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研究反思_超越_以西释中_乔清举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篇1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

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

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

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

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

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

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

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

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

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道即是无。

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

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精选5篇)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

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

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

”(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

或者叫做“修正”。

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

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

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

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

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_超越_以西释中_乔清举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_超越_以西释中_乔清举
④ 其二是 “ 。 。西周用 “ 修己与 治 人 、 心 理 与 物 理 的 区 别 ” 哲 学” 把 “ 个人的道 应”
。 其三是 “ 。 西 周 认 为, 学 术 的 真 理 德与政治 、 经济学分离 ” 学问的 体 系 性 的 导 入 ” ,他 性 “ 取决于由此学问在其与全部学问的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 这是体系化的意义 ” ” ⑤ 其四是 “ 是把学问从先 王 之 道 、 孔 子 、 孟 子 的 权 威 中 解 放 出 来 。 方法论 的志向 “ : 关于学问 的 体 系 化 , 西 周 “ )两 提出了体系 ( 的差异 ” s s t e m) 和 方 法 ( m e t h o d y 。 他指出 , 体系化乃是 “‘ 个方面 ” 确立真理的目的 , 建立与之相通的条理 , 无所遗 ’ 而 方 法 则 是 …… 归 纳 法 ” 。西 周 认 为 , 自 古 以 来 无 论 漏地求知 , 形成一个统一 体 。 东洋还是西洋都是演绎法 , 而 近 来 一 切 都 是 由 归 纳 法 所 决 定 的 。 西 周 高 举 归 纳 法 ,
“ ) 意 义 的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首 先 出 现 于 欧 洲 中国哲学 ” 的 概 念 、 近 代 ( m o d e r n 的法国 、 德国 , 其次出现于亚 洲 的 日 本 、 中 国 。 中 国 哲 学 作 为 一 个 学 科 则 首 先 形 成 于日本 。
— — 从生态 朱熹哲学新探 — 0 1 3 年度招标课题项目 “ 本文系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2 ) 、 ) 的角度出发 ”( 儒家生态哲学史 ” ( 1 3 Y B 0 3 2 0 1 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1 1 A Z X 0 0 6 的阶段性成果 。 ·4 3·
③ 那么 , 在西周的心目中 , “ ” 用了哲学的译语 。 哲 学” 和 “ 儒 学” 究 竟 有 什 么 区 别

中国哲学诠释范式的反省和期望

中国哲学诠释范式的反省和期望

中国哲学诠释范式的反省和期望姜广辉进入新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在参与全球文明对话、保持向世界开放的同时,也越来越开始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

如果说2003年是中国哲学史学术讨论非常活跃的一年,那么这就体现在它对八十多年来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存续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深沉的省察与反思。

2003年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在北京隆重召开了“纪念侯外庐百年诞辰暨中国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全国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学术讨论的中心论题之一可以概括为“中国哲学诠释范式的反省和期望”,围绕这一论题,学者间展开了比较激烈的辩论和争论。

彭永捷先生对百年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以胡适、冯友兰、牟宗三等哲学史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不仅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框架,而且大量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剪裁和附会中国哲学史料。

他认为此种范式面临着“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的实际意思是:第一,中国历史上是否曾有可以称之为“哲学”的学术形态?第二,如果有,那种以西方某种哲学范式剪裁中国思想史料编撰而成的通史性著作,是否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史”?彭永捷先生还用“汉话胡说”四字来概括八十年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认为中国哲学史学科领域内这种“汉话胡说”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学术成就,却使国人对于中国传统不是更易于理解和更加亲近了,而是更加不解、更加疏远了。

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只是使这门学科成为“哲学在中国”,而始终无法做到使其成为“中国底哲学”。

对于彭永捷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激烈的批评意见。

郭齐勇先生用反讽的口吻说,彭永捷在讨论中国哲学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和词汇都是“汉话胡说”,当他用他的“汉话胡说”的方式把前辈学者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定为“汉话胡说”并加以批评时,他首先就失去了立脚点。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中国哲学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深感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博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争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他们的思想思想触及到伦理道德、政治治理、宇宙万物等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除了介绍中国哲学的起源外,这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秦汉时期的儒道合一、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明清时期的术法争鸣等。

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流派,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这一章节,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唐宋时期,中国哲学逐渐从儒道合一发展为以理学为主的学派。

