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活用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

从现实 的某种 意义上来说 , 这一有利 于学生形 成阅 读与表达整 体观的教学显得更为 重要 与迫切 。如 《 李 时 珍夜宿古寺 》 一文 , 结尾时 以一段夜景描 写结束 , 意蕴 悠 远, 充分体 现 了作者 的精安排 , 凸显 了主人公 的可敬 。 《 烟 台的海》一文 ,写作顺 序是 “ 冬—— 春— —夏——
名师工作坊 . 陌生化教学
在 阅读教 学运用 陌生化理论 的策 略
江 苏 东台市 第一 小学( 2 2 4 2 0 0 ) 吉云 兰
【 摘 要] 在 阅读教 学中运 用陌 生化理论 , 其 目的不仅 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 , 更要 让学生从新 的角度 , 发现言语 的秘 密, 学会
自主 阅读。 在教 学中, 要 引导 学生聚焦作 者陌生化 的创作手段 , 尝试 用读者 陌生化 的眼光去观照文本 , 帮助 学生获得对文本新颖、 独 特 的理解 , 为高品位、 高质量的 自主阅读教 学提供可能。 [ 关键词 ] 阅读教 学 陌生化 策略 文本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9 0 6 8 ( 2 0 1 5 ) 1 0 — 0 1 4
陌生化理论 在阅读教学 中的运用 , 不仅仅 是引导学 生领 略一 篇文章 ,而且是让学生从 陌生化 的理论 视角 , 用 阅读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言语的秘密 , 学会 自主阅读。
在一 些诗文 中, 看似和 常规不一样 , 看似矛盾 , 但仔 细品读起 来 ,却恰恰是有生命 的 ,是作 者独特 的发现 。 如, 《 清平乐 ・ 村居 》 : “ 大儿正织鸡 笼 ,中儿除豆 溪东 , 最 喜 &J L 无赖 , 溪头 卧剥莲蓬 。” 大儿 、 中儿勤劳干活 , 为什 么偏最喜欢d , J L 呢?马朝虎先生 的《 水》 中有一句 : “ 你们 真的饿坏 了。” 为什 么把 “ 渴” 说成 了“ 饿” 呢?《 天游峰 的 扫路人 》 中, 扫路人 7 0 多岁 了 , “ 我” 却 与他约定 : “ 3 0 年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21期(总第533期)▲深度关注“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朱晓琳【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且愉快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文章对“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者简介:朱晓琳(1986—),女,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三中心小学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诸多的阅读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为目标,创新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陌生化”理论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具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改善阅读教学氛围以及深化阅读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一、“陌生化”理论的相关概述(一)含义“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俄国文学理论学家什克洛夫斯基曾表示,“陌生化”实际是一种感觉的更新,即人类看待人生、事物以及世界的传统感觉的更新,其具有将人类从狭隘的日常关系当中解脱出来的作用,在减少人类生存束缚的同时,助力人类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及行为习惯等。
除此之外,当人类面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时,“陌生化”理论脱离了自动化以及机械化的方式,选择使用创造性的方式让人类从事物中找寻新的发现,以便于提高人类对事物的新鲜感。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理论会增加艺术形式的感受难度,在强化审美效果的同时延长审美时间,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多种实现途径[1]。
(二)应用“陌生化”理论常被应用于现代文学当中,例如邱江宁创作的《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融入了“陌生化”理论,作品的内容以及写作方式等较为新颖,属于第一部从文本视角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创作与研究的作品。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沈玉芬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年第04期阅读教学中的情趣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去领略。
“自己去领略”,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学会自主阅读,而决定能力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一篇文本,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不能说全懂,但也能似懂非懂,对文本已经没有全然的新鲜感,这是学生独立阅读后呈现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陌生化理论”教给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自己去邂逅一份美丽。
一、“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相融“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诗学概念,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这是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然它和阅读教学不是同属于一个范畴,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相融的。
1. 产生阅读距离:“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有人说,身边的风景总是会被遗忘。
也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这是为什么?就如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吸引了不知多少游客纷至沓来。
但是,对于长久居住在乌镇的人来说,由于天天见、日日看,古镇本身的魅力却显得淡薄,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
“陌生化”理论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让文本陌生化,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度,延长对文本感悟的时间,而这恰恰使学生感悟的神经敏锐了,思维积极了,事物原本的面貌得以呈现。
2. 经历阅读过程:“感受”而不是“仅仅知道”。
如果在一场艺术盛宴面前,有人没等你细细品味就开始指手画脚,大谈特谈其中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不能说让人倒胃口,但至少容易让人兴味索然。
因为,这其中,缺少了个体具体“感受”的过程,只是抽象地“知道了”。
阅读的教化功能及其实现——谈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I係堂.教学I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9耳02月067阅读的教化功能及其实现—谈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对语文阅 读教学的启示◎肖连珠肖连珠,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教师。
在阅读教学如何塑造人的探寻中,笔者发 现,布莱希特“陌生化”戏剧理论的目标定位与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上存在重合的轨迹,它以 对观众的革新为核心,将“人的认知”作为基本 功能定位,强调基于艺术特性的教化功能。
