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北民歌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

合集下载

浅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浅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陕北民歌风格特点 (一)艺术风格具备稳定性的特点 因为陕北民歌传唱以及推广的过程当中,艺术风格非常的稳定, 而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情感、传递手法、传播载体与表达形式等 方面。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在陕北文化独特形态基础上 产生的,陕北文化固定化的形态让陕北民歌艺术风格比较稳定。就 情感模式而言,因为陕北文化的形态与陕北人格非常稳定,让各个 因素都稳定的融入了人们情感中。就传递情感的手段而言,陕北民 歌艺术手法与歌词、音乐元素、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较稳定。就传 播载体而言,在现代化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媒体传播手段不断 创新的基础上,陕北民歌传统纸质与口头传播方式逐渐的转变为利 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化媒体手段,进而形成极具自身特色的稳定传 播载体。而就表现形式而言,陕北民歌的民歌主题、歌曲语言、民 歌体裁等都具备稳定性。 (二)陕北民歌的种类多样化 陕北民歌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形成了由信天游、 劳动号子以及陕北小调等为主的民歌类别。信天游属于陕北民歌当 中的山歌体,也叫做山曲以及顺天游,属于陕北人民即兴而作,语 言比较朴实且节奏简单,韵脚极具变化,其曲调比较高亢粗犷,充 分地展现出了陕北人民豪放粗犷的个性,最能够展现出陕北民歌的 地域特色,例如《赶牲灵》等。而劳动号子属于劳动人民在劳动节 奏的基础上而创作的,特点是吆喝与呐喊。陕北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包括了打夯歌以及打场歌等。还有就是小调,其主要来自民间歌曲, 是人们在休息、娱乐以及集庆时所用歌曲。小调内容主要是叙事为主, 描写了人物、情节以及场景等内容。小调曲调结构比较方整且旋律 流畅,曲调节拍比较规范,然而因为经常性的使用延长音以及切分音, 因此演唱的时候会用润腔进行装饰,增强律动感,例如《送情郎》。 二、陕北民歌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民族元素的多元化 陕北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的原因,区域内有大量少数民族的聚居, 因此表现出了显著的民族多元化特点。陕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大多数都是中原和外族征战时的主要战场,与此同时,在和 平年代的时候,陕北地区变成了中原地区和外族进行通商以及交流 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因素便让陕北地区上生活的人们血缘在不断 的改变,原住的居民和外来族群之间血缘的进一步融合,让陕北地

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分析

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分析
艾喜 荣
( 榆林学院 ,陕西 榆林 7 9 0 ) 10 0

要 :陕北民歌歌词的创作过程 中,一 些修辞格 有意识或 无意识地得 到 了大量的使 用,其 中隐喻 的使
用就非常普遍 。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 思维方式和认 知方 式,从修 辞和认 知两个 维度
对 陕北 民歌 语言 中的隐喻现 象进行归类与分析 ,并对隐喻在 陕北民歌语 言 中产 生的原 因和功 能等作 出分析。
收 稿 日期 : 0 1 62 2 1 - -8 0
命鬼。(《 狼吃 了哥哥 不后悔》 ) ② 十七 ( 你就 那 ) 十八 花一 朵 ,搽 胭 脂 ( ) 的 抹粉为哥哥。(《 搽胭脂抹粉为哥哥》 ) ③如 呀今 的 南泥 湾 ,与 呀往年 不一般 ,再 不是 旧模样 ,是 陕北 的好 江南 。( 《 南泥湾》 ) 在例① 中 ,把年 轻小 伙心 爱 的姑 娘 比作 朝南 飞 的 白脖子 鸭儿 和勾命 鬼 ,体现 了他对 姑娘 的爱慕 之 情 以及恋 爱之 中的失 魂落 魄 的状态 。在例② 中 ,又 把 年轻小伙 心 爱 的姑 娘 比作花 一朵 ,生动地 展示 了 姑 娘在小 伙心 中的美 丽 动 人 的形 象 。而 在 例③ 中 , 把 南泥湾 比作 好江南 ,表 现 了大生产 运动 中南泥 湾 发 生 的翻天覆 地 的变 化 。 2 .动词 型隐 喻 ( ebm t h r vr ea o) p 动词 型 隐喻是指 话语 中使 用 的动词 ,其 句法 上 的主语 与其逻 辑上应 该 匹配 的施动者 或承 受者在语 义 上形成 矛盾 ,从 而造成 动词 词义 的转义 。它在 句 法 结构上 的特 点是 :本体 不 显现 而 由旬 中某 个或 某些 动词 的语 义暗示本 体 的存在 。例如 : ④ 十三上 那 个定 亲十 四上 引 (《 三上 那个定 十 亲十 四上 引》 ) ⑤哥哥 ( 嘞)走来妹妹照。( 哥哥走来 《 妹妹照》 ) ⑥这回 ( 你的)娘家坐坏了。(《 这回娘 家坐 坏 了》 ) ⑦哥哥 ( 你就 那)好 比一把把 火,你把妹妹 的心点着。(《 搽脂抹粉 为哥哥》 ) 在例④中 ,“ 引”在陕北方言中从 “ 引导 ,带 领 ” 等 意 比喻为 “ 娶 、迎 亲 、成 亲 、结 婚 ” 等 迎

