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第二节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示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第一课第二节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示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第一课第二节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示例

第一课第二节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一、教学概述1.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今汉语词汇演变的主要表现和古今汉语语序、句式的差异,掌握梳理文言文词语、句式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2 学生分析(1)学生初中、高中学习了几十篇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目还要求背诵。

古今汉语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异同,学生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高中必修课本第5册中已接触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梳理。

(2)学生掌握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程度有较大差异,能经常通过诵读复习课文或坚持做词语、句式卡片的学生不多,遗忘回生的情况较普遍。

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1.3 教学资源教科书《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二节、第四课第一节的“工具箱”及教学指导用书相应的内容;必修课本第1-5册中的文言文;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1.4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语音的演变”放入第二课第四节处理)。

二、教学过程2.1 课文导入由一个学生读引子“秀才买柴”。

教师用黑板或演示文稿对其他同学出示问题:画出秀才说的四句话,并在书上标出古今用法变化大的词(荷、几何、损、价、焰、薪)。

2.2 课堂活动(1)古今词义部分A. 朗读文段。

每个同学出声读一遍《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全班齐读。

如学生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并背诵过,则每人先默读一遍,再全班背诵。

B. 阅读“古今词义”部分。

用黑板或演示文稿出示要求,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以下问题:①古今词语用法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在书上画出来)。

②把秀才说的四句话中古今变化明显的词填入下面的表格(可查字典、词典)。

参考答案:附注:古义是否保留在书面语词语中随个人语感不同而不同。

“几何”也可属第三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节古今言殊_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节古今言殊_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感情色彩改变
镇卫四境,为国爪牙
教学
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三个意识”的内容,侧重于整合,让学生通过阅读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梳理整合,建立卡片。这样,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贮存,使其成为自己的财富,为提高现代汉语能力和学习古代文献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提出假设,不仅要做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更要做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体现了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5)阅读工具箱中“汉语词汇的演变”部分。(参考答案)
演变类型
举例
词义扩大
①晋师济河②诗三百
词义缩小
①太后之色少解②肉食者鄙
词义转移
①汪然出涕曰:②江南旱湿,大夫早夭
感情色彩改变
镇卫四境,为国爪牙
板书
设计
词义扩大
①晋师济河②诗三百
词义缩小
①太后之色少解②肉食者鄙
词义转移
①汪然出涕曰:②江南旱湿,大夫早夭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两个特点:声调区别的意义,音节性强。
2、了解现代汉语词汇上的特点:双音节词占优势,合成词为主,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3、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非常重要。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介词结构后置
求救于孙将军。
文言特殊句式,整合后可用“代号”来记忆,即“345——3种句式(判断、被动、省略)、4种词类变化(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5种语序变化(主谓倒装、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每一种句式背出一、两个例句,这样就不容易遗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2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2 Word版含解析

《走进汉语世界》教案之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教学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所以,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对于我们了解汉语,正确使用汉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一提到昨天今天,就很自然的令人想起赵本山和宋丹丹所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昨天今天其实是指过去和现在,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下当时的场景。

(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至3分钟)如果不搞清楚昨天和今天的不同,那么自然就会闹笑话,就像“秋波”怎么也不可能是“秋天的菠菜”一样。

曾经1978年高考的语文试题有这么一道题,要求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里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宜春一中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运用》《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审核:高一:语文学科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情况。

2.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3.了解汉语的演变过程,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一、导入师: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一道题是: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结果这一年这一道题的翻译笑话百出:有的考生译成,“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有的考生译成“特务与小孩在做游戏”;有的考生译成“小孩特别爱看戏”等等,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那么你觉得到底问题出在哪?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设想学生回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

笑话里的语言学,一石激浪,引起关注,加深印象。

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答:(1)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示。

(2)词语的消长变化。

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

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

高中语言文字《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教学博苑05-07 0535高中语言文字《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导语: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请大家举出带“走”字的成语,理解“走”字的意思。