语 文教学能在通过探寻其运用陌生化形式,从而 达到教育和启迪观众的目的的具体方式和作用机制中,获得启示与革新。
一、“陌生点”的解构布莱希特认为,要使戏剧真正发挥其批判 与反思的社会功能,有效地反映或揭露被历代 剥削阶级偏见或习俗所蒙蔽的现实,就必须使 用“特殊的镜子”,而这面“特殊的镜子”就是 “陌生化”。
[1]包括剧本创作的陌生化(即作品 的布局和人物塑造的陌生化)以及舞台演出的 陌生化(即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背 景的设置及陌生化音乐的运用等舞台手段,制 造陌生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布莱希特那里,戏剧文本与演出都成为了具有陌生化特质的形式,成为了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体。
在陌生化理论视野下,阅读教学所依凭的文本 应该也是具有陌生化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其无限的意蕴是通过陌生化的形式传给读者的。
因此,阅读教学内容就应该聚焦于对艺术程序组 合奥秘的发掘上,引导学生循着“陌生化”的踪迹 来达到理解的彼岸。
[2]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也 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涵(探究以何种形式表达何 种主题)所在。
因此,文本中超越常规的语言、别 出心裁的结构、夸张怪诞的形象、新颖奇异的写 法等等“陌生点”就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直 接研究对象,反向解析“陌生化”程序应该成为阅 读教学的最主要活动。
比如,卡夫卡的《骑桶者》。
作者笔下的世界是被变形和异化了的陌生世界: 失去了作为生活用具的功能而且会奇异地“飞”(飞不高也无法着地)、“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 它从地上驱赶走”的“煤桶”;“我”的“浑浊”的呼 告声,没有知觉的眼泪,还有骑士般飞翔的行为;煤铺老板夫妇对乞求的异化回应;像一面银色盾 牌的天空……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异化描写,难 化、迟滞读者的理解,以激发读者积极思考,使读 者在“惊愕”与“距离”中有所发现。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提出来的。
其旨意是在告诉人们应摆脱思维上的惯常性,超越个体认识和感受上的限制,以带着惊奇的发现和诗意的感觉去接受新鲜事物这一道理。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并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追求对“熟悉”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的效果,从而达到对文本进行创新阅读的目的。
运用“陌生化”理论于教学中,可以克服在阅读体验中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似曾相识、见多不怪的惯性心理,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感。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熟悉的文本以“陌生化”的视角实施教学,设计“陌生化”的思考问题,构建“陌生化”的教学思路,发掘“陌生化”的文本内涵或主旨,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设计“陌生化”的思考问题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许多老师都是抓住课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进行设疑: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于是学生便从诸葛亮“晓天文、知地理、懂战术、识人心”等方面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而了事。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也能明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但对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上是不全面的,认识上也不是深刻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课文中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个细节,独具匠心地抓住了诸葛亮的“笑”字,于平淡处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于是大家围绕着“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接下来,有的学生说是在笑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圈套来陷害他,结果落空;有的学生说是在笑曹操由于生性多疑,所以才能接到箭;有的学生说是在笑鲁肃的的宽厚仁慈,忠心为人;有的学生还说是在笑他自己的妙计即将成功……可见,王老师在学生通过读书已基本上明确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陌生化”的问题,让学生又一次走进了文本中,从而使学生在解读“笑”的过程中,对文本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文本主旨感悟得更加深刻,对文本中众多人物性格特点把握得更加全面系统。
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

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理论运用及实践举隅摘要:针对现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着力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陌生化”阅读教学理念。
“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近百年来,该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和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理性探索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一、“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思想的灵魂是通过差异与独特,变从众性为个性化,变习惯性为超常性。
即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信息,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新发现和新感觉。
打破人们对既定世界的感受,摆脱习惯化对我们的约束,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从而感受到对象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唤起人们对生活的鲜活感受。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将文艺学的“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惊异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以求得阅读的多元性与独创性。
要求教师突破教学惯性和学生的思维惯性,不断地提升自己开发教材的能力,唤醒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理性探索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的建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某种刺激、引领,保护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阅读和创新阅读。
1.拓展背景资料,激发阅读期待,让学生进行陌生化探索(1)传统的导入《詹天佑》的导入片段:课文是怎样评价詹天佑的?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领句,也是中心句,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这样的导入,表面上看,抓住了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