理学强调实践,注重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支撑。

唐宋理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唐宋理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在思想上的成熟和深化。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对其他学科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国内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

此外,中国哲学也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世界上的其他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哲学传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道德的建设、心性修养的重要性等,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以西释中”何以成为问题——中国哲学史现代诠释的可接受标准判定

“以西释中”何以成为问题——中国哲学史现代诠释的可接受标准判定

哲学812019.9 | SOCIAL SCIENCES DIGEST“以西释中”何以成为问题——中国哲学史现代诠释的可接受标准判定文/匡钊回顾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长历程,其百年来的道路,即是在不断反思自身“写法”的过程中日趋复杂。

这种“复杂”大体属于积累性的,但在这种积累性复杂的背后,或许还能感受到某种“重复性单调”,围绕构建学科基本形象的努力所展开的话题,多数讨论都停留在诸如“范式”、“合法性”、“以西释中”之类的宏大叙事层面。

百年来汇聚在中国哲学史名义下的学术共同体,对自身地位的焦虑,恐怕不完全出于对类似“哲学”、“智慧”、“诠释”之类术语意义理解方面的困惑,而是更多觉察到在一种“大词滥用”的讨论环境中,使相关话题向更具有细节上的可分析性的方向转移的困难。

线索:以西释中诚如诸多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际上只有所谓“以西释中”一种解释模式,且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持续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巨大正面作用。

与此同时,反思现有成绩或重写哲学史的呼声亦不绝于耳,无论业内存在的这种普遍焦虑究竟指向何处,至少说明探索中国哲学史的写法、任务与目标的努力远未达成共识。

如将“以西释中”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历程的核心线索,那么这种诠释经典文本、建构现代学科的态度,同样几乎是所有反思的潜在中心对象。

以不精确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作为默认的参照来考虑中国本土思想传统中的某些成分,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一贯秉承的出发点。

胡适、冯友兰均沿着“以西释中”的方向前进。

对这种呈现中国哲学史知识的方式所包含的潜在危险,任何对中西文明之间不可否认的巨大差异有所觉察的学者,都不可能不加以注意。

事实上,对哲学领域内笼统的“以西释中”方式的质疑几乎从中国哲学史研究肇端即开始。

梁启超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批评,矛头所指,实际就是“以西释中”的适用性。

被认为开辟了另一种取向的“中国哲学史”撰述方式的钟泰,则在自己的《中国哲学史》当中以鲜明的批评态度表示:“中西学术,各有系统,强为比附,转失其真。

回归仁的本真存在:一个基于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创新思考

回归仁的本真存在:一个基于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创新思考
态哲 学 的理论 创 新应 奠基 于对 于 本体 的重 新 思考 。
在 。 只有 “ 存在者存在 , 不 存 在 者 不存 在 ” ( 巴 门尼
德) ; 无 不 能生 有 , 不存 在 中不 能 产生 出存 在 。这 是
古希 腊 以及 整个 西方 哲学 的传 统 。 这种 “ 有” 就 其没 有 具体 物 质 规 定 性 而 言 ,也 可 以 说 是 一个 纯 粹 概
道 家哲 学 的本 体是 道 , 道 涵有 、 无。“ 天下 万 物
生 于有 , 有 生 于无 。 ” 【 】 老 子 的“ 无” 比较 特 殊 。 “ 无” 作
为 一种 空 间 , 其 实是 由“ 有” 组成的, “ 有” 组成“ 无” 。
“ 无 ”形成 后 ,会产 生 一种 功 能 ,这 种功 能尽 管 是
作者简介 : 乔清举 ( 1 9 6 6 一) , 男, 河南 禹州人 ,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 博导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中 国哲 学 。
“ 无” 。 黑 格尔 在 《 小逻 辑》 中索 性把 纯粹 的有 直接 等 同 于纯 粹 的 无 。但 无 论 如 何 , 这是一种“ 有” , 是 存
称 为“ 本体 ” 的话 , 那么 中 国哲 学 有 自己 的本 体 论 传
统 毫无 疑 问是 可 以成立 的 。关 于 这 一点 , 朱 伯 先 生在其 《 易学哲学史》 中做 出 了令 人 信 服 的翔 实论 证。 对 于本源 的持之以恒的探究 , 是 最 为深 沉 的哲学 创新 ; 儒 释道 西方 哲学 都 有其 本 源性 探 究传 统 。生

