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由具有实际或者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并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应有一个学名,是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一个是动物的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在学名之后,还可附加定名人的姓氏。

如家犬的学名是:Canis familiaris L.皮肌囊: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原体腔:假体腔动物的体壁与消化道之间都有一个空腔,称假体腔(pseudocoel), 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原始体腔类型,又称原体腔,假体腔就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也称初生体腔。

假体腔只有体壁具有中胚层,肠壁无中胚层,腔的四周没有体腔膜构造,也没有孔道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腔中充满体腔液。

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具一宽阔的空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又称裂体腔。

在动物系统发生上,这种体腔与初生体腔出现较晚,故称为次生体腔或真体腔。

真体腔与假体腔形态结构上区别明显,如真体腔四周,即体壁的内侧和消化道的外侧,均具体腔膜,在体壁与消化道管壁上均具中胚层分化而来的肌肉层,体腔可通过后肾等管道与体外相通,体腔上皮细胞能分化为生殖细胞和生殖腺等。

次生体腔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能力,也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次生体腔内的体腔液可与循环系统一起,共同发挥体内运输的作用,并使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态。

真体腔的出现对动物的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次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有重大意义,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出现了原始分节现象,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类同,一些内部器官也依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亚种:就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份隔绝后,构成的具备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种的范围,相同亚种之间可以产卵。

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

国际上统一使用。

物种:就是班莱班县产卵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绝,并在自然界占有一个特定的生态位。

(或其他物种概念,主要特别强调班莱班县产卵和生殖隔离即可)裂体生殖:课件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胚胎发育初期构成的幼体,为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存有纤毛,能够在水中民主自由游泳,经一段时期后,粘附在其他物体上发育为水螅型个体。

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存有多种不同形态。

世代交替:课件剌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细胞。

辐射对称:从口面至反口面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可以存有许多个螺旋把身体分为2个成正比的部分,这就是一种完整的低级的等距形式。

两辐对称: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

如海葵等。

爆冷:海绵动物的幼虫称作两囊幼虫,当其从母体出水孔随其水流逸出,具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构成内层,小细胞在外边构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构成恰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很大细胞内陷沦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在外面构成外胚层),因此称作爆冷。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5、伪足是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暂时性的细胞质突起.6、滋养体是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8、终末宿主:寄生虫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1.芽球:又叫内出芽,多孔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中胶层中的许多变形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而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芽球沉入水底。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拥有必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必然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和产生后代,不相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断。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然部位长出与自己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今后芽体能够走开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走开亲体而形成集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拥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过缩短和舒张排出体内节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张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守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搬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经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后产生8 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第一分裂成好多个,称为裂殖体,尔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好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_名词解释整理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_名词解释整理

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为较低等的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如鱼纲,两栖纲等。

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

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

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

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13.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14.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

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15.合胞体(共质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不包括液泡)组成的,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与细胞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相互联系起来的原生质整体称为共质体。

16.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是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从前到后的一个空腔,只有中胚层的体壁,没有中胚层的肠壁,不具有体腔膜,原体腔内或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物质和间质细胞。

17.真体腔:又称为次生体腔,是中胚层带(细胞)间裂开而形成的。

体壁有中胚层来源的肌肉层和体腔膜。

肠壁也有中胚层来源的肌肉层和体腔膜。

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体腔与外界有孔道相通。

18.浮浪幼虫:腔肠动物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称为浮浪幼虫。

19无节幼虫:甲壳纲动物在生长变态发育中经历的第一个过程,如对虾经历无节幼体、前溞状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而发育为幼虾。

20异沙蚕相:有些沙蚕在性成熟时,具有生殖腺的体后部形态发生变化,体节变宽,疣足扩大并生出特殊的新刚毛,转变为生殖节,而体前部分仍保持原来的形状,为无性节。

这种现象称为异沙蚕相。

21.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22.原口动物: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23.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

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

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这种消化方式。

24.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

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25.散漫式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或者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

26.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

27.链式神经系统:由体前端咽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其左右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已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