陕北民歌的情感处理

陕北民歌的情感处理

陕北民歌的情感处理1.歌唱的情感艺术歌唱艺术是情感艺术,是基于歌曲中的旋律与歌词和谐。

调试,音乐结构,歌词和许多其他音乐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思想。

陕北民歌也是为了传递情绪和思想的声乐艺术。

要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就要依赖于在演唱时人声的变化。

陕北民歌是用了这种表现方式,来倾诉自己强烈的感情。

[8]2.陕北民歌情感表达时的音色处理在演唱陕北民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感表达选择不同的演唱技巧,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民歌风格选择更能表现的的音色。

例如,悲伤的表达,一个是使用较少的呼吸,音调稍暗,音量更轻更强,并且产生抑制性,才能达到陕北民歌的听觉效果。

这种痛苦深入人心。

另一种是使用大量的呼吸来而故意泄漏一些气体,喉咙有更大的空间,甚至某种戏剧性的张力,形成一种无法抑制的忏悔。

[9]给观众一个强烈的震撼。

在唱陕北民歌时,歌手的声音位置很高,喉咙空间不一定太大,气息均匀平滑。

声音必须是光芒四射,光滑和轻盈,并提高声音的灵敏度和明亮的声音颜色。

在表达严重情绪时,歌手的声音可能相对粗犷和艰难。

陕北方言演唱的陕北民歌,把握民歌的丰富内涵,或广阔而的情感,或人性的全面和综合性的宣泄。

只有当你是热情的才能进入再创作的状态,可以使用不同的技巧来调动情绪的感染力,更民歌的音乐形式相结合,使歌唱达到完美结论。

3.咬字发音的情感处理根据字,使单词正确和全面,结合纯正发音,发音和优美的旋律。

换句话说,通过语言的韵律化,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实现用声音打动人的感情的效果。

独特的节奏和咬字发音方式是陕北民歌的一个特色。

尤其是唱快歌的时候,每一个字应该准确地演唱,清晰的吐字也显得非常重要。

如:歌曲《走绛州》(又名《一根扁担》)中,"一根扁担"的"一"字,依据中国语言的特点,"一"字要"立".这时气息只能经过口腔进入头腔,形成一种"立音"的感觉。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情感与表达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情感与表达

Ab s t r a c t : Thi s pa pe r di s c u s s e s w o me n ’S v i e w o f l or e r e v e a l e d i n N o r t he r n Sha a nx i f ol k
s o n g s . Th e wa y o f( No r t h S h a a n x i — b o r n )wo me n i n t o e x p r e s s t h e i r l o v e wi t h f o l k s o n g s a r e s t u d i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No r t h e r n S h a a n x i f o l k s o n g s . 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wo me n i n t h e f o l k s o n g s d a r e t o l o v e a n d h a t e a n d h a v e u n i q u e p r i mi t i v e n a t u r e , wh i c h
第 3 5 卷第 3 期 2 0 1 5年 3月
西







V o1 . 35 N o. 3 Ma r .2 O1 5
J o u r n a l o f Xi ’ a n Te c h n o l o g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DOI : 1 0 . 1 6 1 8 5 / 1 . j x a t u . e d u . c n . 2 0 1 5 。 0 3 . 0 1 5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情感处理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情感处理

浅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弹奏的情感处理【摘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在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原型上进行改编的。

