类的语⾔活动涉及语⾔的体系和语⾔的使⽤两个⽅⾯。
但真正对语⾔使⽤进⾏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度、提出⾔语⾏为理论的是⽜津⼤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的使⽤问题,⽽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就是⼀种⾏为这⼀观点进⾏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步发展了这⼀理论。
⾔语⾏为理论认为语⾔是传达信息的⼿段,⼈们是在以⾔⾏事,⼀切语⾔交流都包括⾔语⾏为。
语⾔是⼈类交际的⼿段,但⼈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或者这些符号、词、句⼦的标型,⽽是完成⼀定的⾏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为可以通过同⼀种⾔语来表达,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得以实现。
⾔语⾏为理论强调说话⼈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不是语⾔本⾝的意思;对于⼀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的使⽤以及⾔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的语句。
言语行为理论

1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1.1 基本主张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 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 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的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穷的, 但人们运用这无穷多的话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 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 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 完成了一定的功能, 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1.2 表述句与施为句Austin 对表述句与施为句进行了区分。
很久以来, 哲学家( 其实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持的一种假设是: 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 或是陈述某一事实, 两者必居其一, 别无他用, 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 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Austin 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 pseudo- statement) ,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 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 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
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 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 没有真假之分。
Austin 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
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 con\stative) , 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 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 即或是真实, 或是谬误; 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 performative) , 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 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A u s t i n 提 出 的 言 语 行 为 三 分 法 的基 础 上 ,S e a r l e 进 一 步从 “ 话语行 为”划分 出 “ 发话行 为 ( u t t e r a n c e a c t )”