陌生化,一个永恒的学习动力——陌生化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生完全没有认真思考的, 于是 , 陌生化便形成了 。
其 次 , 人 尽说 月色下 的荷 塘 美 , 很 少思 考 这 样 一 个 人 却
问题 : 月色下的荷塘 , 和白日里的荷塘, 真的有很大差异吗?白 日里的荷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月色下的荷塘中的景物, 哪些在白日里同样存在?为什么朱自清只欣赏这月色下 的荷 塘呢? 这几个问题, 同样都是从 “ 常情、 常理、 常事” 挖掘出 中, “ 超越常境” 的陌生化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们如何
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 是暂且关闭那些总是被打开的窗子,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重新 开设新的窗口, 从而使学生观赏到一种全新的景致 , 以此激发 其鉴赏与探究的热情。 哪些窗子总是被师生下意识地打开呢?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几乎每个文本都会打开的一扇窗, 是 作者简介。 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作 品, 从小学便依照 “ 时、 名、 地、 作 ” 评、 的五字 “ 真经” 告诉学生: , 鲁迅 , 原名周树人, 浙
不 去认真 思考 ?
入。 而这主动, 又必然需要借助教师的精心构设。 也就是说 , 教 师在学生对文本材料展开深入预 习的基础上, 运用陌生化
理论, 通过一连串 “ 真问题” 的引领 , 带动学生的思维朝文本 的 隐喻意义稳步迈进, 将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
这一类从熟悉的文字中创设出陌生化问题情境的方法, 当 然不只是适用于 《 荷塘月色》 这一个文本 , 中学教材中的任何
一
个句子内, 以意义 的相对独 立为停顿标志 , 整首词的停顿
上写下来, 然后在,组内交流。 J 、 之后各组再选取有新意或有个 性的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 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继续激发学生 的学 习: 一个成 功的作品首先是真的 、 善的和 美的, 苏轼 的 这 首词 , 三者兼备, 给读 者带来了文学 美的享受S , 灵美的 nb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精选5篇)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精选5篇)第一篇: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陌生化理论”起源于俄国著名的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其实质在于不断革新人们对人生、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不断增加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感知程度、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方式等,使得人们在面对其所熟知的事物时,仍然能够有新的感知,进而发现熟知事物隐藏的另一面。
而如若将该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则会使熟悉的教学内容变得陌生化,既增加了教学新鲜感,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巧妙置疑,于熟悉中找寻陌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文本属于何种题材,若想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那么该教学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作者本意和文本意义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也就是说该教学文本中阅读问题的设置也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表象逐渐深入到文本的本?|之中,从而深刻领略文本所表达的价值观,还可以在无形之中实现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多项教学目标,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在学习苏教小学语文教材《三亚落日》这一课时,对于三亚落日景色到底如何,大家没有亲看并不是十分清楚。
此时教师就可巧妙设置疑问,通过提问,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可能出现的跟三亚落日有关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心目中认为的景象走进课文,仔细阅读书中描写的落日景象与自己的想象有何不同。
这样利用“陌生化理论”巧妙设置疑问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想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丰富教学,于无形中打开新窗课本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文本只是阅读教学的很小一部分,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止步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素材,只有这样才可真正满足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活用作者:王先红陆劭桓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09期
【摘要】本文论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从灵活运用词语、反复推敲句子、文本的补白练笔、标点的比较四个方面感受“陌生化”理论的效果。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阅读教学“陌生化”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51-03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容量最大的内容,但由于很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缺乏明确的目标,且过多地沉溺于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与机械练习之中,导致文质兼美之文变得索然无味。
针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植入“陌生化”理论,从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活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如果能回避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就会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获得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这段话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新奇的东西往往能唤起人们的兴趣,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将该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文本常规的理解、揣摩、品味、感悟上有新的阅读思考,对课文语言的学习独辟蹊径,对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的感悟有新的发现和达到新的层次,从而读出新的情味。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活用“陌生化”理论,才能更好地点拨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感受语言的精妙和神奇,享受深层次阅读的快乐呢?