本论文从赏析的层面研究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对其曲式,钢琴肢体,民族特色,通过弹奏练习和理论结合,探索曲子的情感表现方式和弹奏特点,以达到提高对作品的知识概念,理解诠释富有陕北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音乐作品,折射出陕北地域文化。

通过从历史背景的研究曲式分析手段及其感情处理,让更多的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了解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美的内涵。

【关键词】陕北民歌二度创作情感处理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也得到了日益普及和提高,钢琴虽然是一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我国正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钢琴演奏的水准也开始跻身于世界前列。

但国内对于钢琴作品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有建树的、有学术价值的、可资借鉴的钢琴作品方面的理论专著。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百来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可喜形势。

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钢琴音乐艺苑中,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是以其浓郁的本土风格、现代气息和激越悠扬的特点来表现的,在创作题材上形成了一大典型的类别。

正是其源于传统这条亘古不息的河流,因而大部分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深受人们喜爱,部分作品更是经受了长期的钢琴演奏艺术实践的考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精品。

如何在演奏中表现好这些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钢琴的二度创作与钢琴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钢琴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作曲家合作谱写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

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演奏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钢琴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演奏技巧同钢琴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弹奏出的过程,称为演奏者对钢琴曲的“二度创作”,在演奏过程中找到如何掌握二度创作的关键所在。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隐喻(metaphor)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更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考的重要方式。

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拟,从而引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理解。

而认知机制则是指人类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所运用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机制。

隐喻与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相关讨论。

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认知科学家加里·庞斯特(Gary D. Fongster)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机制之一,它是构建概念、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们指出,人们通过隐喻将某一复杂或抽象的概念与一个更为熟悉或具体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对复杂的概念。

人们常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这个隐喻将时间比作流水,使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隐喻还可以帮助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解决新问题和应对新情境。

认知科学家乔治·莱克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的运用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更贯穿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中。

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在不同的领域中运用相同的隐喻来建立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新问题和新情境。

当人们将“爱情是一场战争”这一隐喻应用于对待感情关系时,就会启发人们在感情中采取类似于战争中的策略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处理感情中的矛盾和冲突。

隐喻还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斯蒂文·皮特曼(Steven Pinker)指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考的基本方式之一。

他认为,人们通过隐喻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陕北民歌中认知隐喻的体验性探析

陕北民歌中认知隐喻的体验性探析

歌的产生 、 发展也是一样 。陕北位 于黄 土高原上 , 在这 辽阔宽广 的大地 上 , 寒夏 燥 , 冬 风沙较 大 , 候 干燥少 气

陕北 民歌 的语 言特点
陕北 民歌 大多 是 即兴 而编 , 口而 唱 , 黄土 高 雨 , 信 是 山川沟壑纵横交错 , 峁、 梁起伏连绵。山川、 塬、 沟、
学 的发展 急需建 立各 种语 言组成 的语 料库 , 去验 证我
们在认知语言学 中已取得 的假设 和结 论。
第一 , 陕北特殊 的地理 环境 是陕北 民歌产 生 的物 质基础 。黄土高原 独 特 的地 貌 、 候等 自然 环境 为 陕 气
本文 以陕北 民歌 的歌 词为语 言材料 , 认 知语言 北民歌 的诞生 和成 长提供了丰富的资 源。人类历史 中 从 学 的角度 出发验证认 知 隐喻 的体验 性学说 , 旨在 为 当 文化发展进程 中的方 式 、 向大都取决 于 自然 因素 , 方 民 前 隐喻的跨 文化语料 研究 提供一定 的证据 。
陕 北 民歌 中认 知 隐 喻 的 体 验 性 探 析
常 琅
( 安 大 学 外 语 国学 院 , 西 延 安 7 6 0 ) 延 陕 100

要: 陕北人 民基于 自身在黄 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 , 民歌 中创造 出了许 多隐喻性 的语 言, 在 陕北民歌 中的隐喻 表达 多
是 以具 有 陕 北特 色的事 物 的 体 验性 为基 础 的 。探 讨 陕 北 民歌 歌 词 中 的 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 象并 分 析 其 隐喻 语 言 的 体 验 性 , 为 认 知 语 言 能
2 1 年 2月 01
延 安 大 学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u a o a a n es y( oi ce c ) o r l f n n U i r t S ca S i e n Y v i l n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作者:孙鸿亮孙志岗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6期[摘要]陕北民歌像奔流不息的黄河,伴随着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民,成为勤劳的陕北人一部延续不断的生活史诗。