和 “ 命题行 为 ( 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 a c t )”。 “ 发 话 行 为 ”是 从语 音方面 的生理和物 理角度 出发 ,说出语言单位 的动作 ; “ 命 题 行 为 ”较 为 复 杂 , 内容 涉 及 说 话 者 和 受 话 者 。 S e a r l e 以 “ 许 诺 ”这 一 言 语 行 为 为 例 ,制 订 了 九 条 具 体 的规 则 ,分 别 从 话 语 交 流 活 动 双 方 和 话 语 意 图等 方 面 出 发 来 进 行 具 体 的 限定 , 并 在 九 条 规 则 的基 础 上 总 结 概 括 出 命 题 内 容 条件 、准 备条件、诚意条件和根本条件 四个必要 的条件 。 在事实行 为的划 分上,S e a r l e 认 识 ̄A u s t i n 话语施事行 为划 分标准不合 理,于是从适从 向、言外之 的和所 表达的心 理状 态角度 出发 ,将 施事言语行 为划 分为 “ 阐述类 ” “ 指令 类”“ 承诺类 ” “ 表 达 类 ”和 “ 宣 告 类 ”五 大 类 。 这 种 划 分 方 式 虽 然 也 不 能做 到 尽 善 尽 美 ,但 这 是 学 术 界 目前 为 止 最 为 科 学 的划 分 。 有 关 于 间接 言 语 行 为 ,S e a r l e  ̄ 其 解 释 为借 用 其 他 言 语 行 为 来 表 达 的言 语 行 为 总 称 。他 认 为 言 语 行 为 的表 达 并 非 按 照 标 准 的 、完 整 的 显 性 施 事 句 的表 达 来 组 织 ,有 时 候 需 要 借 助 于其他语 旨的言语表达来 实现 。在 日常言语行 为的实 际应 用 中,间接 言语行为 出现 比例相对较高 。 虽然在历 史长河的演进 中,A u s t i n  ̄S e a r l e 的言语行 为 都存在着些许漏 洞,但是作 为对 新理论的开创 与探 索 ,他们 在 理 论 方 面 所 作 出 的 重 要 贡 献 是 不 可 磨 灭 的 。 后 来 的 一 些 学 者 , ̄ H F r a n c k( 1 9 8 1 )和 S t r e e c k( 1 9 8 0 ) 等 ,对 言 语 行 为 的 研 究 也 都 建 立 在 二 者 理 论 基 础 之 上 ,仅 是在 其 框 架 内做 一 些 适 当 调 整 ,足 以 看 出A u s t i n  ̄ H S e a r l e 在 言语 行 为 理 论 方 面 的开创之功使后人望尘莫及 。
A u s t i n  ̄ l l S e a r l e 的言大连理工大学
辽 宁 大连
l 1 6 0 2 3 )
[ 摘要 】2 0 世 纪6 O 年 代 ,伴 随 着 哲 学界 研 究对 象的 “ 语 言 学转 向 ”,言 语 行 为理 论 悄 然 兴起 。 西 方 学 者J . L . A u s t i n 率 先 发起 了对言语行 为理论 的探 索 ,其学生J . S e a r l e 进一 步完善 了该理 论并将 其具体化 ,随 后 各 国纷 纷 涌 起 了对 言语 行 为理 论 的探 讨 。 本 文 重 点 介 绍 、概 述 A u s t i n 和S e a r l e 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 关键词 】言语 行 为 话 语 施 事行 为 间接 言 语 行 为 语 用 [ 中图分类号 】H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 5 4 9( 2 0 1 4 )0 2—0 0 4 0 —0 1
英 国语 言 哲 学 家 A u s t i n 于2 O 世纪6 O 年代 发表了 《 如 何 以 言 行 事 》一 书 , 初 步 尝 试 系 统 地 研 究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作 为 发 起 人 ,他 的理 论 贡 献 主 要 体 现 在 “ 施 事 句 ”和 “ 述 谓 句 ” 的 划 分 、 言 语 行 为 三 分 说 和 话 语 行 为 五 大 类 的提 出 。 研 究 伊 始 ,A u s t i n 以 逻 辑 真 假 值 为 中 线 ,将 话 语 分 为 “ 施 事 句 ”和 “ 述 谓 句 ” 。初 期 A u s t i n 认 为 施 事 句 不 同于 述谓句 ,没 有真假值 的区别 ,因此 ,提 出了适 合与不适合 的 判 断依据 。然 而 ,随着 研 究 的深入 ,大 量 实例 的涌现 使得 A u s t i n 逐 渐 发 现 施 事 句 也 会 涉 及 到 真 值 与 假 值 的 问题 。后 期 ,A u s t i n 个人也对施 事句与述谓句 的划 分产生质疑 。为了 继续寻 找其 与逻辑实证主义 相抗衡的支撑 点,他转而从语法 和词汇角度 来制订划分依据 ,进而提 出了言有所为应该符合 “I + V P ”的结 构条件 ,具体 条件 即:a . 主 语为第 一人 称单 数 、 时 态 为 现 在 时 态 、 语 气 为 陈 述 语 气 、使 用 主 动 语 态 ; b . 主 语 为第 二 人 称 、 时态 为 现 在 时 态 、语 气 为 陈 述 语 气 、使 用 被 动语 态 。但 是 ,这些 划分 标准 仅仅 适用 于 “ 显性 施事 句 ” ,对 于 日常 交 流 中 出现 的 隐 性 施 事 句 并 不 适 用 。实 践证 明 ,无 论 以 语 用 还 是 语 法 、 词 汇 作 为 划 分 标 准 ,A u s t i n 关 于 施事句和述谓句 的划分依然存在着 纰漏 。 为 了 能 够 进 一 步 剖 视 言 语 行 为 这 一 新 兴 的 学 术 概 念 ,A u s t i n 将言 语行 为划 分为 “ 话语 行为 ” “ 话 语 施 事 行 为” “ 话 语 施 效 行 为 ” 。 这 种 三 分 法 的 处 理 为 言 语 行 为 的 后 续研究 奠定了坚实 的理 论基础 ,这一划分 方法虽然有各种 不 同 的翻 译 版 本 ,但 是 其 核 心概 念 … 直 沿 用 至 今 。 为 了 避 免 对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的 研 究 始 终 停 留在 宏 观 、 整 体 的概 念 上 ,A u s t i n 将 话 语 施 事 行 为 划 分 为 : 阐述 型 、 决 断 型 、行 使 型 、 许 诺 型 、行 为 型 。但 是 A u s t i n 的 这 种 划 分 方 法 有 失偏 颇,划分依据是 施为动词 ,这种 词与句 的等 同处 理法 必 然 导 致划 分 种 类 之 间 以 及 各 类 内部 出现 混 乱 、不 一致 的 问 题 ,这 种 划 分 本 质 来讲 不够 严 谨 。 美 国语言学家S e a r l e 在A u s t i n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的基 础 上 进 步进 行剖析 ,本着更 科学 、谨慎 的心态 ,对A u s t i n 提 出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加 以提 纯 , 以批 判 继 承 的态 度 有 建 树 地 提 出 了 自己 的观 点 。 理 论 要 点 包 括 述 谓 句 和 施 事 句 划 分 的 打破 、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