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惯全身。

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故又称索式神经。

28.完全消化系统:环节动物的消化系统为完全消化系统,与真体腔产生密切相关,外有中胚层来源的肌肉层,消化管从此脱离了体壁的牵制,可以自行蠕动。

29.原肾: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分,调节渗透压,排除含氮废物。

30.后肾:中胚层来源,由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不仅可调节水分和离子平衡,而且更有效地排出代谢废物。

31.同律分节: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

其内部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都是按环节重复排列的。

32.异律分节:分节的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

33.细胞器(类器官):又称“细胞器官”,简称“胞器”,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

34.皮肌囊:皮肤肌肉囊的简称。

由来源于外胚层的表皮和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结合而成的囊状体壁。

皮肌囊具保护和运动功能。

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体壁。

35.变形运动: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

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

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

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36.血窦:(1)充满血液的体腔被实质组织填充、分隔形成的较小空隙;如软体动物的血窦。

(2)高等脊椎动物器官内组织膨大而出现不规则的毛细血管。

如脾血窦。

37.围血系统:棘皮动物所特有的围绕循环系统的管腔。

38.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的特有器官,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而来。

39.呼吸树(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

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

除有呼吸作用外、还有排泄功能。

40.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41.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42.绿腺(触角腺):甲壳亚门的排泄系统,由后肾演变而来,呈绿色,位于第二触角基部,通常由一个腺体部分和一个囊状的膀胱组成。

43.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或不相似,功能相同或密切相关的细胞群与其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结构。

44.器官:由几种类型的组织联合构成或单一组织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如心、肝、肺等。

45.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协同完成某方面的生理机能,从而构成了器官系统。

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46. 完全变态:六足动物的胚后发育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且有体躯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称为完全变态。

47.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只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没有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的幼虫期和蛹期。

48.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最后一次皮而成为成虫。

49.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

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50.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

为无性生殖。

1.肾小体:为肾单位的组成部分。

位于肾皮质和肾柱内,呈球形,直径约200微米,分血管极和尿极。

由特殊的动脉性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和包在其外面的肾小囊构成,是分泌尿液的部分。

2.逆行变态: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3.适应辐射律:是发生于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经过辐射扩散而侵占了许多新的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物种或新的分类阶元。

趋异进化:趋异进化也叫分支进化,是指由同一祖先线系分支出两个和多个线系的进化型式。

4.平行律:一般指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共存于相似的环境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而出现相似的形状或相似的行为。

5.趋同律: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或类群,由于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选择作用而出现想类似的性状。

6.不可逆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即使后代回复到祖先的生活环境,所丧失的器官也不可能“失而复得”。

同样,已演变的物种也不能回复其祖型,地史上灭绝的物种也不可能会重新出现。

停滞进化:一个物种的线系在很长时间中没有前进进化也无分支进化。

7.次生颌: :硬骨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的颌弓退化或转化为听骨,上、下颌分别由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等膜骨构成,称作次生颌。

8.次生腭:从爬行类出现的在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

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9.髋臼: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组成,其外侧面有一个大而深的窝称为髋臼10.肩臼:骨棒可分作背腹两部:背部叫肩胛骨区,腹部叫乌喙骨区,连接前肢的地方叫做肩臼11.综荐骨:又叫愈合荐骨,是鸟类的特有结构。

它是由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全部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

而且与宽大的骨盘相愈合,使鸟类飞行着陆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12.纹状体: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相连,连接处有神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因此两核合称为纹状体。

是基底神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大脑脚:中脑腹面有一对纵行粗大隆起,称大脚脑,有锥体束等纤维束通过。

14.原脑皮:原始脑皮出现于鱼类,主要由嗅神经细胞组成,专门起嗅觉作用,白质在半球的表面,灰质在深层,没什么分化。

15.新脑皮:新脑皮是由侧脑室外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初生脑皮层(原脑皮),原脑皮的残余称为海马,在侧脑室内,仍为嗅觉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