陕北民歌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是贴近陕北人民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写照。

陕北人民在波光闪烁的漫长历史长河里,用他们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优美醉人的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历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丰富宝贵的艺术遗产。

“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我们相信这艳丽的奇葩必将开得更加灿烂和绚丽多彩。

[关键词]陕北民歌情感表现信天游一众所周知,高亢激昂,苍凉厚重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出来的一节节人生乐章,犹如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久经不断的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坦荡厚道、豪放和倔强。

由于陕北民歌一直为口头文学形式,故他具体产生于何时,现无史料难以稽考。

迄今发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首陕北民歌,是西汉成帝时(公元前206年-23年)的《上郡歌》。

其歌词为“大冯郡、小冯郡,兄弟继踵相因循。

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

”丹纳在考察艺术品的产生时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陕北高原自古就是孔孟之道,封建道德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同时也集中体现阐释着人世间最强烈的情感和沉重的苦难。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以它那高昂雄浑的气势世世代代和陕北人相伴一起,它那雄浑,苍凉、淳朴、深情,激昂,与高天阔地、空旷荒远的黄土高原一脉相承,无数的陕北民歌无不表现着陕北人民的酸甜苦辣,抒发着陕北人民的真切情感。

它是从人们的灵魂最深处流泄而出呐喊。

因而才能如生命之树般直斥性灵、世代常青。

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说“……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的人类价值观、态度与信念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类为自己而创造出来的东西。

人类的行为会产生出乐音,但它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具有因果性的连续过程……”陕北人们就生活在这块生长民歌的土地上,一代一代陕北民歌伴随着他们在这块自然条件恶劣偏远贫瘠的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延续不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稿 日期 】 2 1 — 2 1 收 00 1— 0 【 简 介 】 牛方 弘(9 4 , , 作者 18 一)女 陕西 铜 川 人 , 安 女 学 外 国语 学 院 2 0 延 0 9级 研 究 生 。

8 ・ 0
兴 结 也是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是认识 和描述事物 的基本原 “ ” 合 。陕北 民歌 的 比兴手 法极 为丰 富多彩 , 兴 , 则 , 比” 兴” 《 “ 与“ 是 诗经》 中主要 的表现手段 ,比” “ 与 使用 得最 多 的 一种 表现 手 法 ,几乎 首 首 不 离 “ ” 兴 , 却 运用得相当 “ ” 属 于 我们 当代 隐 喻研 究 的范 畴 。它 们灵 活 多 句句不离 “ ”顺 口唱出, 浑然天成 , 兴 都 熟练 、 自如 , 成其 自身 的一 大特 色 。“ 山上 的糜子 形 东 变 的句 型 、 沓 的章 法 , 复 都在 陕北 民歌 中得 以继 承 和
浅析陕北 民歌 中情感 隐喻 的认知机制
牛 方 弘
( 安 大 学 , 西 延安 76 0 延 陕 1 00)
【 摘
要】 陕 北 民歌成 为 陕北人联 系外 面世 界 和让世 界 了解 陕北的一 个重要 纽 带。 隐喻 在 陕
北 民歌 中可谓是 随 处可见 , 陕北 民歌 作 为一 个研 究 隐喻 的文本 , 具有 巨大的理论 价值 和 实践价值 。
系在 一起 的。
过一生 ;c死时离 开这个世 界 。在 这个 隐喻里 , () 始源
可见 ,隐 喻是 连接语 言 和认 知 的纽带 , 其 作用 域 是结 构 相 对 清晰 的 “ 行 ” 目标 域 是 结 构 相对 模 “ 旅 , 是在 人们 用语 言 思考 所感 知 的物 质世 界 和精 神世 界 糊 旅 的图式 结
现的。
口、 人生的险境是旅途 中的障碍物 、 人生 目 标是 目的 认知 隐喻 理论 认 为 ,隐喻 由始 源域 和 目标 域两 地 、 亡是终 点等 等。 死
三、 以陕北 民歌 为个案
部分构 成 。始 源域的结 构 比较 清晰 , 目标域 的结 构 比 较模糊 。“ 隐喻就 是将 始源域 的图式结 构映射 到 目标