要: 本 体 论 是 人 类 生存 之 锚 。 当人 类 陷入 迷 茫的 时候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本 体 , 回 归本 体 来重 新 定 位 。 生 态哲 学 以对 本 体 的

中国哲学走出“以西释中”迷局

中国哲学走出“以西释中”迷局

中国哲学走出“以西释中”迷局■夏金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从唯心、唯物对立的窠臼中走出来,在受到“以西释中”方式的影响之后,经过激烈的自我认同和合法性反思,逐步摆脱在观念、方法上对西方哲学的依赖,进而探索中国哲学学科主体性建构,一步步走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哲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不断从古代圣贤的文字中寻找“微言大义”,并结合时代需要加以诠释,作为自身的受用以及治国理政的参考。

一代接着一代,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当下的继承和殷鉴,至今依然不失其重要意义。

由此,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思想的精华之一。

从学界代际上说,大体可分为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及其《新编》,任继愈四卷本《中国哲学发展史》,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肖箑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哲学史研究成果;其后,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等激励下,涌现出第二代学者群,代表作包括《朱熹哲学研究》《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道教史》等,内容上偏重于哲学的断代史、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及哲学概念、范畴等研究。

进一步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

用12个字来概括主要学术特征就是,首个10年(1978年至1987年)的“返本开新”,第二个10年(1988年至1997年)的“以西释中”,第三个10年(1998年至2007年)的“反思彷徨”,第四个10年(2008年至2017年)的“面向未来”。

“返本开新”时期: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大讨论的东风鼓荡之下,中国哲学逐步从泛政治化走向学术化,开始了解放思想、返本开新的工作。