一、词语的灵活运用带来“陌生化”效果
中国词汇丰富,词语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一个词有多种多样的用法,有时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只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这就是词语的灵活运用带来的“陌生化”效果。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尤里·梯尼亚诺夫说:“词没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它是变色龙,其中每一次所产生的不仅是不同的意味,而且有时是不同的色泽。
”
以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一文为例,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两个“长”字同义不同,将它提炼出来理解、玩味,会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显然,第一个“长”是指“生长”的意思,这很好理解,黄河故道很多是盐碱滩,因此不生长五谷,用的是“长”的本意。
第二个长歌谣就是比拟了,用“长”字很简单,却意味深长:(1)
歌谣是生长出来的吗?(指的是“孕育”“流传”或是“创造”的意思)(2)“长歌谣”让你看到了什么?(一个“长”字,让我们看到了黄河文化的根,看到了家乡歌谣的蓬勃发展与生机活力,看到了家乡人民对歌谣的情有独钟,吟唱歌谣成为那里的人们生活的一部分)(3)“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让你想到了什么?(尽管环境恶劣,日子清苦,但毫不影响家乡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黄河文化孕育了这些明快、含蓄、风趣的歌谣,也孕育了人们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一个“长”字的灵活运用,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令人回味无穷。
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个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 “芳香”在本义上是嗅觉上的感受,课文灵活地运用于“音韵”描述上,这个通感的表达就带来了“陌生化”效果。
此时,由听觉向嗅觉转移,“缕缕芳香”和“三月和煦的风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令人舒心;而母亲唱歌谣的声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那么甜美,那么柔和,像花朵芳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这里“芳香”的灵活运用,出神入化,使优美的意象层层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清新浓郁,也突出了这种音韵在优雅宁静的夜晚给孩子带来的美好享受。
二、句子的反复推敲带来“陌生化”效果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一些语言比较平实浅显、似无深意的句子,需要把原句作“陌生化”处理,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比较、去推敲,细细品味,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以苏教版第九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为例,课文有一个描写法布尔被父母责骂后的表现的句子:“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一般的教学也许是朗读,读出父母的责骂,读出法布尔的难过;也许是表演,演出父母的责骂,演出法布尔的难过。
其实此处的教学是可以另辟蹊径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抓住父亲话里的“扔”和法布尔的“放”来作一番比较、思考,相信学生一定会对下文中“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有更深的理解。
“扔”是把用不着、不喜欢或者讨厌的东西舍弃掉,而对昆虫迷恋的法布尔会舍得扔掉吗?会情愿扔掉吗?当然不会。
而“放”呢,却有放置、安放、存放之意,是暂时的搁置,还能随时取回来。
可以设想,待父母骂过之后,或是在父母不经意间,法布尔还可以去垃圾堆悄悄地把昆虫捡回来,甚至可以想象法布尔小心翼翼地捧回小昆虫的情景。
这样,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时机,并在句子的反复推敲中锻炼了敏锐的语感。
“扔”和“放”两个平淡无奇的动作也变得不寻常了,“陌生化”给学
生带来了阅读的新鲜感。
有了新鲜感,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起来了,从而能更立体地感悟人物形象。
三、文本的补白练笔带来“陌生化”效果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斯霞老师说过:“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使儿童迅速学好祖国语言。
”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补白练笔“陌生化”,让学生能“说”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