引 言
识, 并且 受制 于恒定原则 。”蓝 纯 ,0 5 ( 20 )
( ) 二 隐喻 的分类 与认知机 制
陕北 民歌 起 源 于陕 北 ,音 乐 内容 来 源 于 民 间 , 其 独 特 的演 唱风 格 和高亢 激扬 的音乐 魅力 受 到全 世
Lkf&Jhsn将隐 喻分 为三 类 : 位隐 喻 、 ao ono 方 本
认知 隐喻 理论认 为 , 隐喻 由始 源域和 目标 域 两部 分构成 。始 源域 的 结构 比较 清晰 , 目标域 的 结构比 较模糊 。“ 隐喻 就是将 始 源域 的 图式结构映射 到 目标域之 上 , 让我们 通过 始 源域的 结构来构 建和 理
解 目标 域 。”
[ 关键 词】 认知 隐喻理 论 ; 北民歌 ; 感 隐喻 ; 陕 情 隐喻认 知机制 [ 中图分类 号】 I0 . 2 72 2 [ 文献标 识码] A [ 章编号 1 1 7 — 0 2 2 1 ) 1 0 8 — 3 文 6 2 6 0 ( 0 1O — 0 0 0
域之 上 ,让我 们通 过 始源域 的结 构 来构 建 和理解 目
( ) 一 陕北 民歌 中的“ 比兴” 赋 与情 感 隐喻
两 千 多年 以前 , 隐喻 作 为修 辞格 就 为世人 所 知 。 在西方 ,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 诗学》 修辞学》 和《 中 标域 。” 蓝 纯 ,0 5 “ ( 2 0 )这种 映射 是 单向的 , 只是 从始 源域 向 目标域 映射 , 不是 相反 ; 种 映射 不是 随意 就对 隐 喻进行 了系统 的研究 ,并 确 立 了其 后两 千年 而 这 的, 而是 植根 于 我们 的身 体构造 、 日常生 活 经验 和知 西 方修 辞 学 界 隐 喻研 究 的基本 线 索 。在 中 国古 代 ,
界越 来越 多人 的喜 爱 ,也受 到越 来越 多音 乐 界人 士 体 隐喻 和 结构 隐喻 。方位 隐 喻是 指 用一类 表 示空 间
的关 注 ,陕北 民歌 成 为陕北 人联 系外 面世 界 和让 世 方位 的概 念 系统 ( 如上下 、 内外 、 后 等 ) 映 射另 一 前 来 界 了解陕 北 的一 个重要 纽带 。隐喻在 陕北 民歌 中可 类 概念 系统 , 快乐 是上 , 伤是 下 。本体 隐 喻是 指 如 悲 谓是 随处 可见 , 陕北 民歌作 为一 个研 究 隐喻 的文 本 , 用具体的实物来 映射抽象的事件 、 活动 、 情感和观念 具有 巨大 的理 论价值 和实践 价值 。
第2 8卷 第 1 期 21 0 1月 1年
辽 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unl f i nn dc tnl d ns a o stt o ra o a igE uai a A miirt nI tue Lo o t i ni
V18 N. 02 o1 .
J n2 1 a 01
二、 认知 隐喻理 论概述
等等, 如思维是实体。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实体和物质
隐喻 、 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类 。结构隐喻是指用定 ( ) 一 隐喻 的概念 义 明确 、结 构完 整 、条理 清 晰 的概 念 来 映射 定义 模 “ 代 隐喻 理 论 明确 地 把 隐 喻 看做 是一 种 认 知 糊 、 现 结构 不完善 、 条理欠 缺 的概 念 , 如人 生是旅行 。人 现象 。语 言 中 的隐喻正 是 这种认 知 活动 的反 映 和手 的生命周期在英语里( 汉语其实也一样 ) 被构想为 由 段之~ 。”束定芳,00 语言 、 ( 20 ) 认知和隐喻是紧密联 三个 阶段 的旅行 构成 :a ( )我 们来 到这个世 界 ;b走 ()
时, 能从 原先 互 不相关 的不 同事 物 、 概念 和语 言表 达 构映射 到“ 人生 ” , “ 上 使 人生 ” 的概念清 晰化 。在 根隐
中发 现如 同互 联 网 中的链 接点 ,建立 想 象 丰富 的联 喻人 生是 旅行 的基 础上 ,还 会派 生 出一 些其 他 的 隐
系”胡壮麟 ,04 。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映射来实 喻 , 出生 是 起 点 、 是 旅行 者 、 ( 20 ) 如 人 人生 选 择 是 十字 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