走马观花”、“不胫而走”中的“走”也都是跑的意思。

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的昨日和今天是有些不同的。

一、(1)大家独立阅读引子“秀才买柴”,然后每桌一组讨论,画出秀才说的四句话,并在书上标出古今用法变化大的词。

讨论完后,把本组的讨论情况分别向前后桌的一组同学告诉本组的想法。

(荷、几何、损、价、焰、薪)(2)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找出古今用法变化的词及古今不同的句式。

(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词修形衣妻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二、汉语词语的演变1 、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 ( 前缀 ) 或词尾 ( 后缀 ) ,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如;老──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

(2) 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

(3) 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单音词与多音词没有相同的语素。

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⑴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⑵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表述方式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这种发展变化,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避免闹笑话。

(如2007年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毛岸英的儿子毛新宇时的“家父门”事件——“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又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聊斋志异·张诚》中“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学生笑料百出的翻译。

)二、古今言殊(一)语音的演变(高考不作要求)1. 语音演变:声调变化,韵母变化。

(见课本P8)2. 学以致用:试推断“回”字在古代的读音。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ái”。

(二)词汇的演变(重在考查似是而非的双音节词)1. 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所以在翻译文言句子时,一般都是先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1)做课本P10 一(2)偏义复词: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

【参《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公姥、父母、父兄、弟兄。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①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2.让学生了解汉字和语音的关系以及汉字基本结构;3.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4.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地位及其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历史背景;2.掌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3.识别汉字基本结构,理解语音与汉字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引入模块(1) 为什么要学习汉字?A: 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习汉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提高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2) 汉字的历史和演变A: 汉字起源于古代文明社会,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

在古代时期,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同一汉字可以有多个读音,与现代汉语不同。

到了现代,汉字逐渐与拼音结合,形成了现代汉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2.知识讲解(1) 汉字与语音的关系A. 语音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与其发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字母“a”发音为“ei”,汉字“爱”由“ai”组成。

在学习汉字时,掌握其发音是非常重要的。

B. 汉字有许多组成部分,其中声符和意符是最基本的两个部分。

声符代表汉字的发音,意符代表其意义。

例如:汉字“日”,由“曰”和“十”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曰”是声符,代表“rì”这个音;“十”是意符,代表“太阳”这个意义。

(2) 汉字结构A. 汉字分为上下、左右、中间三个部分。

其中,左右部分代表其发音,上下部分代表其意义。

例如:汉字“楼”,由“木”和“娄”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木”代表“lóu”的发音,“娄”代表“房子”这个意义。

B.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汉字“闲”原本是由“门”和“一”两个部分组成的,表示“门关着一个人或动物”。

新人教版选修《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2篇

新人教版选修《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2篇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闫亚非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深入、进步,一些新发现的元素及物质,都可以形声这种造字方法造出。

比如:镭、锶等等。

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凉”“晾”“谅”和形声结构,是否在提示我们,在先前造字之初,这个“京”字,原本是读“liang”的呢!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古代有个叫胡曾的人,写过一首《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

”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今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真是鸡蛋里挑骨头。

很显然,当时这个时期,这个“十”肯定不读shi,这个“针”肯定也不读zhen,“阴”肯定不读yin。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如;老──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第二节汉语的
昨天和今天
一、教学概述
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词汇演变的主要表现和古今汉语语序、句式的差异,掌握梳理文言文词语、句式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2 学生分析
(1)学生初中、高中学习了几十篇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目还要求背诵。

古今汉语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异同,学生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高中必修课本第5册中已接触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梳理。

(2)学生掌握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程度有较大差异,能经常通过诵读复习课文或坚持做词语、句式卡片的学生不多,遗忘回生的情况较普遍。

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即在学习中
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1.3 教学资源
教科书《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二节、第四课第一节的“工具箱”及教学指导用书相应的内容;必修课本第1-5册中的文言文;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1.4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语音的演变”放入第二课第四节处理)。

二、教学过程
2.1 课文导入
由一个学生读引子“秀才买柴”。

教师用黑板或演示文稿对其他同学出示问题:画出秀才说的四句话,并在书上标出古今用法变化大的词(荷、几何、损、价、焰、薪)。

2.2 课堂活动
(1)古今词义部分
A. 朗读文段。

每个同学出声读一遍《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全班齐读。

如学生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并背诵过,则每人先默读一遍,再全班背诵。

B. 阅读“古今词义”部分。

用黑板或演示文稿出示要求,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以下问题:①古今词语用法不同主要有三个
方面,每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在书上画出来)。