这里的“返本”,是指回归中国哲学倡导生命本性、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之说。

这里,以重版的《中国哲学大纲》为代表。

同时,沿着冯友兰等人的研究路线进一步开创“新生面”,尝试采用“宇宙论”“认识论”“范畴研究”“螺旋结构”等方法,但不足之处在于严谨性相对逊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年来华 ,1 中 国 哲 学” 的 观 念 已 经 出 现。 6 1 0 年 去 世。 可 见, 至 迟 1 6 1 0 年 之 前, “ ) 在巴黎以拉丁语出版了 《 中国哲学家孔 1 6 8 7 年 , 传教士柏应理 ( P h i l i e C o u l e t p p p
② 该书导言使用了 “ , 子》 中国哲学 ” ( h i l o s o h i a m s i n i c a m) 概 念 , 这 可 能 是 此 概 p p ③ 柏应理在导言中用1 念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出现 。 0 6 页 篇 幅 介 绍 中 国 哲 学, 可 视 为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 : 超越 “ 以西释中 ”
欧洲本有哲学传统 , 欧洲 人 用 哲 学 的 “ 棱 镜” 来 透 视 中 国 的 某 种 学 问, 亦 属 顺 理成章 。“ 中国哲学 ” 概念在东亚的出现 , 语境则与欧洲迥然不同 。 它是近代化的产 物 , 其中包含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 这个过程 , 中日之间又有较大差异 。 ” 的 概 念。当 时 学 者 将 其 译 作 “ 至迟于 1 斐 6 2 3 年 , 中国已 接 触 到 “ h i l o s o h p p y ① 由于当时整个 东 亚 尚 未 遭 遇 西 方 的 军 事 侵 略 、“ 、“ 理学 ” 爱知学 ” 等 。 禄所费亚 ” ” 并未产生影响 。 此可谓 “ 哲学 ” 传入东亚的史前史 。 和文化冲击 , 故 “ h i l o s o h p p y “ ” 再次传入 , 则是东亚救亡图 存 , 进 入 近 代 化 阶 段 的 产 物 , 代 表 着 P h i l o s o h p y 其固有 传 统 出 现 断 裂 。 明 治 维 新 时 期 , 日 本 学 者 西 周 之 所 以 最 终 把 “ h i l o s o h p p y” ,本意是为了 “ 。 ② 这 可 得 到 井 上 哲 次 郎 的 证 实。 定译为 “ 哲 学” 别 于 东 洲 之 儒 学” 他指出 , 西周认为 :“ 如果把哲学译为性理学 , 就会被认为是儒教中的一派 , 所以采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1 1期
最早把中国的某种学问与 “ 哲学 ” 联系起来的是传教士利玛窦 。 他说 :“ 中国人 ”“ 所熟悉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 哲 学 。 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的叫作孔
① “ ” 道德哲学 ” 和 “ 中国哲学家 ” 都 蕴 涵 着 “ 中 国 哲 学” 的 观 念。 利 玛 窦 1 子。 5 8 2
⑤ 著作 ,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 至 1 9 3 4 年 , 较为重要的至少有 1 2种。
① ② ③
,何 高 济、王 遵 仲、李 申 译, 何 兆 武 校, 利玛窦 、 金尼阁 : 《 利 玛 窦 中 国 札 记》 ( 上 册) 北京 : 中华书局 ,1 9 8 3年,第3 1页。 ,《 关于此书的具体出版过程 , 参见罗莹 : 《〈 中国哲学家孔子 〉 成书过程刍议 》 北京行 政学院学报 》2 0 1 2 年第 1 期 。 P h i l i e C o u l e t, P r o m i a l i s D e c l a r a t i o, n C o n u c i u s S i n a r u m P h i l o s o h u s,P a r i s: "i ё p p p f p , , 中国哲学家孔子 · 关于工作缘由与目标的说明 》 D a n i e l H o r t h e m e l s 1 6 8 7, X I I . (《 p. 此题目由罗莹教授帮助翻译 , 谨致谢忱 ) 《 , 秦家懿编译 , 北京 : 三联书店 ,1 德国哲学家论中国 》 9 9 3年,第9 3、1 1 4页。
世界范 围 内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的 开 始 。 莱 布 尼 茨 于 1 7 1 5年1月至1 7 1 6年3月间撰写 《 , 自然而然地把 《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 》( 后被编辑为 《 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 性理 , 其中又有 “ 中国哲学 ” 我在中国哲学中 , 另又找到反驳拜偶像者的有 大全 》 称为 “
“ ) 意 义 的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首 先 出 现 于 欧 洲 中国哲学 ” 的 概 念 、 近 代 ( m o d e r n 的法国 、 德国 , 其次出现于亚 洲 的 日 本 、 中 国 。 中 国 哲 学 作 为 一 个 学 科 则 首 先 形 成 于日本 。
— — 从生态 朱熹哲学新探 — 0 1 3 年度招标课题项目 “ 本文系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2 ) 、 ) 的角度出发 ”( 儒家生态哲学史 ” ( 1 3 Y B 0 3 2 0 1 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1 1 A Z X 0 0 6 的阶段性成果 。 ·4 3·
在世界范围内 , 针对中国古 代 或 传 统 思 想 展 开 的 哲 学 的 研 究 已 逾 四 个 世 纪 。 基 中国哲学 ” 学科的形成过 程 及 其 主 要 特 点 进 行 整 体 性 反 思 , 展 望 于一手史料 , 对 “ 其未来发展 , 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
一 、“ 中国哲学 ” 概念的形成与中国哲学学科的出现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 : 超越 “ 以西释中 ”

