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与答案.docx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服。
【乙】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③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⑥,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吴王欲伐荆]吴五,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待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③[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⑤[务欲]一心想要。
⑥[前利]眼前的利益。
小题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4分)(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吴王欲伐荆:(4)如是者三旦: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成,将以攻宋②以光先帝遗德B.①露沾其衣②其真无马邪C.①请说之②不顾其后之有患也D.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②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小题4:甲文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的思想,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
(2分)小题5:[甲文]中的'公输盘为了制止楚国攻打宋国,[乙]文中的侍从官为了劝谏吴王放弃攻打楚国,都作了积极的努力,结合选文说说他们在制止战争的这件事上所体现出来的相同的精神。
(2分)参考答案:小题1:(1)出发,动身(2)通“悦”喜欢,高兴(3)攻打(4)天、日小题1:A小题1:(1)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不能说是聪明。
(2)他们三个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
小题1:非攻;做事要瞻前顾后,全面权衡,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身后的祸患。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篇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七下语文期末备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七下语文期末备考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①比屋②也,而谓之巢,何?”陆子曰:“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之:到。
②比屋:邻屋。
③觌(dí):相见。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因为)B.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置:放弃)C.既.入又不能出(既:已经)D.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2.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B.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C.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D.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4.甲文中提到“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请结合文本分析,甲乙两文中读书的益处有何不同。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弧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来源:教改先锋网]【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委而去之(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是以善为国者( ) ④必先富民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12.理解填空。
(3分)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9.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B评分。
选对得2分。
11.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2.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②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③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④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⑤,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蹴踖⑥。
(选自《小时了了》)【注释】①诣(yì):到。
②仆:谦称。
③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④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⑤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⑥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为若柳絮因.风起因.往晓之 B.公大笑乐.不亦乐.乎C.时.李元礼有盛名年与时.驰 D.人以其语语之学而时习之.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为“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C.【甲】文中“俄而雪骤”的“骤’是急的意思;【乙】文“人以其语语之”这句话中的两个“语”字意思相同。
D.【甲】的“白雪纷纷何所似”和【乙】文的“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都是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语言简练,只用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便写出了谢家融洽、儒雅的家庭气氛。
B.【乙】文中“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说明孔文举(即孔融)担忧李元礼不给面子,不得不把上一代的关系说出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文言文对比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文体、内容、结构等差异和共同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对比阅读的专项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
第一篇:《滕王阁序》凡览之士,其虽阙庐,壸尔耳矣,不亦悲乎!中朝无人,鼎湖之游,烟霞随步移;萧瑟草树,PLT自怀忧。
采樵人唯闻此声,何所思?汨罗之水,洞庭之峡,猿鹤饮啄;岳阳楼上,锺声何处听?都江堰东注,海峡西来,汩没浩劫;梁甫吟秀,曹公蹈厉,赋诗万行。
数子撷珍,华发寻芳。
第二篇:《大观文殊院》天失之而寒,地失之而荒;国失之而亡,家失之而穷。
观此所失,则知为人之大民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夫不慎始,不得慎终。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二题:比较两个文章的目的和主题。
1. 《滕王阁序》和《大观文殊院》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案:《滕王阁序》的写作目的是吊古伤今,通过对滕王阁和历史名人的赞扬,表达对当时混乱局面和文化沉淀的忧虑之情。
而《大观文殊院》的写作目的则是告诫人们要珍惜天地国家家庭,为人之大民,反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 《滕王阁序》和《大观文殊院》的主题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答案:共同点是关注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示了古代文化和价值观。
不同点是《滕王阁序》着重表达诗意,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重要性,而《大观文殊院》则强调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第三、四题:比较两个文章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3. 两篇文章的文体有何不同?答案:《滕王阁序》采用隋朝乐府风格,形式高度严谨,内容深入浅出,以诗意描写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独具艺术魅力。
而《大观文殊院》则是以论述文体为主,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蕴藏丰厚,特点是慷慨激昂、论证严密等。
4. 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何异同?答案:《滕王阁序》在语言上采用古朴典雅的文言文,语言优美、气势宏伟,整篇文章贯穿着浓郁的诗意,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对⽐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对⽐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对⽐阅读向来都是初中语⽂的⼀个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初中语⽂阅读能⼒的提升,下⾯⼩编就给⼤家提供三篇初中⽂⾔⽂对⽐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家参考学习。
初中⽂⾔⽂对⽐阅读【1】 (⼀)阅读下⽂,完成5—9题(16分) (甲)三峡 ⾃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亭午夜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共⾊。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富阳⾄桐庐⼀百许⾥,奇⼭异⽔,天下独绝。
⽔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直视⽆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皆⽣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直指,千百成峰。
泉⽔激⽯,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经纶世务者,窥⾕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5.请⽤“/”给下⾯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处)(2分) ①或王命急宣②⽔皆缥碧 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法相同的⼀项是()。
(3分) A.互相轩邈舍其⽂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 C.其间千⼆百⾥其真不知马也 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 7.解释加点词。
(3分) ①夏⽔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 ③千转不穷转: 8.翻译句⼦。
(5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分)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3分) 9.甲⼄两⽂都写了“猿鸣”,其⽤处有何异同?(3分) 阅读答案: 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皆缥碧 6. (3分)B 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 8.(5分)①(2分)⽔清,树荣,⼭⾼,草盛,实在趣味⽆穷。
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参考答案一、1.答案:①tiáo ②fǔ2.答案: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
共2分。