②把秀才说的四句话中古今变化明显的词填入下面的表格(可查字典、词典)。

参考答案:
附注:古义是否保留在书面语词语中随个人语感不同而不同。

“几何”也可属第三类。

“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义项“穿戴”用在“服丧”中。

语言现象的许多分类是为说清一些问题,
类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书面语的语感好文言文的语感一般也好;反之亦然。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古今贯通。

C. 小组讨论。

用黑板或演示文稿出示讨论问题(师巡视并与学生讨论并点拨。

请同学发言讨论)。

①下边句子中带点的词,哪个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可查字典、词典)。

a.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必修教材第5册《归去来兮辞》)
b.《齐谐者》,志怪者也(必修教材第5册《逍遥游》)
c.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必修教材第5册《逍遥游》)
②将上边古义消失的词和“朝服衣冠”中的“服”比较一下,哪一个消失的义项不好理解、记忆?参考第四课第一节工
具箱中的“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探究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①“息”表示停止,这个义项保留在“息怒、生命不息、自强不息”中。

“志”表示记载,这个义项现在已经不用。

“比”表示联合。

②将“志、比、服”三个词作比较:“服”的穿戴义和衣服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义项关系密切,容易理解与记忆;“志”现在表“记载的文字”、“记号”这两个义项和记载有关系,也好理解;“比”表“合、联合”,这个义项和现在
的意思离得远,而“比”的本义及“比肩接踵”这个成语学生不熟悉,所以“比”表联合的义项最难理解记忆。

教师也可以结合讨论,有选择的给出这四个词的义项引申
关系:●“服”:→ 1.降服,使服从(以理服人);→2.服从,信服(心服口服);→3.服务,作,担任(服兵役);→4吃(服药);→5.量词(一服中药);→6.衣服;→ 7.穿戴佩戴(古词义)。

●“息”:→A1.喘息,气息;→A2.(古词义);→A3.
休息;→A4.停止;→A5.使安定(息事宁人);→B1.滋生,繁衍;→B2.利息;→B3. 儿子(古词义);→C. 消息。

●“志”:→A1.心意,志向(诗以言志);→A2.立志(古);→A3.目标(古词义);→B1.记住(博闻强记);→B2.记载(古词义);→B3.
记号,标志。

●“比”:→A1.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A2.比较;→A3.比拟,比喻;→A4.比(介词);→B.勾结(朋比为奸);→C.合,连(古词义);→D1.近来(古词义);→D2.及,等到(古词义)。

(2)古今句式部分
A. 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阅读“古今句式”和工具箱中汉语语法演变部分,用黑板或演示文稿出示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①指出“古今句式”中1-5句和现代汉语相比,其主要不同点(写在书上)。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还有哪个句子和现代汉语表示的方式不同?③“小试身手”第三题要翻译的6个句子中哪几句古今句
式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教师出示正确答案(略)。

B. 梳理探究。

每个同学就词汇演变或语法演变选择一个进行梳理和探究,要注意检索信息。

①古今词汇演变
a. 下面是古今词汇演变的类型示例表,将空白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b.下边对话中“方”字是理解的难点,你能破译吗?查查工具书,这里有窍门吗?
帝问毅曰:“卿以朕方何汉帝也?”对曰:“可方桓帝也。


②古今语法演变
a.下面是古今语法演变的类型表,将空白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b.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保留在成语中,你能举几个成语的例子给大家讲一讲吗?
(3)评价与反思。

每个同学就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填写下边的评价与反思表。

姓名:
教师在巡视中要关注学习较被动的学生,指导他们做好评价与反思。

2.3 布置作业
(1)在课本上完成“小试身手”中的三道练习题。

(2)完成较好的词汇演变表或语法演变表,用壁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3)程度好的班级可增加教学指导用书中的“数字乾坤”及补充练习。

2.4 教学反思(略)
(教案提供: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李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