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重点班.doc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1.本次试卷时间为120分钟,全卷共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书写工整,字迹漂亮,卷面整洁。
3.现在就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②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③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④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⑤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

黄陵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150分,2、请工整书写,字迹漂亮,卷面整洁。
3、现在就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 ? ?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
“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
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
“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
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乎自然。
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淡”为益的。
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
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分班考试试题

黄陵中学高二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120分,时间12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
2、请工整书写,字迹漂亮,卷面整洁,勿使用修正带及修正等涂改工具。
3、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现在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分)丁忧与守制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
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
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
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
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
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重点班)

高二重点班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就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
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
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
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
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
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
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
第一轮是以英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
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
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
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
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
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
陕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

-------------------------密-------------------封-------------------线------------------------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舞雩.(y ú) 无適.(d í) 不舍.(sh è)昼夜B .攘.(r ǎn ɡ)鸡 墦.(f án)间 粢盛.(sh èn ɡ)既洁 C .朝觐.(j ìn) 栎.(l ì)树 触株折.(sh é)颈 D .巡狩.(sh òu) 庠.(xi án ɡ)序 发于畎.(qu ǎn)亩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莞尔而笑 舍瑟而作 日出而做日入而息B .松柏后雕 不悱不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 .弃甲曳兵 缘木求鱼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D .法家拂士 侧隐之心 钻燧取火鲧禹决渎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任意)而斫之 离而腊.(腊肉)之B .象.(相似)吾故裤 穷发.(草木)之北 C .芥.(小草)为之舟 人之与人相贼.(害) D .果蓏之属.(类) 交.(互相)相利 4. 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A .贤贤易.色 B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近,奚不之晋? ②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③则必将犀玉之杯 ④游于不用之国 ⑤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⑥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⑦一虱过之 ⑧争肥饶之地 ⑨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 ⑩何不试之以足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⑩/⑨ B.①/②⑤⑦⑩/③④⑧/⑥/⑨C.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⑨⑩ D.①/②/⑤⑦⑩/③④⑥⑧/⑨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小人之过.也必文 B.己欲立而立.人C.风.乎舞雩 D.饭.疏食饮水7.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彝酒者,常酒也。
【精编文档】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doc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普通班语文期中试题时间:120 分钟分值: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狗是怎样成为人类朋友的在与人类的关系上,没有哪种动物能比狗更亲密了。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狗一般都比较温顺。
但仅仅温顺不足以说明人类为什么喜欢把狗养在家中。
羊也很温顺,但是很少有人把它们当宠物喂养。
美国哈佛大学的布赖恩·黑尔认为,狗对人的社会暗示极其敏感,这使得它们能和谐地融入人类社会。
大猩猩的智力通常被认为仅次于人类,黑尔博士因此决定通过实验比较一下狗和大猩猩的各种能力,以此验证自己的观点。
他在受试的动物面前摆放两只倒扣的杯子,接着把杯子藏到屏壁后面,在其中一只杯子的下面放了一小块食物,然后把屏壁拿走。
受试动物必须选择看哪只杯子的下面放有食物。
如果实验者不给任何暗示,这两种动物正确发现食物的比例都是50%,与预期的一样。
但是,如果实验者以某种方式暗示哪只杯子下面有食物,狗每次都能正确地找到那只杯子,而大猩猩不论重复多少次这种试验,都无法明白人的暗示。
黑尔博士对此感到满意,因为这至少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接着他又提出了下一个逻辑问题,即狗对暗示的敏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他提出了三种假说:第一,这种技能是从狗的祖先狼身上遗传下来的。
不过实验又证明,在发现食物藏在哪只杯子下面这一点上,狼的能力并不比大猩猩强。
第二,这种社会敏感性是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来的。
黑尔博士选择那些在狗房里长大且与人类接触极少的狗和爱狗族家里养大的狗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第三,这种对人类暗示的敏感性是后来形成的遗传特性,这种特性是为了使狗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与人类共同生活。
在新几内亚岛生活着一种名叫“唱狗”的狗,因为这种狗不会吠叫,只会像人唱歌一样地嚎叫。
唱狗的身材与普通的狗一样,而不像狼的身材,这表明它们被驯化过。
但是新几内亚的唱狗现在完全是野生的,历史资料证明它们处于这种状态已经长达几千年了。
2018-2019学年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

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重点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
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重点班语文中期考试试题(全卷12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①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②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③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④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⑤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⑥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⑦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⑨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⑩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未必有关。
C.一家人各看各的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有时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不论这种生活是好是坏,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回乡余显斌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
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
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
”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
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
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
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
”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
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
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
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
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
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
国军士兵放火烧山。
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
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
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
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
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
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
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
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
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
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
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
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
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
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 “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 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5. 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6. 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①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②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③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