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二、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参考答案]1.B2.C3.D4. 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⑵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四、[参考答案]1.xī;suì2.大约;睡觉、眠、卧3.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②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心乐之”也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五、1、(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2、(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意近即可))(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4. 28目录: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答谢中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张集)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小石潭记(选段)》和《桃花源记(选段)》五、《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训练题七、(甲)《陋室铭》与(乙)《爱莲说》训练题八、(甲)《孙权劝学》和(乙)《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九、《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训练题十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十二、(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十三、(甲)《三峡》和(乙)《答谢中书书》训练题十四、《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十五、《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十六、《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训练题十七、(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十八、(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十九、(甲)《醉翁亭记(写景选段)》和(乙)《岳阳楼记(写景选段)》训练题二十、(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二十一、《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二十二、(甲)《孙权劝学》和(乙)《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二十三、(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二十四、(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曹刿论战》训练题二十五、醉翁亭记(写景选段)和岳阳楼记(写景选段)训练题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句了屮的加点词的意思。
(D然而不胜者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以天下之所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D、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理解填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体上看,这两篇文章都是短小的___ 。
甲文的屮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的屮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它们主要都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 来说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篇短文都是运用了___ 的手法。
第一则以作为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搁II ____________ 。
第二则从____________ 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内容上看,甲文并不是讲战争的,而是讲___________________ 的,是借战争论述“王道”的重要性,反映了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思想。
答案:1、(1)却,表转折 (2)通“横”,梗塞、不顺。
2、B 3、略4、(1)议论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最高统治者(2)类比论证、战争中的情况、治国道理、个人事例 (3)民心向背、民贵君轻、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二、《答谢中书》和《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屮加点字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令者。
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月色入户高峰入云B 、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C 、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D 、未复仃能与其奇者 其乡人曰3、下列句屮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理解填空:A 、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 、寻张怀民问今是何世 寻病终(1)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________ ,也都有堪称点晴之笔的 _________________ °(2)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口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 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
(均填摘自文中一个字)。
(3) 《答谢屮书书》写景动静相衬,其屮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屮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巧书》描绘了—Z 美,《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 _______________ Z 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则把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等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语句。
答案:1、(1)在(2)参与,这里指欣赏。
2、A 3、B 4、略5、(1)描写、议论或抒情(2)闲、仙(3)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山川、月夜、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解释下面句屮加点词的意思。
(1)攻亲戚Z 所畔 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丁•色 ____________________2、 下面句屮加点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 、多助之至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衡于虑,而后作C 、故F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翻译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同是论说文,但两文论说的内容不同,甲是借战争论述实行 _____________ 的重要性,乙讲的是 ______ 的问题。
5、 比较两文的写法,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 、 两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B 、 两文都采用了概括性很强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
C 、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 的道理;第一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D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人民来 说。
答案:1、(1)畔,通“叛”,背叛,叛乱。
(2)在 2、C 3、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 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王道”(即“仁政”)、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5、D四. 《小石潭记(选段)》和《桃花源记(选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口光下澈,影布石上,治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明灭叮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出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皤,并怡然自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屮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娈了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更家,皆出 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凄神寒骨,消怆幽邃4、填空:1、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率妻了邑人来此绝境(2)2、 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不知有汉B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C 、 其岸势犬牙羞互,不可知其源D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翻译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Z 而去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属余作文以记之《桃花源记》屮作者构想出他心日屮的理想社会——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屮的内容概括一个成语冋答],在这个社会屮,没有压迫, 没冇剥削,没有纷争。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木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答案:1、(1)与世隔绝的地方(2)因为2、B 3、略4 世外桃源、怨愤抑郁五、《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丁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寻张怀民寻病终B、夕日欲颓实是欲界Z仙都C、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问其姓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和()A、两文都写景但内容不同,甲文描绘的是秀美的山川景色;乙文描绘的是月夜小景。
B、乙文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C、甲文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猛。
休现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知趣。
D、甲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乙文语言凝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E、乙文中的“闲人”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5、根据填空。
两文都是写景小品文,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甲文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传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6、乙文的作者感情微妙复杂,既有_________ , _______ 又有______ , ________ o7、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