乔 清 举
。 近代意 摘 要 :“ 中国哲学 ” 的概念首先出现于柏应理的 《 中国哲学家孔子 》 义的中国哲学研究 , 法国最早 , 德国最为系统和深入 , 日本最多 ; 德 、 日均出现了 多种多卷本的中国哲学通史著 作 。 “ 中 国 哲 学” 在 东 亚 的 出 现 则 是 世 界 历 史 形 成、 东亚近代化的产物 ; 其内涵是传统的断裂和对象性态度的形成 。 对整个世界范围的 中国哲学研究进行反思可以看出 , 迄今为止的中国哲学研究 , 实质上只有 “ 以西释 中 ” 一种模式 ; 不同的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有不同的适合度 ; 中国哲学的价值大多 也是靠西方哲学来挺立的 。 这既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 也提供了将西方哲学置于中 国哲学的视域下加以考察的 可 能 。 未 来 的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应 采 取 诠 释 性 的 建 设 立 场 , 以期在道德哲学方面对当今研究有所启发 。 关键词 : 中国哲学学科 以西释中 对象性态度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 。 作者乔清举 , 哲学博士 ,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 天津 3 0 0 0 7 1
④ 其二是 “ 。 。西周用 “ 修己与 治 人 、 心 理 与 物 理 的 区 别 ” 哲 学” 把 “ 个人的道 应”
。 其三是 “ 。 西 周 认 为, 学 术 的 真 理 德与政治 、 经济学分离 ” 学问的 体 系 性 的 导 入 ” ,他 性 “ 取决于由此学问在其与全部学问的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 这是体系化的意义 ” ” ⑤ 其四是 “ 是把学问从先 王 之 道 、 孔 子 、 孟 子 的 权 威 中 解 放 出 来 。 方法论 的志向 “ : 关于学问 的 体 系 化 , 西 周 “ )两 提出了体系 ( 的差异 ” s s t e m) 和 方 法 ( m e t h o d y 。 他指出 , 体系化乃是 “‘ 个方面 ” 确立真理的目的 , 建立与之相通的条理 , 无所遗 ’ 而 方 法 则 是 …… 归 纳 法 ” 。西 周 认 为 , 自 古 以 来 无 论 漏地求知 , 形成一个统一 体 。 东洋还是西洋都是演绎法 , 而 近 来 一 切 都 是 由 归 纳 法 所 决 定 的 。 西 周 高 举 归 纳 法 ,
③ 那么 , 在西周的心目中 , “ ” 用了哲学的译语 。 哲 学” 和 “ 儒 学” 究 竟 有 什 么 区 别
。 西周用新造 呢 ? 高坂史郎认为有四个方面 。 其一是 “ 汉文逻辑与日语逻辑的不同 ” 乃 是 从 汉 文 逻 辑 学 过 渡 到 日 文 逻 辑 学, 从 而 与 西 洋 逻 辑 相 对 的日语表达形式 , “

, 。 法国 A. 雷米萨 《 中国哲学》( 法国 G. . 1 8 4 3 A. R é m u s a t, D e L a P h i l o s o h i e C h i n o i s e) 2 . ⑤ 1 p ,G. 鲍狄 埃 《 中 国 哲 学 史 要 略 》( 1 8 4 4 P a u t h i e r, E s u i s s e d u n e H i s t o i r e d e l a P h i l o s o h i e q p 。 ,P 法国 G. 鲍狄埃 《 中国哲学》( 载于 《 哲学科学词典》 3 . h i l o s o h i e d e s C h i n o i s e C h i n o i s e) p 。 德国 E. 艾特尔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 i n D i c t i o n n a i r e d e s S c i e n c e s P h i l o s o h i u e) 4. 1 8 7 6, p q 。 德国 M. 冯 · 勃兰特 《 中国哲学 E. E i t e l, O u t l i n e s o a H i s t o r o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h 5. f y f p y) ,M. 及其国家 : 儒家思想 》( 1 8 9 8 v o n B r a n d t, D i e C h i n e s i s c h e P h i l o s o h i e u n d d e r S t a a t s - p 。 , 德国 W. 格鲁伯 《 中国哲学》( C o n u c i a n i s m u s) 6 . 1 9 0 9 W. G r u b e, D i e C h i n e s i s c h e P h i l o s o h i e, f p 。 , 载 《 当代文化》) 德国杜伊森 《 一般哲学史 》( 7 . 1 9 2 0 P . D e u s s e n, A l l e m e i n e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g , 其第 1 卷第 6 —7 德国 E. 岑克尔 《 中国哲学 P h i l o s o h i e) 7 5 1 5 页专门介绍中国哲学 。8. p , 。 史 》( 德国莱因哈特 《 中国 1 9 2 6 E. V. Z e n k e r,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C h i n e s i s c h e n P h i l o s o h i e) 9. p , 哲学:哲学史专论》( 1 9 2 7 E. R e i n h a r d t, C h i n e s i s c h e P h i l o s o h i e: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P h i l o s o h i e p p 。 , 德国卫礼贤 《 中 国 哲 学 》( i n E i n z e l d a r s t e l l u n e n) 1 0. 1 9 2 9 R i c h a r d W i l h e l m, C h i n e s i s c h e g 。 ,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史 》( P h i l o s o h i e) 1 1.德 国 阿 尔 佛 雷 德 · 佛 尔 克 《 1 9 2 7 A l f r e d F o r k e, p ,《 中国中世纪哲学史 》(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a l t e n C h i n e s i s c h e n P h i l o s o h i e) 1 9 3 3,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p ·4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